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狠狠干,亚洲国产福利精品一区二区,国产八区,激情文学亚洲色图

一種尺寸測量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6189169閱讀:380來源:國知局
一種尺寸測量工具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尺寸測量工具,包括尺本體,設置有斜面基準塊,斜面基準塊的斜面基準面用于與Z形件的斜面相貼合;下端面基準塊,與斜面基準塊繞下樞轉軸樞轉連接,下端面基準塊的下端面基準面用于與Z形件的下端面相貼合,下端面基準面的延長面及斜面基準面的延長面相交于下樞轉軸的軸線上;游標塊,與尺本體滑動配合連接;上端面基準塊,與游標塊繞上樞轉軸樞轉連接,上端面基準塊的上端面基準面用于與Z形件的上端面相貼合,上端面基準面的延長面及所述斜面基準面的延長面相交于所述上樞轉軸的軸線上。本發(fā)明通過斜面基準塊,上、下端面基準塊,游標塊還原Z形件的未進行端部倒角的形狀,進而可以準確讀取Z形件的斜面長度。
【專利說明】一種尺寸測量工具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尺寸測量工具,具體涉及一種用于測量Z形件的斜面長度的尺寸測量工具。
【背景技術】
[0002]在新車型試制期間,現(xiàn)場調試人員為發(fā)現(xiàn)和解決現(xiàn)場問題需配備很多測量工具,如直尺,塞尺,游標卡尺等,但這些測量工具均無法直接測量如圖1所示的Z形件的兩端帶倒角的斜面長度d,如圖1所示,該種Z形件包括斜面和分別與斜面的兩端相承接的上端面和下端面,且斜面與上端面和下端面相承接的部位帶倒角,所指的斜面長度d即為斜面的延長面分別與上端面和下端面的延長面的交線間的距離。對于該種Z形件的斜面長度d的測量,目前都是采用組合測量方法,同時使用兩把直尺,其中,一把直尺用于比對基準面,另一把直尺用于測量讀數(shù),該種組合測量方法不僅操作復雜,而且測量準確性不高,不利于工程師對問題進行準確的判斷和分析。

【發(fā)明內容】

[0003]本發(fā)明為了解決現(xiàn)有測量工具存在的以上缺陷,提供一種可以準確測量Z形件的斜面長度的尺寸測量工具。
[0004]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尺寸測量工具,包括:
[0005]尺本體,設置有斜面基準塊,所述斜面基準塊的斜面基準面用于與Z形件的斜面相貼合,使所述Z形件的斜面與所述尺本體平行;
[0006]下端面基準塊,與所述斜面基準塊繞下樞轉軸樞轉連接,所述下端面基準塊的下端面基準面用于與Z形件的下端面相貼合,所述下端面基準面的延長面及所述斜面基準面的延長面相交于所述下樞轉軸的軸線上;
[0007]游標塊,與所述尺本體滑動配合連接;以及,
[0008]上端面基準塊,與所述游標塊繞上樞轉軸樞轉連接,所述上端面基準塊的上端面基準面用于與Z形件的上端面相貼合,所述上端面基準面的延長面及所述斜面基準面的延長面相交于所述上樞轉軸的軸線上。
[0009]優(yōu)選的是,所述游標塊設置有斜面定位面,所述斜面定位面與所述斜面基準面位于同一平面上。
[0010]優(yōu)選的是,所述尺寸測量工具還包括:
[0011]下角度調節(jié)塊,與所述斜面基準塊繞平行于所述下樞轉軸的轉軸樞轉連接,所述下角度調節(jié)塊上設置有下導槽;以及,
[0012]下緊固螺栓,用于穿過所述下導槽與所述下端面基準塊螺紋配合連接,以相對所述斜面基準塊固定所述下端面基準塊。
[0013]優(yōu)選的是,所述尺寸測量工具還包括:
[0014]上角度調節(jié)塊,與所述上端面基準塊繞平行于所述上樞轉軸的轉軸樞轉連接,所述上角度調節(jié)塊上設置有上導槽;以及,
[0015]上緊固螺栓,用于穿過所述上導槽與所述游標塊螺紋配合連接,以相對所述游標塊固定所述上端面基準塊。
[0016]優(yōu)選的是,所述游標塊上設置有緊固螺釘,以相對所述尺本體固定所述游標塊。
[0017]優(yōu)選的是,所述下樞轉軸的軸線對應所述尺本體的零刻線,所述上樞轉軸的軸線或者所述游標塊的下端面對應所述尺本體的讀數(shù)指針。
[0018]優(yōu)選的是,所述斜面基準塊的上端面對應所述尺本體的零刻線,所述上樞轉軸的軸線或者所述游標塊的下端面對應所述尺本體的讀數(shù)指針。
