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狠狠干,亚洲国产福利精品一区二区,国产八区,激情文学亚洲色图

相互作用力變化預測裝置和相互作用力變化預測方法

文檔序號:6348103閱讀:285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相互作用力變化預測裝置和相互作用力變化預測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相互作用力預測裝置,其使用生物信息學中的數(shù)據(jù)處理,預測發(fā)生相互作用的蛋白質間的相互作用力的變化。
背景技術
目前,作為蛋白質間相互作用的預測方法,提出了各種方法。例如,在表示2個蛋白質發(fā)生相互作用時的三維結構狀態(tài)的復合體立體結構已知的情況下,為了預測在以該復合體立體結構作為基礎對蛋白質施加突變時蛋白質間的相互作用如何變化,有使用基于分子力學等物理化學的模擬方法,預測替換殘基后的復合體立體結構和結合自由能變化的方法(例如,參照非專利文獻1)。另外,在僅已知2個蛋白質的一維結構信息時,有下述方法從對于由規(guī)定長度的氨基酸序列的組合構成的序列對進行了相互作用可能性的評分后的帶有分值的序列對的集合中,檢索所給出的1對蛋白質的氨基酸序列對,預測相互作用(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非專利文獻2和非專利文獻幻。圖19是表示專利文獻1記載的現(xiàn)有的蛋白質間相互作用預測裝置的功能性構成的框圖。在圖19中,蛋白質相互作用預測裝置1具備具有序列對生成部10和序列對評價部20的帶有分值的序列對生成部30、相互作用預測部40、相互作用候補篩選部50和突變設計部60。帶有分值的序列對生成部30生成帶有分值的序列對集合,該帶有分值的序列對集合是帶有關于蛋白質的氨基酸序列間的相互作用的分值的序列對的集合。相互作用預測部40,使用生成的帶有分值的序列對集合,預測2個蛋白質間的相互作用。該帶有分值的序列對集合由序列對和分值構成,上述序列對由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序列的一部分的規(guī)定長度的部分氨基酸序列的組合構成?,F(xiàn)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1 日本專利第4320145號公報非專利文獻# # ^lJ i K 1 Shaun M Lippow et al. , "Computational Design of antibody-affinity improvement beyond in vivo maturation", Nature biotechnology volume 25, numberlO,2007非專利文獻2 :清水謙多郎等,“高精度ο F ^c >夕'機能全有寸易夕質間相互作用予測* m”開発”,文部科學省“ y ) Α特定領域”年度報告書領域ι生命* ^ r A情報,2007年非專利文獻3 清水謙多郎等,“夕"夕質相互作用ο才、7卜7—夕予測力原子 >《> Θ結合予測i - O統(tǒng)合的研究”,文部科學省“ y ) K特定領域”年度報告書領域1生命* 7〒A情報,2008年
發(fā)明內容
發(fā)明所要解決的課題然而,在上述非專利文獻1所示的基于物理化學的模擬中,需要用于算出突變后的復合體立體結構預測和結合自由能變化的力學計算環(huán)境等,存在計算資源大規(guī)?;膯栴}。另外,由于這樣的處理的計算負荷高,存在為了網(wǎng)羅各種突變類型進行模擬而需要長時間的問題。另外,在上述專利文獻1所示的蛋白質相互作用預測裝置1中,使用包括由規(guī)定長度的部分氨基酸序列的組合構成的序列對和分值的帶有分值的序列對集合作為用于預測的檢索信息,推測2個蛋白質間的相互作用。在該蛋白質相互作用預測裝置1中,在非專利文獻2和非專利文獻3中設想對顯示了最好結果的3個氨基酸組作為規(guī)定長度的部分氨基酸序列進行處理。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帶有分值的序列對集合的數(shù)據(jù)數(shù)也達到20 (氨基酸的種類數(shù))的6次方,即3200萬。