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示意圖所示,該磁力交界線12的傾斜部分122可從該第一垂直部分121的下端的第一轉折部124傾斜延伸到該本體11的下側112。
[0078]如圖2A為本實用新型風扇馬達裝置之局部結構組合剖視示意圖;如圖2B為本實用新型轉子的磁性元件結構與定子的局部展開示意圖。如圖所示前述的磁性元件10應用在一風扇馬達裝置30,該風扇馬達裝置30包括一定子31及一轉子32,該定子31設置在一基座33上,該定子31具有一徑向磁面314,該徑向磁面314由復數矽鋼片311堆疊組成,一繞線組312繞設該復數矽鋼片311。該定子31的下方連接一電路板35其上設有至少一感測元件34例如霍爾(Hall)元件。
[0079]該轉子32對應該定子31,且包括一輪轂321,該輪轂321的外側設有復數扇葉322,該輪轂321的內側設有一鐵殼323,前述的磁性元件10設置在該鐵殼323的內側且間隔對應該定子31,磁性元件10的上側111及下側112之間界定一第一區(qū)域114及一第二區(qū)域115在該第一區(qū)域114下方,該第一區(qū)域114徑向對應該定子31的徑向磁面314,該第二區(qū)域115沒有對應該定子31的徑向磁面314,但是鄰近該感測元件34。磁力交界線12的第一垂直部分121位于該第一區(qū)域114面對該定子31的徑向磁面314。磁力交界線12的傾斜部分122及第二垂直部分123及第二轉折點125在該第二區(qū)域115,且間隔相鄰該感測元件34。
[0080]尤其要說明的是,該磁力交界線12的傾斜部分122朝該本體10轉動的方向傾斜,該第一區(qū)域114及第二區(qū)域115的交界處為磁力交界線12的第一轉折部124。所以當定子31通電時,該徑向磁面314與該磁性元件10產生磁場作用驅動該轉子32轉動,藉由該第一區(qū)域114內的磁力交界線12的第一垂直部分121保持定子31與轉子32之間的轉動效率,并藉由該第二區(qū)域內的磁力交界線12的傾斜部分122減少本體11的N極及S極換相時產生的振動,并能讓感測元件34找到最佳的換相點,改善習知機構上所造成的結構限制。
[0081]如圖3A為本實用新型轉子的磁性元件結構之充磁示意圖;如圖3B為本實用新型轉子的磁性元件結構之充磁示意圖。通常磁鐵的充磁方式分為前充磁(ComponentMagnetizat1n, CM)與後充磁(Post-Assembly Magnetizat1n, PAM)兩種。前充磁指磁性元件為組裝于馬達轉子之前已有磁性,而後充磁將未充磁的磁性元件裝于轉子,利用外部電路或充磁機供應瞬間大電流,以產生強大磁場,對轉子內部的磁鐵充磁。本實用新型的磁性兀件10利用前充磁的方式完成。首先提供一柱狀的充磁器40,該充磁器40可產生多極磁場,充磁器40的外表面設有數個等角度間隔分布的間隔部41,間隔部41作為N極及S極磁場的交界,充磁器40的內部設有電路透過電線連接外部電源46以使充磁器40產生磁場。為了讓前述的磁性元件10的磁力交界線12包括第一垂直部分121、傾斜部分122、第二垂直部分123、第一轉折部124及第二轉折部125,所以該間隔部41設計成具有一第一垂直部分411、一傾斜部分412、一第二垂直部分413、一第一轉折部414及一第二轉折部415。在充磁器40尚未通電時預先將沒有磁性的磁性元件10套設在充磁器40的外側,當充磁器40通電後產生磁場對套設在充磁器40外側的磁性兀件10充磁,進而使該磁性兀件10具有磁性,同時該間隔部41對應在磁性元件10的位置形成N極及S極之間形成該等磁力交界線12(如第I圖所示),其中間隔部41的第一垂直部分411、傾斜部分412、第二垂直部分413、第一轉折部414及第二轉折部415對應形成該磁力交界線12的第一垂直部分121、傾斜部分122、一第二垂直部分123、第一轉折部124及第二轉折部125 (如第I圖所示)。
[0082]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具有復合構造的磁力交界線的磁性元件10,讓感測元件34找到最佳的換相點,減少磁極換相時所產生的振動,并維持馬達效率,避免機構上所造成的結構限制。
[0083]雖然本發(fā)明以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任何熟悉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內,當可作各種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fā)明之保護范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范圍所定者為準。
【主權項】
1.一種轉子的磁性元件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體,由復數個N極及S極交錯配置構成,每一個N極及S極之間形成一磁力交界線,該磁力交界線包括一第一垂直部分,及一傾斜部分從該第一垂直部分的一下端傾斜延伸。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之轉子的磁性元件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垂直部分與該傾斜部分之間具有一第一轉折部。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之轉子的磁性元件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垂直部分及該傾斜部分之間界定一第一夾角。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之轉子的磁性元件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磁力交界線包括一第二垂直部分,所述第二垂直部分從該傾斜部分相反該第一垂直部分的一端往下垂直延伸。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之轉子的磁性元件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傾斜部分及該第二垂直部分之間具有一第二轉折部。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之轉子的磁性元件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傾斜部分與該第二垂直部之間界定一第二夾角。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之轉子的磁性元件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傾斜部分朝該本體轉動的方向傾斜。
