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發(fā)動機的機油調壓閥和具有它的汽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汽車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用于發(fā)動機的機油調壓閥及具有該機油調壓閥的汽車。
背景技術:
隨著渦輪增壓器在發(fā)動機上的運用,發(fā)動機的熱負荷越來越大,機油潤滑成為影響發(fā)動機性能和安全運行的重要因素。機油泵調壓閥的反應速度直接影響主油道的機油壓力,從而影響各摩擦副的潤滑。
現有技術中的機油泵調壓閥反應速度差,容易出現調壓閥反應滯后,從而影響主油道的機油壓力,影響了發(fā)動機的潤滑。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g在至少解決上述技術問題之一。為此,本發(fā)明的ー個目的在于提出ー種機油調壓閥,所述機油調壓閥具有反應靈活迅速、加工方便、制造成本低的優(yōu)點。此外,本發(fā)明的另ー個目的在于提出ー種具有上述調壓閥的汽車。根據本發(fā)明ー個方面的實施例的用于發(fā)動機的機油調壓閥包括殼體,所述殼體內形成有通道,所述通道的上端封閉而所述通道的下端敞開;閥芯,所述閥芯可移動地設置在所述通道內,所述閥芯具有桿體、上接觸部和下接觸部,所述上接觸部和下接觸部分別與所述通道的內表面接觸的且沿所述桿體的軸向間隔開以將所述通道分隔成上通道部、下通道部和位于所述上通道部和下通道部之間的中通道部,其中所述下接觸部的外周面上形成有至少ー個周向凹槽以減小所述閥芯與所述通道的接觸面積;堵頭,所述堵頭設置在所述通道內且位于所述閥芯下面;和弾性部件,所述彈性部件設置在所述閥芯與所述堵頭之間。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用于發(fā)動機的機油調壓閥,通過減小所述閥芯與所述通道之間的接觸面積,大大降低了所述閥芯與所述通道的摩擦阻力,進而提高了調壓閥對油壓變化的反應速度。另外,根據本發(fā)明上述實施例的機油調壓閥還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術特征根據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的機油調壓閥,所述周向凹槽為ー個。有利地,所述周向凹槽的深度小于或等于所述上接觸部與所述下接觸部之間的凹部的深度。這樣,更進ー步減少了所述閥芯與所述通道的接觸面積。根據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的機油調壓閥,所述上接觸部與所述桿體的上端相距預定距離。這樣,有利于在所述通道內形成容納機油的空間。根據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的機油調壓閥,所述堵頭設有將所述下通道部與外界連通的通孔。有利地,所述堵頭的外表面上形成有外螺紋,所述通道的下端設有內螺紋,所述堵頭螺紋連接在所述通道的下端,且所述通孔的下部為內六方。這樣,有利于及時排出所述下通道部與所述堵頭所形成的空間內的空氣,進一歩減小閥芯滑動時因空間變小而產生的壓力。
根據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的機油調壓閥,所述彈性部件為彈簧。有利的,所述閥芯的下端形成有容納槽,所述彈簧的上端容納在所述容納槽內。根據本發(fā)明另一方面的實施例的汽車,所述汽車具有根據本發(fā)明ー個方面實施例的用于發(fā)動機的機油調壓閥。本發(fā)明的附加方面和優(yōu)點將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給出,部分將從下面的描述中變得明顯,或通過本發(fā)明的實踐了解到。
本發(fā)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優(yōu)點從結合下面附圖對實施例的描述中將變得明顯和容易理解,其中
圖I是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機油調壓閥的示意圖;圖2是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機油調壓閥的閥芯的示意圖;圖3是根據本發(fā)明ー個實施例的機油調壓閥的堵頭的示意圖;和圖4是根據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的機油調壓閥的堵頭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詳細描述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所述實施例的示例在附圖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終相同或類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類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類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僅用于解釋本發(fā)明,而不能理解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制。在本發(fā)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中心”、“縱向”、“橫向”、“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 “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fā)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制。在本發(fā)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一體地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或電連接,也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的具體含義。