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狠狠干,亚洲国产福利精品一区二区,国产八区,激情文学亚洲色图

醫(yī)療觀察裝置和醫(yī)療觀察系統(tǒng)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159092閱讀:1022來源:國知局
醫(yī)療觀察裝置和醫(yī)療觀察系統(tǒng)的制造方法

本公開涉及醫(yī)療觀察裝置和醫(yī)療觀察系統(tǒng),通過該醫(yī)療觀察裝置和醫(yī)療觀察系統(tǒng)觀察待觀察的對象的微小部分。



背景技術:

迄今為止,作為用于當執(zhí)行作為待觀察的對象的患者的大腦、心臟等的微小部分的手術時觀察微小部分的技術,已知對微小部分成像并且在顯示器上顯示捕捉的圖像的技術。

例如,專利文獻1公開了一種觀察系統(tǒng),其包括觀察裝置,所述觀察裝置包括物鏡光學系統(tǒng);成像裝置,其捕捉入射在物鏡光學系統(tǒng)上的光學圖像;以及移動機構,其保持觀察裝置和成像裝置并且促使其一起運作。

進一步,專利文獻2公開了一種醫(yī)療觀察裝置,其包括具有C形配置的透鏡單元,該透鏡單元包括物鏡光學系統(tǒng)、成像光學系統(tǒng)以及放大改變的光學系統(tǒng),所述放大改變的光學系統(tǒng)設置在這兩個光學系統(tǒng)之間,并且其中,所述放大改變的光學系統(tǒng)被配置為彎曲光學系統(tǒng)和可移動地支撐透鏡單元的支撐裝置。

現(xiàn)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特開2005-13715號公報

專利文獻2:特開2006-14825號公報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技術問題

對于醫(yī)療觀察裝置,不僅越來越需要更容易的操作,而且還越來越需要減小設備的尺寸,以確保作為用戶的操作者的視野并節(jié)省空間。然而,在上述專利文獻1和2中,使用連桿機構等配置移動具有觀察和成像功能的頂端部分或透鏡單元的機構,因此,該結構不可避免地復雜化并且尺寸增大;并且很難說頂端部分或透鏡單元的可操作性良好。進一步,在專利文獻2的情況下,透鏡單元本身的配置也構成小型化的障礙。

本公開是鑒于上述問題而完成的,并且本公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操作性最佳并且有利于小型化的醫(yī)療觀察裝置以及醫(yī)療觀察系統(tǒng)。

問題的解決方案

為了解決以上問題并且實現(xiàn)該目標,根據(jù)本公開的一種醫(yī)療觀察裝置,包括:觀察單元,其包括顯微鏡單元,所述顯微鏡單元被配置成在所述顯微鏡單元的高度方向通過一端收集來自待觀察的對象的光并且捕捉所述待觀察的對象的微小部分的放大圖像,并且顯微鏡單元具有圓柱形形狀,以在移動期間由用戶握住,所述觀察單元的重心比在高度方向的中心離所述一端更遠;以及支撐單元,其圍繞穿過重心或重心附近的并且與高度方向垂直的軸以能夠轉動的方式支撐所述觀察單元。

在醫(yī)療觀察裝置中,在所述觀察單元中,在所述重心與所述一端之間的距離可以大于所述觀察單元的高度的1/2,并且不大于所述觀察單元的高度的2/3。

在醫(yī)療觀察裝置中,所述觀察單元可以進一步包括:第一連接單元,其沿著所述高度方向圍繞第一軸以能夠轉動的方式保持所述顯微鏡單元;以及第一臂部單元,在其頂端部分中保持第一連接單元,并且在其根端部分(root end portion)中由所述支撐單元圍繞第二軸以能夠轉動的方式保持,所述第二軸是與高度方向垂直的并且與第一軸正交的軸;并且所述重心可以位于第一軸和第二軸的交叉點處或者比交叉點更靠近所述一端。

