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狠狠干,亚洲国产福利精品一区二区,国产八区,激情文学亚洲色图

線圈及線圈的制造方法

文檔序號:6890221閱讀:230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線圈及線圈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線圈及線圈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技術下,已知的有導線被巻繞于具有絕緣性的繞線管而形成的 線圈。作為這種線圈的制造方法,本申請發(fā)明人提出了能夠簡化制造工
序的線圈的制造方法(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及2)。
在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線圈的制造方法中,首先,將導線的前端部 巻繞于被突出設置在形成于繞線管的凸緣部的栓上。然后,將導線巻繞 于繞線管的主體部,向主體部的巻繞結束的話,將導線的后端部巻繞于 被突出設置在凸緣部的其他的栓上。另外,導線的巻繞結束的話便利用 膠帶將引線固定于導線的外周側。之后,將導線的前端部及后端部(即, 導線的端部)從凸緣部的栓上取下,并將該導線的端部插入并焊接于絕 緣膜被除去的引線的前端部。
在專利文獻2所記載的線圈的制造方法中,首先,將與繞線管另外 地形成的樹脂制的固定部件和繞線管一同固定于規(guī)定的固定夾具。另外, 將絕緣膜被除去、且進行了預備焊接的兩根引線的前端部,分別插通形 成于固定部件上的兩個透孔。然后,通過將透孔的形成處一邊加熱一邊 進行加壓,將引線的向透孔的插入部分固定于固定部件。另外,將導線 的前端部巻繞于一方的引線的從固定部件突出的前端部上。之后, 一邊 使被固定于固定夾具的繞線管和固定部件旋轉, 一邊將導線巻繞于繞線 管的主體部。向主體部的巻繞結束的話,將導線的后端部巻繞于另一方 的引線的從固定部件突出的前端部上。之后,將導線的端部和引線進行 悍接,另外,利用膠帶將固定部件固定于巻繞結束后的導線的外周側。
另外,在專利文獻2中也公開有利用插通被形成于固定部件上的兩 個透孔的棒料的線圈的制造方法。在該制造方法中,首先,將棒料分別 插通兩個透孔,并將導線的前端部巻繞于一方的棒料上。然后, 一邊使 繞線管和固定部件旋轉, 一邊將導線巻繞于繞線管的主體部,之后將導線的后端部巻繞于另一方的棒料上。另外,之后在從透孔拔出棒料的同 時,將引線的前端部插通透孔。將引線插通透孔的話,導線的端部被插 入引線的前端部,在該狀態(tài)下將引線的前端部與導線的端部焊接。
進而,在專利文獻2中,也公開有利用整體地形成于繞線管的凸緣 部上的固定部件的線圈的制造方法。該情況下,固定部件形成為從繞線 管的凸緣部朝向繞線管的直徑方向外側而立起。透孔朝向繞線管的略直 徑方向而形成,引線朝向繞線管的略直徑方向外側而插入該透孔。另外, 為了使線圈在繞線管的直徑方向上小型化,在導線的巻繞結束、導線的 端部和引線的焊接結束后,將固定部件彎曲并利用膠帶固定于導線的外 周側。
專利文獻l:日本公開公報、特公平6-80619號 專利文獻2:日本公開公報、特開平8-97031號
發(fā)曰月內(nèi)容
但是,在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線圈的制造方法中,由于利用膠帶將 引線固定于導線的外周側,因此將引線定位并固定于規(guī)定位置的作業(yè)變 得煩瑣。另外,在專利文獻2所記載的線圈的制造方法中,由于利用膠 帶將固定部件固定于導線的外周側,因此將固定部件定位并固定于規(guī)定 位置的作業(yè)變得煩瑣。因此,簡化線圈的制造工序是困難的。
在此,如專利文獻2所記載的那樣利用整體地形成于繞線管的凸緣 部上的固定部件的話,將固定部件定位并固定于規(guī)定位置上的作業(yè)則變 得比較容易。但是,由于需要固定部件的彎曲作業(yè),因此簡化線圈的制 造工序是困難的。
因此,本發(fā)明的課題在于提供具有能夠簡化制造工序的構成的線圈。 另外,本發(fā)明的課題在于提供能夠簡化制造工序的線圈的制造方法。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fā)明的線圈的特征在于,設有導線、巻繞導 線的繞線管、以及前端側上具有與導線的端部連接的導通部的引線;繞 線管設有形成于繞線管的軸向端部上的凸緣部、和引線收容部,其中, 該引線收容部形成有收容引線的導通部側的引線收容孔,同時,整體地 形成于凸緣部的外周面上;引線收容孔,朝向與從繞線管的軸中心向外 周面的方向及軸向垂直相交的方向、或軸向而形成。
本發(fā)明的線圈中,在整體地形成于繞線管的凸緣部的外周面上的引 線收容部的引線收容孔中,收容有引線的導通部側。因此,,在引線收容
5部中,能夠容易地將引線的導通部側相對于繞線管進行定位、固定。其結果是,能夠簡化線圈的制造工序。
另外,在本發(fā)明的線圈中,引線收容孔朝向與從繞線管的軸中心向外周面的方向及軸向垂直相交的方向、或軸向而形成。也就是說,引線在與從繞線管的軸中心向外周面的方向及軸向垂直相交的方向、或軸向上,插入引線收容孔。因此,能夠在從繞線管的軸中心向外周面的方向
上使引線收容部小型化。因此,即使不進行專利文獻2所記載的彎曲作業(yè),也能夠在從繞線管的軸中心向外周面的方向上使線圈小型化。也就是說,在本發(fā)明中可以不需要彎曲作業(yè),其結果是簡化線圈的制造工序成為可能。
在本發(fā)明中,以在引線收容部或凸緣部上形成有安裝臨時固定夾具的夾具安裝部,其中,該臨時固定夾具用于臨時固定與導通部連接之前的導線的端部為佳。這樣構成的話,能夠在短交貨期內(nèi)根據(jù)用戶的要求而進行靈活對應。也就是說,能夠?qū)Ь€向繞線管的巻繞結束、導線的前端部及后端部被臨時固定于安裝在夾具安裝部的臨時固定夾具上的狀態(tài)的產(chǎn)品作為庫存進行保管,之后根據(jù)用戶的訂購選擇符合用戶要求的引線,并進行之后的工序。其結果是,由于在用戶訂購之后僅進行引線的安裝以下的工序即可,因此能夠在短交貨期內(nèi)根據(jù)用戶的要求進行靈活對應。 '
