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橋梁設施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新型橋梁設備。
背景技術:
在橋梁維護過程中經(jīng)常使用電氣化維護設備,然而在一些橋梁建設中其預設的供電座較少且均為固定設置的,這就使得一些橋梁維護設備在維護中由于維護部位距離供電座較遠而使得供電連接困難,現(xiàn)有中一般都是通過一條或多條接線板加長連接已達到理想供電插接長度,然而這種供電模式操作太過復雜,在多種電氣設備同時工作下,其很難滿足同時供電插接所需,另外,由于連接后的接線板供電線具有一定長度而使得在收放時極為不便,另外,供電線在不使用狀態(tài)下如不及時收起,散落在路面,極易受汽車碾壓碰撞而導致?lián)p壞以及觸電的風險。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新型橋梁設備,其能夠解決上述現(xiàn)在技術中的問題。
本發(fā)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xiàn)的:本發(fā)明的一種新型橋梁設備,包括殼體,所述殼體內部中心處設有容納腔,所述容納腔左右兩側相稱設有收納腔,所述收納腔前側的所述殼體外壁內設有安置槽,所述容納腔內底壁設有前后延長設置的滑行槽,所述滑行槽內設有前后延長設置的螺旋桿,所述螺旋桿后側端與第一驅動機連接,所述滑行槽內設有向上延長并伸進所述容納腔內的滑行塊,所述滑行塊左前側與右后側邊沿側均設有凸出塊,所述凸出塊與所述滑行塊之間均設有傳送腔,所述滑行塊中心處設有第二驅動機,所述第二驅動機前后兩側均設有孔槽,前后兩側的所述孔槽外側端分別與前后兩側的所述滑行塊內的所述傳送腔相通設置,前后兩側的所述孔槽內設有內側端與所述第二驅動機連接的轉桿,所述轉桿與所述孔槽過度配合連接,所述轉桿外側端伸進各自的所述傳送腔內且與所述傳送腔內壁旋轉配合連接,所述傳送腔內的所述轉桿外表面上固定設有第一帶動輪,所述凸出塊內的所述傳送腔內設有旋轉配合連接的轉銷軸,所述轉銷軸上固定設有第二帶動輪,所述第一帶動輪與所述第二帶動輪之間設有傳送帶,每個所述凸出塊內側外壁上均設有第一齒輪,所述第一齒輪與所述轉銷軸固定連接,所述收納腔內設有饒線柱,每個所述饒線柱內側端均貫通所述殼體壁體并伸進所述容納腔內,所述容納腔內的所述饒線柱尾端固定設有第二齒輪,所述收納腔與所述安置槽之間設有通槽以及設置在所述通槽與所述安置槽之間的卡槽,所述安置槽內設有后側端伸進所述卡槽內的輸電件,所述輸電件左右兩側面同時設有凸環(huán),所述輸電件后側端面上設有伸進所述通槽內的插塊,從而方便輸電件收回和安放,所述殼體內底部設有凹槽,所述凹槽內可拆卸的設有配重塊。
進一步地技術方案,每個所述收納腔內的所述饒線柱上均設有收納盤,所述收納盤上纏繞有纜線,所述纜線與所述插塊后側端固定連接。
進一步地技術方案,所述凸環(huán)內側端面與所述輸電件外側端面固定連接,所述凸環(huán)外側端面固定設有紋痕部,所述凸環(huán)與所述輸電件之間的后側面上設有防護墊。
進一步地技術方案,所述滑行塊左前側邊沿側的所述凸出塊位于左側伸進所述容納腔內的所述饒線柱前側位置,所述滑行塊右后側邊沿側的所述凸出塊位于右側伸進所述容納腔內的所述饒線柱后側位置,所述凸出塊內側外壁上的第一齒輪與第二齒輪對向設置。