[0019]優(yōu)選的是,所述游標塊和尺本體分別對應游標卡尺的主尺和游標尺,所述斜面基準塊的上端面對應所述主尺的零刻線,所述游標塊的下端面對應所述游標尺的零刻線。
[0020]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為:由于使下端面基準面的延長面及所述斜面基準面的延長面相交于下樞轉軸的軸線上,及使上端面基準面的延長面及所述斜面基準面的延長面相交于上樞轉軸的軸線上,因此,本發(fā)明的尺寸測量工具通過斜面基準塊、上端面基準塊、下端面基準塊和游標塊可以還原Z形件的未進行端部倒角的形狀,進而可以準確讀取Z形件的斜面長度。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1]圖1示出了本發(fā)明中作為測量對象的Z形件;
[0022]圖2示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所述尺寸測量工具的一種實施結構;
[0023]圖3為圖2所示尺本體的主視圖;
[0024]圖4為圖3所示尺本體的左視圖;
[0025]圖5為圖2所示下端面基準塊的主視圖;
[0026]圖6為圖5所示下端面基準塊的左視圖;
[0027]圖7為圖2所示游標塊的主視圖;
[0028]圖8為圖7所示游標塊的左視圖;
[0029]圖9為圖7所不游標塊的俯視圖;
[0030]圖10為圖2所示上端面基準塊的主視圖;
[0031]圖11為圖10所示上端面基準塊的左視圖。
[0032]附圖標號:
[0033]1-游標塊;2-尺本體;
3-下端面基準塊;4-下緊固螺栓;
5-下角度調節(jié)塊;6-上緊固螺栓;
7-上角度調節(jié)塊;8-上端面基準塊;
21-斜面基準塊;13、22-中間軸套;
31-下端面基準面;32、82-端軸套;
I1-滑槽;12-緊固螺釘;
14、33-螺紋孔;81-上端面基準面。
【具體實施方式】
[0034]下面詳細描述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所述實施例的示例在附圖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終相同或類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類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類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僅用于解釋本發(fā)明,而不能解釋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制。
[0035]如圖1至圖11所示,本發(fā)明的尺寸測量工具包括尺本體2、下端面基準塊3、下角度調節(jié)塊5、下緊固螺栓4、游標塊1、上端面基準塊8、上角度調節(jié)塊7和上緊固螺栓6,其中,如圖3和圖4所示,該尺本體2設置有斜面基準塊21,斜面基準塊21的斜面基準面用于與Z形件的斜面相貼合,使Z形件的斜面與尺本體平行,以進行測量讀數(shù)。如圖5和6所示,該下端面基準塊3與斜面基準塊21繞下樞轉軸樞轉連接,該下樞轉軸與尺寸面平行,其中,該尺寸面為與尺本體垂直的平面,該下端面基準塊3的下端面基準面31用于與Z形件的下端面相貼合,該樞轉連接可通過以下結構實現(xiàn),即在下端面基準塊3上設置兩個端軸套32,在斜面基準塊21上設置中間軸套22,將中間軸套22嵌入兩個端軸套32之間,使二者同軸,通過例如是銷釘?shù)南聵修D軸穿過中間軸套22和端軸套32實現(xiàn)下端面基準塊3與斜面基準塊21之間的樞轉連接。該下角度調節(jié)塊5與斜面基準塊21繞平行于該下樞轉軸的轉軸樞轉連接,該下角度調節(jié)塊5上設置有供下緊固螺栓4滑動的下導槽。該下緊固螺栓4穿過下導槽與下端面基準塊3的螺紋孔33螺紋配合連接,以在調節(jié)后相對斜面基準塊21固定下端面基準塊3,即固定斜面基準塊21與下端面基準塊3之間的相對角度。如圖7至圖9所示,該游標塊I例如通過滑槽11與尺本體I滑動配合連接,游標塊I上設置有緊固螺釘12,以將游標塊12固定在調節(jié)后的位置上。