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信息處理技術,尤其涉及一種穿戴設備及信息處理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智能眼鏡、智能手環(huán)等穿戴設備均為一體化結構;因此,穿戴設備的結構是固定的,不能進行硬件升級;穿戴設備固定的結構導致穿戴設備能夠實現(xiàn)的功能單一,即穿戴設備不支持功能升級或功能擴展,不能滿足日益增加的應用場景的需求。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解決現(xiàn)有存在的技術問題,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穿戴設備及信息處理方法,能至少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問題。
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一種穿戴設備,包括:本體和接口;所述本體,包括至少一個固定功能單元,每個所述固定功能單元提供實現(xiàn)所述穿戴設備的至少一個功能;所述接口,設置在所述本體表面,每個所述接口用于與外置功能單元連接,向所述本體提供所述外置功能單元的功能,以替換所述本體部分的固定功能單元的對應功能,或與所述本體的固定功能單元的功能配合工作。
上述方案中,所述本體還包括:固定單元,用于將所述本體固定在第一身體部位,使所述第一身體部位承重;
所述接口通過線纜與所述外置功能單元連接,連接時所述外置功能單元置于第二身體部位,使所述第二身體部位承重。
上述方案中,所述本體,還用于檢測所述外置功能單元的功能;
基于所述外置功能單元的功能在預先存儲的接口定義組中選擇與所述外置功能單元的功能對應的一組接口定義。
上述方案中,所述本體,還用于檢測所述外置功能單元的運行條件;
在滿足所述運行條件時,運行所述外置功能單元。
上述方案中,所述本體,還用于判斷所述外置功能單元的功能與所述固定功能單元的功能是否相同;
判斷所述本體判斷外置功能單元的功能與所述固定功能單元的功能不同時,運行所述外置功能單元,以擴展所述固定功能單元的功能。
上述方案中,所述外置功能單元第一表面嵌入至所述接口內(nèi)部,使所述外置功能單元的第二表面與所述本體的第三表面形成一個光滑平面或一個光滑曲面。
上述方案中,所述穿戴式設備為頭戴式設備,所述固定功能單元為顯示單元。
本發(fā)明實施例還提供一種信息處理方法,應用于穿戴設備,所述穿戴設備包括本體和接口,所述接口設置在所述本體上,所述本體包括至少一個固定功能單元,每個所述固定功能單元提供實現(xiàn)所述穿戴設備的至少一個功能;所述方法包括:
通過所述接口建立所述本體與所述外置功能單元的連接;
按照預設的策略運行所述外置功能單元,以替換所述本體部分的固定功能單元的對應功能,或與所述本體的固定功能單元的功能配合工作。
上述方案中,所述本體還包括:固定單元,用于將所述本體固定在第一身體部位,使所述第一身體部位承重;
所述接口通過線纜與所述外置功能單元連接,連接時所述外置功能單元置于第二身體部位,使所述第二身體部位承重。
上述方案中,所述通過所述接口建立所述本體與所述外置功能單元的連接,包括:
檢測所述外置功能單元的功能;
基于所述外置功能單元的功能在預先存儲的接口定義組中選擇與所述外置功能單元的功能對應的一組接口定義,以建立所述本體與所述外置功能單元的連接。
本發(fā)明實施例中所述的穿戴設備由本體和接口構成,其中,所述本體至少一個固定功能單元,每個所述固定功能單元提供實現(xiàn)所述穿戴設備的至少一個功能;所述接口,設置在所述本體表面,每個所述接口用于與外置功能單元連接,向所述本體提供所述外置功能單元的功能;如此,通過所述接口將外置功能單元與穿戴設備的本體連接,能夠實現(xiàn)外置功能單元的功能與本體的固定單元的功能配合工作,或替換所述本體部分的固定功能單元的對應功能;進而在不改變穿戴設備結構的前提下,不僅實現(xiàn)了穿戴設備的硬件升級,而且提高了穿戴設備的性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一種穿戴設備的組成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智能眼鏡的組成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種外置功能單元與本體連接后的穿戴設備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實施例另一種外置功能單元與本體連接后的穿戴設備示意圖;
