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輸送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自動扶梯或移動步行道等的輸送裝置。
背景技術:
自動扶梯或移動步行道等的輸送裝置,備有若干個梯級,這些梯級設有梯級輥。設在各梯級(臺階)上的梯級輥由環(huán)形梯級鏈以預定的節(jié)距連接著,這樣,這些若干個梯級與該梯級鏈成為一體。梯級鏈被鏈驅動機構驅動時,全部梯級同步地、無間隙地移動。另外,梯級輥與設置在構造物上的梯級導軌卡合著,這樣,這些若干個梯級支承在梯級導軌上,在搭乘口與落降口之間循環(huán)移動。另外,在移動步行道中,通常若干個梯級是沿水平方向移動,所以,有時也把梯級稱為踏板,但是,在本說明書中,即使是移動步行道,也統(tǒng)一地表記為“梯級”。
驅動梯級鏈的鏈驅動機構,通常的形式是,將梯級鏈的折返端卷繞在受驅動馬達的驅動力而旋轉的驅動鏈輪上,通過驅動鏈輪,把馬達的驅動力傳遞給梯級鏈。這樣的鏈驅動機構通常配置在輸送裝置的搭乘口附近或落降口附近的、稱為桁架(トラス)的構造物的內部。
但是,配設著鏈驅動機構的桁架,已往,需要有進行安裝作業(yè)的充分空間,而近年來,隨著安裝技術的發(fā)展等,試圖使桁架小型化,使輸送裝置整體上薄型化,節(jié)省空間化。如上所述,桁架小型化后,配設在該桁架內部的鏈驅動機構的驅動鏈輪,也需要采用小直徑的鏈輪。但是,用小直徑的鏈輪作為鏈驅動機構的驅動鏈輪時,由梯級鏈連接著的梯級輥會產生比較大的速度不均勻,該梯級輥的速度不均勻引起梯級的振動,降低搭乘該輸送裝置的舒適性。
抑制梯級輥的速度不均勻、使梯級移動平穩(wěn)的技術,例如在日本特開平8-217368號公報中揭示。該特開平8-217368號公報揭示的技術如圖1所示,梯級導軌102支承著被梯級鏈100連接著的梯級輥101,這樣設定梯級導軌102與驅動鏈輪103的相對位置,即,該梯級導軌102的支承面(移動式履帶(トラツク))102a,與驅動鏈輪103的切線103a之間的間隔是ho。另外,在梯級導軌102的、靠近驅動鏈輪103的前端側,設有補償軌104。該補償軌104的支承梯級輥101的支承面(移動式履帶)104a,在梯級導軌102一側與該梯級導軌102的支承面102a等高,在驅動鏈輪103一側與該驅動鏈輪103的與梯級輥101嚙合的嚙合槽等高,并且,其中央部形成為光滑的曲線形狀。由該補償導軌104的支承面104a支承著移動的梯級輥101,從直線運動經過曲線運動,與驅動鏈輪103的槽相嚙合,隨著驅動鏈輪103的旋轉而作旋轉運動,這樣,可抑制梯級輥101的速度不均勻。
上述已往的技術,雖然能有效地抑制梯級輥101的速度不均勻,但是,梯級導軌102相對于驅動鏈輪103設置在比較高的位置,所以,不利于輸送裝置的整體薄型化。即,由于驅動鏈輪103的切線103a與梯級導軌102的支承面102a之間的間隙ho,與梯級鏈100的鏈節(jié)長度成正比,所以,用小直徑的鏈輪作為驅動鏈輪103時,梯級鏈100的鏈節(jié)長度相對于驅動鏈輪103是比較大的值。結果,驅動鏈輪103的切線103a與梯級導軌102的支承面102a之間的間隔ho加大。因此,導致桁架大型化,不利于輸送裝置的整體薄型化。
另外,使往路和返路反轉地運轉輸送裝置時,梯級導軌102的返回側,也同樣地要離開間隔ho地設置在驅動鏈輪103的下方,所以上下間隔共計為2×ho,需要相當的高度尺寸。
