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治療鼻衄的藥物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治療鼻衄的藥物及其制備方法,屬中藥領(lǐng)域。
背景技術(shù):
血從清道出于鼻,稱為鼻衄。是常見的一種病癥。主要由于肺、胃、肝火熱偏盛,迫血妄行,以致血溢清道,從鼻孔流出而成鼻衄,亦有少數(shù)由腎精虧虛或氣虛不攝所致者。鼻衄亦稱為衄。鼻衄量多時,又稱為鼻洪或鼻大衄。也就是常見的出鼻血。鼻出血亦稱鼻衄頗為常見,一般可分為兩類,由鼻局部原因所致的鼻衄和作為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現(xiàn)之癥狀性鼻衄。尤以癥狀性鼻衄更為常見,其發(fā)病率約為前者的2倍。局部因素引起的鼻衄大多為單側(cè)性,出血多發(fā)生在鼻中隔前部富于毛細血管前動脈的部位。此處組織彈性較低、遭受刺激時(如挖鼻、干燥、粉塵等),粘膜血管容易破裂,導致出血。癥狀性鼻衄可見于血管和腎疾病(如血管壁損害、尿毒癥等)。出血素質(zhì)和某些傳染病(如流感、麻疹、白喉、傷寒等)。遺傳性出血性末梢血管擴張癥患者的血管壁先天性薄弱,稍有擴張則可破裂出血。目前西藥無法有效治療鼻衄,且有一定副作用,因此,人們對有效治療鼻衄的中藥存在極大的需求。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人依據(jù)中醫(yī)理論的研究及臨床反復的試驗和驗證,終于找到了有效治療鼻衄的藥物,從而完成了本發(fā)明。本發(fā)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種能夠治療鼻衄的組合藥物。本發(fā)明的另一個目的就是提供了該組合藥物的制備方法。本發(fā)明藥物是選用桅 子、仙鶴草、麥冬、藕節(jié)、白茅根、馬齒莧、當歸、茜草根、桂枝、艾葉、菊花、生地黃、牡蠣、山藥、赤芍、寒水石、赭石、甘草、阿膠、黃芩、龍眼肉、蜂蜜藥物進行組合的,將這些藥物組合使得各藥物功效產(chǎn)生協(xié)同作用,從而能夠快速治療鼻衄的復發(fā)。其中選用桅子是因為其性味苦,寒,入心、肝、肺、胃經(jīng),有清熱,瀉火,涼血的功能,治熱病虛煩不眠,黃疸,淋病,消渴,目赤,咽痛,吐血,衄血,血痢,尿血,熱毒瘡瘍,扭傷腫痛。選用仙鶴草是因為其性味苦辛,平,入肺、肝、脾經(jīng),有止血,健胃的功能,治咯血,吐血,尿血,便血,赤白痢疾,崩漏帶下,勞傷脫力,癰腫,跌打、創(chuàng)傷出血。選用麥冬是因為其性味甘微苦,寒,入肺、胃、心經(jīng),有養(yǎng)陰潤肺,清心除煩,益胃生津的功能,治肺燥干咳,吐血,咯血,肺痿,肺癰,虛勞煩熱,清渴,熱病津傷,咽干口燥,便秘。選用藕節(jié)是因為其性味甘澀,平,入手少陰,足陽明,厥陰經(jīng),有止血,散瘀的功能,治咳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血痢,血崩。選用白茅根是因為其性味甘、寒,入肺、胃、小腸經(jīng),有涼血,止血,清熱,利尿的功能,治熱病煩渴,吐血,紐血,肺熱喘急,胃熱卩歲逆,淋病,小便不利,水腫,黃痕。選用馬齒覓是因為其性味酸,寒,入大腸、肝、脾經(jīng),有清熱解毒,散血消腫的功能,治熱痢膿血,熱淋,血淋,帶下,癰腫惡瘡,丹毒,瘰疬。選用當歸是因為其性味甘辛,溫,入心、肝、脾經(jīng),有補血和血,調(diào)經(jīng)止痛,潤燥滑腸的功能,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經(jīng)閉腹痛,癥瘕結(jié)聚,崩漏,血虛頭痛,眩暈,痿痹,腸燥難便,赤痢后重,癰疽瘡瘍,金瘡,跌撲損傷。選用茜草根是因為其性味苦,寒,入心、肝經(jīng),有行血止血,通經(jīng)活絡(luò),止咳祛痰,治吐血,衄血,尿血,便血,血崩,經(jīng)閉,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瘀滯腫痛,黃疸,性性氣管炎。選用桂枝是因為其性味辛甘,溫,入膀胱、心、肺經(jīng),有發(fā)汗解肌,溫經(jīng)通脈的功能,治風寒表證,肩背肢節(jié)酸疼,胸痹痰飲,經(jīng)閉癥瘕。