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軸密封技術問題,具體地說涉及一種攪拌機軸密封裝置。
背景技術:
:
現(xiàn)有的粉料攪拌機旋轉軸端多采用盤根密封,以達到防止粉塵外溢的目的,但是,隨著使用時長的累積,進入盤根內的粉塵會越來越多,這些粉塵會與旋轉的旋轉軸發(fā)生摩擦,致使旋轉軸磨損,一方面,旋轉軸磨損對于攪拌機安全穩(wěn)定運行存在較大的風險;另一方面,盤根與旋轉軸之間的縫隙加大,密封性能減弱,粉塵仍會外溢,污染環(huán)境,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粉塵外溢的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減少粉塵外溢的攪拌機軸密封裝置。
本實用新型由如下技術方案實施:攪拌機軸密封裝置,其包括依次套裝在旋轉軸外部的密封蓋、密封座和壓蓋,所述密封蓋與所述密封座相鄰的一端設有動密封環(huán),在所述密封蓋的另一端固定設有固定管,所述固定管通過螺栓與所述旋轉軸螺接;所述密封座與所述密封蓋相鄰的一端設有靜密封環(huán),所述靜密封環(huán)與所述動密封環(huán)配合形成迷宮密封;在所述密封座外部固定設有法蘭盤,在所述密封座另一端內側設有填料槽,在所述填料槽內設有密封氣環(huán);所述壓蓋通過螺栓與相鄰的所述密封座端部螺接。
進一步的,所述密封氣環(huán)設置在所述填料槽槽底,在所述密封氣環(huán)與所述壓蓋之間的所述填料槽內填充有密封填料。
進一步的,所述密封填料為盤根。
進一步的,在所述法蘭盤與所述密封蓋相鄰的一端設有密封環(huán)。
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密封蓋可阻擋大多數(shù)的粉塵進入密封座,密封氣環(huán)輸出的氣流則可將進入迷宮密封的少量粉塵帶入攪拌機內,而密封填料則可對通過密封氣環(huán)的微量粉塵起到阻擋作用,迷宮密封、密封氣環(huán)與盤根結合,可從根本上解決粉塵外溢的問題;經迷宮密封和密封氣環(huán)的防護,到達盤根的粉塵只有少量,不會引起旋轉軸磨損,從而保證攪拌機安全穩(wěn)定運行。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整體結構示意圖。
旋轉軸1、密封蓋2、密封座3、壓蓋4、動密封環(huán)5、固定管6、螺栓7、靜密封環(huán)8、法蘭盤9、填料槽10、密封氣環(huán)11、密封填料12、耐磨軸套13、密封環(huán)14、攪拌機殼體15。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攪拌機軸密封裝置,其包括依次套裝在旋轉軸1外部的密封蓋2、密封座3和壓蓋4,在旋轉軸1外部的耐磨軸套13,耐磨軸套13可增強旋轉軸1的耐磨性;密封蓋2與密封座3相鄰的一端設有動密封環(huán)5,在密封蓋2的另一端固定設有固定管6,固定管6通過螺栓7與旋轉軸1螺接,密封蓋2、固定管6與動密封環(huán)5為一體成型結構;密封座3與密封蓋2相鄰的一端設有靜密封環(huán)8,在密封座3外部固定設有法蘭盤9,密封座3、靜密封環(huán)8、法蘭盤9為一體成型結構;靜密封環(huán)8與動密封環(huán)5配合形成迷宮密封,迷宮密封可防止攪拌機內部的粉塵沿著密封蓋2與旋轉軸1之間的縫隙進入到密封座3內;法蘭盤9與密封蓋2相鄰的一端設有密封環(huán)14,法蘭盤9用于與攪拌機殼體連接,進而將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密封裝置固定在攪拌機上;在密封座3另一端內側設有填料槽10,在填料槽10內設有密封氣環(huán)11,密封氣環(huán)11設置在填料槽10槽底,在攪拌機運行的過程中向密封氣環(huán)11內部充入壓縮空氣,密封氣環(huán)11輸出的氣流由密封座3經迷宮密封進入攪拌機內部,進而將迷宮密封內的粉塵帶入攪拌機內部,防止粉塵在迷宮密封內聚集;在密封氣環(huán)11與壓蓋4之間的填料槽10內填充有密封填料12,密封填料12為盤根,密封填料12可防止進入密封座3內的微塵通過,由密封座3填料槽10槽口飛出,起到進一步防護作用;壓蓋4通過螺栓7與相鄰的密封座3端部螺接,壓蓋4將密封填料12和密封氣環(huán)11限制在填料槽10內。
安裝說明:首先,將固定管6、密封蓋2套裝在旋轉軸1上,密封蓋2與攪拌葉片相鄰的一端設有固定管6,密封蓋2另一端設有動密封環(huán)5;然后,將密封座3套在旋轉軸1上,使密封座3上的靜密封環(huán)8與動密封環(huán)5相對設置;接著,在旋轉軸1周圍的填料槽10槽內依次裝入密封氣環(huán)11和密封填料12;再將壓蓋4套裝在填料槽10一側的旋轉軸1外部,并通過螺栓7將壓蓋4螺接在相鄰的密封座3端部;最后,將旋轉軸1插入攪拌機內部,并使密封座3外部的法蘭盤9卡在攪拌機殼體15外部,通過螺栓7將法蘭盤9螺接在攪拌機殼體外部,為了增強法蘭盤9與攪拌機殼體之間的密封性,可在法蘭盤9與攪拌機殼體15之間裝設密封環(huán)14。
以上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