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弧形陶瓷磚的成型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建筑裝飾材料領域,具體說是一種弧形陶瓷磚的成型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在我國建筑行業(yè)中的內外裝飾、裝修都普遍采用陶瓷磚,常用的陶瓷磚都是條形、方形等平面形。在貼護建筑物的墻角、樓梯板或特殊的裝飾鋪貼場合如球面、弧面、圓柱面等,用平面形陶瓷磚鋪貼時,必須將陶瓷磚經過切割、磨邊、倒角、拋光等工序后進行拼接,這樣不僅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時間,而且裝飾效果由于過渡不平滑、連接間隙大而顯得不自然、不流暢、不完美,也容易損壞而影響裝修美觀。為此出現(xiàn)了一種外形呈弧面形或L形的陶瓷磚,如專利號為CN2571880Y,專利名稱為“一種陶瓷磚”的中國實用新型專利,其公開了一種陶瓷磚,由二個面組成,二個面的夾角為a,a為15 165°,但其并沒有公開該陶瓷磚的成型方法,且這種陶瓷磚的二個面直線相交,夾角尖銳,在受到外界應力時會產生應力集中而很容易破損或碎裂,不利于運輸和使用,且尖角很容易傷到人。專利號為CNl 111471C,專利名稱為“一種弧形陶瓷磚的成型方法”的中國發(fā)明專利公開了兩種弧形陶瓷磚的成型方法(1)由干粉沖壓成平面形的泥坯,經干燥、燒成平面形的半成品磚坯,然后將平面形磚坯放入弧面定形模具內進行特定的高溫熱處理,利用半成品磚坯的高溫變形性再次燒成弧面形;(2)將配備好的泥料直接投入泥料擠出機,通過在擠出機的擠出口處裝設帶有弧形成型腔的擠出成型模具,使泥料擠出后直接形成弧面形泥坯,然后經切割、干燥、煅燒得到弧面形陶瓷磚。上述兩種成型方法均存在以下缺陷(I)需要設計復雜的模具進行成型,而模具制造成本高、安裝使用麻煩,導致生產成本高、生產效率低;(2)成型后的弧形陶瓷磚難以進行紋路加工(紋路加工需要在陶瓷磚為平面的條件下進行),使產品樣式單一,缺乏美感,不能滿足市場上的不同裝飾需求;(3)產品合格率低在第(I)種成型方法中,磚坯在受到高溫而變形時,由于變形處兩側的坯料會向變形處擠壓,使得最終得到的弧形陶瓷磚的表面尤其是彎曲變形處的表面容易出現(xiàn)凹凸不平的缺陷;而在第(2)種成型方法中,泥坯僅靠擠出成型,坯料的密實度和結合力顯然不如沖壓成型,燒成得到的弧面形陶瓷磚很容易出現(xiàn)變形、質脆等質量問題。
發(fā)明內容
為了克服上述現(xiàn)有技術的缺陷,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弧形陶瓷磚的成型方法,該方法簡單易操作、生產成本低、生產效率高,且制得的產品合格率高。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弧形陶瓷磚的成型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步驟1、采用平面形的成品瓷磚為原料,在瓷磚的背面平行地開設兩條以上的連接瓷磚相對兩側邊的凹槽;