在醫(yī)療觀察裝置中,在所述第一臂部單元中,相對于穿過所述第二軸并且與所述第一軸正交的平面位于所述一端側的第一部分的比重可以小于相對于所述平面位于與所述第一部分相反的一側的第二部分的比重。

在醫(yī)療觀察裝置中,所述觀察單元可以進一步包括輸入單元,其位于所述顯微鏡單元的側表面上、比所述重心更靠近所述一端、并且被配置成接受對所述顯微鏡單元的操作指令的輸入。

在醫(yī)療觀察裝置中,所述支撐單元可以包括至少一組,其由兩個臂部單元和連接單元組成,所述連接單元以能夠轉動的方式將兩個臂部單元中的一個連接至另一個。

根據(jù)本公開的一種醫(yī)療觀察系統(tǒng)包括:上述醫(yī)療觀察裝置;控制設備,其被配置為對由所述醫(yī)療觀察裝置輸出的成像信號進行信號處理,以創(chuàng)建用于顯示的圖像數(shù)據(jù);以及顯示設備,其被配置為顯示與由所述控制設備創(chuàng)建的圖像數(shù)據(jù)對應的圖像。

發(fā)明的有利效果

根據(jù)本公開,提供了觀察單元和支撐單元,該觀察單元包括顯微鏡單元,所述顯微鏡單元在所述顯微鏡單元的高度方向通過一端收集來自待觀察的對象的光并且捕捉所述待觀察的對象的微小部分的放大圖像,并且顯微鏡單元具有圓柱形形狀以在移動期間由用戶握住,所述觀察單元的重心比在高度方向的中心離所述一端更遠,以及支撐單元,所述支撐單元圍繞穿過重心或重心附近的并且與高度方向垂直的軸以能夠轉動的方式,支撐所述觀察單元,因此,可以充分確保用戶握住的部分,而不增大觀察單元的尺寸。因此,可以提供一種操作性最佳并且有利于小型化的醫(yī)療觀察裝置以及醫(yī)療觀察系統(tǒng)。

附圖說明

[圖1]圖1是示出根據(jù)本公開的實施方式1的醫(yī)療觀察系統(tǒng)的外部配置的透視圖;

[圖2]圖2是示出根據(jù)本公開的實施方式1的醫(yī)療觀察裝置的顯微鏡單元及其鄰近部分的配置的放大透視圖;

[圖3]圖3是示出根據(jù)本公開的實施方式1的醫(yī)療觀察裝置的主要部分的配置的示圖;

[圖4]圖4是示意性示出用戶操縱根據(jù)本公開的實施方式1的醫(yī)療觀察裝置的顯微鏡單元的情況的示圖;

[圖5]圖5是示意性示出使用根據(jù)本公開的實施方式1的醫(yī)療觀察系統(tǒng)執(zhí)行的操作的情況的示圖;

[圖6]圖6是示出根據(jù)本公開的實施方式2的醫(yī)療觀察裝置的主要部分的配置的部分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在下文中,參考附圖描述本公開的實施方式(在下文中,稱為“實施方式”)。附圖只是示意性的,在附圖中可以包括在尺寸和比例之間的關系在附圖之中不同的部分。

(實施方式1)

圖1是示出根據(jù)本公開的實施方式1的醫(yī)療觀察系統(tǒng)的配置的示圖。在圖中顯示的醫(yī)療觀察系統(tǒng)1包括:醫(yī)療觀察裝置(在下文中,稱為觀察裝置)2,其用作顯微鏡,用于通過放大來對待觀察的對象的微小結構成像;控制設備3,其綜合控制醫(yī)療觀察系統(tǒng)1的操作;以及;以及顯示設備4,其顯示由觀察裝置2捕捉的圖像。

觀察裝置2包括:觀察單元5,其觀察待觀察的對象的微小部分;支撐單元6,其連接至觀察單元5的根端部分,并且以能夠轉動的方式支撐觀察單元5;以及基部單元7,其以能夠轉動的方式保持支撐單元6的根端部分并且能夠在地板表面上移動。