艾葉是因為其性味苦辛,溫。入脾、肝、腎經(jīng)。理氣血,逐寒濕;溫經(jīng),止血,安胎。治心腹冷痛,泄瀉轉(zhuǎn)筋,久痢,吐衄,下血,月經(jīng)不調(diào),崩漏,帶下,胎動不安,癰瘍,疥癬。選用菊花是因為其性味甘苦,涼,入肺,肝經(jīng),有疏風,消熱,明目,解毒的功能,治頭痛,眩暈,目赤,心胸煩熱,疔瘡,腫毒。選用生地黃是因為其性味甘,寒,歸心、肝、腎經(jīng),有清熱涼血,養(yǎng)陰,生津的功能,治熱病煩渴,陰虛內(nèi)熱,骨蒸勞熱,內(nèi)熱消渴,吐血,衄血,發(fā)斑發(fā)疹。選用牡蠣是因為其性味咸澀,涼,入肝、腎經(jīng),有斂陰,潛陽,止汗,澀精,化痰,軟堅的功能,治驚癎,眩暈,自汗,盜汗,遺精,淋濁,崩漏,帶下,瘰疬,癭瘤。選用山藥是因為其性味甘,平,入肺、脾、腎經(jīng),有健脾,補肺,固腎,益精的功能,治脾虛泄瀉,久痢,虛勞咳嗽,消渴,遺精、帶下,小便頻數(shù)。選用赤芍是因為其性味苦,微寒,歸肝經(jīng),有清熱涼血,散瘀止痛的功能,治溫毒發(fā)狂,吐血衄血,目赤腫痛,肝郁脅痛,經(jīng)閉痛經(jīng),癎瘕腹痛,跌撲損傷,癰腫瘡瘍。選用寒水石是因為其性味辛咸,寒,入心、胃、腎經(jīng),有清熱降火,利竅,消腫的功能,治時行熱病,積熱煩渴,吐瀉,水腫,尿閉,齒衄,丹毒,燙傷。選用赭石是因為其性味苦、甘,微寒,歸肝、胃、心經(jīng),有平肝潛陽,重鎮(zhèn)降逆,涼血止血的功能,治頭前眩暈,心悸,癲狂,驚癇,嘔吐,噫氣,咳嗽氣喘,吐血,鼻衄,崩漏,便血,尿血。選用甘草是因為其性味甘平,入脾、胃、肺經(jīng),有和中緩急,潤肺,解毒,調(diào)和諸藥的功能,炙用治脾胃虛弱,食少,腹痛便溏,勞倦發(fā)熱,肺痿咳嗽,心悸,驚癰,生用治咽喉腫痛,消化性潰瘍,癰疽瘡瘍,解藥毒及食物中毒。選用阿膠是因為其性味甘平,入肺、肝、腎經(jīng),有滋陰補血,安胎的功能,治血虛,虛勞咳嗽,吐血、衄血、便血,婦女月經(jīng)不調(diào),崩中,治漏。選用黃芩是因為其性味苦寒,入心肺、膽、大腸經(jīng),有瀉實火,除濕熱,止血安胎的功能,治壯熱煩渴,肺熱咳嗽。選用龍眼肉是因為其性味甘,溫,入心、脾經(jīng),有益心脾,補氣血,安神的功能,治虛功羸弱,失眠,健忘,驚悸,怔仲。選用蜂蜜是因為其性味甘,平,入肺、脾、大腸經(jīng),有補中,潤燥,止痛,解毒的功能,治肺燥咳嗽,腸燥便秘,胃脘疼痛,鼻淵,口瘡,湯火燙傷,解烏頭毒。
具體實施例方式
本發(fā)明組分的藥物用量也是發(fā)明人經(jīng)過大量摸索總結(jié)得出的,各組分的用量在下述重量范圍內(nèi)都具有較好療效
桅子 2-10 克仙鶴草 10-20 克麥冬 5-15 克 藕節(jié) 5-10 克白茅根 10-20 克馬齒莧 10-15 克 當歸 5-15 克茜草根 5-15 克桂枝 2-8克 艾葉 4-9克菊花 5-10 克生地黃 5-15 克 牡蠣 5-15 克山藥 5-15 克赤芍 3-7克 寒水石 10-20 克赭石 10-15 克甘草 5-15 克 阿膠 3-7克黃芩 5-15 克龍眼肉 5-15 克 蜂蜜 10-15 克 其中,優(yōu)選為 桅子 6克仙鶴草 15克麥冬 10克藕節(jié) 8克白茅根 15克馬齒莧 12克 當歸 10克茜草根 10克桂枝 5克 艾葉 7克菊花 8克生地黃 10克 牡蠣 10克山藥 10克赤芍 5克 寒水石 15克赭石 12克甘草 10克 阿膠 5克黃芩 10克龍眼肉 10克 蜂蜜 12克 本發(fā)明藥物的制備方法如下 一、備料
1、桅子:取碾碎的桅子,置鍋內(nèi)用武火炒至黑褐色,取出,放涼;
2、仙鶴草:除去雜質(zhì)殘根,洗凈,潤透,切斷,曬干;
3、麥冬:揀凈雜質(zhì),用水浸泡,撈出,潤透后抽去心,再洗凈曬干;
4、藕節(jié):取凈藕節(jié)置鍋內(nèi)炒至外面呈黑色,內(nèi)部呈老黃色,稍灑清水,取出,干燥;
5、白茅根:揀凈雜質(zhì),洗凈 ,微潤,切段,曬干,簸凈碎屑;
6、馬齒莧:揀凈雜質(zhì),除去殘根,以水稍潤,切段曬干;
7、當歸:揀去雜質(zhì),洗凈,悶潤,稍晾至內(nèi)外濕度適宜時,切片曬干;
8、茜草根:揀凈雜質(zhì),除去蘆苗,洗凈,潤透后及時切片,曬干;
