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熱回收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申請涉及氧化鋁焙燒爐廢氣處理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余熱回收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現(xiàn)在國際上通用的生產(chǎn)氧化鋁的方法為使用懸浮式焙燒爐生產(chǎn),在生產(chǎn)中利用空氣的流動將氫氧化鋁夾帶成懸浮狀態(tài)隨氣流帶入焙燒爐中進行焙燒,最后焙燒成氧化鋁,焙燒后的氧化鋁在經(jīng)過冷卻后經(jīng)輸送、儲存,然后用于電解成鋁錠。焙燒后廢氣的余熱溫度達到145°C?160°C,熱量浪費非常巨大。
[0003]因此,如何提供一種能夠回收廢氣熱能的裝置,是目前本領域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問題。
【實用新型內(nèi)容】
[0004]有鑒于此,本申請?zhí)峁┝艘环N余熱回收裝置,以實現(xiàn)提供一種能夠回收廢氣熱能的裝置。
[0005]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申請?zhí)峁┤缦录夹g方案:
[0006]本申請?zhí)峁┑囊环N余熱回收裝置,包括焙燒爐和設置于焙燒爐的煙囪上的熱交換裝置,熱交換裝置內(nèi)設置有多個豎向的換熱管,多個換熱管的下端與煙囪的排煙口連通,換熱管的周向設置有包裹換熱管的殼體,殼體上設置有殼體進氣口和殼體出氣口,殼體出氣口上連通有出氣管路,出氣管路上設置有用于吸氣的進風驅(qū)動裝置。
[0007]可選的,進風驅(qū)動裝置為風機。
[0008]可選的,出氣管路的出氣口連通至焙燒爐內(nèi)腔。
[0009]可選的,焙燒爐內(nèi)用于排煙的排煙驅(qū)動裝置與進風驅(qū)動裝置為同一風機。
[0010]可選的,出氣管路設置于殼體的底部,其包括向下傾斜的直管段和位于直管段后部的向上彎曲的彎管段。
[0011]可選的,直管段的直徑大于彎管段的直徑。
[0012]可選的,出氣管路可拆卸的連接在殼體出氣口上。
[0013]可選的,殼體進氣口包括設置于殼體上端側壁上周向均勾分布的六個開口。
[0014]可選的,煙囪包括豎直煙囪段,熱交換裝置設置于豎直煙囪段的中部。
[0015]可選的,豎直煙囪段下端側壁設置有連接孔,連接孔上連通有向下傾斜的斜管,焙燒爐的出煙口與斜管連通。
[0016]本申請所提供的余熱回收裝置,包括焙燒爐和設置于焙燒爐的煙囪上的熱交換裝置,熱交換裝置內(nèi)設置有多個豎向的換熱管,多個換熱管的下端與煙囪的排煙口連通,換熱管的周向設置有包裹換熱管的殼體,殼體上設置有殼體進氣口和殼體出氣口,殼體出氣口上連通有出氣管路,出氣管路上設置有用于吸氣的進風驅(qū)動裝置。高溫的煙氣廢氣由煙囪排出,經(jīng)由換熱管內(nèi)向外排出,而進風驅(qū)動裝置能夠向內(nèi)吸風,空氣由殼體進氣口進入,在殼體內(nèi)、換熱管管壁外流動,并流至出氣管路,廢氣的熱量被吸收,出氣管路可以連接其他設備并用于提供熱氣,實現(xiàn)了提供一種能夠回收廢氣熱能的裝置。
【附圖說明】
[0017]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申請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申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18]圖1為本申請所提供的余熱回收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2為本申請所提供的余熱回收裝置的熱交換裝置截面剖視圖;
[0020]上圖中:I為殼體進氣口、2為殼體、3為出氣管路、4為豎直煙囪段、5為斜管、6為換熱管。
【具體實施方式】
[0021]本申請?zhí)峁┝艘环N余熱回收裝置,實現(xiàn)了提供一種能夠回收廢氣熱能的裝置。
[0022]下面將結合本申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申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的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申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旧暾埖膶嵤├绢I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申請保護的范圍。