假設驅動鏈輪103的節(jié)圓直徑是348.4mm,齒數是8,梯級鏈100的鏈節(jié)長度是133.33mm,用上述的技術完全消除梯級輥101的速度不均勻時,根據本發(fā)明者的計算,驅動鏈輪103的切線103a與梯級導軌102的支承面102a之間的間隔ho必須在35.3mm以上。另外,往路側和返路側合計,除了驅動鏈輪103的大小外,還需要70.6mm(2×ho)的高度尺寸。因此,達不到把驅動鏈輪103的節(jié)圓直徑減小到348.4mm的節(jié)省空間效果。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是鑒于上述問題而作出的,其目的是提供能有效抑制梯級輥的速度不均勻、確保搭乘舒適性、并能實現整個裝置薄型化的輸送裝置。
本發(fā)明涉及的輸送裝置,具有梯級導軌、若干個梯級、梯級鏈、旋轉驅動裝置、驅動鏈輪;上述若干個梯級,具有沿著梯級導軌移動的梯級輥;上述梯級鏈,以預定的節(jié)距連接上述若干個梯級的梯級輥;上述旋轉驅動裝置,產生用于使上述梯級朝預定方向移動的驅動力;上述驅動鏈輪,受到上述旋轉驅動裝置的驅動力而旋轉,把旋轉驅動裝置的驅動力傳遞給上述梯級鏈,其特征在于,設上述驅動鏈輪的圓周速度為Vt,與上述梯級鏈連接著移動的上述梯級輥的平均速度為Vo,把上述梯級輥的速度從Vt減少到Vo的位置作為基準位置時,在位于沿著梯級導軌的若干個基準位置中最靠近驅動鏈輪的基準位置、與離開該基準位置相當于梯級鏈鏈節(jié)長度的上述驅動鏈輪上的驅動起點之間的上述梯級導軌的部位,設置了朝梯級側突出的峰形彎曲部。
該輸送裝置中,當旋轉驅動裝置起動時,鏈輪受到該旋轉驅動裝置的驅動力而旋轉,借助該驅動鏈輪的旋轉,旋轉驅動裝置的驅動力傳遞給梯級鏈。梯級鏈被驅動后,由該梯級鏈連接著的若干個梯級的各梯級輥,沿著梯級導軌循環(huán)移動,運載搭乘在梯級上的乘客。
這里,說明由梯級鏈連接著的各梯級輥中的、彼此相鄰的3個梯級輥。當最前面的梯級輥靠近驅動鏈輪,越過了預定位置(基準位置)時,該最前面梯級輥的移動速度比平均速度慢。這時,第2個梯級輥到達峰形彎曲部時,第2個梯級輥的高度位置與該彎曲部的峰形相應地變化。上述峰形彎曲部設置在最靠近驅動鏈輪的基準位置與驅動鏈輪上的驅動起點(梯級輥被驅動鏈輪以圓周速度Vt移送動作的起點,即離開最靠近驅動鏈鏈的基準位置的距離為梯級鏈的鏈節(jié)長度的驅動鏈輪上的點)之間的梯級導軌的部位。第2個梯級輥的高度位置變化時,由于各梯級輥間的節(jié)距(鏈節(jié)長度)是一定的,所以,與第2個梯級輥的高度位置變化尺寸相應地,第3個梯級輥靠近最前面的輥,這樣,第3個梯級輥增速。因此,最前面梯級輥的移動速度的降低被第3個梯級輥的增速抵消,第3個梯級輥的移動速度保持為平均速度。
最前面梯級輥進一步前進時,該最前面梯級輥的移動速度逆轉,比平均速度快。這時,第2個梯級輥越過了設在梯級導軌上的彎曲部,第2個梯級輥的高度位置回到原來狀態(tài),第3個梯級輥遠離最前面的梯級輥,第3個梯級輥減速。這樣,最前面梯級輥的移動速度的上升被第3個梯級輥的減速抵消,第3個梯級輥的移動速度保持為平均速度。
如上所述,本發(fā)明的輸送裝置中,在最靠近驅動鏈輪的基準位置與驅動鏈輪上的驅動起點之間的梯級導軌的部位,設置峰形彎曲部,用該峰形彎曲部吸收前面梯級輥產生的速度不均勻,使前面梯級輥的速度不均勻不傳遞給后續(xù)的梯級輥,所以,將梯級輥的移動保持為約平均速度,抑制因梯級輥的速度不均勻而引起的梯級振動,可確保搭乘的舒適性。另外,設在梯級導軌上的彎曲部的峰形,不需要很大,有利于實現裝置整體的薄型化。
圖1是已往輸送裝置的鏈驅動機構的要部放大圖。
圖2是表示本發(fā)明輸送裝置之一例的整體構造圖。
圖3是在圖2的輸送裝置中,說明梯級輥的移動速度與其位置關系的圖,(a)是表示與梯級輥的位置相應的移動速度變化的圖,(b)是表示梯級輥的移動速度為驅動鏈輪的節(jié)圓速度Vt時的位置的圖,(c)是表示梯級輥的移動速度成為平均速度Vo時的位置的圖,(d)是表示彎曲部的最佳形成位置的圖。