進一步地技術方案,所述容納腔前側內壁與所述滑行塊左前側邊沿側的所述凸出塊對向處內設有第一感觸器,所述容納腔后側內壁與所述滑行塊右后側邊沿側的所述凸出塊對向處內設有第二感觸器。
進一步地技術方案,左側的所述安置槽內壁上設有第一提醒燈,所述右側的所述安置槽內壁上設有第二提醒燈,所述第一提醒燈與所述第二感觸器電接,所述第二提醒燈與所述第一感觸器電接。
進一步地技術方案,所述滑行槽內的所述滑行塊與所述螺旋桿螺旋紋配合連接。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過容納腔內底壁設前后延長設置的滑行槽,滑行槽內設前后延長設置的螺旋桿,螺旋桿后側端與第一驅動機連接,滑行槽內的滑行塊與螺旋桿螺旋紋配合連接,從而實現(xiàn)自動控制滑行塊的前后移動工作,同時通過前后控制移動滑行塊實現(xiàn)滑行塊右后側邊沿側的凸出塊內側的第一齒輪與右側的第二齒輪嚙合連接以及滑行塊左前側邊沿側的凸出塊內側的第一齒輪與左側的第二齒輪嚙合連接的切換調節(jié)。
2.通過滑行塊左前側與右后側邊沿側均設凸出塊,凸出塊與滑行塊之間均設傳送腔,滑行塊中心處設第二驅動機,第二驅動機前后兩側均設孔槽,前后兩側的孔槽外側端分別與前后兩側的滑行塊內的傳送腔相通設置,前后兩側的孔槽內設內側端與第二驅動機連接的轉桿,轉桿與孔槽過度配合連接,轉桿外側端伸進各自的傳送腔內且與傳送腔內壁旋轉配合連接,傳送腔內的轉桿外表面上固定設第一帶動輪,凸出塊內的傳送腔內設旋轉配合連接的轉銷軸,轉銷軸上固定設第二帶動輪,第一帶動輪與第二帶動輪之間設傳送帶,每個凸出塊內側外壁上均設第一齒輪,從而實現(xiàn)自動控制第一齒輪與第二齒輪的傳動工作,使第二齒輪帶動收納盤轉動完成收線工作。
3.通過容納腔前側內壁與滑行塊左前側邊沿側的凸出塊對向處內設第一感觸器,容納腔后側內壁與滑行塊右后側邊沿側的凸出塊對向處內設第二感觸器,左側的安置槽內壁上設第一提醒燈,右側的安置槽內壁上設第二提醒燈,第一提醒燈與第二感觸器電接,第二提醒燈與第一感觸器電接,從而實在智能控制和指示工作,提高工作人員操作效率以及準確性。
4.本發(fā)明結構簡單,操作簡單,能滿足較長距離的供電要求以及能自動完成收線工作,同時自帶提示功能,提高工作人員操作效率以及準確性,防止纜線損傷以及觸電事故發(fā)生。
附圖說明
為了易于說明,本發(fā)明由下述的具體實施例及附圖作以詳細描述。
圖1為本發(fā)明的殼體內部俯視圖;
圖2為本發(fā)明的右側輸電件拉出時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的右側纜線回收時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的左側輸電件拉出時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fā)明的左側纜線回收時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fā)明殼體的仰視圖;
圖7為本發(fā)明輸電件的放大性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7所示,本發(fā)明的一種新型橋梁設備,包括殼體6,所述殼體6內部中心處設有容納腔7,所述容納腔7左右兩側相稱設有收納腔8,所述收納腔8前側的所述殼體6外壁內設有安置槽9,所述容納腔7內底壁設有前后延長設置的滑行槽71,所述滑行槽71內設有前后延長設置的螺旋桿710,所述螺旋桿710后側端與第一驅動機711連接,所述滑行槽71內設有向上延長并伸進