在本發(fā)明中,以夾具安裝部設有形成于引線收容部的夾具安裝槽,在夾具安裝槽中為了引導引線而配置有引線的一部分為佳。這樣構成的話,由于能夠利用夾具安裝槽引導引線,因此能夠簡化線圈的構成。
在本發(fā)明中,以導通部和導線的端部被焊接而形成的焊接部被收容于引線收容孔為佳。這樣構成的話,能夠?qū)⒑附硬颗渲迷谡w地形成于絕緣性的繞線管上的引線收容部的內(nèi)側。因此,能夠確實地進行焊接部與導線之間的絕緣。也就是說,能夠防止焊接部與導線的短路。
在本發(fā)明中,以引線收容孔在軸向上貫通引線收容部而形成,同時,形成為引線能夠朝向軸向的兩個方向而插入引線收容孔為佳。這樣構成的話,將引線向朝向繞線管的方向以及遠離繞線管的方向的兩個方向引出成為可能。因此,能夠根據(jù)用戶的要求而設定引線的引出方向,靈活的對應成為可能。
另外,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fā)明的設有導線、巻繞導線的繞線管、以及前端側上具有與導線的端部連接的導通部的引線的線圈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將導線的前端部臨時固定于被安裝于繞線管的臨時固定夾具、或繞線管上的前端部臨時固定工序;將導線巻繞于繞線管上的繞線工序;將導線的后端部臨時固定于臨時固定夾具或繞線管上的后端部臨時固定工序;相對于引線收容孔插通引線的引線插通工序,其中,引線收容孔,在整體地形成于繞線管上所形成的凸緣部的外周面的引線收容部上,朝向與從繞線管的軸中心向外周面的方向及軸向垂直相交的方向、或軸向而被形成,同時,收容引線的導通部側;將被臨時固定于臨時固定夾具或繞線管上的導線的端部,安裝于插通引線收容孔的導通部上的導線端部安裝工序;以及,將導通部與導線的端部輝接的焊接工序。
本發(fā)明的線圈的制造方法中,在引線插通工序中,在整體地形成于繞線管的凸緣部外周面上的引線收容部的引線收容孔中,收容有引線的導通部側。因此,在引線收容部中,能夠容易地將引線的導通部側相對于繞線管進行定位、固定。另外,在引線插通工序中,將引線插通朝向與從繞線管的軸中心向外周面的方向及軸向垂直相交的方向、或軸向而形成的引線收容孔。因此,即使不進行專利文獻2所記載的彎曲作業(yè),也能夠在從繞線管的軸中心朝向外周面的方向上使線圈小型化。也就是說,在本發(fā)明中可以不需要彎曲作業(yè)。其結果是,能夠簡化線圈的制造工序。
另外,本發(fā)明的線圈的制造方法中,在前端部臨時固定工序中將導線的前端部臨時固定于被安裝于繞線管的臨時固定夾具、或繞線管上,同時,在后端部臨時固定工序中將導線的后端部臨時固定于臨時固定夾具或繞線管上。因此,能夠在短交貨期內(nèi)根據(jù)用戶的要求進行靈活對應。也就是說,能夠?qū)⒑蠖瞬颗R時固定工序后的產(chǎn)品作為庫存進行保管,之后根據(jù)用戶的訂購選擇符合用戶要求的引線,并進行引線插通工序以下的工序。其結果是,由于在用戶訂購之后進行引線插通工序以下的工序即可,因此能夠在短交貨期內(nèi)根據(jù)用戶的要求進行靈活對應。
本發(fā)明的線圈的制造方法,以具有將在焊接工序中形成的焊接部收容于引線收容孔的收容工序為佳。這樣構成的話,能夠?qū)⒑附硬颗渲糜谡w地形成于絕緣性的繞線管上的引線收容部的內(nèi)側,從而能夠確實地進行焊接部與導線之間的絕緣。
本發(fā)明的線圈的制造方法中,以在前端部臨時固定工序及后端部臨時固定工序中,導線的端部被臨時固定于臨時固定夾具;臨時固定夾具設有被固定于引線收容部的固定部和巻繞栓,其中,巻繞栓構成為將與軸向垂直相交的方向作為旋轉軸的方向而相對于固定部能夠轉動,同時,
巻繞并臨時固定導線的端部;在導線端部安裝工序中,在使巻繞栓轉動的同時將巻繞于巻繞栓的導線的端部取下,并安裝于導通部為佳。這樣構成的話,被臨時固定的導線的端部的拆卸變?nèi)菀住R簿褪钦f,能夠簡化導線端部安裝工序中的作業(yè)。
如上所述,本發(fā)明的線圈及線圈的制造方法能夠簡化制造工序。


圖1是本發(fā)明實施形態(tài)一涉及的線圈的側視圖。
圖2是圖1所示的線圈的俯視圖。
圖3是從圖1的E-E方向表示繞線管的圖。
圖4是用于說明圖1的F-F剖面的圖。
圖5是表示圖1所示的線圈的制造工序的流程圖。
圖6是用于說明在圖5所示的夾具安裝工序中被安裝于繞線管的臨時固定夾具的立體圖。
圖7是表示圖5所示的前端部臨時固定工序后的狀態(tài)的部分俯視圖。
圖8是表示圖5所示的引線插通工序后的狀態(tài)的圖。
圖9是表示圖5所示的焊接工序前的狀態(tài)的圖。
圖IO是本發(fā)明實施形態(tài)二涉及的線圈的側視圖。
圖11是圖IO所示的線圈的俯視圖。
圖12是從圖10的G-G方向表示繞線管的圖。
圖13是用于說明圖IO的H-H剖面的圖。
圖14是用于說明圖IO所示的線圈制造工序的一部分的圖。
圖15是放大表示本發(fā)明其他實施形態(tài)涉及的線圈的引線收容部側面的放大圖。
圖16是表示本發(fā)明其他實施形態(tài)涉及的引線收容部的立體圖。
符號說明
線圈繞線管
第二凸緣部(凸緣部)
2e、 22e
32e引線收容部
82f、 2g、 22f、 22g、 32f、 32g 引線收容孔
2k、22k夾具安裝部
2n、22n夾具安裝槽
3導線
3a前端部(端部)
3b后端部(端部)
6、 7引線
6a、導通部
12、13焊接部
16臨時固定夾具
17固定部
18巻繞栓
S3前端部臨時固定工序
S4繞線工序
S5后端部臨時固定工序
S9引線插通工序
S10導線端部安裝工序
Sll焊接工序
S12收容工序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根據(jù)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實施形態(tài)進行說明。[實施形態(tài)一]
(線圈的構成)