圖4是在圖2的輸送裝置中,說明彎曲部最佳形狀的圖。
圖5是表示本發(fā)明輸送裝置之另一例的整體構造圖。
圖6是表示將本發(fā)明用于自動扶梯時的要部的模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參照
本發(fā)明的實施形態(tài)。
圖2概略地表示本發(fā)明輸送裝置的整體構造。該圖2所示的輸送裝置31,是相對于路面略水平設置的、運載乘客用的移動步行道,備有支承自重和乘客荷重的、稱為桁架的構造物32。該構造物32收容在凹設在路面下方的凹坑內。
在構造物32的內部,設有繞著輸送裝置31的搭乘口31a和落降口31b作圓周轉動的梯級導軌33。該梯級導軌33,用于導引運載乘客的若干個梯級34的移動。即,在若干個梯級34上,分別設有梯級輥35,該梯級輥35沿著梯級導軌33移動,這樣,各梯級34繞著輸送裝置31的搭乘口31a和落降口31b循環(huán)移動。
梯級導軌33具有軌本體33a和推壓軌33b。軌本體33a在往路側具有支承面。推壓軌33b設在返回側。在往路側移動的梯級34,其梯級輥35支承在軌本體33a的支承面上,梯級34的表面是與路面約同高的位置,露出在構造物32的外部,從搭乘口31a朝著落降口31b沿圖中箭頭A方向平行移動。另外,在往路側的搭乘口31a附近及落降口31b附近,設有前端安裝著橡膠的橡膠板36,梯級34在橡膠板36的下方移動。
另外,在返回側移動的梯級34,其梯級輥35以卡在軌本體33a與推壓軌33b之間的狀態(tài),從落降口31b朝著搭乘口31a返回。在軌本體33a的靠搭乘口31a一側,設有可朝著離開軌本體33a的方向移動的可動軌33c。
設在各梯級34上的梯級輥35,被環(huán)形的梯級鏈37以預定節(jié)距連接著,這樣,若干個梯級34與該梯級鏈37成為一體。各梯級34的梯級輥35與梯級導軌33相接著,在該狀態(tài),梯級鏈37被鏈驅動機構驅動時,各梯級34被梯級導軌33導引,在搭乘口31a與落降口31b之間無間隙地移動。
鏈驅動機構的構造是,將梯級鏈37的折返端卷繞在受驅動馬達38的驅動力而旋轉的鏈輪39上,通過驅動鏈輪39,把驅動馬達38的驅動力傳遞給梯級鏈37。
作為驅動源的驅動馬達38,配設在構造物32的內部,通過驅動鏈40與驅動鏈輪39連接著。驅動鏈輪39位于輸送裝置31的落降口31b一側,可旋轉地配設在構造物32的內部,受驅動馬達38的驅動力而旋轉,把驅動馬達38的驅動力傳遞給梯級鏈37。即,驅動鏈輪39,把被驅動鏈37連接著的梯級輥35嚙合在相鄰的齒與齒之間,在該狀態(tài),接受驅動馬達38的驅動力,以預定的圓周速度(節(jié)圓速度)旋轉,這樣,梯級鏈37以及連接在其上的梯級輥35被移送。本發(fā)明的輸送裝置31中,該驅動鏈輪39是采用齒數為16個的小直徑鏈輪。用該小型鏈輪作為驅動鏈輪39,可以使構造物32小型化,實現輸送裝置31的整體薄型化,可節(jié)省空間。
另外,在輸送裝置31的搭乘口31a一側,設有從動鏈輪41。該從動鏈輪41從動于驅動鏈輪39,與驅動鏈輪39協(xié)同地移送梯級鏈37。該從動鏈輪41與驅動鏈輪39約同徑,可自由旋轉地配設在構造物32的內部。從該從動鏈輪41到驅動鏈輪39,卷繞著梯級鏈37。
該從動鏈輪41,被鏈張緊機構的彈簧部件42朝著離開驅動鏈輪39的方向拉,對梯級鏈37付與最適當的張力。當梯級鏈37伸長時,從動鏈輪41受到鏈張緊機構的彈簧部件42的拉力,在預定的范圍內朝著離開驅動鏈輪39的方向移動,這樣,可防止梯級鏈37的松弛。另外,在從動鏈輪41移動時,上述梯級導軌33的可動軌33c,受到鏈張緊機構的彈簧部件42的拉力,與從動鏈輪41連動,朝著離開驅動鏈輪39的方向移動。
