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狠狠干,亚洲国产福利精品一区二区,国产八区,激情文学亚洲色图

無邊框光伏組件安裝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253540閱讀:1547來源:國知局
無邊框光伏組件安裝支架的制造方法與工藝

本發(fā)明涉及光伏發(fā)電技術領域,尤其指一種無邊框光伏組件安裝支架。



背景技術:

公告號為cn105119556b的中國發(fā)明專利公開了一種無邊框光伏組件安裝支架及屋頂光伏系統,該專利所涉方案能夠非常方便地在屋頂光伏系統中安裝無邊框光伏組件,從而降低光伏系統的造價以及對建筑物的要求,其具體方式是通過在屋面安裝1號支桿和2號支桿作主體支撐框架,然后通過在1號支桿的注膠槽以及2號支桿的插槽中打膠來固定無邊框光伏組件,這樣的安裝方式雖然簡單,但由于無邊框光伏組件的一端插入2號支桿的插槽,另一端只是通過粘合劑固定在1號支桿上,時間一長,靠近這一端的無邊框光伏組件與粘合劑的粘合效果會逐漸降低(尤其當1號支桿采用斜坡狀承托面的結構時,無邊框光伏組件的電池板為了配合此結構而設計成同樣帶斜坡面的結構,其在彎曲的部分由于容易產生應力集中而導致與粘合劑發(fā)生局部脫離),雖然不影響光伏組件整體的穩(wěn)定性,但一旦某些部位的粘合劑與無邊框光伏組件發(fā)生脫離而出現缺口時,就會導致光伏系統的防水密封性產生漏洞,尤其在大雨、暴雨天氣下,排水槽的雨水容納量不足,雨水很容易進入粘合劑失效所產生的缺口中,最終落入到無邊框光伏組件的下方,使屋頂光伏系統發(fā)生漏水。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無邊框光伏組件安裝支架,能夠方便地固定屋頂光伏系統中的無邊框光伏組件,并且使屋頂光伏系統具備良好的密封防水性能。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無邊框光伏組件安裝支架,包括兩根以上且相互平行設置的第一支桿、兩根以上且相互平行設置的第二支桿,所述第二支桿設于相鄰的兩根第一支桿之間并與第一支桿垂直相交,所述第二支桿的中部設有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所述第一插槽與第二插槽背對設置并形成“工”字形結構,所述第一插槽上、下表面間的高度和第二插槽上、下表面間的高度均大于無邊框光伏組件的厚度,所述第一支桿的頂部開設有用于承托第二支桿并將其定位的定位槽或者在所述第一支桿的側壁上設有用于承托第二支桿端頭的臺階面,所述第一支桿的頂部開設有用于注入粘合劑從而將其與無邊框光伏組件連接的注膠槽,所述注膠槽沿第一支桿的長度方向開設。

進一步地,所述注膠槽的數量為兩條,所述第一支桿的頂部沿其長度方向還設有一條與注膠槽平行的排水槽,所述排水槽位于兩條注膠槽之間。

更進一步地,所述排水槽為t型槽,所述排水槽的槽底面低于定位槽的槽底面,所述排水槽的槽口兩側沿排水槽長度方向分別設有兩條限位擋板,所述第一支桿上設有多個壓緊塊,所述壓緊塊包括設于排水槽中的t型塊以及固定連接于t型塊的頂板,所述頂板位于第一支桿的上方,所述頂板上設有兩個緊固螺栓且兩個緊固螺栓分別位于兩條注膠槽的上方,所述緊固螺栓桿部的底端設有橡膠墊片,通過旋緊所述緊固螺栓,可使其從上方壓緊無邊框光伏組件。