圖1是本發(fā)明實施形態(tài)一涉及的線圈1的側視圖。圖2是圖1所示的線圈l的俯視圖。圖3是從圖1的E-E方向表示繞線管2的圖。圖4是用于說明圖1的F-F剖面的圖。另外,在以下的說明中,將圖l的左方作為"左"、圖1的右方作為"右"、圖1的上方作為"上"、圖1的下方作為"下"、圖1的紙面正面作為"前"、圖1的紙面背面作為"后(背面)"。
實施形態(tài)一的線圈1如圖1、圖2所示,是在利用絕緣性的樹脂材料形成的繞線管2上巻繞導線3而形成的具有繞線管的線圈,作為直流式電磁鐵(DC solenoid)或歩進電動機等的驅(qū)動用線圈而被使用。該線圈1除了繞線管2和導線3之外,如圖1 圖4所示,還設有與導線3的前端部3a連接的引線6、與導線3的后端部3b連接的引線7、用于形成線圈1的磁路的框架8、以及覆蓋導線3的外周側的外裝膠帶10。另外,在圖1中省略框架8的圖示。
導線3是銅等的導電性線材被絕緣膜覆蓋而形成的被覆線。該導線3巻繞于構成繞線管2的后述的主體部2b上。另外,連接于引線6的導線3的前端部3a和連接于引線7的導線3的后端部3b,從主體部2b的右端側被引出。另外,以下在概括表示前端部3a和后端部3b時,記載為"端部3a、 3b"。
引線6、 7除前端側之外,通過絕緣膜而被覆蓋。引線6、 7的前端側的絕緣膜被除去的部分,成為芯線露出的導通部6a、 7a。如圖4所示,前端部3a被直接巻繞于導通部6a上。導通部6a與前端部3a被焊接,在引線6的前端部形成有焊接部12。另外,后端部3b被直接巻繞于導通部7a上。導通部7a與后端部3b被焊接,在引線7的前端部形成有焊接部13。
如圖3等所示,繞線管2為形成有貫通孔2a的具有凸緣的圓筒狀部件。該繞線管2設有圓筒狀的主體部2b、形成于主體部2b軸向的一端部(左端部)上的圓板狀的第一凸緣部2c、形成于主體部2b軸向的另一端部(右端部)上的方板狀的第二凸緣部2d、以及收容引線6、 7的一部分的引線收容部2e。也就是說,主體部2b、第一凸緣部2c、第二凸緣部2d以及引線收容部2e,通過絕緣性的樹脂材料而整體地形成。另外,繞線管2的形狀不限于圓筒形狀,也可以為方筒形狀。另外,第一凸緣部2c也可以形成為方板狀,第二凸緣部2d也可以形成為圓板狀。
引線收容部2e整體地形成于第二凸緣部2d的外周面。具體地說,略長方體狀的引線收容部2e通過樹脂成形而整體地形成于方板狀第二凸緣部2d的上邊部分的略中心部分上。另外,引線收容部2e在第二凸緣部2d的上邊部分形成為,從第二凸緣部2d的頂面稍微突出、且向主體部2b的相反側(右側)突出。
引線收容部2e上,形成有收容引線6的導通部6a側的引線收容孔2f、收容引線7的導通部7a側的引線收容孔2g、用于引導導線3的前端部3a側的導向槽2h、用于引導導線3的后端部3b側的導向槽2j、以及安裝有在后述線圈1的制造工序中用于臨時固定導線3的端部3a、 3b的臨時固定夾具16 (參照圖6)的夾具安裝部2k。
10引線收容孔2f、 2g,以在前后方向上隔開規(guī)定間隔的狀態(tài)而形成。 另外,引線收容孔2f、 2g形成為在左右方向上貫通引線收容部2e。也就 是說,引線收容孔2f、 2g在繞線管2的軸向上如貫通引線收容部2e那 樣而形成為直線狀。在本形態(tài)中,如圖4所示,引線收容孔2f、 2g是直 徑比引線6、 7的被絕緣膜覆蓋部分的直徑稍大的圓形孔,且被形成為引 線6、 7能夠朝向左方向及右方向的兩個方向插通。
另外,引線收容孔2f、 2g也可以形成為引線6、 7僅能夠朝向左方 向或右方向中的一個方向插通。在該情況下,在引線收容孔2f、 2g上形 成例如絕緣膜的端部相接的階梯部即可。
在本形態(tài)中,如圖2等所示,引線6、 7的前端部朝向右方向而被插 入引線收容孔2f、 2g。也就是說,如導通部6a、 7a配置于引線收容部 2e的右端面?zhèn)饶菢?,引線6、 7被插入引線收容孔2f、 2g。另外,引線6、 7的前端部也可以朝向左方向而被插入引線收容孔2f、 2g。也就是說, 如導通部6a、 7a配置于引線收容部2e的左端面?zhèn)饶菢樱€6、 7被插 入引線收容孔2f、 2g也可以。
另外,如圖4所示,焊接部12、 13被配置于引線收容孔2f、 2g的 內(nèi)部。具體地說,如引線6、 7的前端不從引線收容部2e的右端面突出 那樣,焊接部12、 13被配置于引線收容孔2f、 2g的內(nèi)部。
如圖3所示,導向槽2h、 2j從引線收容部2e的頂面凹陷而形成。 該導向槽2h、 2j以在前后方向上隔開規(guī)定間隔的狀態(tài)而被形成。具體地 說,在前后方向上相對于引線收容孔2f、 2g形成于外側。另外,導向槽 2h、 2j經(jīng)過左右方向的整個區(qū)域而形成于引線收容部2e的頂面?zhèn)取?br> 另外,在第二凸緣部2d的左側面上,形成有用于引導導線3的前端 部3a的導向槽2m。具體地說,如圖3等所示,導向槽2m形成為從主 體部2b的側面朝向上方、且從第二凸緣部2d的左側面凹陷。另外,導 向槽2m形成為與導向槽2h相連。
夾具安裝部2k,由從引線收容部2e的頂面凹陷而形成的夾具安裝 槽2n、和向夾具安裝槽2n的上方突出而形成的兩個夾具安裝片2p構成。
夾具安裝槽2n,在前后方向上形成于引線收容孔2f、 2g之間。具體 地說,夾具安裝槽2n形成于引線收容部2e的前后方向的略中心位置上。 另外,夾具安裝槽2n經(jīng)過左右方向的整個區(qū)域而形成于引線收容部2e 的頂面?zhèn)?。進而,夾具安裝槽2n在上下方向上,相對于引線收容孔2f、 2g形成于稍微上側。在線圈1的制造工序中將導線3巻繞于繞線管2上時,后述的臨時固定夾具16被插入該夾具安裝槽2n。
兩個夾具安裝片2p,分別形成為從夾具安裝槽2n的開口部邊緣朝 向前后方向的內(nèi)側突出。該夾具安裝片2p,發(fā)揮將插入夾具安裝槽2n 的臨時固定夾具16的頂面按壓的功能。
如上所述,在線圈1的制造工序中將導線3巻繞于繞線管2時,臨 時固定夾具16被插入夾具安裝槽2n中。另外,在線圈1已完成的狀態(tài) 下,如圖2等所示,為了引導引線6、 7而在夾具安裝槽2n中配置有引 線6、 7的一部分。也就是說,在線圈l巳完成的狀態(tài)下,夾具安裝槽 2n被利用于引線6、 7的引導。