但是,被梯級鏈37連接著并沿著梯級導軌33移動的梯級輥35,從沿著梯級導軌33的直線移動,切換到沿驅動鏈輪39的曲線移動的過程中,由于受到與驅動鏈輪39嚙合的影響,其移動速度產生不均勻。該梯級輥35上產生的速度不均勻,驅動鏈輪39的直徑越小越顯著,是導致梯級34振動、降低輸送裝置31的舒適性的原因。
為此,本發(fā)明的輸送裝置31中,在梯級導軌33的前端部、具體地說是在軌本體33a的往路側的導入驅動鏈輪39的部位,設置了峰形彎曲部43,該峰形彎曲部用于吸收梯級輥35的速度不均勻。這里所述的導入驅動鏈輪39的部位,是指從梯級導軌33到驅動鏈輪39接受梯級輥35的區(qū)域(部位)。
另外,該輸送裝置31中,在梯級導軌33的返回側的、位于驅動鏈輪39側的前端部,以及在可動軌33c往路側及返回側的、位于從動鏈輪41側的前端部,也同樣地設置了吸收梯級輥35的速度不均勻的峰形彎曲部43。梯級輥35以與該彎曲部43相應的軌跡,通過設有該彎曲部43的部位。另外,為了使梯級輥35沿著這些彎曲部43貼切地移動,在與這些彎曲部43相向的位置,分別設置了凹部44。
另外,在與設在軌本體33a往路側驅動鏈輪39附近部位的彎曲部43的前段(搭乘口31a側)相向的位置,設置了推壓部件45。該推壓部件45的作用是防止后續(xù)梯級輥35受到前面梯級輥35通過彎曲部43時的影響而上浮。該推壓部件45配設在橡膠板36的下方,與在驅動鏈輪39附近移動的梯級輥35的上端相接,防止該梯級輥35的上浮。另外,在與可動軌33c的往路側從動鏈輪41附近部位的彎曲部43的后段(落降口31b側)相向的位置,也同樣地設置了推壓部件45,該推壓部件與梯級輥35的上端相接,防止該梯級輥35的上浮。
上述的彎曲部43,只要至少設置在軌本體33的往路側驅動鏈輪39的導入部位,就可以有效地吸收梯級輥35的速度不均勻,使其平穩(wěn)地移動,可有效地抑制梯級34產生振動。但是,如果在梯級導軌33返回側的、位于驅動鏈輪39側的前端部也設置彎曲部43,則使輸送裝置31反向運轉時,也能使梯級輥35平滑地移動,有效地抑制梯級34產生振動。
另外,從動鏈輪41,受到梯級輥35的速度不均勻的影響,其旋轉速度容易有不穩(wěn)定的傾向,但是,通過在可動軌33c往路側及返回側的、位于從動鏈輪41側的前端部也設置彎曲部43,就可以有效地抑制從動鏈輪41側的梯級輥35的速度不均勻,使從動鏈輪41的旋轉速度穩(wěn)定,更加有效地抑制梯級34產生的振動,并且,也能對應于使輸送裝置31反向運轉時的情形。
下面,參照圖3和圖4,詳細說明吸收梯級輥的速度不均勻的彎曲部43。
由于用圓形的驅動鏈輪39來驅動直線移動的梯級輥35,所以,各梯級輥35產生如圖3(a)所示的移動速度的不均勻。即,設驅動鏈輪39的節(jié)圓速度(圓周速度)為Vt,各梯級輥35產生了從Vt先減速后、又增速回到Vt的速度不均勻。這里,設梯級輥35的平均速度為Vo,當各梯級輥35在梯級導軌33上的圖3(b)所示位置時,其移動速度是Vt,從該位置一邊漸漸減速,一邊朝著驅動鏈輪39前進預定距離,到達了圖3(c)所示位置時,各梯級輥35的移動速度成為平均速度Vo。
這樣,設各梯級輥35的移動速度從Vt減速而成為Vo的位置為基準位置,如圖3(d)所示,在沿著梯級導軌33的若干個基準位置之中的最靠近驅動鏈輪39的基準位置、與從該基準位置朝著驅動鏈輪39前進r距離的位置即驅動鏈輪39上的驅動起點之間,彎曲部43設計成為使梯級導軌33朝梯級34側突出的峰形曲線形狀。上述的距離r是梯級鏈37的鏈節(jié)長度。這里所說的驅動鏈輪39上的驅動起點,是指梯級輥35被驅動鏈輪39以節(jié)圓速度Vt移送的起點。另外,被梯級鏈37連接著的各梯級輥35中的、某個梯級輥36沿著彎曲部43的曲線形狀移動,其高度位置產生變化,該梯級輥35前面的梯級輥35的速度不均勻,被該輥的高度位置變化吸收,速度不均勻不傳遞給后續(xù)的梯級輥35,后續(xù)的梯級輥35的移動速度可保持在平均速度Vo。
