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直升機蓄電池智能檢測電路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0001] 本發(fā)明屬于航空檢測技術(shù),涉及一種直升機蓄電池智能檢測電路。
【背景技術(shù)】
[0002] 目前,對于直升機蓄電池電路的檢測方法是:將直升機蓄電池電路的插座與簡易 的蓄電池電路檢測試驗器連接,簡易試驗器由開關(guān)、指示燈、電壓表及電流表組成。手動扳 動開關(guān)改變蓄電池電路的連接關(guān)系,通過觀察電壓表、電流表的示值與指示燈的亮滅對直 升機蓄電池電路的好壞進行檢測。其缺點是:第一、手動檢測周期長,檢測效率低;第二、對 于故障點的確定不夠準確,有時難以保證檢測結(jié)果的正確性,對測試人員經(jīng)驗要求高。
【發(fā)明內(nèi)容】
[0003]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種直升機蓄電池智能檢測電路,以便縮短檢測周期,提高 檢測效率;降低對測試人員經(jīng)驗的要求,保證檢測結(jié)果的正確性。
[0004] 本發(fā)明的技術(shù)方案是:一種直升機蓄電池智能檢測電路,其特征在于:它由電連 接器插頭J、繼電器K1至K12、電阻R1至R12、單片機芯片U1、電流檢測模塊U2、觸摸屏U3 和D/A轉(zhuǎn)換模塊U4組成;繼電器K1線圈正極與電連接器J的P腳連接,繼電器K1線圈負 極與電連接器J的A腳連接,繼電器K1的靜觸點與單片機芯片U1的39針腳連接,繼電器 K1的動觸點與電阻R1的一端連接,電阻R1的另一端與正5V連接;繼電器K2線圈正極與電 連接器J的M腳連接,繼電器K2線圈負極與電連接器J的A腳連接,繼電器K2的靜觸點與 單片機芯片U1的38針腳連接,繼電器K2的動觸點與電阻R2的一端連接,電阻R2的另一 端與正5V連接;繼電器K3線圈正極與電連接器J的L腳連接,繼電器K3線圈負極與電連 接器J的A腳連接,繼電器K3的靜觸點與單片機芯片U1的37針腳連接,繼電器K3的動觸 點與電阻R3的一端連接,電阻R3的另一端與正5V連接;繼電器K4線圈正極與電連接器J 的K腳連接,繼電器K4線圈負極與電連接器J的A腳連接,繼電器K4的靜觸點與單片機芯 片U1的36針腳連接,繼電器K1的動觸點與電阻R4的一端連接,電阻R4的另一端與正5V 連接;繼電器K5線圈正極與電連接器J的J腳連接,繼電器K5線圈負極與電連接器J的A 腳連接,繼電器K5的靜觸點與單片機芯片U1的35針腳連接,繼電器K5的動觸點與電阻R5 的一端連接,電阻R5的另一端與正5V連接;繼電器K6線圈負極與單片機芯片U1的7針 腳連接,繼電器K6線圈正極與電阻R12的一端連接,電阻R12的另一端與正5V連接,繼電 器K6的靜觸點與電流檢測模塊U2的B端連接,電流檢測模塊U2的a端與正28V連接,電流 檢測模塊U2的a端與D/A轉(zhuǎn)換模塊U4的c端相連,D/A轉(zhuǎn)換模塊U4的b點與正5V連接, D/A轉(zhuǎn)換模塊U4與單片機芯片U1的34針腳連接.電連接器J的B針腳與28V負極連接, 電連接器J的A腳與B腳連接;繼電器K7線圈的負極與單片機芯片U1的5針腳連接,繼電 器K7線圈正極與電阻R10的一端連接,電阻R10的另一端與正5V連接,繼電器K7靜觸點 與繼電器K6的動觸點連接,繼電器K7的動觸點與電連接器J的N腳連接;繼電器K8線圈 的負極與單片機芯片U1的4針腳連接,繼電器K8線圈正極與電阻R9的一端連接,電阻R9 的另一端與正5V連接,繼電器K8靜觸點與繼電器K6的動觸點連接,繼電器K8的動觸點與 電連接器J的H腳連接;繼電器K9線圈的負極與單片機芯片U1的6針腳連接,繼電器K9 線圈正極與電阻R11的一端連接,電阻R11的另一端與正5V連接,繼電器K9靜觸點與繼電 器K6的動觸點連接,繼電器K9的動觸點與電連接器J的F腳連接;繼電器K10線圈的負極 與單片機芯片U1的1針腳連接,繼電器K10線圈正極與電阻R6的一端連接,電阻R6的另 一端與正5V連接,繼電器K10靜觸點電連接器J的E腳連接;繼電器K11線圈的負極與單 片機芯片U1的3針腳連接,繼電器K11線圈正極與電阻R8的一端連接,電阻R8的另一端 與正5V連接,繼電器K11靜觸點與繼電器K10的動觸點連接,繼電器K11的動觸點與電連 接器J的G腳連接;繼電器K12線圈的負極與單片機芯片U1的2針腳連接,繼電器K12線 圈正極與電阻R7的一端連接,電阻R7的另一端與正5V連接,繼電器K12靜觸點與繼電器 K10的動觸點連接,繼電器K12的動觸點與電連接器J的F腳連接;觸摸屏模塊U3的兩端 分別與單片機芯片U1的RXD、TXD腳連接。