在本形態(tài)中,從引線收容孔2f、 2g朝向左方向而被引出的引線6、 7, 在引線收容部2e的左方被折回。在引線收容部2e的左方被折回的引線6、 7,在夾具安裝槽2n內(nèi)被引導(通過)而被向右方向引出。另外,引線 收容部2e的周圍巻繞有絕緣性的布基粘膠帶(省略圖示)。利用該布基 粘膠帶,通過了夾具安裝槽2n的引線6、 7被確實地固定于引線收容部 2e。
另外,在引線6、 7的前端部朝向左方向而被插入引線收容孔2f、 2g 的情況下,引線6、 7從引線收容孔2f、 2g朝向右方向而被引出,并在 引線收容部2e的右方被折回。另外,在該情況下,在引線收容部2e的 右方被折回的引線6、 7,在夾具安裝槽2n內(nèi)被引導而被向左方向引出。 另外,在該情況下,從引線收容部2e朝向左方向而被引出的引線6、 7, 通過絕緣性的布基粘膠帶等被固定于線圈3的外周面(具體地說,是外 裝膠帶IO的表面)。
框架8是由磁性材料形成的薄板狀部件,如圖2所示,由形成為略 槽形狀的第一框架8a和形成為平板狀的第二框架8b構成。第一框架8a 和第二框架8b相互被鉚接固定。具體地說,以第二框架8b與第一凸緣 部2c的左側面相接、第一框架8a與第二凸緣部2d的右側面相接的狀態(tài), 第一框架8a和第二框架8b相互被固定。另外,通過第一框架8a與第二 框架8b相互被固定,框架8被固定于繞線管2。通過該框架8,在第一 凸緣部2c與第二凸緣部2d之間形成磁路。
外裝膠帶10,為利用具有絕緣性的材料(例如絕緣性的布)而形成 的薄膠帶。該外裝膠帶IO,如覆蓋巻繞于主體部2b的導線3的整體那 樣而被巻繞。該外裝膠帶10,發(fā)揮防止導線3與線圈1的外部部件之間 的短路的功能。
12(線圈的制造方法)
圖5是表示圖1所示的線圈1的制造工序的流程圖。圖6是用于說 明在圖5所示的夾具安裝工序Sl中被安裝于繞線管2的臨時固定夾具 16的立體圖。圖7是表示圖5所示的前端部臨時固定工序S3后的狀態(tài) 的部分俯視圖。圖8是表示圖5所示的引線插通工序S9后的狀態(tài)的圖。 圖9是表示圖5所示的焊接工序Sll前的狀態(tài)的圖。另外,圖8及圖9 中,圖示有與圖4所圖示的引線收容部2e的剖面相對應的剖面。
本形態(tài)的線圈1的制造工序中,在將導線3巻繞于繞線管2時利用 臨時固定夾具16。該臨時固定夾具16如圖6所示,設有固定于引線收 容部2e的固定部17、和在能夠轉動地保持于固定部17的同時巻繞并臨 時固定導線3的端部3a、 3b的巻繞栓18。
固定部17為扁平的長方體狀的部件。該固定部17形成為能夠插入 夾具安裝槽2n。巻繞栓18是棒狀的部件。該巻繞栓18,由被保持于固 定部17的保持部18a、前端巻繞部18b、以及后端巻繞部18c構成,其 中,前端巻繞部18a從保持部18a的一端彎曲略90。而形成、且?guī)喞@導 線3的前端部3a,后端巻繞部18c從保持部18a的另一端朝向與前端巻 繞部18b相同的方向彎曲略90。而形成、且?guī)喞@導線3的后端部3b。該 巻繞栓18,將保持部18a作為旋轉軸而相對于固定部17轉動。具體地 說,如圖7等所示,在固定部17被插入夾具安裝槽2n的狀態(tài)下,巻繞 栓18以前后方向作為旋轉軸的方向而相對于固定部17轉動。
以下,對線圈1的制造工序進行說明。
如圖5的流程圖所示,首先,將臨時固定夾具16安裝于引線收容部 2e(夾具安裝工序Sl)。具體地說,如圖7所示,如巻繞栓18被配置 于引線收容部2e的右方那樣將固定部17從右方插入夾具安裝槽2n。另 外,使巻繞栓18轉動、以使前端巻繞部18b和后端巻繞部18c朝向上方。 另外,在夾具安裝工序Sl后,如圖7所示,前端巻繞部18b被配置于導 向槽2h的右方,后端巻繞部18c被配置于導向槽2j的右方。
然后,將繞線管2固定于省略圖示的自動繞線機的固定夾具上(繞 線管固定工序S2)。具體地說,如引線收容部2e配置于上側那樣將繞 線管2固定。之后,如圖7所示,將導線3的前端部3a巻繞并臨時固定 于前端巻繞部18b (前端部臨時固定工序S3)。前端部3a的向前端巻繞 部18b的巻繞,通過自動繞線機而自動地進行。
之后,將導線3巻繞于繞線管2的主體部2b (繞線工序S4)。在繞線工序S4中,繞線管2與固定夾具一同旋轉。另外,在繞線工序S4中, 導線3的向主體部2b的巻繞,通過自動繞線機而自動地進行。另外,在 將導線3巻繞于主體部2b時,利用導向槽2h、 2m將導線3從前端巻繞 部18b向主體部2b引導。
導線3的向主體部2b的巻繞結束的話,將導線3的后端部3b巻繞 并臨時固定于后端巻繞部18c (后端部臨時固定工序S5)。后端部3b的 向后端巻繞部18c的巻繞,也通過自動繞線機自動地進行。另外,在將 后端部3b巻繞于后端巻繞部18c時,利用導向槽2j將后端部3b從主體 部2b向后端巻繞部18c引導。
之后,將已安裝了臨時固定夾具16的狀態(tài)的繞線管2從自動繞線機 的固定夾具上拆卸(繞線管拆卸工序S6)。然后,如覆蓋巻繞于主體部 2b上的導線3的外周面整體那樣巻繞外裝膠帶10 (外裝膠帶巻繞工序 S7)。在該外裝膠帶巻繞工序S7中,外裝膠帶10的向?qū)Ь€3的外周面 的巻繞通過自動機而自動地進行。
之后,將框架8固定于繞線管2 (框架固定工序S8)。具體地說, 在將第一框架8a從右方嵌入繞線管2直至第一框架8a與第二凸緣部2d 的右側面相接,然后使第二框架8b與第一凸緣部2c的左側面相接的狀 態(tài)下,將第一框架8a與第二框架8b鉚接固定。在框架固定工序S8中, 框架8的向繞線管2的固定通過自動機進行。
之后,將引線6、 7插通引線收容孔2f、 2g(引線插通工序S8)。 具體地說,如圖8所示,如導通部6a、 7a從引線收容部2e的右端面突 出那樣,將引線6、 7的前端部朝向右方向而插通于引線收容孔2f、 2g。
然后,如圖9所示,將巻繞于前端巻繞部18b的前端部3a從前端巻 繞部18b拆卸并安裝于引線6的導通部6a,同時,將巻繞于后端巻繞部 18c的后端部3b從后端巻繞部18c拆卸并安裝于引線7的導通部7a (導 線端部安裝工序SIO)。在該導線端部安裝工序S10中, 一邊將被插入 夾具安裝槽2n的固定部17向右方向拔出、且使巻繞栓18向圖6的逆時 針方向轉動(即,使前端巻繞部18b和后端巻繞部18c向左側傾倒), 一邊從前端巻繞部18b拔出前端部3a、從后端巻繞部18c拔出后端部3b。 另外,在這之后將前端部3a插通導通部6a,將后端部3b插通導通部6a。 另外,導線端部安裝工序S10中的作業(yè)是人工進行的。另外,在本形態(tài) 中導通部6a、 7a預先被進行預備焊接。
