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垃圾發(fā)電預處理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一種垃圾處理裝置,具體地說,是一種利用垃圾燃燒發(fā)電 的垃圾發(fā)電預處理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的垃圾燃燒發(fā)電系統(tǒng),主要是引進國外產品,包括垃圾貯坑、垃圾運 轉機構、預熱段爐排、燃燒爐、氣體除塵器和煙囪,其工作原理是,將垃圾貯 坑內的垃圾經垃圾運轉機構送入預熱段爐排進行預熱以后,被送入燃燒爐內燃 燒發(fā)電,其燃燒廢氣被氣體除塵器引入煙囪,但由于國外的垃圾分類系統(tǒng)更完 善,垃圾成份、處理目的和處理方式不同;而國內垃圾的分類體系并不健全, 沒有充分分類,垃圾濕度大,成份復雜,現有系統(tǒng)難以滿足燃燒更加穩(wěn)定、 充分的要求。
現有系統(tǒng)的缺點是垃圾濕度大,燃燒不穩(wěn)定,發(fā)電效率低,影響了生 產,降低了企業(yè)的經濟效益,難以勝任國內垃圾正常處理。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垃圾發(fā)電預處理裝置,能降低垃圾濕度,提 高垃圾燃燒的穩(wěn)定性和發(fā)電效率。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設置一種垃圾發(fā)電預處理裝置,包括垃圾貯 坑、垃圾運轉機構、預熱段爐排、燃燒爐、氣體除塵器和煙囪,其中垃圾貯坑 內經垃圾運轉機構與所述預熱段爐排連接,所述預熱段爐排的輸出口與所述燃 燒爐的輸入口連接,燃燒爐的燃燒廢氣出口端經管道與氣體除塵器廢氣入口端 相通,氣體除塵器的出口端與煙囪相通,其關鍵在于還設置有擠干機構和預 干燥爐排機構,其中擠干機構由擠干箱、左、右擠干液壓泵、滲液管、滲液噴 射泵、卸渣液壓泵組成,所述擠干箱的底部設置有滑道,擠干箱的左、右側壁 套裝在所述滑道中,左、右側壁分別連接所述左、右擠干液壓泵的活塞推桿, 所述擠干箱的底部還設置有所述滲液管;所述擠干箱的底部還設置有活動翻板; 該活動翻板下端固定連接桿與所述卸渣液壓泵的活塞推桿連接,活動翻板的下 方為所述預干燥爐排機構;
垃圾貯坑內的垃圾經垃圾運轉機構送入預熱段爐排進行預熱以后,被送入 燃燒爐內燃燒發(fā)電,其燃燒廢氣被氣體除塵器引入煙囪。
左、右擠干液壓泵推動左、右側壁擠壓擠干箱內的垃圾,使垃圾中攙雜的 大部分水份由滲液管排除,降低了垃圾的濕度。
該預干燥爐排機構由傳送帶、干燥箱和烘干室組成、其中傳送帶上緊密排 布有至少三個干燥箱,每個所述干燥箱箱體上穿有過氣孔,所述傳送帶的一端 位于所述活動翻板的下方,另一端位于所述垃圾貯坑的上方,傳送帶的中部穿 過所述烘干室,該烘干室內設置有進氣管和出氣管,其中進氣管位于所述傳送 帶下方,出氣管位于所述干燥箱上方;
進氣管送入熱空氣,由干燥箱箱體上的過氣孔吹入干燥箱,對垃圾進一步 烘干,以提高垃圾燃燒的穩(wěn)定性和發(fā)電效率。
所述垃圾運轉機構由爪斗和行車組成,其中爪斗安裝在行車下端,所述行 車軌道兩端分別位于所述垃圾貯坑和預熱段爐排上方。
爪斗將垃圾貯坑內的垃圾爪入預熱段爐排。
所述滲液管與所述燃燒爐相通,該滲液管上安裝有所述滲液噴射泵。
垃圾滲液噴入燃燒爐,減化了垃圾滲液的處理手段,降低了成本。
所述進氣管與所述煙囪相通,該進氣管上安裝有進氣引風機。
充分利用煙囪內的尾氣預熱烘干垃圾,節(jié)約了能源。
所述出氣管與所述預熱段爐排相通,該出氣管上安裝有出氣引風機。