[0023]圖1為本申請所提供的余熱回收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申請所提供的余熱回收裝置的熱交換裝置截面剖視圖。
[0024]本申請?zhí)峁┑囊环N余熱回收裝置,包括焙燒爐和設置于焙燒爐的煙囪上的熱交換裝置,熱交換裝置內(nèi)設置有多個豎向的換熱管6,多個換熱管6的下端與煙囪的排煙口連通,該連通為密封連通,即煙囪排煙口的廢氣全部經(jīng)由換熱管6向上流動,換熱管6的周向設置有包裹換熱管6的殼體2,廢氣不會流動到殼體2與換熱管6之間,殼體2上設置有殼體進氣口I和殼體出氣口,殼體出氣口上連通有出氣管路3,出氣管路3上設置有用于吸氣的進風驅(qū)動裝置。進風驅(qū)動裝置一般為風機,其可以形成負壓。
[0025]綜上所述,高溫的煙氣廢氣由煙囪排出,經(jīng)由換熱管6內(nèi)向外排出,而進風驅(qū)動裝置能夠向內(nèi)吸風,空氣由殼體進氣口 I進入,在殼體2內(nèi)、換熱管6管壁外流動,并流至出氣管路3,廢氣的熱量被吸收,出氣管路3可以連接其他設備并用于提供熱氣,實現(xiàn)了提供一種能夠回收廢氣熱能的裝置。
[0026]進一步的,出氣管路3的出氣口連通至焙燒爐內(nèi)腔。在利用回收熱量加熱后的空氣時,可以將該加熱后的空氣引入焙燒爐,溫度較高的空氣有利于焙燒爐的節(jié)能,節(jié)省了爐內(nèi)對冷空氣預熱的能量。
[0027]更進一步的,焙燒爐內(nèi)用于排煙的排煙驅(qū)動裝置與進風驅(qū)動裝置為同一風機。這樣設計,優(yōu)化了整體結構,排煙驅(qū)動裝置本可以和進風驅(qū)動裝置分別設置風機,多個風機在技術上是可行的的,但二者可以用同一風機作為實現(xiàn)功能的載體,風機一面為正壓,另一面為負壓,使該風機負壓面吸風,而正壓面向外排廢氣,最大程度的簡化了結構,減少了風機的數(shù)量,也節(jié)約了成本。
[0028]具體的,出氣管路3設置于殼體2的底部,其包括向下傾斜的直管段和位于直管段后部的向上彎曲的彎管段。在圖1中,出氣管路3即為右側的支管,其為吸入的空氣的運行管路,其連通于殼體2內(nèi)腔與換熱管6外壁之間的腔體,直管段的直徑大于彎管段的直徑,出氣管路3可拆卸的連接在殼體出氣口上。該出氣管路3可拆卸的部分可以設置為整根管,也可以設置為只是可拆卸的連接直管段,該直管段傾斜向下引出,比較容易拆裝。
[0029]更具體的,殼體進氣口I包括設置于殼體2上端側壁上周向均勻分布的六個開口。六個開口環(huán)向分布,能夠均勻的吸風進氣,開口設計的不易太小,以防止吸氣流量不夠。
[0030]另外的,煙囪包括豎直煙囪段4,熱交換裝置設置于豎直煙囪段4的中部。本質(zhì)上,熱交換裝置能夠讓高溫廢氣從其內(nèi)的換熱管6內(nèi)通過即能實現(xiàn)換熱,一般的煙囪比較高,熱交換裝置不宜設置在煙囪上端部,而應該設置于中部或者中下部,施工時需要將煙囪做成分體式結構,安裝下段后安裝熱交換裝置,然后繼續(xù)安裝上段。豎直煙囪段4下端側壁設置有連接孔,連接孔上連通有向下傾斜的斜管5,焙燒爐的出煙口與斜管5連通。斜管5實現(xiàn)了將焙燒爐內(nèi)的高溫廢氣排放至豎直煙囪段4內(nèi)。本裝置的原理就是通過增加一個熱交換裝置,通過系統(tǒng)的自然循環(huán),在不增加任何動力的情況下,提高焙燒爐進氣溫度,降低能耗和熱量排放。
[0031]本說明書中各個實施例采用遞進的方式描述,每個實施例重點說明的都是與其他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各個實施例之間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參見即可。
[0032]對所公開的實施例的上述說明,使本領域?qū)I(yè)技術人員能夠?qū)崿F(xiàn)或使用本申請。對這些實施例的多種修改對本領域的專業(yè)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本文中所定義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脫離本申請的精神或范圍的情況下,在其它實施例中實現(xiàn)。因此,本申請將不會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這些實施例,而是要符合與本文所公開的原理和新穎特點相一致的最寬的范圍。