之后,焊接前端部3a與導通部6a,同時,焊接后端部3b與導通部
147a (焊接工序Sll)。在該焊接工序Sll中,形成焊接部12、 13。另外, 在該焊接工序Sll中,導線3的絕緣膜破裂,導線3與導通部6a、 7a進 行電導通。
然后,將引線6、 7拉至左側,將焊接部12、 13收容于引線收容孔 2f、 2g(收容工序S12)。具體地說,如圖4所示,如引線6、 7的右端 不從引線收容部2e的右端突出那樣,將焊接部12、 13收容于引線收容 孔2f、 2g。
之后,進行引線6、 7的引導(引線引導工序S13)。具體地說,將 被從引線收容孔2f、 2g向左方向引出的引線6、 7在引線收容部2e的左 方折回,然后,配置于夾具安裝槽2n內(nèi)并朝向右方向引出。另外,在引 線引導工序S13中,在進行引線6、 7的引導之后,在引線收容部2e的 周圍巻繞絕緣性的布基粘膠帶。該布基粘膠帶的巻繞結束的話,則線圈 1的制造工序結束。
(本形態(tài)的主要效果)
如以上所說明,在本形態(tài)中,在整體地形成于第二凸緣部2d的外周 面上的引線收容部2e的引線收容孔2f、 2g中,收容有引線6、 7的導通 部6a、 7a側。因此,在引線收容部2e中,能夠容易地將引線6、 7的導 通部6a、 7a側相對于繞線管2進行定位、固定。其結果是,能夠簡化線 圈1的制造工序。
另外,在本形態(tài)中,引線收容孔2f、 2g形成于繞線管2的軸向(即 左右方向)上,引線6、 7朝向繞線管2的軸向而插入引線收容孔2f、 2g。 因此,能夠在上下方向上使引線收容部2e小型化。因此,即使不進行上 述專利文獻2中記載的彎曲作業(yè),也能夠在上下方向上使線圈1小型化。 也就是說,在本形態(tài)中不再需要進行彎曲作業(yè),其結果是能夠簡化線圈 1的制造工序。
在本形態(tài)中,在形成于引線收容部2e的夾具安裝槽2n中,為了引 導引線6、 7而配置有引線6、 7的一部分。因此,由于不需要另外設置 用于引導引線6、 7的構成而能夠利用夾具安裝槽2n引導引線6、 7,因 此能夠簡化線圈1的構成。
在本形態(tài)中,以在前后方向上隔開規(guī)定間隔的狀態(tài)而形成的引線收 容孔2f、 2g中,收容有焊接部12、 13。也就是說,焊接部12、 13被配 置于利用絕緣性的樹脂材料形成的引線收容部2e的內(nèi)部。因此,能夠確 實地進行焊接部12與焊接部13之間的絕緣、以及焊接部12、 13與導線3之間的絕緣。也就是說,能夠防止焊接部12與焊接部13的短路、以 及焊接部12、 13與導線3的短路。另外,通過引線收容部2e能夠從外 部的沖擊中保護焊接部12、 13。
在本形態(tài)中,引線收容部2e上形成有安裝臨時固定夾具16的夾具 安裝部2k,其中,臨時固定夾具16用于臨時固定與導通部6a、 7a連接 之前的導線3的端部3a、 3b。另外,在前端部臨時固定工序S3中,將 導線3的前端部3a臨時固定于臨時固定夾具16,同時,在后端部臨時 固定工序S5中,將導線3的后端部3b臨時固定于臨時固定夾具16。因 此,能夠在短交貨期內(nèi)根據(jù)用戶的要求而進行靈活對應。也就是說,能 夠?qū)⒖蚣芄潭üば騍8后的產(chǎn)品作為庫存進行保管,然后選擇符合用戶要 求的引線6、 7,并進行引線插通工序S9以下的工序。其結果是,由于 在用戶訂購之后進行引線插通工序S9以下的工序即可,因此能夠在短交 貨期內(nèi)根據(jù)用戶的要求而進行靈活對應。
另外,在本形態(tài)中,引線收容孔2f、 2g形成為在左右方向上貫通引 線收容部2e,同時,形成為引線6、 7能夠朝向左右方向的兩個方向而 插通。因此,如本形態(tài)那樣,能夠朝向右方向引出引線6、 7,同時,也 能夠朝向左方向引出引線6、 7。因此,能夠在短交貨期內(nèi)根據(jù)用戶的要 求而進行靈活對應。也就是說,能夠?qū)⒖蚣芄潭üば騍8后的產(chǎn)品作為庫 存進行保管,然后根據(jù)用戶的要求而決定是將引線6、 7向右方向引出還 是向左方向引出后,進行引線插通工序S9以下的工序。其結果是,由于 在用戶訂購之后進行引線插通工序S9以下的工序即可,因此能夠?qū)⒕€圈 l在短交貨期內(nèi)進行交貨。
另外,本形態(tài)中,在作為引線插通工序S9之前的工序的外裝膠帶巻 繞工序S7中,以將導線3的端部3a、 3b臨時固定于臨時固定夾具16的 狀態(tài)巻繞外裝膠帶IO。也就是說,在引線6、 7未被安裝的狀態(tài)下巻繞 外裝膠帶10。因此,引線6、 7不會成為外裝膠帶IO的巻繞作業(yè)的障礙。 因此,能夠自動地進行外裝膠帶IO的巻繞作業(yè),能夠提高外裝膠帶IO 的巻繞作業(yè)的工作效率。另外,在框架固定工序S8中,在引線6、 7未 被安裝的狀態(tài)下將框架8固定于繞線管2。因此,能夠自動地進行框架8 的向繞線管2的固定,能夠提高框架8的固定作業(yè)的工作效率。
本形態(tài)中,在導線端部安裝工序S10中, 一邊將被插入夾具安裝槽 2n的固定部17向右方向拔出、且使巻繞栓18轉動, 一邊將前端部3a 從前端巻繞部18b拔出、將后端部3b從后端巻繞部18c拔出。因此,被臨時固定的導線3的端部3a、 3b的拆卸變?nèi)菀?。也就是說,能夠簡化導 線端部安裝工序S10中的作業(yè)。 [實施形態(tài)二]
圖10是本發(fā)明實施形態(tài)二涉及的線圈21的側視圖。圖11是圖10 所示線圈21的俯視圖。圖12是從圖10的G-G方向表示繞線管22的圖。 圖13是用于說明圖IO的H-H剖面的圖。圖14是用于說明圖IO所示線 圈21的制造工序的一部分的圖。
在實施形態(tài)二涉及的線圈21中,繞線管22的構成與上述的繞線管 2的構成不同。具體地說,引線收容部22e的構成與上述的引線收容部 2e的構成不同。因此,以下以該不同點為中心對實施形態(tài)二涉及的線圈 21的構成及其制造方法進行說明。另外,在圖10 圖14中,對于與實 施形態(tài)一共同的構成賦予相同的符號。另外,在以下的說明中,對于與 實施形態(tài)一共同的構成,簡化或省略其說明。另外,圖10中省略框架8 的圖示。
