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機械制造熱處理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滑臺式模塊化動態(tài)煅燒爐。
背景技術:
目前,公知的對粉狀物料或微小顆粒狀物料一般采用靜態(tài)及半動態(tài)煅燒,而靜態(tài)或半動態(tài)煅燒在工作過程中,由于物料與熱介質不能充分交換,因而造成能源浪費大,煅燒效率低,產品質量不穩(wěn)定等缺陷,尤其對于半動態(tài)煅燒設備來說,還涉及機械傳動部分,因此結構復雜,維修保養(yǎng)不方便。而傳統(tǒng)的煅燒設備在處理一些物料時會產生強酸強堿性氣體,設備的耐腐蝕性能差,使用壽命低。而目前市場主流設備主要是利用磁性力、電力、機械力等在攪拌或翻騰的狀態(tài)下被加熱的煅燒爐,常見有震動煅燒爐、攪動煅燒爐、回轉窯等,而這些爐型是目前對非金屬礦產品、耐火材料、硅酸鹽原料進行熱處理加工的重要爐型,這些爐型加工溫區(qū)單一,對加工工藝復雜需要多段溫區(qū)進行處理的物料,就需要再次反復處理。整個過程過于繁瑣,換料過于麻煩,影響這個處理過程的效率。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種滑臺式模塊化動態(tài)煅燒爐,針對當前動態(tài)煅燒爐溫度不均勻、熱效率低、防腐性能差、自動化程度低的問題,設計一種物料在煅燒爐,實現(xiàn)物料在爐內停留時間均衡、溫度均勻、熱效率高、超高耐腐蝕性、自動化程度高、更環(huán)保的目的。
本發(fā)明的目的可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來實現(xiàn):
一種滑臺式模塊化動態(tài)煅燒爐,主要由基體框架、爐體總成和接料小車構成,所述的爐體總成由多層爐體模塊疊加而成,每一層爐體模塊包括殼體、爐膛、爐門、爐體固定板、下料口、滑臺、加熱元件、集料槽,所述爐體模塊的爐膛上部敞開,在爐膛上部端面內側設置有凹形臺階,爐體模塊的爐膛底部設置有凸出臺階,下料口設置在殼體底部一側;爐體固定板設置在爐體模塊殼體的兩側通過螺栓和基體框架連接;滑臺傾斜設置在爐膛里,相鄰的兩層爐體模塊中,滑臺傾斜方向相反,使滑臺上部位于上層爐體模塊的下料口處,滑臺的下部連接到本層的下料口邊緣;滑臺的內部設置有用于安裝加熱元件的安裝孔;爐門設置在爐體殼體的前面,通過轉軸設置在爐體殼體上;所述的集料槽設置爐體總成的最底部,底層爐體模塊底部的凸出臺階上與集料槽上部連接;所述的爐體總成中的頂層爐體模塊上部的敞開部位設置一蓋板,蓋板上設置有進料口,進料口與其內部的滑臺頂部相對;所述的接料小車設置在集料槽下部。
所述的基體框架為鋼結構框架,立柱垂直設置在框架的四周,橫梁設置在立柱之間通過螺栓與立柱連接,基體框架底部橫向設置有小車軌道,接料小車設置在小車軌道上。
所述的接料小車的上部設置有小車料斗,小車料斗底部設置有用于小車料斗升降的舉升器;所述的舉升器為剪刀支撐架結構。
所述的爐體模塊中的滑臺下部設置有用于固定滑臺的三角架,滑臺采用石英材質制成。
所述的集料槽內部為倒錐形,其兩側的設置有集料槽固定板,集料槽固定板與基體框架通過螺栓連接,集料槽上部與底部爐體模塊連接,下部出料口設置有內凹槽,與接料小車上的接料斗位置對應,集料槽為石英材料制成。
所述的接料小車上部的接料斗上設置有雙工位接料槽,接料槽上部設置有凸出臺階,與集料槽下部的內凹槽對接,小車采用電動定時控制接料切換工位,小車料斗采用氧化鋁纖維制成。
所述的加熱元件為硅碳加熱棒。
所述的爐體模塊爐膛由氧化鋁纖維制成。
本發(fā)明由于采用如上所述的技術方案,具有如下優(yōu)越性:物料自上而下進入加熱爐體,靠滑臺完成物料加熱過程中的運動,硅碳加熱棒在滑臺內部,物料在滑臺上下滑時間均衡,受熱均勻,更節(jié)能、更環(huán)保、熱效率更高,噪音更低,模塊化設計互換性高、易維修、易更換,每層爐體模塊溫度單獨控制,自主設定,用途更廣,更多元化,內部采用防腐處理設計,防腐性能更高,底部設計雙工位接料小車,自主完成工位切換,節(jié)省人力。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側面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1中a處放大示意圖。