圖5為本發(fā)明實施例再一種外置功能單元與本體連接后的穿戴設備示意圖;
圖6為本發(fā)明實施例又一種外置功能單元與本體連接后的穿戴設備示意圖;
圖7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二一種穿戴設備的組成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二穿戴設備的實際應用示意圖;
圖9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三一種穿戴設備的組成結構示意圖;
圖10為本發(fā)明實施例四一種穿戴設備的組成結構示意圖;
圖1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五一種穿戴設備的組成結構示意圖;
圖12為本發(fā)明實施例六一種信息處理方法的處理流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實施例一
本發(fā)明實施例一一種穿戴設備的組成結構,如圖1所示,包括:本體1和接口2;其中,
所述本體1,包括至少一個固定功能單元,每個所述固定功能單元提供實現(xiàn)所述穿戴設備的至少一個功能;
這里,所述固定功能單元可以是顯示單元,用于為所述穿戴設備提供顯示功能;
所述固定功能單元還可以是處理器,用于為所述穿戴設備提供數(shù)據(jù)處理功能;
所述固定功能單元還可以是存儲器,用于為所述穿戴設備提供數(shù)據(jù)存儲功能。
所述接口2,設置在所述本體1表面,每個所述接口用于與外置功能單元連接,向所述本體提供所述外置功能單元的功能,以替換所述本體部分的固定功能單元的對應功能,或與所述本體的固定功能單元的功能配合工作。
本發(fā)明實施例中,在所述外置功能單元實現(xiàn)的功能與所述本體中的一個固定功能單元實現(xiàn)的功能一致時,所述外置功能單元通過接口與所述本體連接時,所述外置功能單元可用于替換所述本體的固定功能單元對應的功能;在所述外置功能單元實現(xiàn)的功能于所述本體中的任意一個固定功能單元實現(xiàn)的功能都不同時,所述外置功能單元通過接口與所述本體連接時,所述外置功能單元可用于擴展所述本體的固定功能單元對應的功能,即所述外置功能單元提供的功能與所述本體的固定功能單元的功能配合工作;在所述外置功能單元為一供電單元時,所述供電單元通過所述接口與所述本體連接,用于為所述本體中的固定功能單元提供電源,即所述外置功能單元提供的功能于所述本體的固定功能單元的功能配合工作。
在一具體實施方式中,所述接口2為通用連接器,在所述本體1內(nèi)預先存儲有接口定義組,所述接口定義組內(nèi)存儲有多組接口定義,每組接口定義用于對應不同的外置功能單元,使所述外置功能單元通過所述接口2與所述本體1連接后,能夠為所述本體1提供所述外置功能單元對應的功能;如此,使得所述接口2能夠兼容多種不同功能的外置功能單元。
所述接口2的數(shù)量可以為一個,也可以為多個;在所述接口2的數(shù)量為多個時,所述本體1可通過多個所述接口2同時與多個外置功能單元連接,以替換所述本體1的固定功能單元對應的功能,和/或與所述本體的固定功能單元的功能配合工作。
在一具體實施方式中,所述外置功能單元的第一表面嵌入至所述接口2內(nèi)部,使所述外置功能單元的第二表面與所述本體1的第三表面形成一個而光滑平面或光滑曲面;
具體地,以如圖2所示的所述穿戴設備為智能眼鏡為例,所述智能眼鏡的本體11通過所述接口12與外置功能單元連接;所述外置功能單元的第一表面與所述外置功能單元的第二表面為相對的兩個表面,所述外置功能單元的第二表面與所述本體的第三表面形成一個光滑平面時,所述外置功能單元與所述本體11連接后的穿戴設備示意圖,如圖3所示。所述外置功能單元的第一表面與所述外置功能單元的第二表面為相對的兩個表面,所述外置功能單元的第二表面與所述本體11的第三表面形成一個光滑曲面時,所述外置功能單元與所述本體11連接后的穿戴設備示意圖,如圖4所示。所述外置功能單元的第一表面與所述外置功能單元的第二表面為相鄰的兩個表面時,所述外置功能單元的第二表面與所述本體11的第三表面形成一個光滑平面時,所述外置功能單元與所述本體11連接后的穿戴設備示意圖,如圖5所示。所述外置功能單元的第一表面與所述外置功能單元的第二表面為相鄰的兩個表面時,所述外置功能單元的第二表面與所述本體11的第三表面形成一個光滑曲面時,所述外置功能單元與所述本體11連接后的穿戴設備示意圖,如圖6所示。