下面將參照附圖來描述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用于發(fā)動機的機油調壓閥。在此需要說明的是,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機油調壓閥,可以安裝在汽車發(fā)動機的機油泵上,也可以安裝在機油濾清器上。下面以機油調壓閥安裝在發(fā)動機的機油泵上為例進行描述。如圖1-4所示,根據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的用于發(fā)動機的機油調壓閥包括殼體1,閥芯2,堵頭3,和彈性部件4。殼體I內形成有通道10,通道10的上端封閉而通道10的下端敞開。閥芯2可移動地設置在通道10內。閥芯2具有桿體21、上接觸部22和下接觸部23,上接觸部22和下接觸部23分別與通道10的內表面接觸且沿桿體21的軸向間隔開以將通道10分隔成上通道部101、下通道部103和位于上通道部101和下通道部103之間的中通道部102。閥芯2的上接觸部22與下接觸部23之間為凹部223,凹部223與中通道部102相對應。下接觸部23的外周面上形成有至少ー個周向凹槽233以減小閥芯2與通道10的接觸面積。堵頭3設置在通道10內且位于閥芯2下面。弾性部件4設置在閥芯2與堵頭3之間。如圖2所示,在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中,閥芯2的外周面上形成有ー個周向凹槽233。由此,下接觸部23被進ー步分割成第一下接觸部231和第二下接觸部232。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用于發(fā)動機的機油調壓閥,通過在閥芯2的外周面上形成周向凹槽233,減小了閥芯2與通道10之間的接觸面積。換言之,由于閥芯2在外周面上形成了周向凹槽233,僅第一下接觸部231和第二下接觸部232以及上接觸部22與通道10相接觸,因此閥芯2與通道10的接觸面積減小。這樣,就大大降低了閥芯2與通道10的摩擦阻 力,進而提高了調壓閥對油壓變化的反應速度。而且,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用于發(fā)動機的機油調壓閥,結構簡單,可操作性強,成本比較低。需要理解的是,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調壓閥,殼體I可以為單獨的部件,也可以是諸如機油泵鏈輪室蓋。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如圖2所示,周向凹槽233的深度小于上接觸部22與下接觸部23之間的凹部223的深度。可選地,周向凹槽233的深度可以等于上接觸部22與下接觸部23之間的凹部223的深度,由此既能保證閥芯2所應當具有的機械強度,又可以減少閥芯2與通道10的接觸面積,進而可以降低閥芯2與通道10之間所產生的摩擦阻力,使調壓閥更為迅速靈活。如圖1-2所示,根據本發(fā)明ー個具體實施例的機油調壓閥,上接觸部22與桿體21的上端相距預定距離,以便在閥芯2向上移動到極限位置時,桿體21的頂端與通道10的頂壁接觸,保持了上通道101的空間大小??梢岳斫獾氖?,上通道部101上形成一個連通主油道的通孔12。中通道部102上形成一個連通高壓油道的高壓側通孔13。下通道部103形成有連通機油泵的進ロ端低壓油道的低壓側通孔14。在主油道內壓カ正常時,高壓側通孔13與中通道部102 (即凹部223與通道10的內壁限定的空間)連通,低壓側通孔14與高壓側通孔13不連通,具體地,低壓側通孔14通過第一下接觸部231與高壓側通孔13斷開且通過第二下接觸部232與下通道部103隔絕,此時,低壓側通孔14可以與周向凹槽233與通道10內壁限定的空間連通。當主油道內的油壓變大時,上通道部101 (即上接觸部22與通道10的內壁限定的空間)內的油壓増大,壓迫閥芯2下移,使高壓側通孔13與低壓側通孔14通過中通道部102連通,機油泵高壓端的機油流回到機油泵的低壓端,從而降低了主油道內的壓力。當主油道內的油壓變小吋,閥芯2復位,高壓側通孔13和低壓側通孔14斷開連通。根據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的機油調壓閥,弾性部件4為彈簧,如圖I所示。當主油道內的壓カ變大時,閥芯2克服彈簧的弾力向下移動。當主油道內的壓カ變小時,彈簧向上擠壓閥芯2,使閥芯2復位。有利地,閥芯2的下端形成有容納槽24,如圖2所示,彈簧的上端容納在容納槽203內。這樣,可以使彈簧與閥芯2的配合更為可靠。如圖I和圖3-4所示,在本發(fā)明ー些實施例中,堵頭3設有將下通道部與外界連通的通孔31。有利地,堵頭3的外表面上形成有外螺紋,通道10的下端設有內螺紋,堵頭3螺紋連接在通道10的下端,且通孔31的下部為內六方,如圖3和圖4所示。由此,堵頭3可以方便地固定在通道10的下端。優(yōu)選地,通孔31可以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的徑向尺寸大于下部的徑向尺寸,如圖3所示,由此,通孔31的上部可以容置彈簧的下端??蛇x地,通孔31可以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的徑向尺寸小于下部的徑向尺寸,如圖4所示,由此,氣體可以更快地排出。由于閥芯2的底部、通道10和堵頭3限定了一個空間,里面充滿空氣。當主油道的壓カ變大時,機油會進入通道10內,以平衡主油道的油壓。此時閥芯2在油壓的作用下向下滑動,壓縮上述的封閉空間。若空氣不能排出,則會增加封閉空間內的壓力,反作用于閥芯2,不利于閥芯2向下移動,從而影響平衡主油道的油壓。因此,在堵頭3上設有將通道與外界連通的通孔31,有利于及時排出所述下通道部與所述堵頭所形成的空間內的空氣,進ー步提高機油調壓閥的反應靈敏性。下面描述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機油調壓閥的操作。調壓閥例如安裝在發(fā)動機的機油泵上,主油道通過通孔12與調壓閥的通道10的 上通孔部101連通,與機油泵高壓端通過高壓側通孔13與中通道部102連通,與機油泵低壓端連通的低壓側通孔14與高壓側通孔13部連通。當主油道內的油壓升高時,上通孔部101內的油壓升高,壓迫閥芯2克服彈簧4的弾力向下移動,由此高壓側通孔13與低壓側通孔14連通,機油泵高壓端與低壓端連通,從而降低了主油道內的壓力。