如上所述,彎曲部43的作用是,能防止通過該彎曲部43的梯級輥35的、后續(xù)梯級輥35的速度不均勻。本發(fā)明的輸送裝置31中,由于在沿著梯級導軌33的若干個基準位置中最靠近驅動鏈輪39的基準位置、與驅動鏈輪39上的驅動起點之間的導軌33的部位,設置了彎曲部43,所以,從輸送裝置31的搭乘口31a到落降口31b的全部區(qū)域,可以將梯級輥35的移動速度保持為一定,可以有效地抑制梯級34的振動。
下面,參照圖4,說明彎曲部43的最佳形狀。
越過彎曲部43朝著驅動鏈輪39側移動的梯級輥35,在驅動鏈輪39上的驅動起點與驅動鏈輪39嚙合,其移動速度與驅動鏈輪39的節(jié)圓速度Vt相等。這樣,為了方便起見,把在驅動起點與驅動鏈輪39嚙合、移動速度為Vt的梯級輥35,稱為鏈輪輥35a。另外,與該鏈輪輥25a相鄰的梯級輥35b,沿著彎曲部43移動,借助該梯級輥35b的沿彎曲部43的移動,挾著彎曲部43的、從鏈輪輥35a朝著梯級導軌33的前段側(輸送裝置31的搭乘口31a側)數第2個梯級輥35,以一定的速度(平均速度Vo)移動。這樣,為了方便起見,把挾著彎曲部43的、從鏈輪輥35a朝著梯級導軌33的前段側數第2個輥、即以期待著一定速度移動的梯級輥35,稱為一定速度輥35c。
這時,當這些各梯級輥35a、35b、35c移動一個鏈節(jié)長度時,從鏈輪輥35a的中心,以梯級鏈37的鏈節(jié)長度r為半徑畫出圓C1,從一定速度輥35c的中心,以梯級鏈37的鏈節(jié)長度r為半徑畫出圓C2,把該圓C1和圓C2的交點P1經過的軌跡作為輥中心軌跡L時,彎曲部43最好形成為與該輥中心軌跡L相仿的形狀。
通過如上述地設定彎曲部43的形狀,在鏈輪輥35a與一定速度輥35c之間的梯級輥35b通過彎曲部43的過程中,雖然鏈輪輥35a產生了速度不均勻,但是,從理論上說,與彎曲部43的形狀相應的梯級輥35b的高度位置變化,將上述速度不均勻完全吸收,使一定速度輥35c的移動速度保持在一定速度(平均速度Vo)。
假設驅動鏈輪39的齒數是16,梯級鏈37的鏈節(jié)長度是135mm,將彎曲部43形成為與上述中心軌跡L相仿的形狀時,根據本發(fā)明者的計算,彎曲部43的高低差僅僅距梯級導軌33的上面1.53mm。
如上所述,本發(fā)明的輸送裝置31中,在最靠近驅動鏈輪39的基準位置與驅動鏈輪39上的驅動起點之間的梯級導軌33的部位,形成與上述中心軌跡L相仿形狀的彎曲部43,由梯級鏈37連接著的梯級輥35,通過該彎曲部43,這樣,通過彎曲部43的梯級輥35的、后續(xù)的梯級輥35的移動速度一定,可有效地抑制梯級34的振動,可確保搭乘的舒適性。另外,如上所述,彎曲部43的高低差極小,所以,構造物32可小型化,可實現輸送裝置31整體的薄型化。
上面,說明了通過彎曲部43的梯級輥35的、后續(xù)的梯級輥35的移動速度保持為一定速度(平均速度Vo),但是,如果容許梯級輥35有微小的速度不均勻(Vo-rωsin(ωt+φ)),則可以把彎曲部43形成為高低差更小的形狀。式中,ω是角速度,t是時間,φ是相位差。