更進一步地,所述第二支桿包括頂部壓緊桿及可拆卸連接于所述頂部壓緊桿的底部支撐桿,所述頂部壓緊桿與底部支撐桿平行設置,所述頂部壓緊桿包括橫截面呈“t”字形的頂部壓緊桿本體以及固定連接于頂部壓緊桿本體下部一側的擋板,所述擋板與頂部壓緊件本體之間形成所述第一插槽,所述底部支撐桿包括橫截面呈矩形的底部支撐桿本體以及固定連接于所述底部支撐桿本體上表面的壓板,所述底部支撐桿本體與頂部壓緊桿本體緊固連接從而使壓板與頂部壓緊桿本體之間形成所述第二插槽。

其中,所述頂部壓緊桿的頂面呈屋脊狀。

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支桿的左右兩側壁沿其長度方向設有用于支撐第二支桿的支撐座,所述支撐座的頂面形成所述臺階面且其高度低于所述第一支桿頂面的高度。

進一步地,所述支撐座的外壁沿其長度方向還設有二次排水槽。

更進一步地,所述第二支桿包括左桿部及右桿部,所述左桿部與右桿部的橫截面均呈“匚”字形,所述第一插槽設于右桿部,所述第二插槽設于左桿部,所述左桿部與右桿部相對的外側壁上設置有相互嚙合的止動齒。

更進一步地,所述右桿部的頂部沿其長度方向固定連接有屋脊狀的擋雨板,所述擋雨板的左部抵靠住左桿部的頂端,所述擋雨板的左端向下彎折形成用于導向水流的引流部。

更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桿、第二支桿的底部及支撐座均沿其長度方向開設有減重槽。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發(fā)明提供的光伏組件安裝支架可用于固定屋頂光伏系統中的無邊框光伏組件,具體地,先取兩根第二支桿,往其中一根第二支桿的第一插槽中注入有機硅膠黏劑并在另一根第二支桿的第二插槽中注入有機硅膠黏劑,再將無邊框光伏組件(介于本發(fā)明對光伏組件安裝支架所作的改進是針對無邊框的光伏組件,而未涉及有邊框的光伏組件,為簡化表述,在本發(fā)明的說明書以下部分均簡稱無邊框的光伏組件為光伏組件)首尾兩端中的一端插入第二支桿的第一插槽中、另一端插入另一第二支桿的第二插槽中,接著往第一支桿的注膠槽中注入有機硅膠黏劑,然后將前述兩根第二支桿的兩端放入第一支桿的定位槽中,此時第二支桿的端頭及光伏組件的兩側端均壓在注膠槽中的有機硅膠黏劑上(或是將前述兩根第二支桿的兩端放在第一支桿側壁的臺階面上,可使第二支桿的長度設置成兩端可恰好抵靠住第一支桿的側壁,而光伏組件的兩側均壓在注膠槽中的有機硅膠黏劑上,此時第二支桿在橫向的方向上被夾在相鄰的兩根第一支桿之間、在沿屋面的斜向的方向上被夾在相鄰的兩個光伏組件之間),最后待所有的有機硅膠黏劑固化完成即可,上述固定方式非常方便、安裝過程簡單,另外,由于光伏組件的兩端均被第二支桿所固定住,使得注膠槽中的有機硅膠黏劑與光伏組件粘合穩(wěn)定,不易失效,從而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光伏系統發(fā)生漏水,提高了屋頂光伏系統的密封防水性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第一種光伏組件安裝支架的整體結構剖視示意圖;

圖2為實施例中帶定位槽的第一支桿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中a處結構的放大示意圖;

圖4為圖2中b處結構的放大示意圖;

圖5為實施例中帶定位槽的第一支桿與壓緊塊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6為實施例中頂部壓緊桿與底部支撐桿的組合結構示意圖;

圖7為實施例中頂部壓緊桿與底部支撐桿的拆解結構示意圖;

圖8為實施例中第二種光伏組件安裝支架的整體結構剖視示意圖;

圖9為實施例中第二種光伏組件安裝支架的第一支桿與第二支桿的位置結構示意圖;

圖10為實施例中左桿部和右桿部的拆解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為:

1——第一支桿2——第二支桿1a——定位槽

1b——注膠槽1c——排水槽1d——支撐座

1e——二次排水槽2a——第一插槽2b——第二插槽

2c——頂部壓緊桿2c1——頂部壓緊桿本體2c2——擋板

2d——底部支撐桿2d1——底部支撐桿本體2d2——壓板

2e——左桿部2f——右桿部2g——擋雨板

2g1——引流部3——壓緊塊3a——t型塊

3b——頂板3c——緊固螺栓3d——橡膠墊片

4——減重槽5——有機硅膠黏劑。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便于本領域技術人員的理解,下面結合實施例與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的說明,實施方式提及的內容并非對本發(fā)明的限定。

在本發(fā)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fā)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制。

在本發(fā)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規(guī)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機械連接或電連接,也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理解所述術語的具體含義。

如圖1及圖8所示,一種無邊框光伏組件安裝支架,包括兩根以上且相互平行設置的第一支桿1、兩根以上且相互平行設置的第二支桿2,第二支桿2設于相鄰的兩根第一支桿1之間并與第一支桿1垂直相交,第二支桿2的中部設有第一插槽2a和第二插槽2b,第一插槽2a與第二插槽2b背對設置并形成“工”字形結構,第一插槽2a上、下表面間的高度和第二插槽2b上、下表面間的高度均大于無邊框光伏組件的厚度,第一支桿1的頂部開設有用于承托第二支桿2并將其定位的定位槽1a或者在第一支桿1的側壁上設有用于承托第二支桿2端頭的臺階面,第一支桿1的頂部開設有用于注入粘合劑從而將其與無邊框光伏組件連接的注膠槽1b,注膠槽1b沿第一支桿1的長度方向開設。

上述實施方式提供的無邊框光伏組件安裝支架可用于固定屋頂光伏系統中的無邊框光伏組件,具體地,先取兩根第二支桿2,往其中一根第二支桿2的第一插槽2a中注入有機硅膠黏劑5(為簡化表述,附圖中未示出第一插槽2a中注入有機硅膠黏劑5的情況)并在另一根第二支桿1的第二插槽2b中注入有機硅膠黏劑5(同樣為簡化表述,附圖中未示出第二插槽2b中注入有機硅膠黏劑5的情況),再將無邊框光伏組件首尾兩端中的一端插入第二支桿2的第一插槽2a中、另一端插入另一第二支桿2的第二插槽2b中,接著往第一支桿1的注膠槽1b中注入有機硅膠黏劑,然后將前述兩根第二支桿2的兩端放入第一支桿1的定位槽1a中,此時第二支桿2的端頭及光伏組件的兩側端均壓在注膠槽1b中的有機硅膠黏劑5上(或是將前述兩根第二支桿2的兩端放在第一支桿1側壁的臺階面上,使第二支桿2的長度設置成兩端可恰好抵靠住第一支桿1的側壁,而光伏組件的兩側均壓在注膠槽1b中的有機硅膠黏劑5上,此時第二支桿2則在橫向的方向上被夾在相鄰的兩根第一支桿1之間、在沿屋面的斜向的方向上被夾在相鄰的兩個光伏組件之間),最后待所有的有機硅膠黏劑5固化完成即可,上述固定方式非常方便、安裝過程簡單。由于光伏組件的兩端均被第二支桿2所固定住,使得注膠槽1b中的有機硅膠黏劑5與光伏組件粘合穩(wěn)定,不易失效,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光伏系統發(fā)生漏水,提高了屋頂光伏系統的密封防水性能。

進一步,為了提高暴雨時屋面的排水速度,可以如圖2、3、4、5、9所示,在第一支桿1的頂部沿其長度方向設置一條與注膠槽1b平行的排水槽1c,將注膠槽1b的數量設為兩條,需要注意的是,在安裝時,第二支桿2的端頭及光伏組件的兩側端應當壓在注膠槽1b中的有機硅膠黏劑5上(或第二支桿2的端頭應放置在臺階面上),切不可壓在排水槽1c的上方,否則將導致排水槽1c加快屋面排水速度的作用減弱甚至喪失。