實施形態(tài)二的繞線管22與上述的繞線管2相同,為形成有貫通孔 2a的具有凸緣的圓筒狀部件。該繞線管22設有主體部2b、形成于主體 部2b的左端部的第一凸緣部2c、形成于主體部2b的右端部的第二凸緣 部2d、以及收容引線6、 7的一部分的引線收容部22e。也就是說,主體 部2b、第一凸緣部2c、第二凸緣部2d以及引線收容部22e,通過絕緣性 的樹脂材料而整體地形成。
引線收容部22e整體地形成于第二凸緣部2d的外周面。具體地說, 塊狀的引線收容部22e通過樹脂成形而整體地形成于第二凸緣部2d的上 邊部分的略中心部分上。本形態(tài)的引線收容部22e如圖ll所示,形成為 從上下方向觀察的形狀為略T字形狀。另外,引線收容部22e在第二凸 緣部2d的上邊部分形成為,從第二凸緣部2d的頂面稍微突出、且向主 體部2b的相反側(右側)突出。
引線收容部22e上,形成有收容引線6的導通部6a側的引線收容孔 22f、收容引線7的導通部7a側的引線收容孔22g、用于引導導線3的前 端部3a側的導向槽22h、用于引導導線3的后端部3b側的導向槽22j、 以及安裝臨時固定夾具16的夾具安裝部22k。另外,夾具安裝部22k, 由與上述夾具安裝槽2n同樣地形成的夾具安裝槽22n、和與上述夾具安 裝片2p同樣地形成的夾具安裝片22p構成。
引線收容孔22f如圖12等所示,形成為從夾具安裝槽22n朝向引線
17收容部22e的后端面而貫通引線收容部22e。引線收容孔22g,形成為從 夾具安裝槽22n朝向引線收容部22e的前端面而貫通引線收容部22e。也 就是說,引線收容孔22f、 22g在前后方向上形成為直線狀,其中,該前 后方向是與從繞線管22的軸中心朝向外周面的方向(即,繞線管22的 直徑方向)和繞線管22的軸向垂直相交的方向。另外,引線收容孔22f、 22g形成于引線收容部22e的左端側。與引線收容孔2f、 2g相同,引線 收容孔22f、 22g是直徑比引線6、 7的被絕緣膜覆蓋部分的直徑稍大的 圓形孔。
在本形態(tài)中,如圖ll等所示,引線6的前端部從夾具安裝槽22n 朝向引線收容部22e的后端面而插入引線收容孔22f。也就是說,如導通 部6a被配置于引線收容部22e的后端面?zhèn)饶菢?,引線6插入引線收容孔 22f。另外,引線7的前端部從夾具安裝槽22n朝向引線收容部22e的前 端面而插入引線收容孔22g。也就是說,如導通部7a被配置于引線收容 部22e的前端面?zhèn)饶菢?,引線7插入引線收容孔22g。
另外,如圖13所示,焊接部12、 13被配置于引線收容孔22f、 22g 的內(nèi)部。具體地說,如引線6的前端不從引線收容部22e的后端面突出 那樣,焊接部12被配置于引線收容孔22f的內(nèi)部,如引線7的前端不從 引線收容部22e的前端面突出那樣,焊接部13被配置于引線收容孔22g 的內(nèi)部。
導向槽22h、 22j,從引線收容部22e的左端面凹陷而形成。該導向 槽22h、 22j相對于引線收容孔22f、 22g形成于下側。另外,導向槽22h、 22j分別形成于引線收容部22e的前后方向的端部上。另外,第二凸緣部 2d的左側面上,形成有相當于上述導向槽2m的導向槽22m。該導向槽 22m形成為與導向槽22h相連。
與實施形態(tài)一同樣地,在線圈21已完成的狀態(tài)下,如圖11等所示, 為了引導引線6、 7而在夾具安裝槽22n中配置有引線6、 7的一部分。 在本形態(tài)中,被從引線收容孔22f朝向前方引出的引線6,在夾具安裝槽 22n內(nèi)被朝向右方向彎曲略90。。另外,被從引線收容孔22g朝向后方 引出的引線7,在夾具安裝槽22n內(nèi)被朝向右方向彎曲略90。。在夾具 安裝槽22n內(nèi)被彎曲略90。的引線6、 7,在夾具安裝槽2n內(nèi)被引導并 被向右方向引出。
另外,被從引線收容孔22f、 22g引出的引線6、 7,也可以在夾具安 裝槽22n內(nèi)朝向左方向彎曲略90。并向左方向引出。在該情況下,以引線收容孔22f、 22g形成于引線收容部22e的右端側為佳。另外,與實施 形態(tài)一同樣地,在引線收容部22e的周圍巻繞有絕緣性的布基粘膠帶(省 略圖示),利用該布基粘膠帶,通過了夾具安裝槽22n的引線6、 7被確 實地固定于引線收容部22e。
如以上那樣構成的線圈21,經(jīng)過與實施形態(tài)一的線圈1同樣的制造 工序而被制造。
也就是說,首先,與實施形態(tài)一同樣地將臨時固定夾具16安裝于引 線收容部22e (夾具安裝工序S1)。在該夾具安裝工序Sl之后,如圖 14所示,前端巻繞部18b被配置于引線收容部22e的后端面的右方,后 端巻繞部18c被配置于引線收容部22e的前端面的右方。另外,如圖14 所示,在實施形態(tài)二中,如固定部17不堵塞引線收容孔22f、 22g那樣, 將固定部17插入夾具安裝槽22n。
然后,與實施形態(tài)一同樣地,將繞線管22固定于自動繞線機的固定 夾具上(繞線管固定工序S2)。之后,將前端部3a巻繞并臨時固定于 前端巻繞部18b (前端部臨時固定工序S3),將導線3巻繞于主體部2b (繞線工序S4)。在將導線3巻繞于主體部2b時,利用導向槽22h、 22m 將導線3從前端巻繞部18b向主體部2b引導。導線3的向主體部2b的 巻繞結束的話,將后端部3b巻繞并臨時固定于后端巻繞部18c (后端部 臨時固定工序S5)。在將后端部3b巻繞于后端巻繞部18c時,利用導 向槽22j將后端部3b從主體部2b向后端巻繞部18c引導。
之后,將安裝有臨時固定夾具16的狀態(tài)的繞線管22從自動繞線機 的固定夾具上拆卸(繞線管拆卸工序S6),如覆蓋巻繞于主體部2b的 導線3的外周面整體那樣巻繞外裝膠帶IO(外裝膠帶巻繞工序S7)。然 后,將框架8固定于繞線管22 (框架固定工序S8)。
之后,將引線6、 7插通于引線收容孔22f、 22g(引線插通工序S8)。 具體地說,如圖14所示,如引線6的導通部6a從引線收容部22e的后 端面突出那樣,將引線6的前端部從夾具安裝槽22n朝向引線收容部22e 的后端面而插通引線收容孔22f。同樣地,如引線7的導通部7a從引線 收容部22e的前端面突出那樣,將引線7的前端部從夾具安裝槽22n朝 向引線收容部22e的前端面而插通引線收容孔22g。
