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空調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可立式也可臥式安裝的風管機。
背景技術:
風管機是空調機的一種,其原理跟中央空調基本一樣,采用空調聯接風管向室內送風,因為體積較大,一般需要為了美觀而藏在天花內部。傳統(tǒng)的風管機一般是水平安裝的,出風口和進風口大致是在一個水平面上的,但是如果遇到復雜的安裝環(huán)境,比如房屋面積小但是高度較高或者機房、實驗室等環(huán)境,水平方向安裝會影響整體美觀或影響其它設備的布置,如果變?yōu)樨Q直安裝,采用傳統(tǒng)的集水盤的結構就會產生收集不了冷凝水的問題。
為了使風管機在水平和豎直方向安裝時,集水盤均可以收集冷凝水,現有技術提供了一種風管機的集水盤,如圖1所示,風管機包括殼體01,殼體01內設有換熱器02和風機03,在換熱器02下方設有集水盤04,集水盤04為L型或U型,具有橫向集水部041和豎向集水部042。在風管機水平或豎直方向安裝時,橫向集水部041和豎向集水部042至少有一個能實現冷凝水的收集。
但是,現有技術中僅僅解決了風管機在水平和豎直方向安裝時,集水盤均可以收集冷凝水的問題,而沒有處理排水問題的方案。一般的,如圖1和圖2所示,現有技術為了將集水盤04內收集的冷凝水及時排出,在換熱器02和集水盤04之間設置有水泵05和浮子開關06,以將集水盤04內收集的冷凝水排出。其中,水泵05在風管機開機時即啟動,不斷的將冷凝水排出,直到風管機關閉,浮子開關06用來檢測集水盤04內水位信息,在水泵05工作異常不能排水的情況下,集水盤04內水位上升至浮子開關06處(浮子開關06一般設置在集水盤04的最高水位,即,集水盤04內的冷凝水快要溢出時),此時,浮子開關06觸發(fā),并發(fā)出警報,以提醒人檢查水泵05,及時排出冷凝水。由于水泵05的泵頭的安裝位置要求淹沒在冷凝水中,浮子開關06的安裝位置在集水盤04收集水的最高水位處,因此,在水泵05和浮子開關06位置不變的情況下,如果僅僅將風管機旋轉90°后安裝,將使水泵05和浮子開關06不能正常排水。而且,由于水泵05和浮子開關06位于殼體01內,且在換熱器02和集水盤04之間,受殼體01內部空間的限制,需要將換熱器02拆除,才能將水泵05和浮子開關06拆除,并調整安裝位置,而換熱器02一般連接有管路,使拆除更加困難。綜上,現有技術在風管機立式和臥式兩個方向安裝時,不能保證水泵05和浮子開關06正常排出冷凝水。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提供一種可立式也可臥式安裝的風管機,可在風管機立式和臥式兩個方向安裝時,保證水泵組件正常排出冷凝水。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實施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可立式也可臥式安裝的風管機,包括殼體,所述殼體內設有換熱器以及用于收集所述換熱器上的冷凝水的接水盤,還包括盛水盒,所述盛水盒位于所述殼體的外部,所述接水盤包括所述風管機立式安裝時位于所述換熱器下方的第一集水部,以及所述風管機臥式安裝時位于所述換熱器下方的第二集水部,當所述風管機立式安裝時,所述第一集水部與所述盛水盒通過連接管連通,所述第一集水部內的冷凝水可在重力的作用下經所述連接管流入所述盛水盒內,當所述風管機臥式安裝時,所述第二集水部與所述盛水盒通過連接管連通,所述第二集水部內的冷凝水可在重力的作用下經所述連接管流入所述盛水盒內,所述盛水盒內設有用于將所述盛水盒內的冷凝水排出所述盛水盒外的水泵組件。
本發(fā)明將實施例的可立式也可臥式安裝的風管機,首先,接水盤包括風管機立式安裝時位于換熱器下方的第一集水部,以及風管機臥式安裝時位于換熱器下方的第二集水部,利用第一集水部和第二集水部將可分別適應風管機立式安裝和臥式安裝時冷凝水的收集。同時,還包括盛水盒,且盛水盒位于殼體的外部,當風管機立式安裝時,第一集水部與盛水盒通過連接管連通,第一集水部內的冷凝水可在重力的作用下經連接管流入盛水盒內,當風管機臥式安裝時,第二集水部與盛水盒通過連接管連通,第二集水部內的冷凝水可在重力的作用下經連接管流入盛水盒內,盛水盒內設有用于將盛水盒內的冷凝水排出盛水盒外的水泵組件。由此,由于盛水盒設在殼體外部,在風管機立式安裝時,第一集水部收集的冷凝水流入盛水盒內,并由水泵組件排出;風管機臥式安裝時,第二集水部收集的冷凝水流入盛水盒內,并由水泵組件排出。這樣,當需風管機選擇不同的安裝方式時,只需要對應將第一集水部或第二集水部通過連接管與盛水盒連接,即可保證水泵組件正常排出冷凝水。相比較現有技術,在整個過程中,水泵組件處于殼體外部,不受殼體內部空間的限制,且固定后不用調整位置,通過連接管將接水盤收集的水引導并流入到盛水盒內,可保證風管機在立式和臥式兩個方向安裝時,接水盤內的冷凝水均可由水泵組件正常排出。