其中,瓷磚上設有凹槽的部分為凹槽部,位于凹槽部一側的部分為支撐部,位于凹槽部另一側的部分為彎折部;步驟2、將開槽后的瓷磚置于耐火墊板上,并使所述支撐部支撐在耐火墊板上,所述凹槽部及彎折部懸空,然后對至少包括凹槽部在內的部分或整體瓷磚進行加熱,使加熱部分軟化并在重力作用下彎曲而貼伏在耐火墊板上或使彎折部呈豎直狀態(tài);其中,所述耐火墊板與瓷磚的接觸面為平面、弧面或組合曲面,所述組合曲面由二個相互呈15 165°夾角的平面及連接二個平面的過渡圓弧面組成。為了進一步優(yōu)化本發(fā)明,在步驟I中,所述凹槽的尺寸一致且等間距地開設在所述瓷磚的背面。為了進一步優(yōu)化本發(fā)明,所述凹槽的深度為瓷磚厚度的一半,凹槽之間的間距為4 5mm,凹槽的寬度為2 3mm。為了進一步優(yōu)化本發(fā)明,在步驟2中,僅對所述凹槽部進行加熱。為了進一步優(yōu)化本發(fā)明,在步驟2中,以恒定的加熱速率進行加熱,當溫度達到300°C和600°C時分別保溫5 30分鐘,然后繼續(xù)加熱直至溫度達到80(Tl350°C,保溫使加熱部分軟化彎曲而貼伏在耐火墊板上或使彎折部呈豎直狀態(tài),然后繼續(xù)保溫2 20分鐘,最后以不高于31 °C /min的降溫速率降至室溫。為了進一步優(yōu)化本發(fā)明,在步驟2之后,還包括拋光或上釉步驟。本發(fā)明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yōu)點(I)采用成品瓷磚為原料,所制得的產品紋路多樣,很好地滿足了市場的不同裝飾需求,且產品的質量穩(wěn)定可控;(2)無需設計復雜的模具進行成型,所需的耐火墊板制作簡單、成本低廉,成型時只需將瓷磚置于耐火墊板上,調整固定好瓷磚的位置即可,安裝非常方便;(3)凹槽的設計使弧形陶瓷磚更易于成型,有利于降低生產能耗和提高生產效率,并提聞了廣品的合格率。本發(fā)明所提供的弧形陶瓷磚的成型方法,簡單易操作、生產成本低、生產效率高,可用于成型不同形狀的弧形陶瓷磚,且制得的產品合格率高,使用壽命長,外觀多樣,很好地滿足了市場的不同裝飾需求,適用于多種裝飾鋪貼場合。
圖1所示為本發(fā)明的第I種弧形陶瓷磚的結構示意圖。圖2所示為本發(fā)明的第2種弧形陶瓷磚的結構示意圖。圖3所示為本發(fā)明的第3種弧形陶瓷磚的結構示意圖。圖4所示為本發(fā)明的第4種弧形陶瓷磚的結構示意圖。圖5所示為當耐火墊板與瓷磚的接觸面呈平面時,瓷磚的放置示意圖。圖6所示為當圖5中的接觸面水平放置時,瓷磚的成型示意圖。圖7和圖8所示為當圖5中的接觸面傾斜放置時,瓷磚的成型示意圖。圖9所示為當耐火墊板與瓷磚的接觸面呈弧面時,瓷磚的放置示意圖。圖10所示為圖9中的瓷磚的成型示意圖。圖11所示為當耐火墊板與瓷磚的接觸面呈組合曲面時,瓷磚的放置示意圖。
圖12所示為圖11中的瓷磚的成型示意圖。標號說明1、第一平面;2、第二平面;3、過渡圓弧面;4、凹槽;5、瓷磚;6、耐火墊板;51、支撐部; 52、凹槽部;53、彎折部;60、接觸面;61、平面A;62、平面B ;63、過渡圓弧面。
具體實施例方式為詳細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內容、構造特征、所實現(xiàn)目的及效果,以下結合實施方式并配合附圖詳予說明。本發(fā)明所提供的弧形陶瓷磚的成型方法,可用于成型包括以下幾種的弧形陶瓷磚第I種具有兩個相互垂直的平面(第一平面I和第二平面2),且兩個平面在交匯處圓弧過渡而形成一過渡圓弧面3,所述過渡圓弧面3的背面開設有兩條以上的凹槽4,如圖1所示;第2種具有兩個相互呈15、0°夾角(不包括90° )的平面(第一平面I和第二平面2),且兩個平面在交匯處圓弧過渡而形成一過渡圓弧面3,所述過渡圓弧面3的背面開設有兩條以上的凹槽4,如圖2所不;第3種具有兩 個相互呈9(Tl65°夾角(不包括90° )的平面(第一平面I和第二平面2),且兩個平面在交匯處圓弧過渡而形成一過渡圓弧面3,所述過渡圓弧面3的背面開設有兩條以上的凹槽4,如圖3所不;第4種弧面形的陶瓷磚,且陶瓷磚的背面開設有兩條以上的凹槽4,如圖4所示。