所述容納腔7內的滑行塊72,所述滑行塊72左前側與右后側邊沿側均設有凸出塊73,所述凸出塊73與所述滑行塊72之間均設有傳送腔721,所述滑行塊72中心處設有第二驅動機722,所述第二驅動機722前后兩側均設有孔槽723,前后兩側的所述孔槽723外側端分別與前后兩側的所述滑行塊72內的所述傳送腔721相通設置,前后兩側的所述孔槽723內設有內側端與所述第二驅動機722連接的轉桿724,所述轉桿724與所述孔槽723過度配合連接,所述轉桿724外側端伸進各自的所述傳送腔721內且與所述傳送腔721內壁旋轉配合連接,所述傳送腔721內的所述轉桿724外表面上固定設有第一帶動輪7210,所述凸出塊73內的所述傳送腔721內設有旋轉配合連接的轉銷軸7211,所述轉銷軸7211上固定設有第二帶動輪7212,所述第一帶動輪7210與所述第二帶動輪7212之間設有傳送帶7213,每個所述凸出塊73內側外壁上均設有第一齒輪731,所述第一齒輪731與所述轉銷軸7211固定連接,所述收納腔8內設有饒線柱81,每個所述饒線柱81內側端均貫通所述殼體6壁體并伸進所述容納腔7內,所述容納腔7內的所述饒線柱81尾端固定設有第二齒輪83,所述收納腔8與所述安置槽9之間設有通槽910以及設置在所述通槽910與所述安置槽9之間的卡槽911,所述安置槽9內設有后側端伸進所述卡槽911內的輸電件91,所述輸電件91左右兩側面同時設有凸環(huán)90,所述輸電件91后側端面上設有伸進所述通槽910內的插塊92,從而方便輸電件91收回和安放,所述殼體6內底部設有凹槽61,所述凹槽61內可拆卸的設有配重塊62,通過所述配重塊62可有效增加所述殼體6的承重力,從而防止在拉出所述纜線821時由于施力過大而造成所述殼體6產生晃動甚至傾倒現(xiàn)象的發(fā)生,進而提高穩(wěn)定性。
其中,每個所述收納腔8內的所述饒線柱81上均設有收納盤82,所述收納盤82上纏繞有纜線821,所述纜線821與所述插塊92后側端固定連接。
其中,所述凸環(huán)90內側端面與所述輸電件91外側端面固定連接,所述凸環(huán)90外側端面固定設有紋痕部913,所述凸環(huán)90與所述輸電件91之間的后側面上設有防護墊913,所述凸環(huán)90用于所述所述輸電件91在取放時能有更好的施力點,通過設置在所述凸環(huán)90外側端面的紋痕部913可有效增加取放時與手部接觸時的摩擦力,防止打滑現(xiàn)象的發(fā)生,通過所述防護墊913可增加所述輸電件91與所述卡槽911卡接后的密封性,防止灰塵或水漬通過插接縫隙進入設備內部而影響設備的正常運行。
其中,所述滑行塊72左前側邊沿側的所述凸出塊73位于左側伸進所述容納腔7內的所述饒線柱81前側位置,所述滑行塊72右后側邊沿側的所述凸出塊73位于右側伸進所述容納腔7內的所述饒線柱81后側位置,所述凸出塊73內側外壁上的第一齒輪731與第二齒輪83對向設置,從而實現(xiàn)傳動驅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其中,所述容納腔7前側內壁與所述滑行塊72左前側邊沿側的所述凸出塊73對向處內設有第一感觸器75,所述容納腔7后側內壁與所述滑行塊72右后側邊沿側的所述凸出塊73對向處內設有第二感觸器74。
其中,左側的所述安置槽9內壁上設有第一提醒燈901,所述右側的所述安置槽9內壁上設有第二提醒燈902,所述第一提醒燈901與所述第二感觸器74電接,所述第二提醒燈902與所述第一感觸器75電接,從而實在智能控制和指示工作。