上述實施方案中,第一支桿1和第二支桿2均包括了兩種結構,一種如圖1-7所示,第一支桿1的排水槽1c為t型槽,排水槽1c的槽底面低于定位槽1a的槽底面,排水槽1c的槽口兩側沿排水槽1c長度方向分別設有兩條限位擋板,在安裝時可使光伏組件的側端快速抵靠住限位擋板從而提高安裝效率,同時防止光伏組件壓到排水槽1c的上方去,在第一支桿1上設有多個壓緊塊3,壓緊塊3包括設于排水槽1c中的t型塊3a以及固定連接于t型塊3a的頂板3b,頂板3b位于第一支桿1的上方,頂板3b上設有兩個緊固螺栓3c且兩個緊固螺栓3c分別位于兩條注膠槽1b的上方,緊固螺栓3c桿部的底端設有橡膠墊片3d,通過旋緊緊固螺栓3c,可使其從上方壓緊光伏組件,提高光伏組件與注膠槽1b中有機硅膠黏劑5粘接的穩(wěn)定性;第二支桿2則包括頂部壓緊桿2c及可拆卸連接于頂部壓緊桿2c的底部支撐桿2d,頂部壓緊桿2c與底部支撐桿2d平行設置,頂部壓緊桿2c包括橫截面呈“t”字形的頂部壓緊桿本體2c1以及固定連接于頂部壓緊桿本體2c1下部一側的擋板2c2,擋板2c2與頂部壓緊件本體2c1之間形成前述的第一插槽2a,底部支撐桿2d包括橫截面呈矩形的底部支撐桿本體2d1以及固定連接于底部支撐桿本體2d1上表面的壓板2d2,將底部支撐桿本體2d1與頂部壓緊桿本體2c1緊固連接從而可使壓板2d2與頂部壓緊桿本體2c1之間形成前述的第二插槽2b,其中,頂部壓緊桿2c的頂面呈屋脊狀。

上述的第二支桿2由兩部分組成,這樣一方面可通過使用螺栓將兩者緊固連接從而對光伏組件起到夾緊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增加第二支桿2自身的強度,使其中部不易發(fā)生彎曲。不僅如此,在安裝時,由于整個屋面呈斜坡狀,故可使光伏組件的下端插入第二支桿2的第一插槽2a、上端插入另一根第二支桿2的第二插槽2a,當遇到雨水天氣時,水流基本沿著頂部壓緊桿2c的屋脊狀的頂面向下流動,即便有微量的雨水進入到第一插槽2a也不易發(fā)生漏水現象,同時還能達到便于拆卸光伏組件的目的,在一個屋面光伏系統中通常設置有很多塊光伏組件,若其中的一塊光伏組件發(fā)生故障,要將其單獨拆卸下來維修會相當麻煩(例如背景技術中公開的方案,其由于2號支桿被有機硅膠黏劑5粘接在1號支桿上,故拆卸一塊光伏組件需要連同2號支桿一起拆卸),而本方案中由于第二支桿2是由上下兩部分組成的,注膠槽1b中有機硅膠黏劑5只對底部支撐桿2d起粘接作用,因此只需將頂部壓緊桿2c與底部支撐桿2d拆卸開,然后松掉緊固螺栓3c,便能輕松的將光伏組件取出,相當方便。具體地,頂部壓緊桿2c與底部支撐桿2d的連接方式可直接采用螺紋連接的方式,在底部支撐桿2d上間隔設置多個自攻螺栓,使自攻螺栓向上穿過底部支撐桿2d并旋入頂部壓緊桿2c中,該連接方式方便、效果穩(wěn)定、成本低。