實施例二
本發(fā)明實施例二還提供一種穿戴設備,以穿戴設備為頭戴式設備中的智能眼鏡為例,本發(fā)明實施例二一種穿戴設備的組成結構,如圖7所示,包括:本體11、接口12和固定單元13;其中,
所述本體11,包括至少一個固定功能單元,每個所述固定功能單元提供實現(xiàn)所述穿戴設備的至少一個功能;
這里,所述固定功能單元可以是顯示單元,用于為所述穿戴設備提供顯示功能;
所述固定功能單元還可以是處理器,用于為所述穿戴設備提供數(shù)據(jù)處理功能;
所述固定功能單元還可以是存儲器,用于為所述穿戴設備提供數(shù)據(jù)存儲功能。
所述接口12,設置在所述本體11表面,每個所述接口用于與外置功能單元連接,向所述本體提供所述外置功能單元的功能,以替換所述本體部分的固定功能單元的對應功能,或與所述本體的固定功能單元的功能配合工作。
本發(fā)明實施例所述穿戴設備的實際應用示意圖,如圖8所示,所述固定單元13,用于將所述本體11固定在第一身體部分,使所述第一身體部位承重;
所述接口12通過線纜與所述外置功能單元連接,連接時所述外置功能單元置于第二身體部位,使所述第二身體部位承重。
具體地,以所述外置功能單元是供電單元為例,所述供電單元通過線纜與所述接口12連接,連接時所述外置功能單元置于第二身體部位,使所述第二身體部位承重;
這里,所述第二身體部位包括任何能夠承載所述外置功能單元的部位,如:手掌、衣服的口袋等。
本發(fā)明實施例中,所述通過線纜與所述接口12連接的外置功能單元可以是任意的功能單元。
本發(fā)明實施例中,在所述外置功能單元實現(xiàn)的功能與所述本體中的一個固定功能單元實現(xiàn)的功能一致時,所述外置功能單元通過接口與所述本體連接時,所述外置功能單元可用于替換所述本體的固定功能單元對應的功能;在所述外置功能單元實現(xiàn)的功能于所述本體中的任意一個固定功能單元實現(xiàn)的功能都不同時,所述外置功能單元通過接口與所述本體連接時,所述外置功能單元可用于擴展所述本體的固定功能單元對應的功能,即所述外置功能單元提供的功能與所述本體的固定功能單元的功能配合工作;在所述外置功能單元為一供電單元時,所述供電單元通過所述接口與所述本體連接,用于為所述本體中的固定功能單元提供電源,即所述外置功能單元提供的功能于所述本體的固定功能單元的功能配合工作。
在一具體實施方式中,所述接口12為通用連接器,在所述本體11內(nèi)預先存儲有接口定義組,所述接口定義組內(nèi)存儲有多組接口定義,每組接口定義用于對應不同的外置功能單元,使所述外置功能單元通過所述接口12與所述本體11連接后,能夠為所述本體11提供所述外置功能單元對應的功能;如此,使得所述接口12能夠兼容多種不同功能的外置功能單元。
所述接口12的數(shù)量可以為一個,也可以為多個;在所述接口12的數(shù)量為多個時,所述本體11可通過多個所述接口12同時與多個外置功能單元連接,以替換所述本體11的固定功能單元對應的功能,和/或與所述本體的固定功能單元的功能配合工作。
在一具體實施方式中,所述外置功能單元的第一表面嵌入至所述接口12內(nèi)部,使所述外置功能單元的第二表面與所述本體11的第三表面形成一個而光滑平面或光滑曲面。
實施例三
以所述穿戴設備為智能頭盔為例,本發(fā)明實施例三一種穿戴設備的組成結構,如圖9所示,包括:本體21和接口22;其中,
所述本體21,包括至少一個固定功能單元,每個所述固定功能單元提供實現(xiàn)所述穿戴設備的至少一個功能;
所述本體21,用于檢測所述外置功能單元的功能,基于檢測得到的所述外置功能單元的功能在預先存儲的接口定義組中選擇與所述外置功能單元的功能對應的一組接口定義。
具體地,在所述本體21內(nèi)預先存儲有接口定義組,所述接口定義組內(nèi)存儲有多組接口定義,每組接口定義用于對應不同的外置功能單元,通過檢測所述外置功能單元的功能,使所述外置功能單元通過所述接口22中與之對應的接口定義與所述本體21連接,能夠為所述本體21提供所述外置功能單元對應的功能;如此,使得所述接口22能夠兼容多種不同功能的外置功能單元。