然后,與實施形態(tài)一同樣地,將巻繞于前端巻繞部18b的前端部3a 從前端巻繞部18b上拆卸并安裝于導通部6a,同時,將巻繞于后端巻繞 部18c的后端部3b從后端巻繞部18c上拆卸并安裝于導通部7a(導線端部安裝工序S10)。
之后,在將前端部3a與導通部6a進行焊接的同時,將后端部3b與 導通部7a焊接(焊接工序Sll)。然后,將引線6拉至前側,將焊接部 12收容于引線收容孔22f,將引線7拉至后側,將焊接部13收容于引線 收容孔22g (收容工序S12)。具體地說,如圖13所示,如引線6的前 端不從引線收容部22e的后端面突出那樣,或者如引線7的前端不從引 線收容部22e的前端面突出那樣,將焊接部12、 13收容于引線收容孔 22f、 22gc
之后,進行引線6、 7的引導(引線引導工序S13)。具體地說,將 朝向夾具安裝槽22n被引出的引線6、 7朝向右方向彎曲略90。,然后 配置于夾具安裝槽22n內(nèi)并向右方向引出。另外,引線引導工序S13中, 在進行引線6、 7的引導后,在引線收容部22e的周圍巻繞絕緣性的布基 粘膠帶。該布基粘膠帶的巻繞結束的話,則線圈21的制造工序結束。
如上所述,實施形態(tài)二涉及的線圈21也能夠得到與實施形態(tài)一的線 圈l同樣的效果。例如,在本形態(tài)中,作為主要的效果與實施形態(tài)一同 樣地能夠得到以下的效果。
在本形態(tài)中,由于引線6、 7的導通部6a、 7a側被收容于引線收容 孔22f、 22g中,因此,在引線收容部22e中能夠容易地將引線6、 7的 導通部6a、 7a側相對于繞線管22進行定位、固定。其結果是,能夠簡 化線圈21的制造工序。另外,在本形態(tài)中,由于引線收容孔22f、 22g 在前后方向上形成為直線狀,引線6、 7在前后方向上插入引線收容孔 22f、 22g,因此能夠在上下方向上使引線收容部22e小型化。因此,即 使不進行上述專利文獻2所記載的彎曲作業(yè),也能夠在上下方向上使線 圈21小型化。也就是說,在本形態(tài)中不需要進行彎曲作業(yè)。其結果是, 能夠簡化線圈21的制造工序。 [其他的實施形態(tài)]
在上述的實施形態(tài)一中,如引線6、 7的前端不從引線收容部2e的 右端面突出那樣,焊接部12、 13被收容于引線收容孔2f、 2g。另外,在 上述的實施形態(tài)二中,如引線6的前端不從引線收容部22e的后端面突 出那樣,焊接部12被收容于引線收容孔22f,如引線7的前端不從引線 收容部22e的前端面突出那樣,焊接部13被收容于引線收容孔22g。也 就是說,焊接部12、 13被完全地收容于引線收容孔2f、 2g、 22f、 22g。 除此之外,例如焊接部12、 13的一部分不被收容于引線收容孔2f、 2g、22f、 22g也可以。
另外,在上述的形態(tài)中,焊接部12、 13被收容于引線收容孔2f、 2g、 22f、 22g,但是焊接部12、 13不收容于引線收容孔2f、 2g、 22f、 22g也 可以。例如,如圖15所示,焊接部13也可以不收容于引線收容孔2g, 而從引線收容部2e的左端面突出。在該情況下,在線圈l、 21的制造工 序中,能夠省略收容工序S12。另外,在該情況下,在引線引導工序S13 中,如焊接部12、 13也利用絕緣性的布基粘膠帶覆蓋那樣,在引線收容 部2e、 22e的周圍巻繞布基粘膠帶即可。
另外,在上述實施形態(tài)一中,在焊接部12、 13未被收容于引線收容 孔2f、 2g時,且引線6、 7被從引線收容孔2f、 2g朝向右方向引出并在 引線收容部2e的右方被折回,在夾具安裝槽2n內(nèi)被引導并被向左方向 引出時,導通部6a、 7a朝向上側彎曲也可以。另外,在該情況下,導通 部6a、 7a也可以直接向左側突出。
在上述的實施形態(tài)一中,夾具安裝槽2n在上下方向上相對于引線收 容孔2f、 2g形成于稍上側。除此之外,例如如圖15所示,在上下方向 上,夾具安裝槽2n形成于與引線收容孔2f、 2g相同的位置也可以。也 就是說,引線6、 7的向引線收容孔2f、 2g的收容部分和引線6、 7的向 夾具安裝槽2n的配置部分,并列地配置于相同的高度也可以。
在上述實施形態(tài)中,將端部3a、 3b臨時固定于臨時固定夾具16。 除此之外,例如也可以利用膠帶等直接將端部3a、 3b臨時固定于引線收 容部2e、 22e或第二凸緣部2d。另外,也可以在引線收容部2e、 22e上 安裝臨時固定用栓,將端部3a、 3b巻繞并臨時固定于該栓上。在該情況 下,也可以在引線收容部2e、 22e上形成插入臨時固定用栓的栓插入孔, 也可以將栓插入引線收容孔2f、 2g、 22f、 22g。在將栓插入引線收容孔 2f、 2g、 22f、 22g的情況下,在引線插通工序S9之前從引線收容孔2f、 2g、 22f、 22g拔出栓即可。另外,在該情況下,在實施形態(tài)二中,也可 以對引線收容孔22f、 22g插入一根栓。
另外,在將端部3a、 3b巻繞于臨時固定用栓上的情況下,也可以將 臨時固定用栓與引線6、 7的導通部6a、 7a進行焊接。也就是說,也可 以不從臨時固定用栓上取下端部3a、 3b,而將臨時固定用栓與導通部6a、 7a焊接。
在上述形態(tài)中,夾具安裝部2k、 22k被形成于引線收容部2e、 22e。 除此之外,例如也可以在引線收容部2e、 22e的形成處以外的第二凸緣
21部2d的規(guī)定處形成夾具安裝部。
在上述的形態(tài)中,在引線插通工序S9之前進行框架固定工序S8, 但是框架固定工序S8也可以在引線插通工序S9之后進行。例如,也可 以在引線引導工序S13之后進行框架固定工序S8。
在上述的形態(tài)中,在前端部臨時固定工序S3中,前端部3a的向前 端巻繞部18b的巻繞通過自動繞線機自動地進行,在后端部臨時固定工 序S5中,后端部3b的向后端巻繞部18c的巻繞通過自動繞線機自動地 進行。除此之外,例如也可以通過手工作業(yè)進行前端部3a的向前端巻繞 部18b的巻繞及后端部3b的向后端巻繞部18c的巻繞。