其中,所述滑行槽71內的所述滑行塊72與所述螺旋桿710螺旋紋配合連接,從而實現(xiàn)自動控制滑行塊72沿滑行槽71的前后移動工作。
初始狀態(tài)時,滑行塊72位于滑行槽71內的中心處,同時,滑行塊72位于容納腔7內的中心處,此時,滑行塊72左前側邊沿側的凸出塊73外側壁遠離第一感觸器75,同時,滑行塊72右后側邊沿側的凸出塊73外側壁遠離第二感觸器74,此時,每個凸出塊73內側外壁上的第一齒輪731遠離第二齒輪83,同時,輸電件91后側端完成伸進卡槽911內,此時,插塊92最大程度伸進通槽910內,同時,纜線821最大程度盤繞在收納盤82上,此時,左右兩側的安置槽9內的第一提醒燈901和第二提醒燈902均處于熄滅狀態(tài)。
當需要使用右側輸電件91為電氣設備供電以及回收時,通過拉動右側安置槽9內的輸電件91使右側的輸電件91逐漸脫離右側的卡槽911,同時,使右側的插塊92逐漸脫離右側的通槽910,繼續(xù)拉動右側的輸電件91使右側的輸電件91完全脫離右側的卡槽911,同時,使右側的插塊92帶動右側的纜線821朝外側移動,直至如圖2所示右側的輸電件91帶動右側的插塊92以及右側的插塊92后側端的纜線821完全拉出右側的安置槽9外,然后繼續(xù)拉動右側的輸電件91,使右側的輸電件91與電氣設備插接頭相插接后,即可實現(xiàn)供電連接,當供電完成后,首先將右側的輸電件91與電氣設備插接頭拔離后,通過第一驅動機711控制螺旋桿710正向轉動,由螺旋桿710帶動滑行塊72沿滑行槽71向前移動,直至如圖3所示滑行塊72前側端面與滑行槽71以及容納腔7前側內壁相抵接,此時,滑行塊72右后側邊沿側的凸出塊73內側的第一齒輪731與右側的第二齒輪83嚙合連接,同時,滑行塊72左前側邊沿側的凸出塊73外側壁觸碰到第一感觸器75,使第一感觸器75發(fā)出信號并控制第二提醒燈902亮起,此時,滑行塊72左前側邊沿側的凸出塊73內側的第一齒輪731最大程度遠離左側的第二齒輪83,然后通過第二驅動機722控制轉桿724轉動,由轉桿724帶動第一帶動輪7210轉動,并由第一帶動輪7210上的傳送帶7213帶動第二帶動輪7212轉動,此時,滑行塊72右后側邊沿側的凸出塊73內側的第一齒輪731帶動右側的第二齒輪83轉動,由第二齒輪83帶動右側的饒線柱81轉動,右側的饒線柱81帶動右側收納腔8內的收納盤82轉動,直至右側的插塊92最大程度伸進右側的通槽910內,此時,右側的輸電件91后側端完成伸進右側的卡槽911內,同時,右側的纜線821最大程度盤繞在右側的收納盤82上,此時,控制第二驅動機722停止轉動,然后控制第一驅動機711帶動螺旋桿710反轉,直至滑行塊72移動到滑行槽71和容納腔7內的中心處,使滑行塊72恢復到初始位置,最后控制第一驅動機711停止轉動即可完成右側收線工作;
當需要使用左側輸電件91為電氣設備供電以及回收時,通過拉動左側安置槽9內的輸電件91使輸電件91逐漸脫離左側內的卡槽911,同時,使左側的插塊92逐漸脫離左側的通槽910,繼續(xù)拉動左側的輸電件91使輸電件91完全脫離左側的卡槽911,同時,使左側的插塊92帶動纜線821朝外側移動,直至如圖4所示左側的輸電件91帶動左側的插塊92以及左側插塊92后側端的纜線821完全拉出左側的安置槽9外,然后繼續(xù)拉動左側的輸電件91,使左側輸電件91與電氣設備插接頭相插接后,即可實現(xiàn)供電連接,當供電完成后,首先將左側的輸電件91與電氣設備插接頭拔離后,通過第一驅動機711控制螺旋桿710反轉,由螺旋桿710帶動滑行塊72沿滑行槽