因此,需要用于進行大量的數(shù)據(jù)生成和檢索的內存,存在耗費計算負荷的問題。本發(fā)明是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相互作用力變化預測方法,即使在較少的計算資源下,也能夠使用已知的復合體立體結構,在發(fā)生相互作用的2 個蛋白質內的1個蛋白質的相互作用部位上施加突變的情況下預測其相互作用力如何變化。用于解決課題的方法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一個方面提供一種相互作用力變化預測裝置,用于預測對蛋白質施加突變前后的2個蛋白質間的相互作用力的變化,上述相互作用力變化預測裝置具備結合3殘基組數(shù)據(jù)作成部,參照表示構成發(fā)生相互作用的2個蛋白質的原子的位置的復合體立體結構信息,取得多個3殘基組,并制作表示取得的多個上述3殘基組的結合 3殘基組數(shù)據(jù),上述3殘基組表示在上述2個蛋白質的結合部位在一定距離內接近的1對氨基酸殘基對、和與上述氨基酸殘基對中的一個氨基酸殘基在氨基酸序列上相鄰的N末端側或C末端側的1個氨基酸殘基;突變后3殘基組數(shù)據(jù)作成部,參照表示施加突變的蛋白質的氨基酸殘基的位置和突變后的氨基酸殘基的種類的突變信息,分別關于上述結合3殘基組數(shù)據(jù)所示的多個上述3殘基組,制作突變后3殘基組數(shù)據(jù),該突變后3殘基組數(shù)據(jù)表示將上述施加突變的蛋白質的氨基酸殘基的位置的氨基酸殘基的種類取代為上述突變后的氨基酸殘基的種類后的3殘基組;相互作用分值算出部,參照3殘基組表,算出由上述結合3殘基組數(shù)據(jù)所示的多個上述3殘基組的相互作用力的平均值結合相互作用分值、和由上述突變后3殘基組數(shù)據(jù)所示的多個上述3殘基組的相互作用力的平均值突變后相互作用分值, 上述3殘基組表是表示任意3個氨基酸殘基的種類的3殘基組文字列、和表示由上述3殘基組文字列所示種類的3個氨基酸殘基在2個蛋白質的結合部位構成上述3殘基組時的相互作用力的3殘基組分值對應的數(shù)據(jù);相互作用力變化預測值算出部,作為用于預測施加由上述突變信息所指定的突變前和施加該突變后的上述2個蛋白質間的相互作用力的變化的相互作用力變化預測值,算出上述結合相互作用分值和上述突變后相互作用分值的差分。根據(jù)該結構,使用表示3殘基組文字列和相互作用力的3殘基組表,求出結合3殘基組數(shù)據(jù)和突變后3殘基組數(shù)據(jù)的相互作用力。由于氨基酸殘基的種類為20種,3殘基組文字列存在20X20X20 = 8000。即,在3殘基組表中,3殘基組文字列與相互作用力的組合存在8000種。因此,求出結合3殘基組數(shù)據(jù)和突變后3殘基組數(shù)據(jù)的相互作用力時,只需從最大8000的數(shù)據(jù)中尋找與表示各3殘基組數(shù)據(jù)的文字列一致的3殘基組文字列即可。 與現(xiàn)有技術中使用3200萬個數(shù)據(jù)數(shù)目的數(shù)據(jù)相比,即使在較少的計算資源下,也能夠高速地預測出突變前后相互作用力如何變化。此外,本發(fā)明不僅能夠實現(xiàn)具備這樣特征性的處理部的相互作用力變化預測裝置,還能夠實現(xiàn)以相互作用力變化預測裝置所包含的特征性處理部執(zhí)行的處理為步驟的相互作用力變化預測方法。另外,也能夠實現(xiàn)由計算機執(zhí)行相互作用力變化預測方法所包含的特征性步驟的程序。并且,當然也能夠使這樣的程序通過⑶-R0M(CompaCt Disc-Read Only Memory)等計算機能夠讀取的非易失性的儲存介質或因特網(wǎng)等通信網(wǎng)絡來流通。發(fā)明效果根據(jù)本發(fā)明,即使在較少的計算資源下,也能夠使用已知的復合體立體結構,在發(fā)生相互作用的2個蛋白質內的1個蛋白質的相互作用部位上施加突變的情況下,預測其相互作用力如何變化。


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相互作用力變化預測裝置的整體結構的圖。