即,把在驅動起點與驅動鏈輪39嚙合、移動速度為Vt的梯級輥35稱為鏈輪輥35a,借助與鏈輪輥35a相鄰的梯級輥35b沿彎曲部43的移動,挾著彎曲部43的、從鏈輪輥35a朝著梯級導軌33的前段側(輸送裝置31的搭乘口31a側)數第2個梯級輥35,被抑制成為只有微小速度不均勻(Vo-rωsin(ωt+φ)),把該輥稱為略一定速度輥35c。這時,這些各梯級輥35a、35b、35c移動一個鏈節(jié)長度r時,從鏈輪輥35a的中心,以梯級鏈37的鏈節(jié)長度r為半徑畫出圓C1,從略一定速度輥35c的中心,以梯級鏈37的鏈節(jié)長度r為半徑畫出圓C2,把該圓C1和圓C2的交點P1經過的軌跡作為輥中心軌跡L時,把彎曲部43形成為與該輥中心軌跡L相仿的形狀,這樣,可更加減小彎曲部43的高低差,并且,可把通過彎曲部43的梯級輥35的后續(xù)梯級輥35的速度不均勻,限制在容許范圍內。
如上所述,容許梯級輥35有微小速度不均勻時,可以更加減小彎曲部的高低差,相應地更加使輸送裝置31整體薄型化。
下面,說明上述構造的輸送裝置31的動作。
首先,作為鏈驅動機構的驅動源的驅動馬達38起動,驅動鏈輪39受到該驅動馬達38的驅動力而旋轉,借助該驅動鏈輪39的旋轉,驅動馬達38的驅動力被傳遞到梯級鏈37。梯級鏈37被驅動后,由該梯級鏈37連接著的若干梯級34的梯級輥35,沿著梯級導軌33循環(huán)移動。
這時,由梯級鏈37連接著的各梯級輥35中的、靠近驅動鏈輪39的梯級輥35,在與驅動鏈輪39嚙合的過程中,其移動速度產生速度不均勻。但是,該產生速度不均勻的梯級輥35的后續(xù)梯級輥35,通過設在梯級導軌33的、靠驅動鏈輪39側前端部的彎曲部43,通過該彎曲部43的梯級輥35的后續(xù)梯級輥35的速度不均勻被抑制。
下面,詳細說明由梯級鏈37連接著的各梯級輥35中的、彼此相鄰的3個梯級輥35a、35b、35c。首先,最前面的梯級輥35a到達驅動鏈輪39上的驅動起點時,該最前面梯級輥35a的移動速度,是驅動鏈輪39的節(jié)圓速度Vt。這時,第2個梯級輥35b,到達設在梯級導軌33的靠驅動鏈輪39側前端部的彎曲部43時,第2個梯級輥35b沿著該彎曲部43一邊移動一邊變化其高度位置。
第2個梯級輥35b的高度位置變化時,由于各梯級輥35間的節(jié)距(鏈節(jié)長度)是一定的,所以,與第2個梯級輥35的高度位置變化尺寸相應地,第3個梯級輥35c靠近最前面的梯級輥35a,第3個梯級輥35c增速。這樣,梯級輥35b的移動速度降低的部分,被梯級輥35c的增速部分相抵消,梯級輥35c的移動速度保持在平均速度Vo。
假如不設置彎曲部43,最前面梯級輥35a進一步前進時,第2個梯級輥35b的移動速度變快,應該比平均速度Vo更快。這時,在本發(fā)明的輸送裝置31中,由于第2個梯級輥35b越過設在梯級導軌33的靠驅動鏈輪39側前端部的彎曲部43,所以,第2個梯級輥35b的高度位置回到原來狀態(tài),第3個梯級輥35c遠離最前面梯級輥35a,第3個梯級輥35c被減速。這樣,第2個梯級輥35b的移動速度上升部分被第3個梯級輥35c的減速抵消,第3個梯級輥35c的移動速度保持為平均速度Vo。
另外,這時,梯級鏈37雖然被上述的鏈張緊機構付與預定的張力,但是推壓部件45防止第3個梯級輥35c上浮,所以,當第2個梯級輥35b沿著彎曲部43使其高度位置變化時,第3個梯級輥35c被適當地增速或減速,所以,第3個梯級輥35c的移動速度切實地保持為平均速度Vo。
如上所述,不但在梯級導軌33往路側的、位于驅動鏈輪39側的前端部設置彎曲部43,在梯級導軌33返回側的、位于驅動鏈輪39側的前端部也設置彎曲部43時,即使使輸送裝置31反向運轉,也能有效地抑制梯級輥35的速度不均勻。另外,如果在位于輸送裝置31的搭乘口31a側的可動軌33c往路側及返回側的、位于從動鏈輪41側的前端部,也設置彎曲部43,則可以有效地抑制從動鏈輪41側的梯級輥35的速度不均勻。
如上所述,本發(fā)明的輸送裝置31中,受梯級輥35與驅動鏈輪39嚙合的影響,梯級輥35產生移動速度的速度不均勻,被設在梯級導軌33上的彎曲部43吸收,梯級輥35以一定的速度移動,所以,可有效地抑制梯級34的振動,可確保搭乘的舒適性。