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現有技術的一種風管機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現有技術的風管機內設置水泵和浮子開關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可立式也可臥式安裝的風管機的殼體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可立式也可臥式安裝的風管機的殼體外設置盛水盒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可立式也可臥式安裝的風管機的盛水盒內設置水泵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可立式也可臥式安裝的風管機的接水盤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可立式也可臥式安裝的風管機掛裝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可立式也可臥式安裝的風管機的盛水盒吊裝時吊鉤結構的安裝結構示意圖;
圖9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可立式也可臥式安裝的風管機的盛水盒掛裝時吊鉤結構的安裝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fā)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景l(fā)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
在本發(fā)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發(fā)明中的具體含義。
術語“第一”、“第二”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一個或者更多個該特征。在本發(fā)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說明,“多個”的含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
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一種可立式也可臥式安裝的風管機,參照圖3和圖4,包括殼體1,殼體1內設有換熱器2以及用于收集換熱器2上的冷凝水的接水盤3,還包括盛水盒4,盛水盒4位于殼體1的外部,接水盤3包括風管機立式安裝時位于換熱器2下方的第一集水部31,以及風管機臥式安裝時位于換熱器2下方的第二集水部32(圖3中未示出,可參照圖6),當風管機立式安裝時,第一集水部31與盛水盒4通過連接管5連通,第一集水部31內的冷凝水可在重力的作用下經連接管5流入盛水盒4內,當風管機臥式安裝時,第二集水部32與盛水盒4通過連接管5連通,第二集水部32內的冷凝水可在重力的作用下經連接管5流入盛水盒4內,如圖5所示,盛水盒4內設有用于將盛水盒4內的冷凝水排出盛水盒4外的水泵組件6。
本發(fā)明將實施例的可立式也可臥式安裝的風管機,首先,參照圖3和圖6,接水盤3包括風管機立式安裝時位于換熱器2下方的第一集水部31,以及風管機臥式安裝時位于換熱器2下方的第二集水部32,利用第一集水部31和第二集水部32將可分別適應風管機立式安裝和臥式安裝時冷凝水的收集。同時,如圖4所示,還包括盛水盒4,且盛水盒4位于殼體1的外部,當風管機立式安裝時,第一集水部31與盛水盒4通過連接管5連通,第一集水部31內的冷凝水可在重力的作用下經連接管5流入盛水盒4內,當風管機臥式安裝時,第二集水部32與盛水盒4通過連接管5連通,第二集水部32內的冷凝水可在重力的作用下經連接管5流入盛水盒4內,如圖5所示,盛水盒4內設有用于將盛水盒4內的冷凝水排出盛水盒4外的水泵組件6。由此,由于盛水盒4設在殼體1外部,在風管機立式安裝時,第一集水部31收集的冷凝水流入盛水盒4內,并由水泵組件6排出;風管機臥式安裝時,第二集水部32收集的冷凝水流入盛水盒4內,并由水泵組件6排出。這樣,當風管機的旋轉不同的安裝方式時,只需要對應將第一集水部31或第二集水部32通過連接管5與盛水盒4連接,即可保證水泵組件6正常排出冷凝水。相比較現有技術,在整個過程中,水泵組件6處于殼體1外部,不受殼體1內部空間的限制,且固定后不用調整位置,通過連接管5將接水盤3收集的水引導并流入到盛水盒4內,可保證風管機在立式和臥式兩個方向安裝時,接水盤3內的冷凝水均可由水泵組件6正常排出。
為保證接水盤3可以收集冷凝水,接水盤3的結構需要至少具有底板和擋水板,例如盒狀結構等,即第一集水部31和第二集水部32可為盒狀結構,考慮到盡量簡化風管機內部結構,如圖6所示,接水盤3的具體形狀結構可為:第一集水部31包括第一底板311,第二集水部32包括第二底板321,第一底板311與第二底板321相連接,圍繞第一底板311和第二底板321的一周設置有擋水板33。這樣,參照圖3和圖6,當風管機立式安裝時,第一底板311、與第一底板311連接的擋水板33,以及第二底板321圍成一個盒狀結構,進而可以收集冷凝水;當風管機臥式安裝時,第二底板321、與第二底板321連接的擋水板33,以及第一底板311圍成一個盒狀結構,進而可以收集冷凝水。