該上端面基準塊8與游標塊I繞上樞轉軸樞轉連接,上樞轉軸與下樞轉軸平行,上端面基準塊8的上端面基準面81用于與Z形件的上端面相貼合,該樞轉連接可通過以下結構實現(xiàn),即在上端面基準塊8上設置兩個端軸套82,在游標塊I上設置中間軸套13,將中間軸套13嵌入兩個端軸套82之間,使二者同軸,通過例如是銷釘?shù)纳蠘修D軸穿過中間軸套13和端軸套82實現(xiàn)上端面基準塊8與游標塊I之間的樞轉連接。該上角度調節(jié)塊7與上端面基準塊8繞平行于上樞轉軸的轉軸樞轉連接,上角度調節(jié)塊7上設置有供上緊固螺栓6滑動的上導槽。該上緊固螺栓6穿過上導槽與游標塊I的螺紋孔14螺紋配合連接,以在調節(jié)后相對游標塊I固定上端面基準塊8,即固定游標塊I與上端面基準塊8之間的相對角度。[0036]根據(jù)上述說明可知,在測量時Z形件的斜面的下部與斜面基準面相貼,為了在上部也為Z形件的斜面提供一個支撐,游標塊I可設置一斜面定位面,該斜面定位面與斜面基準面位于同一平面上。
[0037]本發(fā)明的尺寸測量工具的測量過程包括:
[0038]下角度固定階段:首先使下端面基準塊3的Z形件的下端面相貼合,然后松開下緊固螺栓4,以相對尺本體2旋轉下端面基準塊3,使斜面基準塊21的斜面基準面與Z形件的斜面相貼合,最后擰緊下緊固螺栓4,相對斜面基準塊21固定下端面基準塊3。
[0039]上角度固定階段:首先擰開上緊固螺栓6,以松開上角度調節(jié)塊7,然后移動游標塊1,同時調節(jié)上端面基準塊8的角度,使上端面基準面81與Z形件的上端面相貼合,再擰緊上緊固螺栓6,以相對游標塊I固定上端面基準塊8,最后擰緊游標塊I上的緊固螺釘12,以將游標塊I固定在調節(jié)后的位置上。
[0040]測量讀數(shù)階段:將Z形件從本發(fā)明的尺寸測量工具中取出,讀取圖1中所示的斜面長度d,其中讀取斜面長度d的方式與尺寸測量工具的零刻線的設置有關,具體可為:
[0041]1.在下樞轉軸的軸線對應尺本體2的零刻線,上樞轉軸的軸線對應尺本體的讀數(shù)指針的情況下,讀數(shù)指針對應的尺寸即為斜面長度d ;
[0042]2.在下樞轉軸的軸線對應尺本體2的零刻線,游標塊I的下端面對應尺本體2的讀數(shù)指針的情況下,斜面長度d等于讀數(shù)指針對應的尺寸與游標塊I的高度的和,該游標塊I的高度為上樞轉軸的軸線到游標塊I的下端面間的距離;
[0043]3.在斜面基準塊21的上端面對應尺本體2的零刻線,上樞轉軸的軸線對應尺本體2的讀數(shù)指針的情況下,斜面長度d等于讀數(shù)指針對應的尺寸與斜面基準塊21的高度的和,該斜面基準塊21的高度為下樞轉軸的軸線到斜面基準塊21的上端面間的距離;
[0044]4.在斜面基準塊21的上端面對應尺本體2的零刻線,游標塊I的下端面對應尺本體2的讀數(shù)指針的情況下,斜面長度d等于讀數(shù)指針對應的尺寸與斜面基準塊21的高度和游標塊I的聞度的和。
[0045]另外,為了提高本發(fā)明所述尺寸測量工具的測量精度,可將其作為游標卡尺使用,即使游標塊I和尺本體2分別對應游標卡尺的主尺和游標尺,對于該種應用,斜面基準塊21的上端面對應主尺的零刻線,游標塊I的下端面對應游標尺的零刻線,讀數(shù)時按照游標卡尺的讀取方式讀取斜面基準塊21的上端面與游標塊I的下端面之間的距離,斜面長度d則等于讀取到的尺寸與斜面基準塊21的聞度和游標塊I的聞度的和。
[0046]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清楚,本發(fā)明的尺寸測量工具在不設置下角度調節(jié)塊5、下緊固螺栓4、上角度調節(jié)塊7、上緊固螺栓6和緊固螺釘12這些固定件的情況下也是可以使用的,只是讀數(shù)時不能將Z形件從尺寸測量工具中取出,并要手持尺寸測量工具保持各部分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進行讀數(shù),這樣會影響使用的便捷性。