8.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之轉子的磁性元件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本體具有一上側及一下側,該上側及該下側之間界定一第一區(qū)域及一第二區(qū)域在該第一區(qū)域的下方,該第一區(qū)域徑向對應一定子的一徑向磁面,該第二區(qū)域沒有對應該定子的徑向磁面,該第一垂直部分位于該第一區(qū)域,該傾斜部分位于該第二區(qū)域。
9.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之轉子的磁性元件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本體具有一上側及一下側,該上側及該下側之間界定一第一區(qū)域及一第二區(qū)域在該第一區(qū)域的下方,該第一區(qū)域徑向對應一定子的一徑向磁面,該第二區(qū)域沒有對應該定子的徑向磁面,該第一垂直部分位于該第一區(qū)域,該傾斜部分及該第二垂直部分位于該第二區(qū)域。
10.根據權利要求8或9所述之轉子的磁性元件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區(qū)域及該第二區(qū)域的一交界處為該磁力交界線的第一轉折部。
11.一種風扇馬達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定子,具有一徑向磁面,該定子的下方連接一電路板其上設有至少一感測元件; 一轉子,對應該定子,該轉子包括: 一磁性元件,具有一本體由復數個N極及S極交錯配置構成,每一個N極及S極之間形成一磁力交界線,該磁力交界線包括一第一垂直部分對應該定子的徑向磁面,及一傾斜部分從該第一垂直部分的一下端傾斜延伸且鄰近該感測元件。
12.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之風扇馬達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垂直部分與該傾斜部分之間具有一第一轉折部。
1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之風扇馬達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垂直部分及該傾斜部分之間形成一第一夾角。
14.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之風扇馬達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磁力交界線包括一第二垂直部分,所述第二垂直部分從該傾斜部分相反該第一垂直部分的一端往下垂直延伸。
15.根據權利要求14所述之風扇馬達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傾斜部分及該第二垂直部分之間具有一第二轉折部。
16.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之風扇馬達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傾斜部分與該第二垂直部之間形成一第二夾角。
17.根據權利要求16所述之風扇馬達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傾斜部分朝該本體轉動的方向傾斜。
18.根據權利要求14所述之風扇馬達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本體具有一上側及一下偵牝該上側及該下側之間界定一第一區(qū)域及一第二區(qū)域在該第一區(qū)域的下方,該第一區(qū)域徑向對應該定子的徑向磁面,該第二區(qū)域沒有對應該定子的徑向磁面,且鄰近該感測元件,該第一垂直部分位于該第一區(qū)域,該傾斜部分位于該第二區(qū)域。
19.根據權利要求16所述之風扇馬達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本體具有一上側及一下偵牝該上側及該下側之間界定一第一區(qū)域及一第二區(qū)域在該第一區(qū)域的下方,該第一區(qū)域徑向對應該定子的徑向磁面,該第二區(qū)域沒有對應該定子的徑向磁面且鄰近該感測元件,該第一垂直部分位于該第一區(qū)域,該傾斜部分及該第二垂直部分位于該第二區(qū)域。
20.根據權利要求18或19所述之風扇馬達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區(qū)域及該第二區(qū)域的一交界處為該磁力交界線的第一轉折部。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轉子的磁性元件結構及其風扇馬達裝置。該風扇馬達裝置包括一定子,具有一徑向磁面及一感測元件位于該定子的下方。該轉子的磁性元件結構包括一本體由復數個N極及S極交錯配置構成,每一個N極及S極之間形成一磁力交界線,該磁力交界線包括一第一垂直部分對應一定子的一徑向磁面及一傾斜部分從該第一垂直部分的一下端傾斜延伸且對應該感測元件,藉此減少磁極換相時所產生的振動,并可以讓感測元件找到最佳換相點。
【IPC分類】H02K1-22
【公開號】CN204316208
【申請?zhí)枴緾N201420837459
【發(fā)明人】盧彥志, 何俊良
【申請人】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5月6日
【申請日】2014年1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