本發(fā)明的原料采用平面形的成品瓷磚5而不是半成品磚坯或泥坯,其原因在于(I)半成品磚坯或泥坯本身沒有制作紋路,而成型為弧形陶瓷磚后也無法進行紋路加工,使得產品的外觀樣式單一,缺乏美感;而成品瓷磚本身可帶有紋路,因此通過選擇不同紋路的成品瓷磚進行成型,即可得到不同樣式花紋的弧形陶瓷磚,從而滿足市場的不同裝飾需求;(2)用半成品磚坯或泥坯燒成后得到的弧形陶瓷磚的質量性能不穩(wěn)定,尤其是采用擠出成型方法得到的泥坯,其坯料的密實度和結合力較差,用其燒成得到的弧面形陶瓷磚很容易出現(xiàn)變形、質脆等質量問題;而本發(fā)明采用成品瓷磚為原料,加熱過程主要是讓瓷磚軟化變形,對瓷磚的整體質量性能影響不大,因此可以通過控制原料(成品瓷磚)的質量性能,來控制最終得到的弧形陶瓷磚的質量性能,使產品的質量穩(wěn)定可控,更容易制得符合目標要求的產品。本發(fā)明在瓷磚5背面開設凹槽4的目的及作用在于(I)提供瓷磚5變形所需的空間,使瓷磚5變形處不易發(fā)生相互擠壓而產生表面凹凸不平等缺陷,提高產品合格率當瓷磚5的加熱部分(至少包括凹槽部52在內的部分或整體瓷磚)受熱軟化時,懸空的瓷磚部分(凹槽部52及彎折部53)在重力作用下會向下彎曲而使瓷磚5發(fā)生變形,在變形過程中,懸空的瓷磚部分向支撐部51擠壓,而隨著懸空的瓷磚部分逐漸變形,懸空的瓷磚部分內部也會發(fā)生相互的擠壓,凹槽4的存在正好提供了一定的擠壓空間,使瓷磚5內部不易發(fā)生相互的擠壓,從而達到減少或消除成型后的瓷磚表面凹凸不平等缺陷的目的,提高產品的合格率;(2)使瓷磚5更容易軟化變形,降低生產能耗,縮短生產周期開設有凹槽4的瓷磚部分厚度變薄,更容易受熱軟化,而由于凹槽4提供了一定的瓷磚變形的空間,降低了瓷磚的形變阻力,因此也使瓷磚更容易彎曲成型,從而達到降低生產能耗、提高生產效率的目的;(3)使受熱軟化的瓷磚在重力作用下自然形成兩個平面交匯處的過渡圓弧面,而無需借助任何的定型設備(如模具),如圖6至圖8所示。在本發(fā)明中,凹槽4的尺寸、數(shù)量及分布對弧形陶瓷磚的成型有很大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點(I)凹槽深度凹槽4的深度太大,容易使凹槽4處的瓷磚因強度不夠而易斷裂,不利于成型且成型后也不利于瓷磚的運輸和使用;而凹槽4的深度如果太小,又不能很好地發(fā)揮凹槽的作用。最優(yōu)選的,所述凹槽4的深度為瓷磚5厚度的一半。(2)凹槽寬度其對瓷磚成型的影響基本與凹槽深度相同。最優(yōu)選的,所述凹槽4的寬度為2 3mm。(3)凹槽之間的間距間距太大,所得到的弧形陶瓷磚的弧面過渡不夠平滑,而且使得同樣大小的凹槽部內的凹槽分布數(shù)量變少,降低了凹槽的作用;間距太小,則不利于加工和容易降低瓷磚的強度。最優(yōu)選的,所述凹槽4之間的間距為r5mm。(4)凹槽的數(shù)量及分布在成型第f 3種弧形陶瓷磚時,凹槽部52只要能形成兩個平面(第一平面I和第二平面2)之間的過渡圓弧面3即可,因此開設2 4條的凹槽(優(yōu)選4條)就能得到表面較為平滑的圓弧面,當然也可以多設幾條,以充分發(fā)揮凹槽的作用來達到易成型、降能耗、提效率和提高產品合格率的目的;而在成型第4種弧形陶瓷磚(弧面形的陶瓷磚)時,所述凹槽部52的大小可根據(jù)產品弧面的大小來確定,最好使所述凹槽部52的大小與產品弧面的大小一致,這樣就可以將軟化變形集中在凹槽部52內,充分利用凹槽部52內的凹槽4來提高瓷磚的成型性能和產品合格率,成型后的凹槽部52即為最終需要的弧面形的陶瓷磚,然后再將支撐部51和彎折部53切除即可得到弧面形的陶瓷磚。在這種情況下,凹槽4的數(shù)量要視凹槽部52的大小以及凹槽4的尺寸而定。