根據風管機不同的安裝方式,連接管5選擇第一集水部31或第二集水部32中收集水的一個來與盛水盒4連通,這樣,可以在第一集水部31和第二集水部32上分別設置一個連接口,使連接管5可以連接在連接口上,但是,這樣連接管5安裝時就得準確地選擇哪個連接口,增加了安裝的條件,不利于簡化操作,可能造成誤操作。參照圖6,將接水盤3設置成這樣的形狀結構后,第一底板311和第二底板321的連接處在風管機立式和臥式安裝時都收集有冷凝水,這樣,就可以在第一底板311和第二底板321的連接處只開設一個出水口,并將連接管5連接在該出水口處,此時,無論風管機旋轉立式或臥式中的任何一種方式安裝,連接管5都能順利地將接水盤3收集的冷凝水引導流入盛水盒4內,即,擋水板33靠近第一底板311和第二底板321的連接處設有一出水口331,連接管5連接在出水口331處。相比較設置連個連接口的方案,簡化了安裝操作,且避免了誤操作的發(fā)生。
水泵組件6設置在盛水盒4內,用于將盛水盒4內的冷凝水排出,如圖5所示,水泵組件6包括固定在盛水盒4內的水泵61和浮子開關62,水泵61的進水端靠近盛水盒4的底面,浮子開關62用于監(jiān)測盛水盒內冷凝水的液面高度。由于重力的影響,流入盛水盒內的冷凝水必然處于盛水盒4的底面,而水泵61的進水端需要淹沒在冷凝水中才能正常工作排水,因此,水泵61的進水端靠近盛水盒4的底面。
需要說明的是,水泵在風管機開機時即啟動,不斷的將冷凝水排出,直到風管機關閉,浮子開關62用于監(jiān)測盛水盒4內冷凝水的液面高度,一般設置在盛水盒4內的危險水位線處,在水泵工作異常不能排水的情況下,盛水盒4內的水位上升至浮子開關62處時,浮子開關62觸發(fā),并發(fā)出警報,以提醒人檢查水泵,及時排出冷凝水。
連接管5使接水盤3內的冷凝水流入盛水盒4內,由于水泵組件6安裝在盛水盒4內,且水泵組件6必然存在不能觸水的電器部分,因此,冷凝水在進入盛水盒4內時,優(yōu)選地從靠近盛水盤4的底面處進水,以避免冷凝水淋到水泵組件6的電器部分。如圖5所示,盛水盒4的側壁靠近底面處設有進水口41,連接管5連接在進水口41處。
為接水盤3內收集的冷凝水可在重力的作用下經連接管5流入盛水盒4內,需要使連接管5和盛水盒4的進水口41低于接水盤3上的出水口331,這樣,連接管5可以是直管,也可以是彎曲管,但是,為了拆卸和安裝方便,并考慮到美觀,如圖4所示,接水盤3的出水口331與盛水盒4的進水口41位于同一水平面上,連接管5為直管。直管的連接管5便于安裝和拆卸,且接水盤3的出水口331與盛水盒4的進水口41通過直管連接管5連接后,整體較美觀。
第一集水部31和第二集水部32可以分別獨立制作安裝,也可以一體成型制作安裝,相比較來說,一體成型節(jié)省加工時序,且安裝時一步到位,因此,優(yōu)選地,第一集水部31和第二集水部32一體成型制作。
需要說明的是,參照圖3,風管機內設有風機7,風機7的出風口朝向換熱器2,以進行空氣換熱,但是,在設置了第一集水部31和第二集水部32后,必然有一個集水部可能阻擋風機7的出風,此處以第一集水部31設在換熱器2和風機7之間為例,如圖3和圖6所示,接水盤3下方設有風機7,接水盤3的第一集水部31位于換熱器2和風機7之間,接水盤3的第一集水部31對應風機7的出風處設有避讓口312。第一集水部31設置避讓口312以避讓風機7的出風口,進而防止第一集水部31阻擋風機7的出風。
由于水泵61安裝在盛水盒4內部,要將冷凝水排出盛水盒4外部,需要在水泵61的出水端連接管路,將水引出盛水盒4外,如圖5所示,水泵61的出水端連接有排水管8,排水管8伸出盛水盒4外部。
排水管8的位置可以隨意設置,但是,考慮到水泵61的進水端靠近盛水盒4的底面,且水泵61的進水端和出水端一般是相對的,即,水泵61的出水端靠近盛水盒4的頂壁,因此,為了易于實現且方便裝配,如圖5所示,優(yōu)選地,盛水盒4的頂壁設有通孔42,排水管8穿過通孔42伸出盛水盒4外部。
風管機在實際安裝時,根據安裝在房屋內位置的不同,常采用不同的安裝方式,例如,參照圖4,當風管機靠近房屋內頂棚安裝時,可采用吊桿吊鉤結構將風管機吊裝在頂棚下方;參照圖7,當風管機靠近房屋內側面墻壁安裝時,可像掛壁式空調一樣,掛裝在墻壁上。由此,風管機的安裝方式比較靈活,而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盛水盒4由于需要與風管機殼體1內的接水盤3連通,其固定的方式也可與風管機一致,即,當靠近房屋內側面墻壁安裝時,可掛裝在墻壁上,當靠近房屋內頂棚安裝時,可采用吊桿吊鉤結構吊裝在頂棚下方。參照圖8和圖9,示例性的給出了盛水盒4上安裝有可適應盛水盒4掛裝或吊裝方式固定的吊鉤結構43,其中,圖8是盛水盒4吊裝時吊鉤結構43與盛水盒4的安裝方式,圖9是盛水盒4掛裝時吊鉤結構43與盛水盒4的安裝方式。
以上僅為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fā)明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應以權利要求所述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