所述接口22的數(shù)量可以為一個,也可以為多個;在所述接口22的數(shù)量為多個時,所述本體21可通過多個所述接口22同時與多個外置功能單元連接,以替換所述本體21的固定功能單元對應的功能,和/或與所述本體的固定功能單元的功能配合工作。
這里,所述固定功能單元可以是顯示單元,用于為所述穿戴設備提供顯示功能;
所述固定功能單元還可以是處理器,用于為所述穿戴設備提供數(shù)據(jù)處理功能;
所述固定功能單元還可以是存儲器,用于為所述穿戴設備提供數(shù)據(jù)存儲功能。
所述接口22,設置在所述本體21表面,每個所述接口用于與外置功能單元連接,向所述本體提供所述外置功能單元的功能,以替換所述本體部分的固定功能單元的對應功能,或與所述本體的固定功能單元的功能配合工作。
本發(fā)明實施例中,在所述外置功能單元實現(xiàn)的功能與所述本體中的一個固定功能單元實現(xiàn)的功能一致時,所述外置功能單元通過接口與所述本體連接時,所述外置功能單元可用于替換所述本體的固定功能單元對應的功能;在所述外置功能單元實現(xiàn)的功能于所述本體中的任意一個固定功能單元實現(xiàn)的功能都不同時,所述外置功能單元通過接口與所述本體連接時,所述外置功能單元可用于擴展所述本體的固定功能單元對應的功能,即所述外置功能單元提供的功能與所述本體的固定功能單元的功能配合工作;在所述外置功能單元為一供電單元時,所述供電單元通過所述接口與所述本體連接,用于為所述本體中的固定功能單元提供電源,即所述外置功能單元提供的功能于所述本體的固定功能單元的功能配合工作。
在一具體實施方式中,所述外置功能單元的第一表面嵌入至所述接口22內(nèi)部,使所述外置功能單元的第二表面與所述本體21的第三表面形成一個而光滑平面或光滑曲面。
實施例四
以所述穿戴設備為智能手環(huán)為例,本發(fā)明實施例四一種穿戴設備的組成結構,如圖10所示,包括:本體31和接口32;其中,
所述本體31,包括至少一個固定功能單元,每個所述固定功能單元提供實現(xiàn)所述穿戴設備的至少一個功能;
這里,所述固定功能單元可以是顯示單元,用于為所述穿戴設備提供顯示功能;
所述固定功能單元還可以是處理器,用于為所述穿戴設備提供數(shù)據(jù)處理功能;
所述固定功能單元還可以是存儲器,用于為所述穿戴設備提供數(shù)據(jù)存儲功能。
所述本體31,用于檢測所述外置功能單元的運行條件;在滿足所述運行條件時,運行所述外置功能單元。
其中,所述外置功能單元的運行條件至少包括:所述外置功能單元通過所述接口32與所述本體31建立連接,即所述外置功能單元與所述本體31連接后,便運行所述外置功能單元;基于用戶發(fā)送的指令運行所述外置功能單元,即接收到用戶發(fā)送的運行指令后,再運行所述外置功能單元;基于與所述外置功能單元對應的特定運行條件運行所述外置功能單元;
基于與所述外置功能單元對應的特定運行條件運行所述外置功能單元時,所述本體31可先檢測所述外置功能單元的功能,基于所述外置功能單元的功能確定所述外置功能單元的運行條件;然后,在滿足所述運行條件時,運行所述外置功能單元;
以所述外置功能單元為紅外攝像頭為例,所述紅外攝像頭通過所述接口32與所述本體31連接后,所述本體31檢測所述紅外攝像頭的功能為在第一亮度環(huán)境下進行圖像采集,因此,所述本體確定所述紅外攝像頭的運行條件為第一亮度環(huán)境;在所述環(huán)境的亮度為第一亮度時,利用所述紅外攝像頭進行圖像采集。
所述接口32,設置在所述本體31表面,每個所述接口用于與外置功能單元連接,向所述本體提供所述外置功能單元的功能,以替換所述本體部分的固定功能單元的對應功能,或與所述本體的固定功能單元的功能配合工作。
本發(fā)明實施例中,在所述外置功能單元實現(xiàn)的功能與所述本體中的一個固定功能單元實現(xiàn)的功能一致時,所述外置功能單元通過接口與所述本體連接時,所述外置功能單元可用于替換所述本體的固定功能單元對應的功能;在所述外置功能單元實現(xiàn)的功能于所述本體中的任意一個固定功能單元實現(xiàn)的功能都不同時,所述外置功能單元通過接口與所述本體連接時,所述外置功能單元可用于擴展所述本體的固定功能單元對應的功能,即所述外置功能單元提供的功能與所述本體的固定功能單元的功能配合工作;在所述外置功能單元為一供電單元時,所述供電單元通過所述接口與所述本體連接,用于為所述本體中的固定功能單元提供電源,即所述外置功能單元提供的功能于所述本體的固定功能單元的功能配合工作。
