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織造用筘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織機部件,尤其是涉及一種用于織機上的分筘或單筘的織造用筘。
背景技術(shù):
織機是反復進行以下操作來生產(chǎn)織物的將若干經(jīng)紗分成若干經(jīng)紗群,各經(jīng)紗群利用開口裝置而上下運動從而形成經(jīng)紗開口,在經(jīng)紗開口,緯紗送入后,將緯紗用有若干個筘片的織造用筘進行打緯。
空氣噴射式織機中,一般地,筘為使其凹部互相連通形成導引槽,而將若干筘片互相組合使用。這樣的筘片可以以僅用一個的單筘形式,或若干個筘組合起來使用的分筘形式應用于織機上。
緯紗接收自若干個分噴嘴不斷噴射出的壓縮流體,同時在筘的導引槽內(nèi)(上面與下面的中間)曲線傳送。另外,如果是分筘,緯紗自位于投緯方向上流的分筘的投緯方向下流向位于投緯方向下流的分筘傳出。此時,自上流的分筘傳出的緯紗的傳送方向在導引槽的上面與下面間會處于非?;靵y的狀態(tài)。
另外,因為上流側(cè)的分筘與下流側(cè)的分筘間留有配置回邊裝置等的間隔,這樣緯紗的傳送方向也容易變亂。
所以,必須使上流側(cè)分筘的緯紗易于進入下流側(cè)分筘的導引槽。作為其技術(shù)之一,是將導引槽的上下間尺寸向投緯方向上流側(cè)變大的固定筘配置于相鄰的分筘之間(例如日本特開平2-269833號公報的第5圖及第3頁右上欄20行至第3頁左下欄5行)。
可是,該技術(shù)是靜止角小(在搖動范圍兩端的筘的靜止時間短)的打緯方式,因為緯紗在移動的分筘與固定筘之間傳送時,兩筘的緯紗導引槽伴隨分筘的移動而互相錯開,所以易于引起投緯不良。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針對現(xiàn)有技術(shù)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種使緯紗的傳送狀態(tài)穩(wěn)定的織造用筘。
本發(fā)明的上述目的是通過下述技術(shù)方案實現(xiàn)的一種織造用筘,其各筘片均具有引導緯紗用的凹部,為形成緯紗導引槽,凹部互相連通,位于投緯方向下流的筘片凹部的上下間尺寸比位于投緯方向下流與上流的中間部的凹部的上下間尺寸小。
所述位于投緯方向下流的各筘片凹部的上下間尺寸向位于中間部的筘片方向逐漸變大,最終接近位于中間部的筘片凹部的上下間尺寸;所述位于投緯方向下流的各筘片凹部的上下間尺寸向位于中間部的筘片方向階梯狀變大,最終接近位于中間部的筘片凹部的上下間尺寸;所述筘是作為單筘形成的;所述筘是作為若干個分筘中的至少一個形成的;所述位于投緯方向下流的筘片凹部的上下間尺寸比位于中間部的筘片凹部的上下間尺寸小的筘片配置于投緯方向上流的分筘上,投緯方向下流的分筘的位于投緯方向上流的各筘片凹部的上下間尺寸向位于中間部的筘片方向逐漸漸小,最終接近位于中間部的筘片凹部的上下間尺寸;所述位于投緯方向下流的筘片配置于織幅范圍的外側(cè)。
和現(xiàn)有技術(shù)相比,本發(fā)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使緯紗的傳送狀態(tài)穩(wěn)定,防止投緯不良,使緯紗高效率傳送。
圖1是本發(fā)明織造用筘的一個實施例。
圖2是圖1所示的織造用筘位于中間位置的筘片的側(cè)面圖。
圖3是圖1所示的織造用筘的筘片中,位于投緯方向上流側(cè)的筘片的一個實施例的側(cè)面圖。
圖4是圖1所示的織造用筘的筘片中,位于投緯方向上流側(cè)的筘片的一個實施例的正面圖。
圖5是圖1所示的織造用筘的筘片中,位于投緯方向下流側(cè)的筘片的一個實施例的側(cè)面圖。