圖2是表示3殘基組表作成部的處理流程的圖。
圖3是表示3殘基組數(shù)據(jù)作成部的處理流程的圖。
圖4是蛋白質間結合部位的氨基酸殘基的示意圖。
圖5是表示蛋白質間結合部位的氨基酸殘基的例子的圖。
圖6是表示3殘基組數(shù)據(jù)的例子的圖。
圖7是表示3殘基組表作成處理的詳細處理的流程圖。
圖8是表示3殘基組表的例子的圖。
圖9是表示相互作用力變化預測部執(zhí)行處理的流程圖。
圖10是表示蛋白質間結合部位的氨基酸殘基的例子的圖。
圖11是表示突變后的蛋白質間結合部位的氨基酸殘基的例子的圖。
圖12是表示由輸入的復合體立體結構信息制作的3殘基組數(shù)據(jù)的例子的圖。
圖13是表示由突變后的蛋白質制作的3殘基組數(shù)據(jù)的例子的圖。
圖14是表示相互作用分值算出部的處理流程的圖。
圖15是表示氨基酸殘基對表的例子的圖。
圖16是表示相互作用力變化預測裝置的外觀圖。
圖17是表示相互作用力變化預測裝置的硬件構成的框圖。
圖18是預測值與實驗值的相關圖。
圖19是表示現(xiàn)有的蛋白質間相互作用預測裝置的功能性構成的框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參照附圖,對于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進行說明。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相互作用力變化預測裝置的整體構成的圖。相互作用力變化預測裝置100是用于預測對蛋白質施加突變前后的2個蛋白質間的相互作用力的變化的裝置,具備復合體結構數(shù)據(jù)庫152、3殘基組表作成部202和相互作用力變化預測部201。復合體結構數(shù)據(jù)庫152是表示2個蛋白質的結合狀態(tài)的復合體的3維結構信息 (復合體立體結構信息)的數(shù)據(jù)庫,由HDD(硬盤驅動器Hard Disk Drive)或存儲器等構成。3殘基組表作成部202,根據(jù)存儲在復合體結構數(shù)據(jù)庫152中的復合體立體結構信息生成3殘基組表151。3殘基組表151是表示每個3殘基組中對應于相互作用力的分值的數(shù)據(jù)表,其中,3殘基組表示在2個蛋白質的結合部位上在一定距離內接近的1對氨基酸殘基對、和該氨基酸殘基對中的一個氨基酸殘基在氨基酸序列上相鄰的N末端側或C末端側的1個氨基酸殘基。相互作用力變化預測部201,基于復合體立體結構信息101、突變信息102和3殘基組表151,預測對蛋白質施加突變前后的2個蛋白質間的相互作用力的變化,并輸出作為預測結果的相互作用力變化預測值103。這里,復合體立體結構信息101表示施加突變前的發(fā)生相互作用的2個蛋白質的立體結構。即,復合體立體結構信息101表示構成發(fā)生相互作用的2個蛋白質的原子的位置。另外,突變信息102表示施加突變的蛋白質的氨基酸殘基的位置和突變后的氨基酸殘基的種類。此外,相互作用力變化預測值103是用于預測施加由突變信息102所指定的突變前和施加突變后的2個蛋白質間的相互作用力的變化的值。相互作用力變化預測部201包括結合3殘基組數(shù)據(jù)作成部211、突變后3殘基組數(shù)據(jù)作成部212、相互作用分值算出部213和相互作用力變化預測值算出部214。關于相互作用力變化預測部201所包含的各個處理部的詳細情況將在下面進行說明。下面,對于3殘基組表作成部202執(zhí)行的處理進行說明。圖2是表示3殘基組表作成部202執(zhí)行的處理的流程圖。3殘基組表作成部202從復合體結構數(shù)據(jù)庫152讀取1個復合體立體結構信息 (Si)。結合3殘基組數(shù)據(jù)作成部211由讀取的復合體立體結構信息104制作3殘基組數(shù)據(jù)130 (S2)。3殘基組數(shù)據(jù)130是表示在生成3殘基組表151時暫時生成的與3殘基組的相互作用力相對應的分值的數(shù)據(jù)表。3殘基組表作成部202制作匯總了 3殘基組數(shù)據(jù)130的3殘基組表151 (S3)。其中,關于3殘基組表151的制作方法在后面說明。