在一具體實施方式中,所述接口32為通用連接器,在所述本體31內(nèi)預先存儲有接口定義組,所述接口定義組內(nèi)存儲有多組接口定義,每組接口定義用于對應不同的外置功能單元,使所述外置功能單元通過所述接口32與所述本體31連接后,能夠為所述本體31提供所述外置功能單元對應的功能;如此,使得所述接口32能夠兼容多種不同功能的外置功能單元。
所述接口32的數(shù)量可以為一個,也可以為多個;在所述接口32的數(shù)量為多個時,所述本體31可通過多個所述接口32同時與多個外置功能單元連接,以替換所述本體31的固定功能單元對應的功能,和/或與所述本體的固定功能單元的功能配合工作。
在一具體實施方式中,所述外置功能單元的第一表面嵌入至所述接口32內(nèi)部,使所述外置功能單元的第二表面與所述本體31的第三表面形成一個而光滑平面或光滑曲面。
實施例五
以所述穿戴設備為智能手表為例,本發(fā)明實施例五一種穿戴設備的組成結構,如圖11所示,包括:本體41和接口42;其中,
所述本體41,包括至少一個固定功能單元,每個所述固定功能單元提供實現(xiàn)所述穿戴設備的至少一個功能;
這里,所述固定功能單元可以是顯示單元,用于為所述穿戴設備提供顯示功能;
所述固定功能單元還可以是處理器,用于為所述穿戴設備提供數(shù)據(jù)處理功能;
所述固定功能單元還可以是存儲器,用于為所述穿戴設備提供數(shù)據(jù)存儲功能。
所述接口42,設置在所述本體41表面,每個所述接口用于與外置功能單元連接,向所述本體提供所述外置功能單元的功能,以替換所述本體部分的固定功能單元的對應功能,或與所述本體的固定功能單元的功能配合工作。
所述本體41,用于判斷所述外置功能單元的功能與所述固定單元的功能是否相同;在所述本體41判斷所述外置功能單元的功能與所述固定功能單元的功能不同時,運行所述外置功能單元,以擴展所述固定單元的功能;
在所述本體41判斷所述外置功能單元的功能于所述固定功能單元的功能相同時,進一步比較所述外置功能單元的性能參數(shù)和與所述外置功能單元的功能相同的固定功能單元的性能參數(shù),得到比較結果;基于所述比較結果判斷是否運行所述外置功能單元;
具體地,以所述外置功能單元為存儲器為例,所述外置功能單元與所述本體內(nèi)用于存儲的固定功能單元的功能相同;因此,進一步比較所述存儲器的容量與所述固定功能單元的容量大小;基于所述比較結果判斷是否運行所述外置功能單元;如,在需要存儲的數(shù)據(jù)大小大于所述固定功能單元的容量,且小于所述外置功能單元的容量時,運行所述外置功能單元。
在一具體實施方式中,所述接口42為通用連接器,在所述本體41內(nèi)預先存儲有接口定義組,所述接口定義組內(nèi)存儲有多組接口定義,每組接口定義用于對應不同的外置功能單元,使所述外置功能單元通過所述接口42與所述本體41連接后,能夠為所述本體41提供所述外置功能單元對應的功能;如此,使得所述接口42能夠兼容多種不同功能的外置功能單元。
所述接口42的數(shù)量可以為一個,也可以為多個;在所述接口42的數(shù)量為多個時,所述本體41可通過多個所述接口42同時與多個外置功能單元連接,以替換所述本體41的固定功能單元對應的功能,和/或與所述本體的固定功能單元的功能配合工作。
在一具體實施方式中,所述外置功能單元的第一表面嵌入至所述接口42內(nèi)部,使所述外置功能單元的第二表面與所述本體41的第三表面形成一個而光滑平面或光滑曲面。
需要說明的是,本發(fā)明上述各實施例所述的穿戴設備包括但不限于智能眼鏡、智能頭盔、智能手環(huán)、智能手表等智能電子設備。
實施例六
本發(fā)明實施例六還提供一種信息處理方法,應用于本發(fā)明上述實施例所述的穿戴設備,所述穿戴設備包括本體和接口,所述接口設置在所述本體上,所述本體包括至少一個固定功能單元,每個所述固定功能單元提供實現(xiàn)所述穿戴設備的至少一個功能;所述方法的處理流程,如圖12所示,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s101,通過所述接口建立所述本體與所述外置功能單元的連接;
具體地,在所述本體內(nèi)預先存儲有接口定義組,所述接口定義組內(nèi)存儲有多組接口定義,每組接口定義用于對應不同的外置功能單元,使所述外置功能單元通過所述接口與所述本體連接后,能夠為所述本體提供所述外置功能單元對應的功能;如此,使得所述接口能夠兼容多種不同功能的外置功能單元;