第一支桿1和第二支桿2的另一種結構如圖8-10所示,第一支桿1的左右兩側壁沿其長度方向設有用于支撐第二支桿2的支撐座1d,支撐座1d的頂面形成前述的臺階面且其高度低于第一支桿1頂面的高度,支撐座1d的外壁沿其長度方向還設有二次排水槽1e,若光伏組件與注膠槽1b中的有機硅膠黏劑5發(fā)生局部脫離后,雨水從缺口進入(此時進入的雨水量一般來說是相對較微量的)會沿著第一支桿1的側壁向下流動直至落入二次排水槽1e中,最終可通過二次排水槽1e排走,從而進一步保證了光伏組件安裝支架的密封防水性能;第二支桿2包括左桿部2e及右桿部2f,左桿部2e與右桿部2f的橫截面均呈“匚”字形,第一插槽2a設于右桿部2f,第二插槽2b設于左桿部2e,左桿部2e與右桿部2f相對的外側壁上設置有相互嚙合的止動齒,其中,右桿部2f的頂部沿其長度方向固定連接有屋脊狀的擋雨板2g,擋雨板2g的左部抵靠住左桿部2e的頂端,擋雨板2g的左端向下彎折形成用于導向水流的引流部2g1,同樣如前述所提到的安裝方法,可使光伏組件的下端插入第二支桿2的第一插槽2a、上端插入另一根第二支桿2的第二插槽2a,當遇到雨水天氣時,水流基本沿著擋雨板2g向下流動,并在引流部2g1發(fā)生下滴,從而可以避免雨水進入到左桿部2e與右桿部2f連接部位的止動齒中去,保證整體的防水密封性能。

不僅如此,上述將第二支桿2設置成左桿部2e與右桿部2f的結構同樣便于組裝和拆卸,具體地利用該結構搭建光伏屋面的方式為:搭建好第一支桿1后,在第一支桿1最下端的支撐座1d上設置限位螺栓,接著可將一根第二支桿2的左桿部2e單獨置于支撐座1d的臺階面上并使其下端抵靠住限位螺栓,然后可將光伏組件的下端插入該第二支桿2的右桿部2f、上端插入則另一根第二支桿2的左桿部2e,再將右桿部2f沿著止動齒插接到抵靠住定位螺栓的左桿部2e上去(具體可設置成左桿部2e外側壁的止動齒齒尖斜向朝上、右桿部2f外側壁的止動齒齒尖斜向朝下),這樣逐個搭建光伏組件能夠輕松、便捷,并且只需在第一支桿1的最下端設置限位螺栓,由于第一支桿1的頂面、支撐座1d的頂面一般都會加工出防滑紋,再由于相鄰兩根第一支桿1間的夾持作用,故可使第二支桿2保持較為穩(wěn)定地狀態(tài),而無需如前述另一種結構一樣利用有機硅膠黏劑5以及自攻螺栓來保持穩(wěn)定,這樣也就使得光伏組件的拆卸變得更加的方便。

作為優(yōu)選地,還可以在第一支桿1、第二支桿2的底部及支撐座1d均沿其長度方向開設減重槽4,以降低該光伏組件安裝支架的整體重量,而減重槽4可以是方形槽或t形槽,方形槽加工簡單,可以降低支桿的制造成本,t形槽雖然相對來說在加工制造上麻煩一些,但是其作為一種方便、可靠的連接結構,可以讓第一支桿1與屋頂橫梁的固定更加簡便(只需通過螺栓、螺母就可將其固定于屋頂橫梁,而無需其他連接件)。

上述實施例為本發(fā)明較佳的實現方案,除此之外,本發(fā)明還可以其它方式實現,在不脫離本技術方案構思的前提下任何顯而易見的替換均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為了讓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更方便地理解本發(fā)明相對于現有技術的改進之處,本發(fā)明的一些附圖和描述已經被簡化,并且為了清楚起見,本申請文件還省略了一些其它元素,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應該意識到這些省略的元素也可構成本發(fā)明的內容。

當前第1頁1 2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