為了進一步提高成型效果,所述凹槽4的尺寸一致且等間距地分布在所述瓷磚5的背面。在本發(fā)明中,所述耐火墊板6與瓷磚5的接觸面60為平面、弧面或組合曲面,所述組合曲面由二個相互呈15 165°夾角的平面(平面A61和平面B62)及連接二個平面的過渡圓弧面63組成。選用不同的耐火墊板6,可制得不同種類的弧形陶瓷磚,說明如下(I)與瓷磚的接觸面60呈平面可制得第f 3種弧形陶瓷磚將瓷磚5的支撐部51固定在接觸面60上,凹槽部52及彎折部53懸空,如圖5所示,則成型后的彎折部53將呈豎直狀態(tài)。當接觸面60水平放置時,彎折部53與支撐部51之間將形成90°夾角,得到第I種弧形陶瓷磚,如圖6所示;當接觸面60傾斜放置時,接觸面60與水平面之間的銳角夾角設為a,則此時會出現(xiàn)兩種情況a、凹槽部52與彎折部53懸空在接觸面60最高處的外側,則彎折部53與支撐部51之間將形成與a互為余角的夾角,得到第2種弧形陶瓷磚,如圖7所示;b、凹槽部52與彎折部53懸空在接觸面60最低處的外側,則彎折部53與支撐部51之間將形成(a+90) °的夾角,得到第3種弧形陶瓷磚,如圖8所示。(2)與瓷磚的接觸面60呈弧面可制得第4種弧形陶瓷磚將瓷磚5的支撐部51固定在接觸面60上,凹槽部52與彎折部53懸空在接觸面60的上方,如圖9所示,則成型后凹槽部52與彎折部53將貼伏在耐火墊板6上,形成與接觸面60弧度相同的弧面,如圖10所示,然后再將支撐部51切除即可得到如圖4所示的第4種弧形陶瓷磚。進一步的,由于彎折部53內沒開設凹槽,成型后得到的弧面仍然會存在缺陷,因此可將彎折部53也予以切除以得到更好的弧形陶瓷磚。(3)與瓷磚的接觸面60呈組合曲面可制得第廣4種弧形陶瓷磚如圖11所示,將瓷磚5的支撐部51固定在平面A61(平面A61傾斜設置)上,凹槽部52與彎折部53懸空在過渡圓弧面63與平面B62(平面B62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P >90° )的上方,則成型后的凹槽部52與彎折部53將貼伏在耐火墊板6上,得到第f 3種弧形陶瓷磚,如圖12所示(當平面A61與平面B62之間的夾角為90°時,制得的弧形陶瓷磚為第I種弧形陶瓷磚;當平面A61與平面B62之間的夾角小于90°時,得到第2種弧形陶瓷磚;當平面A61與平面B62之間的夾角大于90°時,得到第3種弧形陶瓷磚)。進一步的,將制得的弧形陶瓷磚的平面部分切除,只留下弧形部分,即可得到第4種弧形陶瓷磚。在本發(fā)明的步驟2中,由于瓷磚5放置于耐火墊板6上而不是置于模具中,因此用加熱設備給其加熱時,可對包括凹槽部52在內的部分或整體瓷磚進行加熱,也可以僅對凹槽部52進行加熱,使凹槽部52發(fā)生軟化變形即可,從而有利于降低生產能耗,減少生產成本。在本發(fā)明的步驟2中,為了得到更好的成型效果和成型性能,以恒定的加熱速率進行加熱,當溫度達到300°C和600°C時分別保溫5 30分鐘,然后繼續(xù)加熱直至溫度達到80(Tl35(TC,保溫使加熱部分軟化彎曲而完全貼伏在耐火墊板上或使呈豎直狀態(tài),然后繼續(xù)保溫2 20分鐘,最后以不高于31°C /min的降溫速率降至室溫。在本發(fā)明的步驟2之后,還可以根據(jù)產品外觀要求或性能改進等需要,進行切割、拋光、上釉等后處理步驟。