本發(fā)明實施例中,可通過至少一個接口建立至少一個外置功能單元與所述本體的連接;在所述外置功能單元實現(xiàn)的功能與所述本體中的一個固定功能單元實現(xiàn)的功能一致時,所述外置功能單元通過接口與所述本體連接時,所述外置功能單元可用于替換所述本體的固定功能單元對應的功能;在所述外置功能單元實現(xiàn)的功能于所述本體中的任意一個固定功能單元實現(xiàn)的功能都不同時,所述外置功能單元通過接口與所述本體連接時,所述外置功能單元可用于擴展所述本體的固定功能單元對應的功能,即所述外置功能單元提供的功能與所述本體的固定功能單元的功能配合工作;在所述外置功能單元為一供電單元時,所述供電單元通過所述接口與所述本體連接,用于為所述本體中的固定功能單元提供電源,即所述外置功能單元提供的功能于所述本體的固定功能單元的功能配合工作;
所述外置功能單元的第一表面嵌入至所述接口12內(nèi)部,使所述外置功能單元的第二表面與所述本體11的第三表面形成一個而光滑平面或光滑曲面。
步驟s102,按照預設的策略運行所述外置功能單元;
具體地,所述穿戴設備檢測所述外置功能大暖的運行條件;在滿足所述運行條件時,運行所述外置功能單元;
其中,所述外置功能單元的運行條件至少包括:所述外置功能單元通過所述接口與所述本體建立連接,即所述外置功能單元與所述本體連接后,便運行所述外置功能單元;基于用戶發(fā)送的指令運行所述外置功能單元,即接收到用戶發(fā)送的運行指令后,再運行所述外置功能單元;基于與所述外置功能單元對應的特定運行條件運行所述外置功能單元;
基于與所述外置功能單元對應的特定運行條件運行所述外置功能單元時,所述本體可先檢測所述外置功能單元的功能,基于所述外置功能單元的功能確定所述外置功能單元的運行條件;然后,在滿足所述運行條件時,運行所述外置功能單元;
以所述外置功能單元為紅外攝像頭為例,所述紅外攝像頭通過所述接口與所述本體連接后,所述本體檢測所述紅外攝像頭的功能為在第一亮度環(huán)境下進行圖像采集,因此,所述本體確定所述紅外攝像頭的運行條件為第一亮度環(huán)境;在所述環(huán)境的亮度為第一亮度時,利用所述紅外攝像頭進行圖像采集。
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可以理解:實現(xiàn)上述方法實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驟可以通過程序指令相關的硬件來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儲于一計算機可讀取存儲單元中,該程序在執(zhí)行時,執(zhí)行包括上述方法實施例的步驟;而前述的存儲單元包括:移動存儲設備、只讀存儲器(rom,read-onlymemory)、隨機存取存儲器(ram,randomaccessmemory)、磁碟或者光盤等各種可以存儲程序代碼的介質。
或者,本發(fā)明上述集成的單元如果以軟件功能模塊的形式實現(xiàn)并作為獨立的產(chǎn)品銷售或使用時,也可以存儲在一個計算機可讀取存儲單元中?;谶@樣的理解,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技術方案本質上或者說對現(xiàn)有技術做出貢獻的部分可以以軟件產(chǎn)品的形式體現(xiàn)出來,該計算機軟件產(chǎn)品存儲在一個存儲單元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臺計算機設備(可以是個人計算機、服務器、或者網(wǎng)絡設備等)執(zhí)行本發(fā)明各個實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而前述的存儲單元包括:移動存儲設備、rom、ram、磁碟或者光盤等各種可以存儲程序代碼的介質。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fā)明揭露的技術范圍內(nèi),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因此,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應以所述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