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碳化硅濕粉混料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混料裝置,具體涉及一種碳化硅濕粉生產(chǎn)用設備。
背景技術:
濕粉混料機是常規(guī)的機械。之前的濕粉混料機是采用人工搬運的方式向混料倉倒料的,這樣往往需要2-3名工人抬至混料機旁邊,再向混料倉內倒料,使得工人的勞動強度較大;而且一臺混料機就需要由2-3個工人管理,捉高了企業(yè)的人力成本。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碳化硅濕粉混料機,本實用新型解決了現(xiàn)有的混料機存在的工人勞動強度大,企業(yè)人力成本高的問題。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碳化硅濕粉混料機,機體9和安裝于機體9上的混料倉10構成的混料機,混料倉10上安裝有進水管1,混料倉10內有混料轉子5,混料轉子5連接混料倉10外面的電機6 ;還包括裝料平臺3和裝料斗8,裝料平臺3設置于混料倉10上方,裝料平臺3安裝于裝料斗8上,裝料斗8下端有卸料閘門7,卸料閘門7位于混料倉10加料口的正上方。本實用新型使得工人的勞動強度較低,并使得企業(yè)的人力成本較低。
圖I是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圖中符號說明1、進水管,2、梯子,3、裝料平臺,4、卸料口,5、混料轉子,6、電機,7、卸料閘門,8、裝料斗,9、機體,10、混料倉。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I所示,碳化硅濕粉混料機,機體9和安裝于機體9上的混料倉10構成的混料機,混料倉10上安裝有進水管1,混料倉10內有混料轉子5,混料轉子5連接混料倉10外面的電機6 ;還包括裝料平臺3和裝料斗8,裝料平臺3設置于混料倉10上方,裝料平臺3安裝于裝料斗8上,裝料斗8下端有卸料閘門7,卸料閘門7位于混料倉10加料口的正上方。所述裝料斗8是倒置的錐形結構。所述錐形裝料斗8的錐角是15-30度。最后應說明的是顯然,上述實施例僅僅是為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所作的舉例,而并非對實施方式的限定。對于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上述說明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變化或變動。這里無需也無法對所有的實施方式予以窮舉。而由此所引申出的顯而易見的變化或變動仍處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中。
權利要求1.碳化硅濕粉混料機,機體(9)和安裝于機體(9)上的混料倉(10)構成的混料機,混料倉(10)上安裝有進水管(1),混料倉(10)內有混料轉子(5),混料轉子(5)連接混料倉(10)外面的電機(6);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裝料平臺(3)和裝料斗(8),裝料平臺(3)設置于混料倉(10)上方,裝料平臺(3)安裝于裝料斗⑶上,裝料斗⑶下端有卸料閘門(7),卸料閘門(7)位于混料倉(10)加料口的正上方。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碳化硅濕粉混料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裝料斗(8)是倒置的錐形結構。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碳化硅濕粉混料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錐形裝料斗(8)的錐角是15-30 度。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碳化硅濕粉混料機,涉及一種混料裝置,具體涉及一種碳化硅濕粉生產(chǎn)用設備。機體(9)和安裝于機體(9)上的混料倉(10)構成的混料機,混料倉(10)上安裝有進水管(1),混料倉(10)內有混料轉子(5),混料轉子(5)連接混料倉(10)外面的電機(6);還包括裝料平臺(3)和裝料斗(8),裝料平臺(3)設置于混料倉(10)上方,裝料平臺(3)安裝于裝料斗(8)上,裝料斗(8)下端有卸料閘門(7),卸料閘門(7)位于混料倉(10)加料口的正上方。本實用新型解決了現(xiàn)有的混料機存在的工人勞動強度大,企業(yè)人力成本高的問題。
文檔編號B01F7/08GK202356048SQ20112040702
公開日2012年8月1日 申請日期2011年10月21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10月21日
發(fā)明者李宏, 王彭, 王祎 申請人:江蘇大陽光輔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