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蓄電池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蓄電池提手用軟繩分隔護手裝置。
背景技術:
大型鉛酸蓄電池在使用過程中很少移動,為了節(jié)省空間和降低制造成本,鉛酸蓄電池上通常不設置提手。在安裝或拆卸一些體積大、重量重的蓄電池時,因為沒有提手,移動起來很不方便。
本申請人在此前申請的中國發(fā)明專利,主要涉及一種蓄電池易拆裝提手,包括帶狀部件、連接部件以及蓄電池上配套設置的安裝孔,所述連接部件分為卡槽部和卡扣部,卡槽部和卡扣部分別固定于帶狀部件的兩端,卡槽部設置有孔和卡槽,而且孔和卡槽相通??鄄繛槟軌虼┻^卡槽部上的孔且能嵌入到卡槽內(nèi)的部件。使用時先將蓄電池易拆裝提手拆開,穿過蓄電池上配套設置的安裝孔后,通過將卡扣部從卡槽背面方向穿過卡槽部上的孔并嵌入到卡槽內(nèi)可以實現(xiàn)給蓄電池安裝上提手的目的。
上述發(fā)明的結構簡單,安裝和拆卸方便,解決了蓄電池因為沒有提手而移動不便的問題。但是,采用軟繩提起較重的電池時,人的手部兩側會承受較大的壓力,長時間搬運電池會造成人的手部皮膚被磨起泡,甚至于磨破皮膚,引起出血,不利于對工作人員的勞動保護。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蓄電池提手用軟繩分隔護手裝置,能夠在搬運鉛酸蓄電池時,有效保護人的手部,有利于勞動保護。
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蓄電池提手用軟繩分隔護手裝置,所述護手裝置設為上端較大、下端較小的倒梯形扁平盒體結構,其較大的上端面兩側分別開有兩個垂直的通孔,較小的下端面開有兩個相鄰的V形斜孔,所述V形斜孔的上端與所述兩個垂直的通孔相連通。
作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技術方案,所述V形斜孔的外側被截去外側面,使得護手裝置較小的下端面形成“工”字形結構。
作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技術方案,所述護手裝置上端面的兩個垂直的通孔直徑相等,設為10毫米至28毫米;兩個垂直的通孔之間的中心距為40毫米至65毫米。
作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技術方案,所述護手裝置上端面兩個垂直的通孔分別設有向上延伸的環(huán)形凸緣,兩個垂直的通孔之間設有“十”字形加強筋。
作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技術方案,所述護手裝置由塑料制成。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相對于現(xiàn)有技術,本發(fā)明結構簡單,能夠在搬運鉛酸蓄電池時,有效保護人的手部,有利于勞動保護。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1仰視結構示意圖。
圖中:1、護手裝置,11、上端面,12、下端面,13、垂直通孔,14、V形斜孔,15、環(huán)形凸緣,16、加強筋,17、“工”字形結構。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1、圖2和圖3所示,蓄電池提手用軟繩分隔護手裝置,該護手裝置1由塑料制成。護手裝置1設為上端較大、下端較小的倒梯形扁平盒體結構,其較大的上端面11兩側分別開有兩個垂直的通孔13,較小的下端面12開有兩個相鄰的V形斜孔14,所述V形斜孔14的上端與所述兩個垂直的通孔13相連通。
本實施例中,所述V形斜孔14的外側被截去外側面,使得護手裝置1較小的下端面12形成“工”字形結構17。護手裝置1上端面11的兩個垂直的通孔13直徑相等,設為10毫米至28毫米;兩個垂直的通孔13之間的中心距為40毫米至65毫米。本實施例護手裝置1上端面11兩個垂直的通孔13分別設有向上延伸的環(huán)形凸緣15,兩個垂直的通孔13之間設有“十”字形加強筋16。
本實施例的使用方法為:先將蓄電池提手用軟繩的一端從護手裝置1一側的垂直通孔13內(nèi)穿入,沿V形斜孔14的一側孔穿入蓄電池的連接孔中,再沿V形斜孔14的另一側孔向上穿過護手裝置1另一側的垂直通孔13。然后,將蓄電池提手用軟繩的兩端與蓄電池易拆裝提手的卡扣部連接和固定,這樣就給蓄電池安裝上了易拆卸的提手。搬運鉛酸蓄電池時,能夠有效保護人的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