以下就上述4種弧形陶瓷磚的成型分別舉例說明以更好地幫助理解本發(fā)明實施例1請參照圖5和圖6所示,第I種弧形陶瓷磚的成型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步驟1、采用平面形的成品瓷磚5為原料,在瓷磚5的背面平行地開設兩條以上的連接瓷磚5相對兩側邊的凹槽4,所述凹槽4的尺寸一致且等間距地開設在所述瓷磚5的背面,所述凹槽4的深度為瓷磚5厚度的一半,凹槽4之間的間距為r5mm,凹槽4的寬度為2 3mmo其中,瓷磚5上設有凹槽4的部分為凹槽部52,位于凹槽部52 —側的部分為支撐部51,位于凹槽部52另一側的部分為彎折部53 ;步驟2、將開槽后的瓷磚5烘干,然后置于耐火墊板6上,所述耐火墊板6與瓷磚5的接觸面60呈平面,且接觸面60水平放置,所述瓷磚5的支撐部51固定在耐火墊板6上,凹槽部52及彎折部53懸空;步驟3、以恒定的加熱速率對瓷磚5整體進行加熱(可采用窯爐等加熱設備),當溫度達到300°C和600°C時分別保溫5 30分鐘,然后繼續(xù)加熱直至溫度達到80(Tl350°C,保溫使凹槽部52和彎折部53軟化并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向下彎曲變形,當彎折部53呈豎直狀態(tài)時,繼續(xù)保溫2 20分鐘,然后以不高于31°C /min的降溫速率降至室溫,得到產品。此時彎折部53與支撐部51之間形成90°夾角,凹槽部52彎曲形成過渡圓弧,得到第I種弧形陶瓷磚。實施例2請參照圖7所示,第2種弧形陶瓷磚的成型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步驟1、采用平面形的成品瓷磚5為原料,在瓷磚5的背面平行地開設兩條以上的連接瓷磚5相對兩側邊的凹槽4,所述凹槽4的尺寸一致且等間距地開設在所述瓷磚5的背面,所述凹槽4的深度為瓷磚5厚度的一半,凹槽4之間的間距為r5mm,凹槽4的寬度為2 3mmo其中,瓷磚5上設有凹槽4的部分為凹槽部52,位于凹槽部52 —側的部分為支撐部51,位于凹槽部52另一側的部分為彎折部53 ;步驟2、將開槽后的瓷磚5烘干,然后置于耐火墊板6上,所述耐火墊板6與瓷磚5的接觸面60呈平面,且接觸面60與水平面之間的銳角夾角為a,所述瓷磚5的支撐部51固定在耐火墊板6上,凹槽部52及彎折部53懸空在接觸面60最高處的外側;步驟3、以恒定的加熱速率對瓷磚5的凹槽部52進行加熱,當溫度達到300°C和600°C時分別保溫5 30分鐘,然后繼續(xù)加熱直至溫度達到80(Tl350°C,保溫使凹槽部52軟化,此時凹槽部52及彎折部53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向下彎曲變形,當彎折部53呈豎直狀態(tài)時,繼續(xù)保溫2 20分鐘,然后以不高于31°C /min的降溫速率降至室溫,得到產品。此時彎折部53與支撐部51之間的夾角 為90- a,凹槽部52彎曲形成過渡圓弧,得到第2種弧形陶瓷磚。實施例3請參照圖11和圖12所示,第3種弧形陶瓷磚的成型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步驟1、采用平面形的成品瓷磚5為原料,在瓷磚5的背面平行地開設兩條以上的連接瓷磚5相對兩側邊的凹槽4,所述凹槽4的尺寸一致且等間距地開設在所述瓷磚5的背面,所述凹槽4的深度為瓷磚5厚度的一半,凹槽4之間的間距為r5mm,凹槽4的寬度為2 3mmo其中,瓷磚5上設有凹槽4的部分為凹槽部52,位于凹槽部52 —側的部分為支撐部51,位于凹槽部52另一側的部分為彎折部53 ;步驟2、將開槽后的瓷磚5烘干,然后置于耐火墊板6上,所述耐火墊板6與瓷磚