[0047]以上依據(jù)圖式所示的實施例詳細說明了本發(fā)明的構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但本發(fā)明不以圖面所示限定實施范圍,凡是依照本發(fā)明的構想所作的改變,或修改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仍未超出說明書與圖示所涵蓋的精神時,均應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尺寸測量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尺本體,設置有斜面基準塊,所述斜面基準塊的斜面基準面用于與Z形件的斜面相貼合,使所述Z形件的斜面與所述尺本體平行; 下端面基準塊,與所述斜面基準塊繞下樞轉軸樞轉連接,所述下端面基準塊的下端面基準面用于與Z形件的下端面相貼合,所述下端面基準面的延長面及所述斜面基準面的延長面相交于所述下樞轉軸的軸線上; 游標塊,與所述尺本體滑動配合連接;以及, 上端面基準塊,與所述游標塊繞上樞轉軸樞轉連接,所述上端面基準塊的上端面基準面用于與Z形件的上端面相貼合,所述上端面基準面的延長面及所述斜面基準面的延長面相交于所述上樞轉軸的軸線上。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尺寸測量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游標塊設置有斜面定位面,所述斜面定位面與所述斜面基準面位于同一平面上。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尺寸測量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尺寸測量工具還包括: 下角度調節(jié)塊,與所述斜面基準塊繞平行于所述下樞轉軸的轉軸樞轉連接,所述下角度調節(jié)塊上設置有下導槽;以及, 下緊固螺栓,用于穿過所述下導槽與所述下端面基準塊螺紋配合連接,以相對所述斜面基準塊固定所述下端面基準塊。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尺寸測量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尺寸測量工具還包括: 上角度調節(jié)塊,與所述上端面基準塊繞平行于所述上樞轉軸的轉軸樞轉連接,所述上角度調節(jié)塊上設置有上導槽;以及, 上緊固螺栓,用于穿過所述上導槽與所述游標塊螺紋配合連接,以相對所述游標塊固定所述上端面基準塊。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尺寸測量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游標塊上設置有緊固螺釘,以相對所述尺本體固定所述游標塊。
6.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尺寸測量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樞轉軸的軸線對應所述尺本體的零刻線,所述上樞轉軸的軸線或者所述游標塊的下端面對應所述尺本體的讀數(shù)指針。
7.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尺寸測量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面基準塊的上端面對應所述尺本體的零刻線,所述上樞轉軸的軸線或者所述游標塊的下端面對應所述尺本體的讀數(shù)指針。
8.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尺寸測量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游標塊和尺本體分別對應游標卡尺的主尺和游標尺,所述斜面基準塊的上端面對應所述主尺的零刻線,所述游標塊的下端面對應所述游標尺的零刻線。
【文檔編號】G01B5/02GK103673826SQ201310705666
【公開日】2014年3月26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19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12月19日
【發(fā)明者】胡煒, 封磊, 王學敏, 李蘊澤, 陳媛媛 申請人: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