9、桂枝:用水稍浸泡,撈出,悶潤至透,切片,晾干,篩去屑;
10、艾葉:揀去雜質(zhì),去梗,篩去灰屑;
11、菊花:揀凈葉梗、花柄及泥屑雜質(zhì);
12、生地黃:取凈生地黃片,置鍋內(nèi)用武火或中火加熱,不斷翻炒,炒至表面呈焦黑色,內(nèi)部焦黃色或焦褐色;
13、牡販:洗凈,曬干,碾碎用;
14、山藥:揀凈雜質(zhì),用水浸泡至山藥中心部軟化為度,撈出稍晾,切片曬干或烘干;
15、赤芍: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大小分檔,洗凈,潤透,切薄片,干燥,篩去碎屑;
16、寒水石: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洗凈,干燥,打成碎塊;
17、赭石: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洗凈,干燥,打成碎塊或碾成粗粉;
18、甘草:揀去雜質(zhì),洗凈,用水浸泡至八成透時,撈出,潤透,切片,涼干;
19、阿膠:搗碎用;
20、黃芩:揀去雜質(zhì),除去殘莖,用涼水浸潤或置開水中稍浸撈出,切片,曬干;
21、龍眼肉: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
22、蜂蜜:取純凈的蜂蜜,用文火熬煉,過濾去沫。二、制備
將所述重量的桅子、仙鶴草、麥冬、藕節(jié)、白茅根、馬齒莧、當歸、茜草根、桂枝、艾葉、菊花、生地黃、牡蠣、山藥、赤芍、寒水石、赭石、甘草、阿膠、黃芩、龍眼肉、蜂蜜藥物加6倍量水浸泡60分鐘,武火煎煮沸騰20分鐘,再加3倍量水再用文火煎煮30分鐘,即得服用藥液,將服用藥液平均分為4劑即可。本發(fā)明藥物具有溫經(jīng)通脈、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能。治療鼻衄見效快、療程短,不復發(fā),治愈率高。
以下通過試驗例來進一步闡述本發(fā)明藥物的有益效果,這些試驗包括本發(fā)明藥物的動物毒性試驗和臨床觀察試驗。[試驗例I]本發(fā)明藥物的動物毒性試驗報告
取家兔20只,雌雄兼用,體重2.0—2.5kg,分兩組,每組10只,其中一組為超劑量試驗組,另一組為正常量試驗組。超常量組為30ml/kg,正常量為15ml/kg,給藥方式為灌胃法給藥,每天2次,連服7天,每天觀察給藥反應(yīng),結(jié)果表明二組家兔活動、飲食正常,藥物無不良毒副作用。[試驗例2]本發(fā)明藥物的臨床觀察資料
1、一般資料
收治門診患者200例。2、診斷標準
(I)血從鼻孔流出,即可診斷為鼻衄。鼻衄輕者,僅涕中帶血絲;嚴重者,血從口鼻涌出。(2)鼻衄甚者,血可溢從口出,或因大量血液被咽下,片刻后嘔吐。因此,鼻衄應(yīng)與吐血、咯血相鑒別??┭欠谓j(luò)受傷所引起的病證,其血必經(jīng)氣道咳嗽而出,痰血相兼,或痰中帶血絲,或純血鮮紅,間夾泡沫。3、治療方法
選用上述藥劑,每次服用I劑,每天早、中、晚各服用I次。7天為一療程,連續(xù)服用3個療程。服藥期間飲食要有規(guī)律,戒煙戒酒,不宜食用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飲食以清淡為宜。4、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治療后臨床癥狀消失,鼻衄痊愈,患者體質(zhì)恢復正常,觀察半年無復發(fā)者;
好轉(zhuǎn):臨床癥狀明顯改善,體質(zhì)逐步恢復;
無效:臨床部分癥狀消失或無改變,達不到好轉(zhuǎn)標準者。5、治療結(jié)果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治療鼻衄的藥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列重量范圍內(nèi)的原料藥制成:桅子 2-10 克仙鶴草 10-20 克麥冬5-15克 藕節(jié) 5-10 克白茅根 10-20 克馬齒莧10-15克 當歸 5-15 克茜草根 5-15克桂枝2-8克 艾葉 4-9克菊 花 5-10克生地黃5-15克 牡蠣 5-15 克山 藥 5-15克赤芍3-7克 寒水石 10-20 克赭 石10-15克: 甘草5-15克 阿膠 3-7克黃 芩 5-15克龍眼肉5-15克 蜂蜜 10-15 克。