出氣管將垃圾廢氣引入預熱段爐排,防止垃圾廢氣對環(huán)境的污染。
本實用新型的顯著效果是降低了垃圾濕度,有利于垃圾的充分燃燒,
提高垃圾燃燒的穩(wěn)定性和發(fā)電效率,減化了垃圾滲液的處理手段,降低了成本。
圖l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框圖2是擠干機構的結構示意圖3是預干燥爐排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如圖l、圖2、圖3所示 一種垃圾發(fā)電預處理裝置,由垃圾貯坑4、垃圾 運轉機構、預熱段爐排24、燃燒爐14、氣體除塵器17、煙囪20、擠干機構和 預干燥爐排機構組成,其中垃圾貯坑4內經垃圾運轉機構與所述預熱段爐排24 連接,所述預熱段爐排24的輸出口與所述燃燒爐14的輸入口連接,燃燒爐14 的燃燒廢氣出口端經管道與氣體除塵器17廢氣入口端相通,氣體除塵器17的 出口端與煙囪20相通;其中擠干機構由擠干箱2、左、右擠干液壓泵3a,3b、 滲液管5、滲液噴射泵6、卸渣液壓泵7組成,所述擠干箱2的底部設置有滑道 2e,擠干箱2的左、右側壁2a,2b套裝在所述滑道2e中,左、右側壁2a, 2b分 別連接所述左、右擠干液壓泵3a, 3b的活塞推桿,所述擠干箱2的底部還設置 有所述滲液管5;所述擠干箱2的底部還設置有活動翻板2c;該活動翻板2c下 端固定連接桿2d與所述卸渣液壓泵7的活塞推桿連接,活動翻板2c的下方為 所述預干燥爐排機構;該預干燥爐排機構由傳送帶8、干燥箱9和烘干室10組成、其中傳送帶8 上緊密排布有至少三個干燥箱9,每個所述干燥箱9箱體上穿有過氣孔9a,所 述傳送帶8的一端位于所述活動翻板2c的下方,另一端位于所述垃圾貯坑4的 上方,傳送帶8的中部穿過所述烘干室10,該烘干室10內設置有進氣管11和 出氣管ir,其中進氣管11位于所述傳送帶8下方,出氣管ll'位于所述干燥 箱9上方;
進氣管ll送入熱空氣,由干燥箱9箱體上的過氣孔9a吹入干燥箱9,對垃 圾進一步烘干,以提高垃圾燃燒的穩(wěn)定性和發(fā)電效率。
所述垃圾運轉機構由爪斗12和行車13組成,其中爪斗12安裝在行車13 下端,所述行車13軌道兩端分別位于所述垃圾貯坑4和預熱段爐排24上方。
爪斗12將垃圾貯坑4內的垃圾爪入預熱段爐排24。
所述滲液管5與所述燃燒爐14相通,該滲液管5上安裝有所述滲液噴射泵6。
垃圾滲液噴入燃燒爐14,減化了垃圾滲液的處理手段,降低了成本。 所述進氣管11與所述煙囪20相通,該進氣管11上安裝有進氣引風機19。 充分利用煙囪20內的尾氣預熱烘干垃圾,節(jié)約了能源。 所述出氣管ll'與所述預熱段爐排24相通,該出氣管ll'上安裝有出氣 引風機19'。
出氣管11'將垃圾廢氣引入預熱段爐排24,防止垃圾廢氣對環(huán)境的污染。 其工作情況如下
將垃圾裝入擠干箱2內,啟動左、右擠干液壓泵3a, 3b推動左、右側壁2a, 2b 擠壓擠干箱2內的垃圾,使垃圾中攙雜的大部分水份由滲液管5排除,降低了 垃圾的濕度,再啟動卸渣液壓泵7,打開活動翻板2c,垃圾落入干燥箱9內, 干燥箱9隨傳送帶8進入烘干室10,進氣管ll引入煙囪20內的高溫尾氣,進 一步烘干干燥箱9內的垃圾,降低垃圾濕度,提高垃圾的燃燒熱值。