上述形態(tài)中,在收容工序S12中,將焊接部12、 13直接收容于引線 收容孔2f、 2g、 22f、 22g。除此之外,例如也可以在收容工序S12中, 在將粘接劑(例如樹脂系的粘接劑)涂敷于焊接部12、 13的同時,在粘接 劑硬化之前將焊接部12、 13收容于引線收容孔2f、 2g、 22f、 22g。在該 情況下,由于粘接劑在引線收容孔2f、 2g、 22f、 22g的內(nèi)部硬化,因此 能夠提高引線收容部2e、 22e的強度。另外,能夠提高引線6、 7的抗脫 落強度。
在上述的實施形態(tài)二中,引線收容部22e如圖ll所示,形成為從上 下方向觀察的形狀為略T字形狀,引線收容部22e的一部分相對于第二 凸緣部2d向右側突出。除此之外,例如如圖16所示,也可以由形成于 第二凸緣部2d的頂面、且配置于槽部32n的前后方向兩側上的兩個略長 方體狀的塊構成引線收容部32e。也就是說,也可以如引線收容部32e 的一部分相對于第二凸緣部2d幾乎不向右側突出(或者完全不突出)那 樣,而形成引線收容部32e。該情況下,引線收容部32e上形成有收容引 線6的導通部6a側的引線收容孔32f和收容引線7的導通部7a側的引 線收容孔32g。另外,利用槽部32n引線6、 7被引導。另外,在該情況 下,以不使用臨時固定夾具16,而將臨時固定用栓固定于引線收容孔32f、 32g,將端部3a、 3b巻繞并臨時固定于該栓上為佳。
權利要求
1.一種線圈,其特征在于,設有導線、卷繞所述導線的繞線管、以及前端側上具有與所述導線的端部連接的導通部的引線;所述繞線管設有形成于所述繞線管的軸向端部上的凸緣部、和引線收容部,其中,該引線收容部形成有收容所述引線的所述導通部側的引線收容孔,同時,整體地形成于所述凸緣部的外周面上;所述引線收容孔,朝向與從所述繞線管的軸中心向外周面的方向及所述軸向垂直相交的方向、或所述軸向而形成。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線圈,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引線收容部或所述凸緣部上,形成有安裝臨時固定夾具的夾 具安裝部,其中,該臨時固定夾具用于臨時固定與所述導通部連接之前 的所述導線的端部。
3.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線圈,其特征在于, 所述夾具安裝部,設有形成于所述引線收容部的夾具安裝槽; 在所述夾具安裝槽中,為了引導所述引線而配置有所述引線的一部分。
4.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線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導通部和所述導線 的端部被悍接而形成的焊接部,被收容于所述引線收容孔內(nèi)。
5.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線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引線收容孔,在所述軸向上貫通所述引線收容部而形成,同時, 形成為所述引線能夠朝向所述軸向的兩個方向而插入所述引線收容孔。
6. —種線圈的制造方法,該線圈設有導線、巻繞所述導線的繞線管、 以及前端側上具有與所述導線的端部連接的導通部的引線,其特征在于, 具有將所述導線的前端部臨時固定在被安裝于所述繞線管的臨時固定夾 具、或所述繞線管上的前端部臨時固定工序; 將所述導線巻繞于所述繞線管的繞線工序;將所述導線的后端部臨時固定于所述臨時固定夾具或所述繞線管上 的后端部臨時固定工序;相對于引線收容孔插通所述引線的引線插通工序,其中,引線收容孔,在整體地形成于所述繞線管上所形成的凸緣部外周面的引線收容部 上,朝向與從所述繞線管的軸中心向外周面的方向及所述軸向垂直相交的方向、或所述軸向而被形成,同時,收容所述引線的所述導通部側; 將被臨時固定于所述臨時固定夾具或所述繞線管上的所述導線的端部,安裝于插通所述引線收容孔的所述導通部的導線端部安裝工序; 以及,將所述導通部和所述導線的端部焊接的焊接工序。
7.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線圈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將在所 述焊接工序中形成的焊接部收容于所述引線收容孔的收容工序。
8.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線圈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前端部臨時固定工序及所述后端部臨時固定工序中,所述導線的端部被臨時固定于所述臨時固定夾具;所述臨時固定夾具,設有被固定于所述引線收容部的固定部和巻繞 栓,其中,巻繞栓構成為將與所述軸向垂直相交的方向作為旋轉軸的方 向而相對于所述固定部能夠轉動,同時,巻繞并臨時固定所述導線的端 部;在所述導線端部安裝工序中,在使所述巻繞栓轉動的同時,將巻繞 于所述巻繞栓的所述導線的端部取下并安裝于所述導通部。
全文摘要
線圈(1)設有導線(3)、卷繞導線(3)的繞線管(2)、以及前端側上具有與導線(3)的端部(3a、3b)連接的導通部(6a、7a)的引線(6、7);繞線管(2)設有形成于繞線管(2)的軸向端部上的凸緣部(2d),和在形成有收容引線(6、7)的導通部(6a、7a)側的引線收容孔(2f、2g)的同時整體地形成于凸緣部(2d)的外周面的引線收容部(2e);引線收容孔(2f、2g)被形成于朝向軸向的方向上。
文檔編號H01F27/29GK101636801SQ200780052350
公開日2010年1月27日 申請日期2007年4月13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4月13日
發(fā)明者宮澤彌平 申請人:有限會社桑愛斯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