3殘基組表作成部202,判定是否對于復合體結構數(shù)據(jù)庫152所含的全部復合體立體結構信息實行了 Sl S3的處理(S4)。在存在Sl S3的處理未完成的復合體立體結構信息時(S4為NO),3殘基組表作成部202對于該復合體立體結構信息實行Sl S3的處理。在判定對于全部的復合體立體結構信息Sl S3的處理完成的情況下(S4為 YES),3殘基組表作成部202輸出3殘基組表151,結束處理。下面,對于3殘基組數(shù)據(jù)作成處理(圖2的S2)的詳細情況進行說明。圖3是表示3殘基組數(shù)據(jù)作成處理(圖2的S2)的詳細情況的流程圖。3殘基組表作成部202,從復合體立體結構信息104中讀取發(fā)生相互作用的2個蛋白質的氨基酸殘基的3維結構信息(S21)。圖4是示意性地表示發(fā)生相互作用的2個蛋白質的圖。蛋白質501的氨基酸殘基511和蛋白質502的氨基酸殘基515在兩蛋白質的結合部位接近。另外,氨基酸殘基512位于氨基酸殘基511在氨基酸序列上相鄰的N末端側,氨基酸殘基513位于C末端側。并且,氨基酸殘基516位于氨基酸殘基515在氨基酸序列上相鄰的N末端側,氨基酸殘基517位于C末端側。在S21中讀取的3維結構信息中包含蛋白質501和蛋白質502的氨基酸殘基的序列、以及構成該氨基酸殘基的各原子的三維坐標。3殘基組表作成部202,對于讀取的3維結構信息所表示的2個蛋白質的氨基酸殘基,判定其氨基酸殘基對是否在結合部位接近(S22)。即,如果3殘基組表作成部202判定在蛋白質間存在Ca原子間距離在12X10_1(lm以下的氨基酸殘基對,則判定2個蛋白質的氨基酸殘基對在結合部位接近;若不存在這樣的氨基酸殘基對,則判定2個蛋白質的氨基酸殘基對在結合部位上不接近。圖5是表示發(fā)生相互作用的2個蛋白質的結合部位的氨基酸殘基的圖。在圖5表示的例子中,蛋白質501的氨基酸殘基中與蛋白質502接觸的氨基酸殘基511是T(蘇氨酸),蛋白質502的氨基酸殘基中與蛋白質501的氨基酸殘基511接觸的氨基酸殘基515是Q(谷氨酰胺)。另外,與氨基酸殘基511在氨基酸序列上相鄰的N 末端側的氨基酸殘基512是S (絲氨酸),與氨基酸殘基511在氨基酸序列上相鄰的C末端側的氨基酸殘基513是Υ(酪氨酸),與氨基酸殘基515在氨基酸序列上相鄰的N末端側的氨基酸殘基516是T (蘇氨酸),與氨基酸殘基515在氨基酸序列上相鄰的C末端側的氨基酸殘基517是Α(丙氨酸)。另外,氨基酸殘基511與氨基酸殘基515的Ca原子間距離為 9. 60 X 10-10m,由于在12 X IO-10Hi以下,所以可以判定氨基酸殘基511與氨基酸殘基515相接近。在判定結合部位上氨基酸殘基對接近的情況下(S22為YEQ,3殘基組表作成部 202更新3殘基組數(shù)據(jù)130 (S2!3)。圖6是表示3殘基組數(shù)據(jù)130的一例的圖。在3殘基組數(shù)據(jù)130中設有5欄,在欄621中以連續(xù)的3文字的文字列表示氨基酸殘基511、515和 516這3個殘基組。在欄622中以連續(xù)的3文字的文字列表示氨基酸殘基511、515和517 這3個殘基組。在欄623中以連續(xù)的3文字的文字列表示氨基酸殘基511、515和512這3 個殘基組。在欄624中以連續(xù)的3文字的文字列表示氨基酸殘基511、515和513這3個殘基組。在欄625中表示氨基酸殘基511和氨基酸殘基515的Ca原子間距離。即,3殘基組表作成部202,通過在3殘基組數(shù)據(jù)130中追加行來更新3殘基組數(shù)據(jù)130。在圖5所示的例子中,如圖6所示,在欄621、622、623和624中分別追加文字列“TQT”、“TQA”、“QTS”禾口 “QTY”。例如,在欄622中追加的文字列“TQA”表示氨基酸殘基511,515和517分別為T、Q 和A。另外,在欄625中追加了作為氨基酸殘基511的T和作為氨基酸殘基515的Q之間的 Ca原子間距離9.60X10-1Qm。3殘基組表作成部202,對于復合體立體結構信息104所包含的所有氨基酸殘基, 判定是否接近的判定處理(S2》和3殘基組數(shù)據(jù)的更新處理(S2!3)是否完成(SM)。在存在上述處理未完成的氨基酸殘基的情況下(SM為NO),3殘基組表作成部202,從復合體立體結構信息104讀取未處理的氨基酸殘基(S21),并且執(zhí)行S22和S23的處理。