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藥物,其中各原料藥的用量為:桅子 6克仙鶴草 15克麥冬 10克 藕節(jié) 8克白茅根 15克馬齒莧 12克 當歸 10克茜草根 10克桂枝 5克 艾葉 7克菊 花 8克生地黃 10克 牡蠣 10克山 藥 10克赤芍 5克 寒水石 15克赭 石 12克甘草 10克 阿膠 5克黃 芩 10克龍眼肉 10克 蜂蜜 12克。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或2所述藥物的制備方法,它包括下列步驟: (一)備料 (1)桅子:取碾碎的桅子,置鍋內(nèi)用武火炒至黑褐色,取出,放涼; (2)仙鶴草:除去雜質(zhì)殘根,洗凈,潤透,切斷,曬干; (3)麥冬:揀凈雜質(zhì),用水浸泡,撈出,潤透后抽去心,再洗凈曬干; (4)藕節(jié):取凈藕節(jié)置鍋內(nèi)炒至外面呈黑色,內(nèi)部呈老黃色,稍灑清水,取出,干燥; (5)白茅根:揀凈雜質(zhì),洗凈,微潤,切段,曬干,簸凈碎屑; (6)馬齒莧:揀凈雜質(zhì),除去殘根,以水稍潤,切段曬干; (7)當歸:揀去雜質(zhì),洗凈,悶潤,稍晾至內(nèi)外濕度適宜時,切片曬干; (8)茜草根:揀凈雜質(zhì),除去蘆苗,洗凈,潤透后及時切片,曬干; (9)桂枝:用水稍浸泡,撈出,悶潤至透,切片,晾干,篩去屑; (10)艾葉:揀去雜質(zhì),去梗,篩去灰屑; (11)菊花:揀凈葉梗、花柄及泥屑雜質(zhì); (12)生地黃:取凈生地黃片,置鍋內(nèi)用武火或中火加熱,不斷翻炒,炒至表面呈焦黑色,內(nèi)部焦黃色或焦褐色; (13)牡蠣:洗凈,曬干,碾碎用; (14)山藥:揀凈雜質(zhì),用水浸泡至山藥中心部軟化為度,撈出稍晾,切片曬干或烘干; (15)赤芍: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大小分檔,洗凈,潤透,切薄片,干燥,篩去碎屑; (16)寒水石: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洗凈,干燥,打成碎塊; (17)赭石: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洗凈,干燥,打成碎塊或碾成粗粉; (18)甘草:揀去雜質(zhì),洗凈,用水浸泡至八成透時,撈出,潤透,切片,涼干;(19)阿膠:搗碎用; (20)黃芩:揀去雜質(zhì),除去殘莖,用涼水浸潤或置開水中稍浸撈出,切片,曬干; (21)龍眼肉: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 (22)蜂蜜:取純凈的蜂蜜,用文火熬煉,過濾去沫; (二)制備 將所述重量的桅子、仙鶴草、麥冬、藕節(jié)、白茅根、馬齒莧、當歸、茜草根、桂枝、艾葉、菊花、生地黃、牡蠣、山藥、赤芍、寒水石、赭石、甘草、阿膠、黃芩、龍眼肉、蜂蜜藥物加6倍量水浸泡60分鐘,武火煎煮沸騰20分鐘,再加3倍量水再用文火煎煮30分鐘,即得服用藥液,將服用藥液平均分為4 劑即可。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治療鼻衄的藥物及其制備方法,它是由梔子、麥冬、白茅根、馬齒莧、茜草根、甘草和阿膠等藥物按一定重量配比制備而成,本發(fā)明藥物具有溫經(jīng)通脈,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能,用于治療鼻衄見效快,療效好,治愈率高。
文檔編號A61K33/06GK103191319SQ20131010770
公開日2013年7月10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31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3年3月31日
發(fā)明者張秀蘭 申請人:張秀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