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輛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車輛,所述車輛包括可傾斜的車身框架、以及在該車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并列配置的兩個前輪。
【背景技術(shù)】
[0002]已知有如下車輛,該車輛包括:左右轉(zhuǎn)彎時在車輛的左右方向上傾斜的車身框架;以及在該車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并列配置的兩個前輪(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以及非專利文獻1)。這種車輛是能夠在車身框架相對于鉛垂方向傾斜的狀態(tài)下轉(zhuǎn)彎的車輛。更具體而言,車身框架在右轉(zhuǎn)彎時向車輛的右方傾斜,在左轉(zhuǎn)彎時向車輛的左方傾斜。在這種車輛中,為了確保大的車身框架的傾斜量,在車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并列配置的兩個前輪的間隔與一般的四輪車輛的間隔相比非常窄。因此,這種車輛在車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緊湊。
[0003]有義務(wù)將警音器作為向車輛的前方發(fā)出警告音而引起他人注意的配件搭載在車輛。警音器被配置在能夠?qū)τ谒舜_保充分的聲壓的警告音的位置。在專利文獻1以及非專利文獻1所述的車輛中,警音器被容納在配置于前輪的上方的車身罩內(nèi)。
[0004]在先技術(shù)文獻
[0005]專利文獻
[0006]專利文獻1:美國外觀設(shè)計專利547242號公報。
[0007]非專利文獻
[0008]非專利文獻1:Catalogo parti di ricamb1, MP3300ie LT Mod.ZAPM64102,Piagg1&C.S.p.A.
【發(fā)明內(nèi)容】
[0009]在專利文獻1以及非專利文獻1所述的車輛的情況下,使兩個前輪連動的連桿機構(gòu)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該前輪的上方配置的車身罩內(nèi)。為了避開該連桿機構(gòu)的可動范圍、并且確保向車輛的前方的警告音的聲壓,警音器被配置在車身框架的前后方向上的車身罩和連桿機構(gòu)之間。因此,使得車身罩大型化,進一步使得車輛大型化。
[0010]因此,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在包括可傾斜的車身框架、以及在該車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并列配置的兩個前輪的車輛上搭載警音器的情況下,確保警告音的充分的聲壓,并且使車身小型化。
[0011]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可采用的一個方式是以下的車輛:一種車輛,包括:
[0012]車身框架;
[0013]左前輪以及右前輪,所述左前輪和所述右前輪在所述車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被并列配置;
[0014]轉(zhuǎn)向裝置,所述轉(zhuǎn)向裝置使所述左前輪以及所述右前輪轉(zhuǎn)動;
[0015]連桿機構(gòu),所述連桿機構(gòu)與所述左前輪以及所述右前輪相比被配置于上方,通過改變所述左前輪以及所述右前輪相對于所述車身框架的相對位置而使所述車身框架向所述車輛的左方或者右方傾斜;
[0016]連桿罩部,所述連桿罩部覆蓋所述連桿機構(gòu)的至少一部分,并被設(shè)置為相對于所述車身框架不能移位,并且具有與所述左前輪的車輪軸以及所述右前輪的車輪軸相比被配置于所述車身框架的前后方向的前方的前部,并且在從所述前后方向的前方觀察所述車身框架處于直立狀態(tài)的所述車輛時,該前部的下端與所述左前輪的上端以及所述右前輪的上端相比被配置于所述車身框架的上下方向的上方;以及
[0017]警音器,在從所述前后方向的前方觀察所述車身框架處于直立狀態(tài)且所述左前輪和所述右前輪未被所述轉(zhuǎn)向裝置轉(zhuǎn)動的狀態(tài)下的所述車輛時,所述警音器的下端與所述左前輪的車輪軸以及所述右前輪的車輪軸相比配置在所述上下方向的上方、且與所述連桿機構(gòu)的下端相比配置在所述上下方向的下方、且與所述左前輪的左端相比配置在所述左右方向的右側(cè)、且與所述右前輪的右端相比配置在所述左右方向的左側(cè)。