如果對于全部的氨基酸殘基的上述處理完成的話(SM為YES),則3殘基組表作成部202結束處理。下面,對于3殘基組表151作成處理(圖2的S3)詳細地進行說明。圖7是表示 3殘基組表151作成處理(圖2的S3)的詳細處理的流程圖。3殘基組表作成部202,參考3殘基組數(shù)據(jù)130,基于Ca原子間距離,算出3殘基組數(shù)據(jù)130的對準的行所含的3殘基組的二級分值(S31)。例如,以圖6所示的3殘基組數(shù)據(jù)130為例進行說明,3殘基組表作成部202,根據(jù)以下的(式1),分別對于3殘基組數(shù)據(jù)130的行130A所示的4個3殘基組(TQT、TQA、QTS, QTY)計算二級分值。即,在Ca原子間距離在6 X 10-1 以下的情況下,將二級分值計算為1 ;在大于6 X ΙΟ—1、的情況下,將二級分值計算為(12-Ca原子間距離)/6。行130A所示的4個3殘基組的C α原子間距離為 9. 60 X IO-10Hio因此,二級分值計算為(12-9.60)/6 = 0.4。此外,3殘基組數(shù)據(jù)130中記錄的Ca原子間距離為12X 104 以下。因此,二級分值取從0到1的值。
權利要求
1.一種相互作用力變化預測裝置,用于預測對蛋白質施加突變前后的2個蛋白質間的相互作用力的變化,所述相互作用力變化預測裝置的特征在于,具備結合3殘基組數(shù)據(jù)作成部,參照表示構成發(fā)生相互作用的2個蛋白質的原子的位置的復合體立體結構信息,取得多個3殘基組,并制作表示取得的多個所述3殘基組的結合3殘基組數(shù)據(jù),所述3殘基組表示在所述2個蛋白質的結合部位在一定距離內接近的1對氨基酸殘基對、和與所述氨基酸殘基對中的一個氨基酸殘基在氨基酸序列上相鄰的N末端側或 C末端側的1個氨基酸殘基;突變后3殘基組數(shù)據(jù)作成部,參照表示施加突變的蛋白質的氨基酸殘基的位置和突變后的氨基酸殘基的種類的突變信息,分別關于所述結合3殘基組數(shù)據(jù)所示的多個所述3殘基組,制作突變后3殘基組數(shù)據(jù),所述突變后3殘基組數(shù)據(jù)表示將所述施加突變的蛋白質的氨基酸殘基的位置的氨基酸殘基的種類取代為所述突變后的氨基酸殘基的種類后的3殘基組;相互作用分值算出部,參照3殘基組表,算出作為由所述結合3殘基組數(shù)據(jù)所示的多個所述3殘基組的相互作用力的平均值的結合相互作用分值、和作為由所述突變后3殘基組數(shù)據(jù)所示的多個所述3殘基組的相互作用力的平均值的突變后相互作用分值,所述3殘基組表是表示任意3個氨基酸殘基的種類的3殘基組文字列、和表示由所述3殘基組文字列所示種類的3個氨基酸殘基在2個蛋白質的結合部位構成所述3殘基組時的相互作用力的 3殘基組分值對應的數(shù)據(jù);相互作用力變化預測值算出部,作為用于預測施加由所述突變信息所指定的突變前和施加所述突變后的所述2個蛋白質間的相互作用力的變化的相互作用力變化預測值,算出所述結合相互作用分值和所述突變后相互作用分值的差分。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相互作用力變化預測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3殘基組表所含的所述3殘基組分值,分別由表示構成發(fā)生相互作用的2個蛋白質的原子的位置的指定的多個復合體立體結構信息統(tǒng)計算出。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相互作用力變化預測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3殘基組表所含的所述3殘基組分值,使用從所述多個復合體立體結構信息中取得的所述3殘基組所含的所述氨基酸殘基對的氨基酸殘基間的距離信息算出。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相互作用力變化預測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3殘基組表所含的所述3殘基組分值,作為從所述多個復合體立體結構信息中取得的所述3殘基組所含的所述氨基酸殘基對的氨基酸殘基間的距離越小則所述3殘基組分值越大的值算出。
