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蒸餾水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為一種蒸餾水鍋,冷凝蓋位于底鍋上方,其上方為儲水桶。傾斜的蒸餾水收集盤位于冷凝蓋下方,盤面有若干孔,盤的周邊和各孔周邊有邊沿,遮檐一端與邊沿固接、另一端上翹、與邊沿頂部有間隙,各遮檐覆蓋其下的孔,各遮檐與盤的傾斜方向相同。盤的最低處接出水管。底鍋內(nèi)水沸騰,蒸汽經(jīng)蒸餾水收集盤的孔隙上升,儲水桶的冷卻水保持冷凝蓋低溫,蒸汽遇冷凝蓋冷凝,蒸餾水滴落在蒸餾水收集盤上,從出水管流出。冷凝蓋為下凸的拱形。冷凝蓋上接桶壁構(gòu)成儲水桶。冷凝蓋下接底圈,立于底鍋的底面,蒸餾水收集盤安裝于底圈內(nèi)。本蒸餾水鍋適用于各種爐灶,各部件易分解,易于清洗,結(jié)構(gòu)簡單,方便使用,成本低廉,家庭可配置。
【專利說明】一種蒸餾水鍋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fā)明涉及水凈化處理裝置,具體為一種蒸餾水鍋。
【背景技術】
[0002] 各地污染日益嚴重,水污染物對人類健康、智力毒害很大,為了健康,人們對水的 凈化處理越來越重視?,F(xiàn)已有多種電熱蒸餾水機,但結(jié)構(gòu)均較復雜,且耗電量比較大、效率 不高,價格卻不菲,一般的家庭買不起、用不起,不利于推廣使用。適合于家庭使用的省電、 小型蒸餾水機較少。
【發(fā)明內(nèi)容】
[0003]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設計一種蒸餾水鍋,底鍋上有冷凝蓋,二者之間為蒸餾水收集盤, 底鍋內(nèi)盛放水置于熱源上,沸騰的水產(chǎn)生的蒸汽穿過蒸餾水收集盤的孔隙,上升遇到冷凝 蓋冷凝為蒸餾水,蒸餾水落到蒸餾水收集盤上,從其一側(cè)最低處的出水管引出。本蒸餾水鍋 結(jié)構(gòu)簡單,汽化冷凝迅速,且體積小、成本低、使用方便。售價低廉、家庭買得起、用得起。
[0004] 本發(fā)明的一種蒸餾水鍋包括底鍋、蒸餾水收集盤和冷凝蓋,底鍋為可加熱的容器, 冷凝蓋位于底鍋上方,冷凝蓋上方為儲水桶,傾斜的蒸餾水收集盤位于冷凝蓋下方。盤面有 若干孔,盤的周邊和各個孔的周邊均有向上的邊沿,且每個孔上方均固定一遮檐,遮檐一端 與孔的邊沿固定連接、另一端為上翹的自由端,遮檐上翹的自由端底面與其下方的孔的邊 沿頂部有間隙,各遮檐的投影面積大于其下的孔的面積,且完全覆蓋其下的孔,各遮檐傾斜 的方向與蒸餾水收集盤的傾斜方向相同。蒸餾水收集盤的最低處接出水管,出水管外端通 到本蒸餾水鍋外。
[0005] 使用時底鍋內(nèi)盛放水,加熱,其內(nèi)的水沸騰后,水蒸汽通過蒸餾水收集盤的孔和遮 檐之間的縫隙上升,冷凝蓋上的儲水桶內(nèi)為冷卻水,使冷凝蓋保持低溫,上升的水蒸汽遇到 冷凝蓋降溫冷凝為蒸餾水,蒸餾水滴落在蒸餾水收集盤上,由于遮檐遮擋著各孔,蒸餾水由 遮檐流到盤面上,因盤邊和各孔均有邊沿,蒸餾水不會由盤面上的孔或盤邊流下落回底鍋。 蒸餾水收集盤是傾斜的,蒸餾水流至盤面的最低處,從出水管流出。
[0006] 所述冷凝蓋為向下凸出的拱形,以便于冷凝的蒸餾水聚集下落。
[0007] 所述底鍋的底面為圓形平面,側(cè)壁為圓柱面,所述冷凝蓋的上方密封連接圓柱面 的桶壁,冷凝蓋與桶壁構(gòu)成儲水桶。冷凝蓋下方接有圓柱面的底圈,底圈的外徑小于底鍋側(cè) 壁的內(nèi)徑,底圈的高度大于底鍋側(cè)壁的高度,底圈插入底鍋、立于底鍋的底面。出水管一端 固接于底圈一側(cè),與底圈內(nèi)腔相通,另一端引出,出水管固接端與底圈下端的距離大于底鍋 側(cè)壁的高度。蒸餾水收集盤安裝于底圈內(nèi),盤面最低點與出水管下沿相切。