圖6是圖1所示的織造用筘的筘片中,位于投緯方向下流側(cè)的筘片的一個實施例的正面圖。
圖7是本發(fā)明織造用筘的其他實施例中,位于投緯方向下流側(cè)的筘片的正面圖。
圖8是本發(fā)明織造用筘的其他實施例中,位于投緯方向下流側(cè)的筘片的正面圖。
圖9是本發(fā)明織造用筘的其他實施例中,位于投緯方向下流側(cè)的筘片的正面圖。
圖10是本發(fā)明織造用筘的另外一些實施例中,位于投緯方向下流側(cè)的筘片的正面圖。
其中,10為織造用筘;12、14、16、62、64、66為分筘;18為緯紗;20為投緯噴嘴;22為筘片;24為凹部;26為導引槽;28為上流導引槽部的范圍;30為下流導引槽部的范圍;32為中間導引槽部的范圍;34為筘片的端部;36為筘片的前緣部;38為筘片的后緣部;40為筘片的突出部;42為凹部的上下面;44凹部的底部;46為上部的接頭;48為下部的接頭;50、52為側(cè)部的接頭;54、56為上部及下部接頭的槽;58為空間;60為襯墊(螺旋彈簧)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jié)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描述。
如圖1至圖3所示,織造用筘10由若干個分筘構(gòu)成,也就是說,將第1幅分筘12、第2幅分筘14及第3幅(最終幅)分筘16在投緯方向(左右方向)上間隔地呈一列地配置于空氣噴射式織機上。
請參閱圖1,緯紗18和壓縮流體一起自投緯噴嘴20噴出,投緯到經(jīng)紗開口。在本實施例中壓縮流體選用壓縮空氣,當然也可用其他壓縮流體。
各分筘12、14、16分別沿投緯方向間隔平行地配置有若干個筘片22,同時,利用各筘片22的凹部24形成緯紗18的導引槽26。
導引槽26分為上流導引槽部、下流導引槽部及中間導引槽部。上流導引槽部是位于投緯方向上流的范圍28內(nèi)的筘片22的凹部24形成的;下流導引槽部是位于投緯方向下流的范圍30內(nèi)的筘片22的凹部24形成的;中間導引槽部是位于投緯方向下流與位于投緯方向上流之間的中間部的范圍32內(nèi)的筘片22的凹部24形成的。
如圖2所示,各分筘12、14、16的筘片22為上下方向長且略有一定厚度的帶板狀。各筘片22的上端部34及下端部34有圓倒角。各筘片22具有位于織口側(cè)的前緣部36及位于織口反側(cè)的后緣部38。
各筘片22在前緣部36的略中央位置有突出部40,該突出部40具有凹部24。
各凹部24由上下面42、42及底部(底面)44組成,有圓倒角,呈“コ”字狀。上下面42、42間的距離表示凹部24的上下間尺寸L。
底部44在前后方向上大概處于前緣部36的延長線上。各筘片22的后緣部38經(jīng)過筘片22的上下方向的全部,呈直線狀(即平坦)。
圖3至圖6所示為分筘14。分筘16具有與分筘14形狀略相同的導引槽26。分筘12除后述的導引槽26的形狀以外,具有與分筘14、16同樣形狀的導引槽26。
以下,參照表示分筘14的圖3至圖6,說明分筘12、14及16。
分筘12、14及16包括若干筘片22、固定筘片22的上端部34及下端部34的上部及下部接頭(安裝元件)46及48、分別連接上部及下部接頭46及48的左右側(cè)部的接頭(結(jié)合元件)50及52。各導引槽26使其對應的各筘片22的凹部24分別在各分筘12、14、16中連通。
分筘12、14、16的各筘片22,于投緯方向上并列排列,將其上端部34及下端部34分別插入有“コ”字狀截面的上部及下部接頭46及48的槽54及56中,使其厚度方向為投緯方向,且各凹部24整列地形成導引槽26。
各分筘12、14、16中,形成范圍28的上流導引槽部及范圍30的下流導引槽部的各筘片22為形成導引槽26,插入槽54及56中,其凹部24的上下間尺寸L較大的為投緯方向上流側(cè),凹部24的上下間尺寸L較小的為投緯方向下流側(cè)。