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相互作用力變化預測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3殘基組表所含的所述3殘基組分值,使用從所述多個復合體立體結構信息中取得的所述3殘基組的出現(xiàn)頻率或出現(xiàn)概率算出。
6.如權利要求1 5中任一項所述的相互作用力變化預測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相互作用分值算出部,進一步參照包括表示2個氨基酸殘基的種類的氨基酸對文字列、和通過統(tǒng)計或物理化學的性質表示由所述氨基酸對文字列所示種類的2個氨基酸殘基的相互作用力的氨基酸對指標的表,將由所述結合3殘基組數(shù)據(jù)所示的多個所述3殘基組所含的氨基酸殘基對的氨基酸對指標的平均值與所述結合相互作用分值相加,并將由所述突變后3殘基組數(shù)據(jù)所示的多個所述3殘基組所含的氨基酸殘基對的氨基酸對指標的平均值與所述突變后相互作用分值相加。
7.一種相互作用力變化預測方法,利用計算機,預測對蛋白質施加突變前后的2個蛋白質間的相互作用力的變化,所述相互作用力變化預測方法的特征在于參照表示構成發(fā)生相互作用的2個蛋白質的原子的位置的復合體立體結構信息,取得多個3殘基組,并制作表示取得的多個所述3殘基組的結合3殘基組數(shù)據(jù),所述3殘基組表示在所述2個蛋白質的結合部位在一定距離內接近的1對氨基酸殘基對、和與所述氨基酸殘基對中的一個氨基酸殘基在氨基酸序列上相鄰的N末端側或C末端側的1個氨基酸殘基;參照表示施加突變的蛋白質的氨基酸殘基的位置和突變后的氨基酸殘基的種類的突變信息,分別關于所述結合3殘基組數(shù)據(jù)所示的多個所述3殘基組,制作突變后3殘基組數(shù)據(jù),所述突變后3殘基組數(shù)據(jù)表示將所述施加突變的蛋白質的氨基酸殘基的位置的氨基酸殘基的種類取代為所述突變后的氨基酸殘基的種類后的3殘基組;參照3殘基組表,算出由所述結合3殘基組數(shù)據(jù)所示的多個所述3殘基組的相互作用力的平均值結合相互作用分值、和由所述突變后3殘基組數(shù)據(jù)所示的多個所述3殘基組的相互作用力的平均值突變后相互作用分值,所述3殘基組表是表示任意3個氨基酸殘基的種類的3殘基組文字列、和表示由所述3殘基組文字列所示種類的3個氨基酸殘基在2個蛋白質的結合部位構成所述3殘基組時的相互作用力的3殘基組分值對應的數(shù)據(jù);作為用于預測施加由所述突變信息所指定的突變前和施加所述突變后的所述2個蛋白質間的相互作用力的變化的相互作用力變化預測值,算出所述結合相互作用分值和所述突變后相互作用分值的差分。
8.一種用于由計算機執(zhí)行權利要求7所述的相互作用力變化預測方法的程序。
全文摘要
相互作用力變化預測裝置(100)具備結合3殘基組數(shù)據(jù)作成部(211),制作3殘基組的結合3殘基組數(shù)據(jù),該3殘基組表示1對氨基酸殘基對、與氨基酸殘基對中的一個氨基酸殘基相鄰的1個氨基酸殘基;突變后3殘基組數(shù)據(jù)作成部(212),制作突變后的3殘基組的突變后3殘基組數(shù)據(jù);相互作用分值算出部(213),參照3殘基組表(151),計算出由結合3殘基組數(shù)據(jù)所示的3殘基組的結合相互作用分值和由突變后3殘基組數(shù)據(jù)所示的3殘基組的突變后相互作用分值;相互作用力變化預測值算出部(214),計算出結合相互作用分值和突變后相互作用分值的差分。
文檔編號G06F19/10GK102272762SQ201080003898
公開日2011年12月7日 申請日期2010年8月16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3月24日
發(fā)明者榛葉教子 申請人:松下電器產(chǎn)業(yè)株式會社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