圖2是示出觀察單元5及其鄰近部分的配置的放大透視圖。圖3是在圖2的箭頭A方向查看的側視圖。箭頭A的方向是與圖2的第一軸O1正交并且與第二軸O2平行的方向?,F(xiàn)在將參考圖2和圖3描述觀察單元5的配置。

觀察單元5包括:顯微鏡單元51,通過放大來對待觀察的對象的微小部分成像;第一連接單元52,在其頂端側在顯微鏡單元51的高度方向上圍繞第一軸O1以能夠轉動的方式保持顯微鏡單元51;以及第一臂部單元53,在其頂端側固定地保持第一連接單元52。

顯微鏡單元51包括:圓柱單元511,其具有圓柱形形狀;成像單元512,其設置在圓柱單元511的中空部分中并且通過放大來捕捉待觀察的對象的圖像;手臂操縱開關513,其接受允許第一臂部單元53和包括在支撐單元6(稍后描述)內的臂部單元移動的操縱輸入;以及橫桿(cross lever)514,其能夠改變在成像單元512中待觀察的對象的放大率以及焦距。顯微鏡單元51具有當顯微鏡單元51移動時由用戶握住的柱狀形狀。

圓柱單元511具有直徑小于第一連接單元52的直徑的圓柱形形狀,并且保護成像單元512的蓋玻片(cover glass,玻璃蓋)位于在圓柱單元511的下端的開口表面上,在該下端收集來自待觀察的對象的光(未示出)。圓柱單元511的形狀不限于圓柱形形狀,并且可以是多邊形圓柱形形狀。

成像單元512包括:光學系統(tǒng)515,其包括多個透鏡,所述多個透鏡被設置為使得其光軸與第一軸O1一致并且收集來自待觀察的對象的光并形成圖像;以及成像元件516,其接收由光學系統(tǒng)515收集的光并且光電轉換光,以生成成像信號。在圖2中,僅僅描述了容納包含在光學系統(tǒng)515中的多個透鏡的圓柱形殼體。

光學系統(tǒng)515能夠根據(jù)橫桿514的操縱來改變待觀察的對象的圖像的放大率和到待觀察的對象的焦距。

使用電荷耦合器件(CCD)或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形成成像元件516。成像元件516生成并且輸出成像信號。成像信號經(jīng)由設置在支撐單元6中的傳輸電纜傳輸給控制設備3。

成像單元512進入第一連接單元52的內部。在圖3中,安裝在圓柱單元511的中空部分內的光學系統(tǒng)515和成像元件516以及第一連接單元52由長短交替的虛線示意性地示出。進一步,在圖3中,進入第一連接單元52的內部并且與圓柱單元511一起相對于第一連接單元52轉動的顯微鏡單元51的一部分的邊界由長短交替的虛線示意性地示出。

手臂操縱開關513是按鈕開關。當用戶保持推動手臂操縱開關513時,釋放包括在支撐單元6中的第一連接單元52以及第二連接單元61、第三連接單元63、第四連接單元65、第五連接單元67和第六連接單元69的的電磁制動。手臂操縱開關513設置在與在顯微鏡單元51的操作期間用戶面對的側表面相對的一側上的側表面上,換言之,設置在在顯微鏡單元51的操作期間為用戶的盲點的側表面上。手臂操縱開關513構成接受操作指令到顯微鏡單元51的輸入的輸入單元的一部分。

橫桿514沿著圓柱單元511的高度方向和與高度方向正交的圓形方向是可操縱的。橫桿514沿著圓柱單元511的高度方向設置在手臂操縱開關513下方的圓柱單元511的側表面上。橫桿514也構成接受操作指令到顯微鏡單元51的輸入的輸入單元的一部分,與手臂操縱開關513一樣。