[0005] 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是:提出了一種直升機蓄電池智能檢測電路,大大縮短了檢測周期, 提高了檢測效率;降低了對測試人員經(jīng)驗的要求,保證了檢測結(jié)果的正確性。本發(fā)明的一個 實施例,對某型直升機蓄電池電路進行檢測,檢測效率提高了 20倍以上。
【附圖說明】
[0006] 圖1是本發(fā)明的電路原理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07] 下面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詳細說明。參見圖1,一種直升機蓄電池智能檢測電路, 其特征在于:它由電連接器插頭J、繼電器K1至K12、電阻R1至R12、單片機芯片U1、電流檢 測模塊U2、觸摸屏U3和D/A轉(zhuǎn)換模塊U4組成;繼電器K1線圈正極與電連接器J的P腳連 接,繼電器K1線圈負極與電連接器J的A腳連接,繼電器K1的靜觸點與單片機芯片U1的 39針腳連接,繼電器K1的動觸點與電阻R1的一端連接,電阻R1的另一端與正5V連接;繼 電器K2線圈正極與電連接器J的M腳連接,繼電器K2線圈負極與電連接器J的A腳連接, 繼電器K2的靜觸點與單片機芯片U1的38針腳連接,繼電器K2的動觸點與電阻R2的一端 連接,電阻R2的另一端與正5V連接;繼電器K3線圈正極與電連接器J的L腳連接,繼電器 K3線圈負極與電連接器J的A腳連接,繼電器K3的靜觸點與單片機芯片U1的37針腳連 接,繼電器K3的動觸點與電阻R3的一端連接,電阻R3的另一端與正5V連接;繼電器K4線 圈正極與電連接器J的K腳連接,繼電器K4線圈負極與電連接器J的A腳連接,繼電器K4 的靜觸點與單片機芯片U1的36針腳連接,繼電器K1的動觸點與電阻R4的一端連接,電阻 R4的另一端與正5V連接;繼電器K5線圈正極與電連接器J的J腳連接,繼電器K5線圈負 極與電連接器J的A腳連接,繼電器K5的靜觸點與單片機芯片U1的35針腳連接,繼電器 K5的動觸點與電阻R5的一端連接,電阻R5的另一端與正5V連接;繼電器K6線圈負極與 單片機芯片U1的7針腳連接,繼電器K6線圈正極與電阻R12的一端連接,電阻R12的另一 端與正5V連接,繼電器K6的靜觸點與電流檢測模塊U2的B端連接,電流檢測模塊U2的a 端與正28V連接,電流檢測模塊U2的a端與D/A轉(zhuǎn)換模塊U4的c端相連,D/A轉(zhuǎn)換模塊U4 的b點與正5V連接,D/A轉(zhuǎn)換模塊U4與單片機芯片U1的34針腳連接.電連接器J的B 針腳與28V負極連接,電連接器J的A腳與B腳連接;繼電器K7線圈的負極與單片機芯片 U1的5針腳連接,繼電器K7線圈正極與電阻R10的一端連接,電阻R10的另一端與正5V連 接,繼電器K7靜觸點與繼電器K6的動觸點連接,繼電器K7的動觸點與電連接器J的N腳 連接;繼電器K8線圈的負極與單片機芯片U1的4針腳連接,繼電器K8線圈正極與電阻R9 的一端連接,電阻R9的另一端與正5V連接,繼電器K8靜觸點與繼電器K6的動觸點連接, 繼電器K8的動觸點與電連接器J的H腳連接;繼電器K9線圈的負極與單片機芯片U1的6 針腳連接,繼電器K9線圈正極與電阻R11的一端連接,電阻R11的另一端與正5V連接,繼 電器K9靜觸點與繼電器K6的動觸點連接,繼電器K9的動觸點與電連接器J的F腳連接; 繼電器K10線圈的負極與單片機芯片U1的1針腳連接,繼電器K10線圈正極與電阻R6的 一端連接,電阻R6的另一端與正5V連接,繼電器K10靜觸點電連接器J的E腳連接;繼電 器K11線圈的負極與單片機芯片U1的3針腳連接,繼電器K11線圈正極與電阻R8的一端 連接,電阻R8的另一端與正5V連接,繼電器K11靜觸點與繼電器K10的動觸點連接,繼電 器K11的動觸點與電連接器J的G腳連接;繼電器K12線圈的負極與單片機芯片U1的2針 腳連接,繼電器K12線圈正極與電阻R7的一端連接,電阻R7的另一端與正5V連接,繼電器 K12靜觸點與繼電器K10的動觸點連接,繼電器K12的動觸點與電連接器J的F腳連接;觸 摸屏模塊U3的兩端分別與單片機芯片U1的RXD、TXD腳連接。
[0008] 本發(fā)明的工作原理是:蓄電池控制包括"試驗"、"斷開"、"待命"三個控制狀態(tài),通 過編寫程序下載至單片機芯片U1完成"試驗"、"待命"、"斷開"三個邏輯控制過程;當28V 直流電源接通時,將試驗器電連接器J與蓄電池插座連接,在"斷開"與"待命"狀態(tài)下可以 對蓄電池進行充電;"斷開"、"待命"、"試驗"狀態(tài)控制按照表1關(guān)系編寫:
[0009] 表1控制邏輯關(guān)系對應表
[0010]
[0011] 當在"試驗"控制狀態(tài)時,單片機芯片U1的7針腳為低電平,繼電器K6觸點吸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