另外,設在梯級導軌33上的彎曲部43,不需要很大的高低差,所以,可以使構造物32小型化,可實現輸送裝置31的整體薄型化。尤其是當容許彎曲部43下流的梯級輥35有微小的速度不均勻時,更加能減小彎曲部43的高低差,所以,更加能使輸送裝置31整體薄型化。
另外,上面說明的輸送裝置31,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具體應用例,在不脫離本發(fā)明要旨的范圍內,可作各種變形。例如,上述的輸送裝置31中,是將梯級鏈37繞在驅動鏈輪39與從動鏈輪41之間,但是,也可以如圖5所示那樣,用形成為略U字形的可動軌51來代替從動鏈輪41,將梯級鏈37繞在驅動鏈輪39與可動軌51之間。該圖5所示的輸送裝置50,除了上述特征外,其余的構造與輸送裝置31相同,對于相同的部分,注以相同標記,其說明從略。
可動軌51的繞著梯級鏈37的部分,是與驅動鏈輪39略同徑的圓形部。由梯級鏈37連接著的各梯級輥35與其外周相接,該可動軌51導引梯級輥35的移動。另外,該可動軌51與上述輸送裝置31中的從動鏈輪41同樣地,被鏈張緊機構的彈簧部件42朝著離開驅動鏈輪39的方向拉,對梯級鏈37付與最適當的張力。
當梯級輥35產生了速度不均勻時,該可動軌51受其影響有時朝著接近或離開驅動鏈輪39的方向振動。為此,采用該可動軌51時,最好在該可動軌51的往路側和返回側,設置上述的彎曲部43。這樣,如果在可動軌51的往路側和返回側設置了彎曲部43,則可有效地抑制可動軌51側的梯級輥35的速度不均勻,除了能抑制梯級34的振動外,也能有效地抑制可動軌51的振動,可以使輸送裝置50的搭乘舒適性極好。另外,通過在可動軌51的往路側和返回側雙方設置彎曲部43,使輸送裝置50反向運轉時也沒有問題。
上面說明了將本發(fā)明用于水平地設置在路面上的、用于運載乘客的移動步行道,但是,本發(fā)明也適用于跨越上下樓層地設置著的、運載乘客用的自動扶梯。
自動扶梯中,通常,梯級鏈37的若干個鏈節(jié)對應于一個梯級,在每個梯級上設置若干個梯級輥35。因此,在自動扶梯中,如圖6所示,與移動步行道相比,驅動鏈輪39的齒數增多。把本發(fā)明用于該自動扶梯,并且,在梯級導軌33的驅動鏈輪39的導入部設置彎曲部43時,與把本發(fā)明用于上述移動步行道時同樣地,可有效地抑制梯級34的振動,確保良好的搭乘舒適性。另外,把本發(fā)明用于該自動扶梯時,也不會產生因梯級輥35沿彎曲部43上升而引起的、梯級輥35與驅動鏈輪39的嚙合不良。
產業(yè)上的可利用性根據本發(fā)明的輸送裝置,在最靠近驅動鏈輪的基準位置與驅動鏈輪上的驅動起點之間的梯級導軌的部位,設置了峰形的彎曲部,用該彎曲部吸收梯級輥產生的移動速度的不均勻,速度不均勻不會傳遞給該位于彎曲部下流的梯級輥。所以,梯級輥的移動速度保持在平均速度,可有效地抑制因速度不均勻引起的梯級振動,可確保搭乘的舒適性。
另外,通過在梯級導軌上設置高低差小的彎曲部,可吸收梯級輥的移動速度的不均勻,所以,不但確保搭乘的舒適性,而且可實現裝置整體的薄型化。
權利要求
1.輸送裝置,備有梯級導軌、若干個梯級、梯級鏈、旋轉驅動裝置、驅動鏈輪,上述若干個梯級,具有沿著上述梯級導軌移動的梯級輥;上述梯級鏈,以預定的節(jié)距連接上述若干個梯級的梯級輥;上述旋轉驅動裝置,產生用于使上述梯級朝預定方向移動的驅動力;上述驅動鏈輪,受到上述旋轉驅動裝置的驅動力而旋轉,把旋轉驅動裝置的驅動力傳遞給上述梯級鏈,其特征在于,設上述驅動鏈輪的圓周速度為Vt,與上述梯級鏈連接著移動的上述梯級輥的平均速度為Vo,把上述梯級輥的速度從Vt減少到Vo的位置作為基準位置時,在位于沿著梯級導軌的若干個基準位置中最靠近驅動鏈輪的基準位置、與離開該基準位置相當于梯級鏈鏈節(jié)長度的上述驅動鏈輪上的驅動起點之間的上述梯級導軌的部位,設置了朝梯級側突出的峰形彎曲部。