[0008] 所述儲水桶、冷凝蓋與底圈外徑相等,所述儲水桶壁有滿溢孔。儲水桶水位超過滿 溢孔,水從滿溢孔流出,沿儲水桶和底圈外壁流入底鍋,可直接在儲水桶內(nèi)加水補入底鍋。
[0009] 底鍋壁接溢流管,當?shù)族亙?nèi)水過多時,經(jīng)溢流管排出。
[0010]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一種蒸餾水鍋的優(yōu)點為:1、底鍋適合于在各種爐灶上加 熱;2、各部件易分解,易于清洗;3、結(jié)構(gòu)簡單,方便使用,成本低廉,普通家庭均可配置并作 日常使用。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1]圖1為本節(jié)能家用蒸餾水機實施例1的整體結(jié)構(gòu)示意圖;
[0012] 圖2為圖1蒸餾水收集盤部分放大的側(cè)視示意圖;
[0013] 圖3為圖1蒸餾水收集盤部分放大的俯視示意圖;
[0014] 圖4為本節(jié)能家用蒸餾水機實施例1的底鍋和儲水桶內(nèi)盛裝水后的實用示意圖;
[0015] 圖5為本節(jié)能家用蒸餾水機實施例1的各部件分解示意圖。
[0016] 圖內(nèi)標號為:1、底鍋,2、出水管,3、冷凝蓋,31、底圈,4、儲水桶,5、蒸餾水收集盤, 51、遮檐,52、邊沿,6、滿溢孔,7、溢流管。
【具體實施方式】
[0017] 本節(jié)能家用蒸餾水機實施例如圖1和圖5所示,包括底鍋1、蒸餾水收集盤5和冷 凝蓋3。
[0018] 本例底鍋1為可加熱的容器,底鍋1的底面為圓形平面,側(cè)壁為圓柱面。
[0019] 本例所述冷凝蓋3為向下凸出的拱形。冷凝蓋3上方密封連接圓柱面的桶壁,冷 凝蓋3與桶壁構(gòu)成儲水桶4。冷凝蓋3下方接有圓柱面的底圈31,本例儲水桶4、冷凝蓋3 與底圈31外徑相等,均小于底鍋1側(cè)壁的內(nèi)徑,底圈31的高度大于底鍋1側(cè)壁的高度。底 圈31插入底鍋1,底圈31立于底鍋1的底面。出水管2 -端固接于底圈31 -側(cè),與底圈31 內(nèi)腔相通,另一端引出,出水管2固接端與底圈31下端的距離大于底鍋1側(cè)壁的高度。蒸 餾水收集盤5安裝于底圈31內(nèi),例如可焊接于底圈31內(nèi)壁。蒸餾水收集盤5位于冷凝蓋 3下方,盤平面與底鍋1底面間有夾角。盤面最低點處與出水管2下沿相切。
[0020] 所述儲水桶4壁有滿溢孔6。
[0021] 所述底鍋1壁接溢流管7。
[0022] 如圖2和3所示,蒸餾水收集盤5盤面有若干孔,盤的周邊和各個孔的周邊均有向 上的邊沿52,且每個孔上方均固定一遮檐51,遮檐51 -端與孔的邊沿52固定連接、另一端 為自由端上翹,遮檐51上翹的自由端底面與其下方的孔的邊沿52頂部有間隙,各遮檐51 的投影完全覆蓋其下的孔,各遮檐51傾斜的方向與蒸餾水收集盤5的傾斜方向相同。蒸餾 水收集盤5的最低處接出水管2。
[0023] 使用時如圖4所示,底鍋1內(nèi)盛放水,加熱,其內(nèi)的水沸騰后,水蒸汽通過蒸餾水收 集盤5的孔和遮檐52之間的縫隙上升,冷凝蓋3上的儲水桶4內(nèi)裝冷卻水,冷凝蓋3保持 低溫,上升的水蒸汽遇到冷凝蓋3降溫冷凝為水,滴落在蒸餾水收集盤5盤面或遮檐52上, 最終流到盤面的最低處,從出水管2流出,如圖4中箭頭所示。在儲水桶4內(nèi)加水后可從滿 溢孔6流出沿儲水桶壁和底圈31外壁進入底鍋1,方便補充底鍋1內(nèi)的水。當?shù)族?內(nèi)水 過多時,經(jīng)溢流管7排出。