當沿著圓柱單元511的高度方向從圖2所示的狀態(tài)操縱橫桿514時,放大倍率改變。當沿著圓柱單元511的圓形方向從在圖2所示的狀態(tài)操縱橫桿514時,到待觀察的對象的焦距改變。例如,當橫桿514沿著圓柱單元511的高度方向向上移動時,放大倍率增大;并且當橫桿514沿著圓柱單元511的高度方向向下移動時,放大倍率減小。進一步,當橫桿514沿圓柱單元511的圓形方向順時針移動時,到待觀察的對象的焦距增大;并且當橫桿514沿著圓柱單元511的圓形方向逆時針移動時,到待觀察的對象的焦距減小。橫桿514的移動方向和操縱的分配不限于在本文中所描述的。

第一連接單元52在其頂端側以能夠轉動的方式保持顯微鏡單元51,并且在其根端側由第一臂部單元53保持在固定至第一臂部單元53的頂端部分的狀態(tài)中。第一連接單元52具有圓柱形形狀,并且在第一連接單元52的高度方向上圍繞作為中心軸的第一軸O1以能夠轉動的方式保持顯微鏡單元51。

第一臂部單元53具有在與第一軸O1正交并且與第二軸O2平行的方向上從第一連接單元52的側表面的上端部分延伸的大致L形配置,在途中傾斜地改變方向,并且延伸以逐漸接近第二軸O2。

具有上述配置的觀察單元5的重心G位于第一軸O1和第二軸O2的交叉點處,如圖2所示。第二軸O2穿過在顯微鏡單元51的圓柱單元511和第一連接單元52之間的邊界。當觀察單元5的高度由H表示并且從顯微鏡單元51的作為光收集側的下端到重心G的高度由h表示時,這兩個高度H和h滿足H/2<h≤2H/3的關系。換言之,重心G相比在第一軸O1的方向上的高度的中心和輸入單元(手臂操縱開關513和橫桿514)離顯微鏡單元51的下端更遠。只要滿足上述關系,重心G可以位于第一軸O1和第二軸O2的交叉點附近,并且優(yōu)選地比該交叉點更接近顯微鏡單元51的下端。在此處,當在顯微鏡單元51和第一連接單元52之間的邊界的直徑由L表示時(參見稍后描述的圖3和圖4),在第一軸O1和第二軸O2的交叉點附近的位置是以交叉點為中心的半徑為L/2的球面區(qū)域,優(yōu)選地是以交叉點為中心的半徑為L/4的球面區(qū)域,更優(yōu)選地是以交叉點為中心的半徑為L/8的球面區(qū)域。

在具有以上配置的觀察單元5中,例如,使用諸如黃銅或超硬合金等具有較大比重的材料形成第一連接單元52的外殼;另一方面,使用諸如鋁等具有較小比重的材料形成圓柱單元511的外殼。

接下來,參照圖1,描述支撐單元6的配置。支撐單元6包括第二連接單元61、第二臂部單元62、第三連接單元63、第三臂部單元64、第四連接單元65、第四臂部單元66、第五連接單元67、第五臂部單元68和第六連接單元69。支撐單元6包括三組,每組由兩個臂部單元和以能夠轉動的方式將這兩個臂部單元中的一個(頂端側)連接至另一個(根端側)的連接單元構成。這三組具體是(第二臂部單元62、第三連接單元63、第三臂部單元64)、(第三臂部單元64、第四連接單元65、第四臂部單元66)和(第四臂部單元66、第五連接單元67、第五臂部單元68)。

第二連接單元61在其頂端側以能夠轉動的方式保持第一臂部單元53,并且在其根端側由第二臂部單元62保持在固定至第二臂部單元62的頂端部分的狀態(tài)中。第二連接單元61具有圓柱形形狀,并且圍繞第二軸O2以能夠轉動的方式保持第一臂部單元53。第二臂部單元62具有大致L形配置,并且在L形的長線部分的端部部分中連接至第二連接單元61。

第三連接單元63在其頂端側以能夠轉動的方式保持第二臂部單元62的L形的較短線部分,并且在其根端側由第三臂部單元64保持在固定至第三臂部單元64的頂端部分的狀態(tài)中。第三連接單元63具有圓柱形形狀,并且圍繞第三軸O3以能夠轉動的方式保持第二臂部單元62,第三軸O3是與第二軸O2正交并且與第二臂部單元62延伸的方向平行的軸。在第三臂部單元64中,頂端側具有圓柱形形狀,在根端側形成在與頂端側的圓柱的高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穿透的孔。第三連接單元63由第四連接單元65通過孔以能夠轉動的方式保持。