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在與設有上述梯級導軌往路側的上述彎曲部的部位前段相向的位置,設有與上述梯級輥相接的推壓部件。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把在上述驅動起點與上述驅動鏈輪嚙合的梯級輥,作為鏈輪輥;把挾著上述彎曲部、從該鏈輪輥沿著上述梯級導軌數第2個梯級輥、即可期待一定速度的梯級輥,作為一定速度輥;上述鏈輪輥和上述一定速度輥移動一個鏈節(jié)長度時,從上述鏈輪輥的中心,以上述梯級鏈的鏈節(jié)長度為半徑畫出圓,從上述一定速度輥的中心,以上述梯級鏈的鏈節(jié)長度為半徑畫出圓,把該兩個圓的交點經過的軌跡作為導入輥中心軌跡時,上述彎曲部形成為與該導入輥中心軌跡相仿的形狀。
4.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把在上述驅動起點與驅動鏈輪嚙合的梯級輥,作為鏈輪輥;把挾著上述彎曲部、從該鏈輪輥沿著梯級導軌數第2個梯級輥、即可容許微小速度不均勻的梯級輥,作為略一定速度輥;上述鏈輪輥和上述略一定速度輥移動一個鏈節(jié)長度時,從上述鏈輪輥的中心,以梯級鏈的鏈節(jié)長度為半徑畫出圓,從上述略一定速度輥的中心,以上述梯級鏈的鏈節(jié)長度為半徑畫出圓,把該兩個圓的交點經過的軌跡作為導入輥中心軌跡時,上述彎曲部形成為與該導入輥中心軌跡相仿的形狀。
5.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彎曲部,設在上述梯級導軌返回側的位于上述驅動鏈輪側的前端部。
6.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輸送裝置,具有從動鏈輪、鏈張緊機構、可動軌,上述從動鏈輪,與上述驅動鏈輪約同徑;上述鏈張緊機構,對上述從動鏈輪在離開上述驅動鏈輪的方向加力,對上述梯級鏈付與預定的張力;上述可動軌,受到上述鏈張緊機構的作用力,與從動鏈輪連動,可朝著離開驅動鏈輪的方向移動,其特征在于,上述彎曲部,設在上述可動軌的、位于上述從動鏈輪側的前端部。
7.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輸送裝置,具有可動軌、鏈張緊機構,上述可動軌,具有與上述驅動鏈輪略同徑的圓形部,可朝著離開驅動鏈輪的方向移動;上述鏈張緊機構,對上述可動軌在離開驅動鏈輪的方向加力,對上述梯級鏈付與預定的張力,其特征在于,上述彎曲部,設在上述可動軌的、位于從動鏈輪側的前端部。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的輸送裝置,梯級導軌(33)導引由梯級鏈(37)連接著的梯級輥(35)的移動,在該梯級導軌(33)的、驅動鏈輪(39)的導入部,設置了峰形的彎曲部(43)。受梯級輥(35)與驅動鏈輪(39)嚙合的影響,該梯級輥(35)產生的速度不均勻,由彎曲部(43)吸收,使梯級輥(35)的移動速度保持為一定,抑制梯級(34)的振動。
文檔編號B66B23/00GK1646408SQ0380803
公開日2005年7月27日 申請日期2003年4月9日 優(yōu)先權日2002年4月9日
發(fā)明者石川佳延, 宗像正, 荻村佳男, 豐島順彥, 中垣薰雄, 河本齊, 藤井謙一, 池田榮文, 原和久, 菊池孝幸 申請人:東芝電梯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