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谷物聯(lián)合收割機設計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谷物聯(lián)合收割機用機油放油膠管與油底殼密封結構。
背景技術:
目前,因谷物聯(lián)合收割機結構限制,發(fā)動機油底殼放油處需增加一根長膠管方便用戶更換機油?,F(xiàn)結構放油膠管通過球頭過油接頭與過油螺栓,兩端增加復合墊圈進行密封。但在裝配的過程中,墊圈套在螺紋上無有效對心定位及受重力的作用裝配容易偏置,偏置后過油螺栓與接頭球頭和油底接觸面無密封,因此導致漏油。
在裝配的過程中,墊圈套在螺紋上無有效對心定位及受重力的作用裝配容易偏置,偏置后過油螺栓與接頭球頭和油底接觸面無密封,因此容易導致漏油,根據(jù)市場上反饋的結果,現(xiàn)結構故障率達到了0.2%,而我們的目標是≤0.1%。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為解決公知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而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安裝使用方便、且可調節(jié)安裝方向,同時可有效避免漏油的谷物聯(lián)合收割機用機油放油膠管與油底殼密封結構。
本發(fā)明為解決公知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谷物聯(lián)合收割機用機油放油膠管與油底殼密封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放油膠管組件、卡套式可調向端彎通管接頭組件、油底殼;其中放油膠管組件包括膠管、套筒、襯管、鋼管、螺母、卡套,所述螺母與卡套套在鋼管上,所述鋼管焊接在襯管上,通過套筒將膠管與襯管緊固;卡套式可調向端彎通接頭組件包括接頭體、螺母、墊圈、O型圈,所述墊圈與O型圈套裝在接頭體調向端,由螺母緊固;所述放油膠管與接頭體連接,接頭體與油底殼連接;放油膠管與接頭體通過卡套進行密封,接頭體與油底殼通過O型圈密封。
本發(fā)明具有的優(yōu)點和積極效果是:由于本發(fā)明采用上述結構,用卡套式可調向端彎通管接頭組件連接油底殼與放油膠管,放油膠管與接頭的連接方式為卡套式,同時為了安裝方便,接頭與油底殼采用可調向的連接方式,并采用O型圈進行密封。和傳統(tǒng)的相比取消過油螺栓、球頭過油接頭與復合墊圈,避免在裝配過程中因重力及螺紋段無有效對心定位問題使復合墊圈偏置,密封面起不到密封作用而導致的漏油問題。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左視圖。
圖中:1、放油膠管組件;1-1、膠管;1-2、套筒;1-3、襯管;1-4、鋼管;1-5、螺母;1-6、卡套;2、卡套式可調向端彎通管接頭組件;2-1、接頭體;2-2、螺母;2-3、墊圈;2-4、O型圈;3、油底殼。
具體實施方式
為能進一步了解本發(fā)明的發(fā)明內容、特點及功效,茲例舉以下實施例,并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下:
請參閱圖1和圖2,一種谷物聯(lián)合收割機用機油放油膠管與油底殼密封結構,包括放油膠管組件1、卡套式可調向端彎通管接頭組件2、油底殼3;其中放油膠管組件1包括膠管1-1、套筒1-2、襯管1-3、鋼管1-4、螺母1-5、卡套1-6,所述螺母1-5與卡套1-6套在鋼管1-4上,所述鋼管1-4焊接在襯管1-3上,通過套筒1-2將膠管1-1與襯管1-3緊固;卡套式可調向端彎通接頭2組件包括接頭體2-1、螺母2-2、墊圈2-3、O型圈2-4,所述墊圈2-3與O型圈2-4套裝在接頭體2-1調向端,由螺母2-2緊固;所述放油膠管1與接頭體2-1連接,接頭體與油底殼3連接;放油膠管與接頭體通過卡套1-6進行密封,接頭體2-1與油底殼3通過O型圈2-4密封。
采用上述結構,用卡套式可調向端彎通管接頭連接油底殼與放油膠管,放油膠管與接頭的連接方式為卡套式,同時為了安裝方便,接頭與油底殼采用可調向的連接方式,并采用O型圈進行密封。和傳統(tǒng)的相比取消過油螺栓、球頭過油接頭與復合墊圈,避免在裝配過程中因重力及螺紋段無有效對心定位問題使復合墊圈偏置,密封面起不到密封作用而導致的漏油問題。
以上所述僅是對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發(fā)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據(jù)本發(fā)明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做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屬于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