5的接觸面60呈組合曲面,所述組合曲面由二個夾角為鈍角的平面(平面A61和平面B62)及連接二個平面的過渡圓弧面63組成,平面A61傾斜設置,平面B62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 >90°,瓷磚5的支撐部51固定在平面A61上,凹槽部52與彎折部53懸空在過渡圓弧面63與平面B62的上方;步驟3、以恒定的加熱速率對瓷磚5的凹槽部52進行加熱,當溫度達到300°C和600°C時分別保溫5 30分鐘,然后繼續(xù)加熱直至溫度達到80(Tl350°C,保溫使凹槽部52軟化,此時凹槽部52及彎折部53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向下彎曲變形,當凹槽部52及彎折部53貼伏在過渡圓弧面63和平面B62上時,繼續(xù)保溫2 20分鐘,然后以不高于31°C /min的降溫速率降至室溫,得到產品。此時,彎折部53與支撐部51之間所形成的夾角與平面A61和平面B62之間的夾角相同,凹槽部52彎曲形成過渡圓弧,得到第3種弧形陶瓷磚。實施例4請參照圖11和圖12所示,第4種弧形陶瓷磚的成型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步驟1、采用平面形的成品瓷磚5為原料,在瓷磚5的背面平行地開設兩條以上的連接瓷磚5相對兩側邊的凹槽4,所述凹槽4的尺寸一致且等間距地開設在所述瓷磚5的背面,所述凹槽4的深度為瓷磚5厚度的一半,凹槽4之間的間距為r5mm,凹槽4的寬度為2 3mmo其中,瓷磚5上設有凹槽4的部分為凹槽部52,位于凹槽部52 —側的部分為支撐部51,位于凹槽部52另一側的部分為彎折部53 ;步驟2、將開槽后的瓷磚5烘干,然后置于耐火墊板6上,所述耐火墊板6與瓷磚5的接觸面60呈組合曲面,所述組合曲面由二個相互呈15 165°夾角的平面(平面A61和平面B62)及連接二個平面的過渡圓弧面63組成,平面A61傾斜設置,平面B62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P >90°,瓷磚5的支撐部51固定在平面A61上,凹槽部52與彎折部53懸空在過渡圓弧面63與平面B62的上方;步驟3、以恒定的加熱速率對瓷磚5的凹槽部52進行加熱,當溫度達到300°C和600°C時分別保溫5 30分鐘,然后繼續(xù)加熱直至溫度達到80(Tl350°C,保溫使凹槽部52軟化,此時凹槽部52及彎折部53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向下彎曲變形,當凹槽部52及彎折部53貼伏在過渡圓弧面63和平面B62上時,繼續(xù)保溫2 20分鐘,然后以不高于31°C /min的降溫速率降至室溫,此時,彎折部53與支撐部51之間所形成的夾角與平面A61和平面B62之間的夾角相同,凹槽部52彎曲形成過渡圓弧;步驟4、將上述制得的弧形陶瓷磚的平面部分切除,只留下弧形部分,即得到第4種弧形陶瓷磚。本發(fā)明所制得的弧形陶瓷磚,可用于貼護建筑物的墻角、樓梯板或特殊的裝飾鋪貼場合如球面、弧面、圓柱面等,應用廣泛,市場發(fā)展前景廣闊。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發(fā)明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發(fā)明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發(fā)明的專利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弧形陶瓷磚的成型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步驟1、采用平面形的成品瓷磚為原料,在瓷磚的背面平行地開設兩條以上的連接瓷磚相對兩側邊的凹槽;其中,瓷磚上設有凹槽的部分為凹槽部,位于凹槽部一側的部分為支撐部,位于凹槽部另一側的部分為彎折部;步驟2、將開槽后的瓷磚置于耐火墊板上,并使所述支撐部支撐在耐火墊板上,所述凹槽部及彎折部懸空,然后對至少包括凹槽部在內的部分或整體瓷磚進行加熱,使加熱部分軟化并在重力作用下彎曲而貼伏在耐火墊板上或使彎折部呈豎直狀態(tài);其中,所述耐火墊板與瓷磚的接觸面為平面、弧面或組合曲面,所述組合曲面由二個相互呈15 165°夾角的平面及連接二個平面的過渡圓弧面組成。