圖中:1、立柱,2、橫梁,3、殼體,4、爐體固定板,5、滑臺,6、安裝孔,7、硅碳加熱棒,8、下料口,9、進料口,10、出料口,11集料槽、12、接料槽,13、小車料斗,14、剪刀支撐架,15、車輪,16、小車軌道,17、接線箱,18、爐門,19、爐膛,20、集料槽固定板,21、三角架,22、蓋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描述:
通過下面的實施例可以詳細的解釋本發(fā)明,公開本發(fā)明的目的旨在保護本發(fā)明范圍內的一切技術改進。
如附圖1、圖2所示的一種滑臺式模塊化動態(tài)煅燒爐,由基體框架、爐體總體和接料小車構成,所述的基體框架為鋼結構框架,由立柱1、橫梁2和小車軌道16構成,立柱1垂直設置在框架的四周,橫梁2設置在立柱之間并與立柱連接,小車軌道16橫向設置在基體框架底部;所述的爐體總成由爐體模塊疊加而成,并和基體框架通過螺栓連接;每一層的爐體模塊由殼體3、爐膛19、爐門18、爐體固定板4、下料口8、滑臺5、硅碳加熱棒7、集料槽11構成,所述爐體模塊的爐膛上部敞開,在爐膛上部端面內側設置有凹形臺階,爐體模塊的殼體底部設置有凸出臺階,下料口8設置殼體底部一側,上層的爐體模塊凸出臺階設置在下層的爐體模塊凹形槽內。爐體固定板4設置在爐體模塊殼體3的兩側通過螺栓和基體框架連接,爐膛19設置在殼體中心,爐膛19采用優(yōu)質氧化鋁纖維制成;滑臺5傾斜設置在爐膛19里,爐體模塊滑臺5下部設置有三角架21,滑臺5內安裝孔6與爐體外部接線箱17連通,從爐體外部接線箱17安裝硅碳加熱棒7插入到滑臺5內,使硅碳加熱棒7更換安裝非常方便,滑臺5采用石英材質制成;相鄰的兩層爐體模塊中,滑臺傾斜方向相反,使滑臺上部位于上層爐體模塊的下料口處,滑臺的下部連接到本層的下料口邊緣,上下層的爐體模塊底部的下料口8設置的位置為交錯設置,即下層爐體模塊下料口8設置在上層爐體模塊下料口8相反一側,使上層爐體模塊的下料口8成為下層爐體模塊的進料口,下層爐體模塊殼體內的滑臺5傾斜方向和上層內的滑臺5傾斜反方向設置。爐門18設置在爐體殼體3的前面;通過轉軸設置在爐體殼體3上,爐門18方便檢查爐體情況并方便檢修;所述的爐體總成中的頂層爐體模塊上部的敞開部位設置一蓋板22,蓋板22上設置有進料口9,進料口9與其內部的滑臺頂部相對。集料槽11設置爐體總體的最底部,底層爐體模塊底部的凸出臺階上與集料槽11上部連接,爐體總成集料槽11內部為倒錐形,使物料流動順暢,兩側的集料槽固定板20與基體框架通過螺栓連接,下部出料口10設置有內凹槽,與接料小車上的小車料斗13位置對應,集料槽11為石英材料制成;所述的接料小車設置在基體框架底部的小車軌道16上,接料小車的上部為小車料斗13,上部設置有雙工位接料槽12,接料槽12上部設置有凸出臺階,與集料槽11下部的內凹槽結合,凸出臺階與凹形臺階結合使形成很好的密封,避免灰塵和腐蝕氣體的泄漏;小車采用電動定時控制接料切換工位,小車料斗13采用氧化鋁纖維制成;小車的中部設置有剪刀支撐架14結構,小車的底部兩側設置有車輪15。
在加熱物料時,先通過加料設備給爐體總體的上層爐體模塊進料口加入,物料進入最上部的爐體模塊內爐體模塊滑臺開始加熱,同時內部的物料慢慢的沿滑臺斜面向下料口的方向滑動,物料在爐體模塊呈s形下滑,在下滑過程中不斷的加熱翻轉,物料被推到下料口后,進入下部的爐體模塊內,下部的爐體模塊滑臺開始加熱,并啟動這級爐體模塊的滑臺加熱,直到完成本級加熱送到下一級,下部的幾級依次完成加熱,物料在爐體模塊內走之字形路線到達底部的集料槽內,通過集料槽出料口進入小車料斗,小車料斗上的集料槽加滿后自動切換另一個集料槽,完成整個操作過程。
本發(fā)明未詳述部分為現(xiàn)有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