不過,形成范圍32的中間導引槽部的各筘片22的凹部24的上下間尺寸L相同。
形成范圍28的導引槽26的各筘片22凹部24的上下間尺寸L向位于范圍32的各筘片22凹部24方向是逐漸減小的。形成范圍30的導引槽26的各筘片22凹部24的上下間尺寸L向位于范圍32的各筘片22凹部24方向是逐漸增大的。
換言之,為了使形成范圍28及30的導引槽26的各筘片22凹部24的上下間尺寸L,在最靠近范圍32處與位于范圍32的各筘片22凹部24的上下間尺寸L最接近,相應地,位于對應的分筘12、14、16的端部的筘片22凹部24的上下間尺寸L被變小及變大。
也就是說,范圍28的位于投緯側(cè)的凹部24的上下間尺寸比位于范圍32的凹部24的上下間尺寸大,范圍30的位于投緯反側(cè)的凹部24的上下間尺寸比位于范圍32的凹部24的上下間尺寸小。
這樣,形成分筘12、14、16的導引槽26的筘片22的凹部24的上下間尺寸L沿投緯側(cè)向投緯反側(cè),首先是在投緯側(cè)逐漸減小,然后沿投緯方向中途為定值,最后再次逐漸減小。這樣,導引槽26的寬方向(上下方向)上的兩面在范圍28及30內(nèi)呈錐形。
相鄰筘片22間的空間58于上下方向留有間隔,利用配置于各分筘12、14、16上的一對襯墊60,使經(jīng)紗通過。在圖示中,襯墊60是可壓縮或反彈的螺旋彈簧。螺旋彈簧60的各環(huán)狀部位于相鄰的筘片22間,從而相鄰的筘片22間形成一定的空間58。
分筘12、14、16,其各筘片22安裝至上下部接頭46、48,將起主要作用的側(cè)部接頭50及52分別插入上下部接頭46、48的投緯側(cè)及投緯反側(cè),將側(cè)部接頭50及52利用鉚釘、螺絲釘、粘結(jié)劑等安裝至上下接頭46、48,進行組裝。
各側(cè)部接頭50、52是利用比筘片22稍厚的帶狀板材將其兩端部向厚度方向彎曲成“コ”字狀形成的,同時為了不堵塞位于端部的筘片22的凹部24,而將其安裝至上部及下部接頭46及48。例如側(cè)部接頭50、52可分別有與位于投緯側(cè)及投緯反側(cè)的筘片22的自后緣部38到凹部24的尺寸大約相同的寬度。
形成如前述組裝后的織造用筘10的分筘12、14、16,其導引槽26位于經(jīng)紗存在的區(qū)域,同時導引槽26互相連通,為了與織布的織口相對,在下部接頭48處安裝有一列有臂(未圖示)的筘座(未圖示)。
因為各分筘12、14的導引槽26的上下間尺寸L從投緯側(cè)向投緯反側(cè)逐漸減小,所以緯紗18的傳送狀態(tài)穩(wěn)定,供給位于下流側(cè)的分筘14、16及捕捉器的緯紗18的傳送狀態(tài)也穩(wěn)定。
在范圍30的下流導引槽部,位于投緯方向最下流處的筘片22的凹部24的上下間尺寸L最小,所以自分筘12、14傳出的緯紗18的上下方向的散亂小。這樣,供給配置于下流的分筘14、16的緯紗18的傳送狀態(tài)穩(wěn)定。
圖2至圖4關(guān)于分筘14進行了說明,分筘12、16也與分筘14一樣具有同樣形狀的導引槽26。
分筘12、14、16均可有上述形狀,但也可為其他的形狀,例如圖7至圖10所示的形狀。
請參照圖7,為分筘62,形成范圍30的下流導引槽部的各筘片22凹部24的上下間尺寸L比形成范圍32的中間導引槽部的各筘片22凹部24的上下間尺寸L小,且是定值。
請參照圖8,為分筘64,形成范圍30的下流導引槽部的若干筘片22凹部24的上下間尺寸L由象圖6所示范圍30的下流導引槽部那樣逐漸減小的范圍與象圖7所示范圍30的下流導引槽部那樣固定的范圍組成。
請參照圖9,為分筘66,形成范圍30的下流導引槽部的筘片22凹部24的上下間尺寸L是逐漸減小的階梯狀(階梯狀逐漸減小)。
請參閱圖10,形成范圍30的下流導引槽部的各筘片22,其后緣部38側(cè)的凹部24的上下間尺寸A比前緣部36側(cè)的凹部24的上下間尺寸B大。