第四連接單元65在其頂端側以能夠轉動的方式保持第三臂部單元64,并且在其根端側由第四臂部單元66保持在固定至第四臂部單元66的狀態(tài)中。第四連接單元65具有圓柱形形狀,并且圍繞第四軸O4以能夠轉動的方式保持第三臂部單元64,第四軸是與第三軸O3正交的軸。

第五連接單元67在其頂端側以能夠轉動的方式保持第四臂部單元66,并且在其根端側固定地連接至第五臂部單元68。第五連接單元67具有圓柱形形狀,并且圍繞第五軸O5以能夠轉動的方式保持第四臂部單元66,第五軸是與第四軸O4平行的軸。第五臂部單元68由L形部分和從L形的水平線部分向下延伸的棒狀部分構成。第五連接單元67在其根端側連接至第五臂部單元68的L形的垂直線部分的端部。

第六連接單元69在其頂端側以能夠轉動的方式保持第五臂部單元68,并且在其根端側固定地連接至基部單元7的上表面。第六連接單元69具有圓柱形形狀,并且圍繞第六軸O6以能夠轉動的方式保持第五臂部單元68,第六軸是與第五軸O5正交的軸。第五臂部單元68的棒狀部分的根端部分連接至第六連接單元69的頂端側。

具有上述配置的支撐單元6實現(xiàn)了在顯微鏡單元51中具有總共6個自由度的移動,即,3個平移自由度和3個旋轉自由度。

第一連接單元52、第二連接單元61、第三連接單元63、第四連接單元65、第五連接單元67和第六連接單元69包括分別禁止顯微鏡單元51、第一臂部單元53、第二臂部單元62、第三臂部單元64、第四臂部單元66和第五臂部單元68的轉動的電磁制動(electromagnetic brake)。在推動設置在顯微鏡單元51中的手臂操縱開關513的狀態(tài)下釋放每個電磁制動,并且允許顯微鏡單元51、第一臂部單元53、第二臂部單元62、第三臂部單元64、第四臂部單元66和第五臂部單元68的轉動??梢允褂每諝庵苿哟骐姶胖苿?。

圖4是示意性地示出用戶操縱顯微鏡單元51的情況的示圖。在面對圓柱單元511的側表面的同時,用戶操縱顯微鏡單元51,該側表面在與設置手臂操縱開關513和橫桿514的側表面(圖4的右側表面)相對的一側上(圖4的左側表面)。在這種情況下,在用右手101握住顯微鏡單元51的狀態(tài)下,用食指(或中指或無名指)推動手臂操縱開關513的同時,用戶操縱支撐單元6。

因此,用戶可以通過在自然地握住顯微鏡單元51的同時推動手臂操縱開關513來操縱支撐單元6。尤其地,由于觀察單元5的重心G的位置比在觀察單元5的高度方向的中心離顯微鏡單元51的下端更遠,因此,可以充分確保圓柱單元511的高度。具有這種形狀的觀察單元5易于用戶握住,并且使得可以圍繞第一軸O1和第二軸O2容易地執(zhí)行轉動操縱。

而且,由于手臂操縱開關513設置在顯微鏡單元51的側表面中的作為用戶的盲點的側表面(在與用戶面對的側表面相反的一側的側表面)上,所以即使當用戶在用手握住顯微鏡單元51的狀態(tài)下旋轉或傾斜顯微鏡單元51時,用戶可以執(zhí)行連續(xù)地推動手臂操縱開關513的操縱以及推動和釋放手臂操縱開關513的操縱,沒有不協(xié)調感。

而且,由于用戶用手握住顯微鏡單元51的周邊,因此,用戶可以直觀地識別光學系統(tǒng)515的光軸的方向或顯微鏡單元51的成像視野,并且可以容易地將顯微鏡單元51移動到期望的位置。