權利要求1、一種垃圾發(fā)電預處理裝置,包括垃圾貯坑(4)、垃圾運轉機構、預熱段爐排(24)、燃燒爐(14)、氣體除塵器(17)和煙囪(20),其中垃圾貯坑(4)內經垃圾運轉機構與所述預熱段爐排(24)連接,所述預熱段爐排(24)的輸出口與所述燃燒爐(14)的輸入口連接,燃燒爐(14)的燃燒廢氣出口端經管道與氣體除塵器(17)廢氣入口端相通,氣體除塵器(17)的出口端與煙囪(20)相通,其特征在于還設置有擠干機構和預干燥爐排機構,其中擠干機構由擠干箱(2)、左、右擠干液壓泵(3a,3b)、滲液管(5)、滲液噴射泵(6)、卸渣液壓泵(7)組成,所述擠干箱(2)的底部設置有滑道(2e),擠干箱(2)的左、右側壁(2a,2b)套裝在所述滑道(2e)中,左、右側壁(2a,2b)分別連接所述左、右擠干液壓泵(3a,3b)的活塞推桿,所述擠干箱(2)的底部還設置有所述滲液管(5);所述擠干箱(2)的底部還設置有活動翻板(2c);該活動翻板(2c)下端固定連接桿(2d)與所述卸渣液壓泵(7)的活塞推桿連接,活動翻板(2c)的下方為所述預干燥爐排機構;該預干燥爐排機構由傳送帶(8)、干燥箱(9)和烘干室(10)組成、其中傳送帶(8)上緊密排布有至少三個干燥箱(9),每個所述干燥箱(9)箱體上穿有過氣孔(9a),所述傳送帶(8)的一端位于所述活動翻板(2c)的下方,另一端位于所述垃圾貯坑(4)的上方,傳送帶(8)的中部穿過所述烘干室(10),該烘干室(10)內設置有進氣管(11)和出氣管(11’),其中進氣管(11)位于所述傳送帶(8)下方,出氣管(11’)位于所述干燥箱(9)上方;所述垃圾運轉機構由爪斗(12)和行車(13)組成,其中爪斗(12)安裝在行車(13)下端,所述行車(13)軌道兩端分別位于所述垃圾貯坑(4)和預熱段爐排(24)上方。
2、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垃圾發(fā)電預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滲液管(5)與所述燃燒爐(14)相通,該滲液管(5)上安裝有所述滲液噴射泵(6)。
3、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垃圾發(fā)電預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氣管(11)與所述煙囪(20)相通,該進氣管(11)上安裝有進氣引風機(19)。
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垃圾發(fā)電預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氣管(11,)與所述預熱段爐排(24)相通,該出氣管(ll')上安裝有出氣引風機 (19,)。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垃圾發(fā)電預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擠干箱(2)的左、右側壁(2a,2b)分別連接左、右擠干液壓泵(3a,3b)的活塞推桿,所述擠干箱(2)的底部還設置有所述滲液管;所述擠干箱(2)的底部還設置有活動翻板(2c);活動翻板(2c)的下方為預干燥爐排機構;該預干燥爐排機構的傳送帶(8)上緊密排布有干燥箱(9),進氣管(11)位于傳送帶(8)下方,出氣管(11’)位于所述干燥箱(9)上方。本實用新型的顯著效果是降低了垃圾濕度,有利于垃圾的充分燃燒,提高垃圾燃燒的穩(wěn)定性和發(fā)電效率,減化了垃圾滲液的處理手段,降低了成本。
文檔編號F23G5/02GK201074807SQ20072012475
公開日2008年6月18日 申請日期2007年7月19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7月19日
發(fā)明者朱新才, 李長江, 林順洪, 邵毅敏 申請人:重慶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