71向后移動,直至如圖5所示滑行塊72后側端面與滑行槽71以及容納腔7后側內壁相抵接,此時,滑行塊72左前側邊沿側的凸出塊73內側的第一齒輪731與左側的第二齒輪83嚙合連接,同時,滑行塊72右后側邊沿側的凸出塊73外側壁觸碰到第二感觸器74,使第二感觸器74發(fā)出信號并控制第一提醒燈901亮起,此時,滑行塊72右后側邊沿側的凸出塊73內側的第一齒輪731最大程度遠離右側的第二齒輪83,然后通過第二驅動機722控制轉桿724轉動,由轉桿724帶動第一帶動輪7210轉動,并由第一帶動輪7210上的傳送帶7213帶動第二帶動輪7212轉動,此時,滑行塊72左前側邊沿側的凸出塊73內側的第一齒輪731帶動左側的第二齒輪83轉動,由第二齒輪83帶動左側的饒線柱81轉動,左側的饒線柱81帶動左側收納腔8內的收納盤82轉動,直至左側的插塊92最大程度伸進左側的通槽910內,此時,左側的輸電件91后側端完成伸進左側的卡槽911內,同時,左側的纜線821最大程度盤繞在左側的收納盤82上,此時,控制第二驅動機722停止轉動,然后控制第一驅動機711帶動螺旋桿710正向轉動,直至滑行塊72移動到滑行槽71和容納腔7內的中心處,使滑行塊72恢復到初始位置,最后控制第一驅動機711停止轉動即可完成左側收線工作。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過容納腔內底壁設前后延長設置的滑行槽,滑行槽內設前后延長設置的螺旋桿,螺旋桿后側端與第一驅動機連接,滑行槽內的滑行塊與螺旋桿螺旋紋配合連接,從而實現(xiàn)自動控制滑行塊的前后移動工作,同時通過前后控制移動滑行塊實現(xiàn)滑行塊右后側邊沿側的凸出塊內側的第一齒輪與右側的第二齒輪嚙合連接以及滑行塊左前側邊沿側的凸出塊內側的第一齒輪與左側的第二齒輪嚙合連接的切換調節(jié)。
2.通過滑行塊左前側與右后側邊沿側均設凸出塊,凸出塊與滑行塊之間均設傳送腔,滑行塊中心處設第二驅動機,第二驅動機前后兩側均設孔槽,前后兩側的孔槽外側端分別與前后兩側的滑行塊內的傳送腔相通設置,前后兩側的孔槽內設內側端與第二驅動機連接的轉桿,轉桿與孔槽過度配合連接,轉桿外側端伸進各自的傳送腔內且與傳送腔內壁旋轉配合連接,傳送腔內的轉桿外表面上固定設第一帶動輪,凸出塊內的傳送腔內設旋轉配合連接的轉銷軸,轉銷軸上固定設第二帶動輪,第一帶動輪與第二帶動輪之間設傳送帶,每個凸出塊內側外壁上均設第一齒輪,從而實現(xiàn)自動控制第一齒輪與第二齒輪的傳動工作,使第二齒輪帶動收納盤轉動完成收線工作。
3.通過容納腔前側內壁與滑行塊左前側邊沿側的凸出塊對向處內設第一感觸器,容納腔后側內壁與滑行塊右后側邊沿側的凸出塊對向處內設第二感觸器,左側的安置槽內壁上設第一提醒燈,右側的安置槽內壁上設第二提醒燈,第一提醒燈與第二感觸器電接,第二提醒燈與第一感觸器電接,從而實現(xiàn)智能控制和指示工作,提高工作人員操作效率以及準確性。
4.本發(fā)明結構簡單,操作簡單,能滿足較長距離的供電要求以及能自動完成收線工作,同時自帶提示功能,提高工作人員操作效率以及準確性,防止纜線損傷以及觸電事故發(fā)生。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經(jīng)過創(chuàng)造性勞動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應該以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