現(xiàn)在將進一步描述醫(yī)療觀察系統(tǒng)1的配置。

控制設備3對由觀察裝置2輸出的成像信號執(zhí)行指定的信號處理,以創(chuàng)建用于顯示的圖像數(shù)據(jù)。使用中央處理單元(CPU)、只讀存儲器(ROM)、隨機存取存儲器(RAM)等配置控制設備3??刂圃O備3可以安裝在基部單元7中,并且與觀察裝置2整合。

顯示設備4從控制設備3接收由控制設備3產(chǎn)生的圖像數(shù)據(jù),并且顯示與該圖像數(shù)據(jù)對應的圖像。這樣的顯示設備4包括液晶顯示面板或有機電致發(fā)光(EL)顯示面板。

接下來,描述使用具有上述配置的醫(yī)療觀察系統(tǒng)1進行的操作的概述。圖5是示意性地示出使用醫(yī)療觀察系統(tǒng)1的操作的情況的示圖。具體而言,圖5是示意性地示出作為用戶的操作者201對作為待觀察的對象的患者202的頭部進行操作的情況的示圖。在視覺上觀察由顯示設備4顯示的圖像的同時,在保持推動顯微鏡單元51的手臂操縱開關513的狀態(tài)下,操作者201握住顯微鏡單元51并將其移動到期望的位置,并且確定顯微鏡單元51的成像視野,然后,從手臂操縱開關513移開手指。因此,電磁制動作用于第一連接單元52、第二連接單元61、第三連接單元63、第四連接單元65、第五連接單元67和第六連接單元69,并且顯微鏡單元51的成像視野是固定的。隨后,操作者201執(zhí)行待觀察的對象的放大和焦距的調整等。

為了使操作者201能夠容易地握住顯微鏡單元51,并且在操作者201查看顯示設備4或患者202的手術部位時的視野不會受到阻礙,優(yōu)選地,例如,圓柱單元511的外徑為大約40到70mm,并且觀察單元5的高度(圖3的H)為大約80到200mm。

在上述本公開的實施方式1中,提供了觀察單元5,其包括顯微鏡單元51,所述顯微鏡單元在顯微鏡單元51的高度方向上通過一端收集來自待觀察的對象的光并且捕捉所述待觀察的對象的微小部分的放大圖像,并且顯微鏡單元具有圓柱形形狀,以在移動期間由用戶握住,所述觀察單元5的重心G比在高度方向的中心離所述一端更遠;以及支撐單元6,其圍繞穿過重心G或重心G附近的并且與高度方向垂直的軸以能夠轉動的方式,支撐所述觀察單元,并且因此,通過從在觀察單元5的高度方向上的中心移動重心G的位置,可以充分確保用戶握住的部分,而不增大觀察單元5的尺寸。因此,可以提供一種操作性最佳并且有利于小型化的醫(yī)療觀察裝置以及醫(yī)療觀察系統(tǒng)。

而且,在實施方式1中,由于在觀察單元5的重心G和顯微鏡單元51的下端之間的距離設置為大于觀察單元的高度的1/2,并且不大于觀察單元的高度的2/3,所以可以充分地減小整個尺寸,同時確保用戶在操縱期間握住的部分。

而且,在實施方式1中,由于用戶用手握住顯微鏡單元51的圓柱單元511,因此,用戶可以直觀地識別光學系統(tǒng)515的光軸的方向或顯微鏡單元51的成像視野,并且可以容易地將顯微鏡單元51移動到期望的位置。與具有用于操縱信號輸入的開關的把手與光學系統(tǒng)的光軸分離并且不能直觀地識別光軸方向的傳統(tǒng)手術顯微鏡的情況相比,這是非常有利的效果。

而且,在實施方式1中,由于支撐單元6被配置成將多個臂部單元和連接單元連接,因此,與傳統(tǒng)的連桿機構相比,可以通過更簡單的配置實現(xiàn)在觀察單元5中的各種運動。