當主油道內的油壓降低吋,閥芯2在彈簧回復カ的作用下向上復位,高壓側通孔13與低壓側通孔14斷開連通。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機油調壓閥,通過在閥芯2上形成周向凹槽233,減少了閥芯2與通道10的接觸面積,降低了閥芯2與通道10之間的摩擦阻力,并且在堵頭3上形成通孔31以使通道10與外界連通,提高了閥芯2移動的靈敏度,由此提高了調壓閥的靈敏度,減小了發(fā)動機潤滑不足的風險。如上所說,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調壓閥,殼體可以為機油泵鏈輪室蓋,因此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調壓閥,成本低。根據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汽車,可以安裝有參考上述實施例描述的機油調壓閥,由于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機油調壓閥的靈敏度提高,保證了發(fā)動機的機油潤滑,提高了發(fā)動機的壽命。在本說明書的描述中,參考術語“ー個實施例”、“一些實施例”、“示例”、“具體示例”、或“ー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結合該實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包含于本發(fā)明的至少ー個實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說明書中,對上述術語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實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可以在任何的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適的方式結合。盡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原理和宗g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發(fā)明的范圍由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發(fā)動機的機油調壓閥,其特征在于,包括 殼體,所述殼體內形成有通道,所述通道的上端封閉而所述通道的下端敞開; 閥芯,所述閥芯可移動地設置在所述通道內,所述閥芯具有桿體、上接觸部和下接觸部,所述上接觸部和下接觸部分別與所述通道的內表面接觸的且沿所述桿體的軸向間隔開以將所述通道分隔成上通道部、下通道部和位于所述上通道部和下通道部之間的中通道部,其中所述下接觸部的外周面上形成有至少ー個周向凹槽以減小所述閥芯與所述通道的接觸面積; 堵頭,所述堵頭設置在所述通道內且位于所述閥芯下面;和 弾性部件,所述彈性部件設置在所述閥芯與所述堵頭之間。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機油調壓閥,其特征在于,所述周向凹槽為ー個。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機油調壓閥,其特征在于,所述周向凹槽的深度小于所述上接觸部與所述下接觸部之間的凹部的深度。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機油調壓閥,其特征在干,所述周向凹槽的深度等于所述上接觸部與所述下接觸部之間的凹部的深度。
5.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機油調壓閥,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接觸部與所述桿體的上端相距預定距離。
6.如權利要求1-5中任一項所述的機油調壓閥,其特征在于,所述堵頭設有將所述下通道部與外界連通的通孔。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機油調壓閥,其特征在于,所述堵頭的外表面上形成有外螺紋,所述通道的下端設有內螺紋,所述堵頭螺紋連接在所述通道的下端,且所述通孔的下部為內六方。
8.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機油調壓閥,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部件為彈簧。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機油調壓閥,其特征在于,所述閥芯的下端形成有容納槽,所述彈簧的上端容納在所述容納槽內。
10.一種汽車,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據權利要求1-9中任一項所述的用于發(fā)動機的機油調壓閥。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用于發(fā)動機的機油調壓閥包括殼體,所述殼體內形成有通道,所述通道的上端封閉而所述通道的下端敞開;閥芯,所述閥芯可移動地設置在所述通道內,所述閥芯具有桿體、上接觸部和下接觸部,所述上接觸部和下接觸部分別與所述通道的內表面接觸的且沿所述本體的軸向間隔開以將所述通道分隔成上通道部、下通道部和位于所述上通道部和下通道部之間的中通道部,其中所述下接觸部的外周面上形成有至少一個周向凹槽以減小所述閥芯與所述通道的接觸面積;堵頭,所述堵頭設置在所述通道內且位于所述閥芯下面;和彈性部件,所述彈性部件設置在所述閥芯與所述堵頭之間。根據本發(fā)明的調壓閥,靈敏度高、成本低。
文檔編號F01M1/20GK102691544SQ201110074328
公開日2012年9月26日 申請日期2011年3月25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3月25日
發(fā)明者周久生, 燕重哲, 陳志曼 申請人: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