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陶瓷磚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I中,所述凹槽的尺寸一致且等間距地開設在所述瓷磚的背面。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陶瓷磚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深度為瓷磚厚度的一半,凹槽之間的間距為4 5臟,凹槽的寬度為2 3mm。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陶瓷磚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2中,僅對所述凹槽部進行加熱。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陶瓷磚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2中,以恒定的加熱速率進行加熱,當溫度達到300°C和600°C時分別保溫5 30分鐘,然后繼續(xù)加熱直至溫度達到80(T135(TC,保溫使加熱部分軟化彎曲而完全貼伏在耐火墊板上或使彎折部呈豎直狀態(tài),然后繼續(xù)保溫2 20分鐘,最后以不高于31°C /min的降溫速率降至室溫。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陶瓷磚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2之后,還包括拋光或上釉步驟。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弧形陶瓷磚的成型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步驟1、采用平面形的成品瓷磚為原料,在瓷磚的背面平行地開設兩條以上的連接瓷磚相對兩側邊的凹槽;步驟2、將開槽后的瓷磚置于耐火墊板上,并使瓷磚的支撐部支撐在耐火墊板上,瓷磚的凹槽部及彎折部懸空,然后對至少包括凹槽部在內的部分或整體瓷磚進行加熱,使加熱部分軟化并在重力作用下彎曲而貼伏在耐火墊板上或使彎折部呈豎直狀態(tài)。本發(fā)明所提供的弧形陶瓷磚的成型方法,簡單易操作、生產成本低、生產效率高,可用于成型不同形狀的弧形陶瓷磚,且制得的產品合格率高,使用壽命長,外觀多樣,很好地滿足了市場的不同裝飾需求,適用于多種裝飾鋪貼場合。
文檔編號B28D1/30GK103029224SQ201210525969
公開日2013年4月10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7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12月7日
發(fā)明者張正榮 申請人:福建省閩清豪業(yè)陶瓷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