因此,可降低流經(jīng)范圍30的下流導引槽部的壓縮流體自范圍30的下流導引槽部的開口部擴散的量。這樣,可使緯紗18高效率地傳送。
自圖10的投緯方向看,導引槽的形狀可以是圓形(C字狀),也可以在范圍30內(nèi)不配置筘片,而作為導引元件形成一個物體。
分筘12、14及16中的任一個均可作為單筘使用。
織機的投緯側(cè)有在左側(cè)、在右側(cè)及在左右兩側(cè)的。上述實施例均是指從左側(cè)投緯的織機,也就是左側(cè)是投緯方向上流的織機。
可是,如果是從右側(cè)投緯的織機,也就是右側(cè)是投緯方向上流的織機的話,形成分筘的導引槽26的筘片22的凹部24的上下間尺寸L就自投緯側(cè)(右側(cè))向投緯反側(cè)(左側(cè))逐漸減小,在投緯方向(自右向左)中途是定值,然后再次逐漸減小。
本發(fā)明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只要不脫離主旨,可做多種變更。如圖2所示。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織造用筘,其各筘片均具有引導緯紗用的凹部,為形成緯紗導引槽,凹部互相連通,其特征在于位于投緯方向下流的筘片凹部的上下間尺寸比位于投緯方向下流與上流的中間部的凹部的上下間尺寸小。
2.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織造用筘,其特征在于所述位于投緯方向下流的各筘片凹部的上下間尺寸向位于中間部的筘片方向逐漸變大,最終接近位于中間部的筘片凹部的上下間尺寸。
3.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織造用筘,其特征在于所述位于投緯方向下流的各筘片凹部的上下間尺寸向位于中間部的筘片方向階梯狀變大,最終接近位于中間部的筘片凹部的上下間尺寸。
4.如權(quán)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織造用筘,其特征在于所述筘是作為單筘形成的。
5.如權(quán)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織造用筘,其特征在于所述筘是作為若干個分筘中的至少一個形成的。
6.如權(quán)利要求5所述的織造用筘,其特征在于所述位于投緯方向下流的筘片凹部的上下間尺寸比位于中間部的筘片凹部的上下間尺寸小的筘片配置于投緯方向上流的分筘上,投緯方向下流的分筘的位于投緯方向上流的各筘片凹部的上下間尺寸向位于中間部的筘片方向逐漸漸小,最終接近位于中間部的筘片凹部的上下間尺寸。
7.如權(quán)利要求1至6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織造用筘,其特征在于所述位于投緯方向下流的筘片配置于織幅范圍的外側(cè)。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織造用筘,旨在提供一種使緯紗的傳送狀態(tài)穩(wěn)定的織造用筘。其技術(shù)方案為,各筘片均具有引導緯紗用的凹部,為形成緯紗導引槽,凹部互相連通,位于投緯方向下流的筘片凹部的上下間尺寸比位于投緯方向下流與上流的中間部的凹部的上下間尺寸小,該種筘既可做單筘使用,也可做若干分筘中的至少一個使用。
文檔編號D03D49/00GK1510185SQ200310102268
公開日2004年7月7日 申請日期2003年10月30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2年12月20日
發(fā)明者山本昭彥 申請人:津田駒工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