(實施方式2)

圖6是示出包括在根據(jù)本公開的實施方式2的醫(yī)療觀察系統(tǒng)內的觀察裝置的主要部分的配置的放大透視圖。在根據(jù)實施方式2的醫(yī)療觀察系統(tǒng)中,觀察單元9的配置與實施方式1的觀察單元5的配置不同。除了觀察單元5以外的配置與在實施方式1中描述的醫(yī)療觀察系統(tǒng)1的配置相同。

觀察單元9包括顯微鏡單元51、第一連接單元91和第一臂部單元92。顯微鏡單元51包括圓柱單元511、成像單元512、手臂操縱開關513和橫桿514,如在實施方式1中所述(參照圖2和圖3)。

第一連接單元91具有圓柱形形狀;并且在其頂端側以圍繞第一軸O1能夠轉動的方式保持顯微鏡單元51,并且在其根端側上由第一臂部單元92保持在固定至第一軸O1的頂端部分的狀態(tài)下。

第一臂部單元92具有從第一連接單元91的側表面沿著第二軸O2延伸的柱狀形狀。第一臂部單元92包括:長方體形狀的主體單元921,在其根端側由第二連接單元61圍繞第二軸O2以能夠轉動的方式保持;以及電纜外殼單元922,其位于在主體單元921的側表面中的距離顯微鏡單元51的下端最遠的側表面上并且容納在顯微鏡單元51和控制設備3之間傳輸信號的多個傳輸電纜。電纜外殼單元922使用具有相對較大比重的材料形成,例如,黃銅或超硬合金。在第一臂部單元92中,相對于穿過第二軸O2并且與第一軸O1正交的平面位于顯微鏡單元51的下端側的第一部分的比重小于位于與第一部分相對的一側上并且包括電纜外殼單元922的第二部分的比重。

當觀察單元9的高度由H'表示并且從顯微鏡單元51的下端到重心G的高度由h'表示時,這兩個高度H'和h'滿足關系H'/2<h'≤2H'/3。只要滿足上述關系,重心G可以位于第一軸O1和第二軸O2的交叉點附近,并且優(yōu)選地比該交叉點更接近顯微鏡單元51的下端。

通過上述本公開的實施方式2,與在實施方式1中一樣,可以提供一種操作性最佳并且有利于小型化的醫(yī)療觀察裝置以及醫(yī)療觀察系統(tǒng)。

而且,在實施方式2中,與在實施方式1中一樣,可以確保用戶在操縱期間握住的部分,可以直觀地識別光學系統(tǒng)515的光軸方向或者顯微鏡單元51的成像視野;因此,顯微鏡單元51可以容易地移動到期望的位置。

而且,在實施方式2中,由具有比第一臂部單元92的主體單元921更大的比重的材料制成的電纜外殼單元922設置于在遠離顯微鏡單元51的下端的一側上的側表面上,從而使得相對于穿過第二軸O2并且與第一軸O1正交的平面位于顯微鏡單元51的下端側的第一部分的比重小于位于與第一部分相對的一側上并且包括電纜外殼單元922的第二部分的比重。因此,觀察單元9的重心G可以比在觀察單元9的第一軸O1的方向上的高度的中心離顯微鏡單元51的一端和輸入單元更遠,并且可以提高觀察單元5的操作性。而且,電纜外殼單元922既具有電纜外殼的功能又具有重量的功能,因此,與分別提供這兩種功能的情況相比,可以消除在設計上的浪費。

(其他實施方式)

在上文中,描述了本公開的實施方式;但是本公開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1和2。例如,也可以在成像單元中設置兩個成像元件,以捕捉具有視差的兩個圖像,并且使用這兩個圖像來創(chuàng)建和顯示三維圖像。在這種情況下,用戶可以佩戴用于三維圖像的眼鏡,從而可以在視覺上觀察由顯示設備4顯示的三維圖像;因此,用戶可以立體地(stereoscopically)握住手術部位。

