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防撞墻體,具體是一種三角架結構的自動翻轉防撞墻體。
背景技術:
隨著國民經(jīng)濟連續(xù)多年的高速發(fā)展,公路運輸變得十分繁忙。交通事故作為其伴生品也隨之以驚人的速度節(jié)節(jié)攀升。隨著參與交通的車輛數(shù)量的快速增加,因交通安全設施落后引發(fā)的事故在所有交通事故中所占比例呈逐年快速升高的趨勢,同時因交通安全設施落后引發(fā)的惡性事故的數(shù)量暴增,后果極其嚴重。在一些特殊的場合,我們需要在路口處安裝隔離防撞的墻體,從而限制通行,如步行街、政府辦公處等,從而保證內部秩序的穩(wěn)定,避免交通事故。
現(xiàn)有的防撞墻體均是固定式的結構,不能調節(jié),安裝完以后就固定了,當需要拆卸式,采用的措施是整體廢棄的方式,及其不科學,以及浪費資源。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三角架結構的自動翻轉防撞墻體,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三角架結構的自動翻轉防撞墻體,包括上機架、升降油缸和下機架,所述上機架為三角架結構,且三角架是頂角為45°的等腰三角形,其中上機架頂角所在的端點通過銷軸活動連接在下機架的頂部,所述上機架底角中的一個通過銷軸活動連接升降油缸的伸縮桿,而升降油缸的缸體通過銷軸活動連接在下機架的底部,通過升降油缸驅動上機架進行翻轉,所述下機架埋于地底,且下機架的頂部端面與路面平齊。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上機架上焊接限位鉤。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下機架的頂部邊緣與安裝坑的邊緣之間設置擋板,從而將之間的縫隙蓋住。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上機架的頂部端面設置平板。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上機架底邊所在的面上安裝圓弧面板,圓弧面板上安裝有警示燈和防撞釘。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下機架的側面安裝吊耳。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過上機架、升降油缸和下機架構成升降結構,且上機架為三角架結構,其結構穩(wěn)定,抗撞擊能力強,且由于本實用為翻轉結構,當需要通行時,只要收起即可,十分方便簡單。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緦嵱眯滦椭械膶嵤├?,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一種三角架結構的自動翻轉防撞墻體,包括平板1、上機架2、升降油缸3、警示燈4、防撞釘5、限位鉤6、活動吊耳7、擋板8、下機架9,所述上機架2為三角架結構,且三角架是頂角為45°的等腰三角形,其中上機架2頂角所在的端點通過銷軸活動連接在下機架9的頂部,所述上機架2底角中的一個通過銷軸活動連接升降油缸3的伸縮桿,而升降油缸3的缸體通過銷軸活動連接在下機架9的底部,通過升降油缸3驅動上機架2進行翻轉,實現(xiàn)通閉轉換,所述下機架9埋于地底,且下機架9的頂部端面與路面平齊。
限位鉤6焊接在上機架2上,隨上機架的翻轉運動,到達升起高度后,勾住下機架頂部,達到限位作用。
所述下機架9的頂部邊緣與安裝坑的邊緣之間設置擋板8,從而將之間的縫隙蓋住,上機架2的頂部端面設置平板1,外形美觀,并且可自由拆卸,便于維修。
所述上機架2底邊所在的面上安裝圓弧面板,圓弧面板上安裝有警示燈4和防撞釘5,以防止車輛沖撞,安全美觀。
所述下機架9的側面安裝吊耳7。
本實用可通過升降油缸3驅動翻轉,車輛通行時,上機架2轉入下機架9中,與下機架一起埋于地底,與路面平齊,攔截車輛時上機架2翻轉升起,通過限位鉤6限位,平板1與下機架2圍邊上的擋板8形成一個整體平面,外形美觀,并且可自由拆卸,便于維修,上機架正面為圓弧面板裝,安裝有警示燈4、防撞釘5防止車輛沖撞,安全美觀,活動吊耳7節(jié)省空間,便于吊裝。
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實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實施例的細節(jié),而且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xiàn)本實用新型。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范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實用新型內。不應將權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圖標記視為限制所涉及的權利要求。
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jīng)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