【主權項】
1.一種余熱回收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焙燒爐和設置于所述焙燒爐的煙囪上的熱交換裝置,所述熱交換裝置內(nèi)設置有多個豎向的換熱管(6),多個所述換熱管(6)的下端與所述煙囪的排煙口連通,所述換熱管(6)的周向設置有包裹所述換熱管(6)的殼體(2),所述殼體(2)上設置有殼體進氣口( I)和殼體出氣口,所述殼體出氣口上連通有出氣管路(3),所述出氣管路(3)上設置有用于吸氣的進風驅(qū)動裝置。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余熱回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進風驅(qū)動裝置為風機。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余熱回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氣管路(3)的出氣口連通至所述焙燒爐內(nèi)腔。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余熱回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焙燒爐內(nèi)用于排煙的排煙驅(qū)動裝置與所述進風驅(qū)動裝置為同一風機。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余熱回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氣管路(3)設置于殼體(2)的底部,其包括向下傾斜的直管段和位于所述直管段后部的向上彎曲的彎管段。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余熱回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管段的直徑大于所述彎管段的直徑。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余熱回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氣管路(3)可拆卸的連接在所述殼體出氣口上。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余熱回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進氣口(I)包括設置于所述殼體(2)上端側壁上周向均勻分布的六個開口。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余熱回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煙囪包括豎直煙囪段(4),所述熱交換裝置設置于所述豎直煙囪段(4)的中部。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余熱回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豎直煙囪段(4)下端側壁設置有連接孔,所述連接孔上連通有向下傾斜的斜管(5),所述焙燒爐的出煙口與所述斜管(5)連通。
【專利摘要】本申請所提供的余熱回收裝置,包括焙燒爐和設置于焙燒爐的煙囪上的熱交換裝置,熱交換裝置內(nèi)設置有多個豎向的換熱管,多個換熱管的下端與煙囪的排煙口連通,換熱管的周向設置有包裹換熱管的殼體,殼體上設置有殼體進氣口和殼體出氣口,殼體出氣口上連通有出氣管路,出氣管路上設置有用于吸氣的進風驅(qū)動裝置。高溫的煙氣廢氣由煙囪排出,經(jīng)由換熱管內(nèi)向外排出,而進風驅(qū)動裝置能夠向內(nèi)吸風,空氣由殼體進氣口進入,在殼體內(nèi)、換熱管管壁外流動,并流至出氣管路,廢氣的熱量被吸收,出氣管路可以連接其他設備并用于提供熱氣,實現(xiàn)了提供一種能夠回收廢氣熱能的裝置。
【IPC分類】F27D17/00
【公開號】CN205383905
【申請?zhí)枴緾N201521115205
【發(fā)明人】馬煥全, 陳泰, 陳一泰, 李卿
【申請人】河南科達東大國際工程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7月13日
【申請日】2015年1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