支撐單元6可以包括至少一組,其由兩個臂部單元和一個連接單元組成,所述連接單元以能夠轉動的方式將兩個臂部單元中的一個連接至另一個。

設置在圓柱單元511中的操作輸入單元不限于上述操作輸入單元。例如,可以單獨地設置用于改變放大率的操縱單元和用于改變待觀察的對象的焦距的操縱單元。

因此,在不背離在權利要求中描述的技術思想的情況下,本公開可以包括各種實施方式等。

此外,還可以如下配置本技術。

(1)一種醫(yī)療觀察裝置,包括:

觀察單元,其包括顯微鏡單元,所述顯微鏡單元被配置成在所述顯微鏡單元的高度方向上通過一端收集來自待觀察的對象的光并且捕捉所述待觀察的對象的微小部分的放大圖像,并且顯微鏡單元具有圓柱形形狀以在移動期間由用戶握住,所述觀察單元的重心相比在高度方向上的中心離所述一端更遠;以及

支撐單元,其圍繞穿過重心或重心附近的并且與高度方向垂直的軸以能夠轉動的方式,支撐所述觀察單元。

(2)根據(jù)(1)所述的醫(yī)療觀察裝置,其中,在所述觀察單元中,在所述重心與所述一端之間的距離大于所述觀察單元的高度的1/2,并且不大于所述觀察單元的高度的2/3。

(3)根據(jù)(1)或(2)所述的醫(yī)療觀察裝置,

其中,所述觀察單元進一步包括

第一連接單元,其沿著所述高度方向圍繞第一軸以能夠轉動的方式保持所述顯微鏡單元,以及

第一臂部單元,在其頂端部分中保持第一連接單元、并且在其根端部分中由所述支撐單元圍繞第二軸以能夠轉動的方式保持,所述第二軸是與高度方向垂直的并且與第一軸正交的軸;并且

所述重心位于第一軸和第二軸的交叉點處或者比交叉點更靠近所述一端。

(4)根據(jù)(3)所述的醫(yī)療觀察裝置,

其中,在所述第一臂部單元中,相對于穿過所述第二軸并且與所述第一軸正交的平面位于所述一端一側的第一部分的比重小于相對于所述平面位于與所述第一部分相對一側的第二部分的比重。

(5)根據(jù)(1)到(4)中任一項所述的醫(yī)療觀察裝置,其中,所述觀察單元進一步包括:

輸入單元,其位于所述顯微鏡單元的側表面上、比所述重心更靠近所述一端、并且被配置成接受對所述顯微鏡單元的操作指令的輸入。

(6)根據(jù)(1)到(5)中任一項所述的醫(yī)療觀察裝置,其中,所述支撐單元包括:

至少一組,其由兩個臂部單元和一個連接單元組成,所述連接單元以能夠轉動的方式將兩個臂部單元中的一個連接至另一個。

(7)一種醫(yī)療觀察系統(tǒng),包括:

根據(jù)(1)到(6)中任一項所述的醫(yī)療觀察裝置,包括:

控制設備,其被配置為對由所述醫(yī)療觀察裝置輸出的成像信號進行信號處理,以創(chuàng)建用于顯示的圖像數(shù)據(jù);以及

顯示設備,其被配置為顯示與由所述控制設備創(chuàng)建的圖像數(shù)據(jù)對應的圖像。

符號說明

1:醫(yī)療觀察系統(tǒng)

2、9:醫(yī)療觀察裝置

3:控制設備

4:顯示設備

5、9:觀察單元

6:支撐單元

7:基部單元

51:顯微鏡單元

52、91:第一連接單元

53、92:第一臂部單元

61:第二連接單元

62:第二臂部單元

63:第三連接單元

64:第三臂部單元

65:第四連接單元

66:第四臂部單元

67:第五連接單元

68:第五臂部單元

69:第六連接單元

511:圓柱單元

512:成像單元

513:手臂操縱開關

514:橫桿

515:光學系統(tǒng)

516:成像元件

921:主體單元

922:電纜外殼單元

當前第1頁1 2 3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