[0024] 上述實施例,僅為對本發(fā)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有益效果進一步詳細說明的具體 個例,本發(fā)明并非限定于此。凡在本發(fā)明的公開的范圍之內(nèi)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 進等,均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
【權(quán)利要求】
1. 一種蒸餾水鍋,包括底鍋(1)和冷凝蓋(3),底鍋(1)為可加熱的容器,冷凝蓋(3) 位于底鍋(1)上方,其特征在于 : 還有蒸餾水收集盤(5), 所述冷凝蓋(3)上方為儲水桶(4),傾斜的蒸餾水收集盤(5)位于冷凝蓋(3)下方;蒸 餾水收集盤(5)盤面有若干孔,盤的周邊和各個孔的周邊均有向上的邊沿(52),且每個孔 上方均固定一遮檐(51),遮檐(51) -端與孔的邊沿(52)固定連接、另一端為上翹的自由 端,遮檐(51)上翹的自由端底面與其下方的孔的邊沿(52)頂部有間隙,各遮檐(51)的投 影面積大于其下的孔的面積,且完全覆蓋其下的孔,各遮檐(51)傾斜的方向與蒸餾水收集 盤(5)的傾斜方向相同;蒸餾水收集盤(51)的最低處接出水管(2),出水管(2)外端通到 本蒸餾水鍋外。
2.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蒸餾水鍋,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凝蓋(3)為向下凸出的拱形。
3.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或2所述的蒸餾水鍋,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鍋(1)的底面為圓形平面,側(cè)壁為圓柱面,所述冷凝蓋(3)的上方密封連接圓柱 面的桶壁,冷凝蓋(3)與桶壁構(gòu)成儲水桶(4);冷凝蓋(3)下方接有圓柱面的底圈(31),冷 凝蓋(3)與底圈(31)外徑相等,底圈(31)的外徑小于底鍋(1)側(cè)壁的內(nèi)徑,底圈(31)的 高度大于底鍋(1)側(cè)壁的高度,底圈(31)插入底鍋(1)、立于底鍋(1)的底面;出水管(2) 一端固接于底圈(31) -側(cè),與底圈(31)內(nèi)腔相通,出水管(2)固接端與底圈(31)下端的 距離大于底鍋(1)側(cè)壁的高度;蒸餾水收集盤(5)安裝于底圈(31)內(nèi),盤面最低點與出水 管⑵下沿相切。
4.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或2所述的蒸餾水鍋,其特征在于: 所述儲水桶(4)壁有滿溢孔(6)。
5.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或2所述的蒸餾水鍋,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鍋(1)壁接溢流管(7)。
【文檔編號】C02F1/04GK104118917SQ201410322936
【公開日】2014年10月29日 申請日期:2014年7月8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4年7月8日
【發(fā)明者】李慶權(quán) 申請人:李慶權(q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