[0018]根據(jù)上述的配置,在從前方觀察車身框架處于直立狀態(tài)且左前輪和右前輪未被轉(zhuǎn)向裝置轉(zhuǎn)動的狀態(tài)下的車輛時,在與兩前輪的各車輪軸相比靠近上方且與連桿罩部的前部的下端相比靠近下方的位置形成朝向車輛的前方敞開的空間。另一方面,在從側(cè)面觀察相同狀態(tài)的車輛時,連桿罩部的前部的下端的高度與兩前輪的上表面的高度之差朝向兩前輪的各個前端變大,因此形成朝向車身框架的左右方向逐漸敞開的空間。通過在臨近上述的空間的位置上配置警音器,容易確保朝向車輛的前方的充分的聲壓的警告音。另外,通過警音器的下端被配置為與連桿機構(gòu)的下端相比位于下方,由此尤其能夠縮短車身框架的前后方向上的連桿罩部和連桿機構(gòu)的距離,能夠使連桿罩部小型化。因此,在包括可傾斜的車身框架、以及在該車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并列配置的兩個前輪的車輛上搭載警音器的情況下,能夠確保警告音的充分的聲壓,并且能使車身小型化。
[0019]也可以是以下的構(gòu)成:在所述車身框架處于直立狀態(tài)且所述左前輪以及所述右前輪未被所述轉(zhuǎn)向裝置轉(zhuǎn)動的狀態(tài)下,所述警音器與所述左前輪的車輪軸以及所述右前輪的車輪軸相比配置于所述前后方向的后方。
[0020]在車輛行駛時等情況下,兩個前輪在連桿罩部的下方有大的移位。因此,警音器需要配置成避開兩個前輪的可動范圍。在與兩個前輪的各車輪軸相比靠近后方的位置,在不使連桿罩部大型化的情況下,采用上述的配置的自由度較高。另一方面,警音器的位置從車輛的前端越靠近后方越難以確保充分的聲壓的警告音。但是,在從前方觀察車身框架處于直立狀態(tài)且左前輪和右前輪未被轉(zhuǎn)向裝置轉(zhuǎn)動的狀態(tài)下的車輛時,在與兩前輪的各車輪軸相比靠近上方、且與連桿機構(gòu)的下端相比靠近下方、且與所述左前輪的左端相比靠近所述左右方向的右側(cè)、且與所述右前輪的右端相比靠近所述左右方向的左側(cè)的位置,隨著靠近車輛的前方而減少遮蔽物,形成敞開的空間。因此,即使在從車輛的前端靠近較后方的位置上配置警音器,如揚聲器那樣該空間對警告音帶來方向性,由此容易確保朝向車輛的前方的充分的聲壓的警告音。因此,在包括可傾斜的車身框架、以及在該車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并列配置的兩個前輪的車輛上搭載警音器的情況下,能夠確保警告音的充分的聲壓,并且能使車身小型化。
[0021]也可以是以下的構(gòu)成:在所述車身框架處于直立狀態(tài)且所述左前輪和所述右前輪未被所述轉(zhuǎn)向裝置轉(zhuǎn)動的狀態(tài)下,所述警音器與所述左前輪的后端以及所述右前輪的后端相比配置于所述前后方向的后方。
[0022]在與兩個前輪的各后端相比靠近后方的位置,在不使連桿罩部大型化的情況下,采用上述的配置的自由度更高。另一方面,警音器的位置從車輛的前端更靠近后方,因此難以確保充分的聲壓的警告音。但是,如上述,連桿罩部的下方形成的空間如揚聲器那樣給警告音帶來方向性,因此容易確保朝向車輛的前方的充分的聲壓的警告音。因此,在包括可傾斜的車身框架、以及在該車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并列配置的兩個前輪的車輛上搭載警音器的情況下,能夠確保警告音的充分的聲壓,并且能使車身小型化。
[0023]所述車輛可以構(gòu)成為具有護腿罩,其中,護腿罩被安裝在所述車身框架,并與所述左前輪的后端以及所述右前輪的后端相比配置于所述前后方向的后方。在該情況下,可以采用所述警音器與所述護腿罩相比配置于所述前后方向的前方的構(gòu)成。
[0024]根據(jù)這樣的構(gòu)成,在警音器的保養(yǎng)檢查時,無需拆卸車身框架上安裝的護腿罩的作業(yè),提高了作業(yè)效率。另外,無需在護腿罩內(nèi)確保用于容納警音器的空間。因此,能夠確保警告音的充分的聲壓,并且能使護腿罩小型化。因此,在包括可傾斜的車身框架、以及在該車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并列配置的兩個前輪的車輛上搭載警音器的情況下,能夠確保警告音的充分的聲壓,并且使車身小型化。
[0025]也可以是以下的構(gòu)成:在如上所述車輛具備護腿罩的情況下,所述警音器被固定在所述車身框架。
[0026]根據(jù)這樣的構(gòu)成,無需在護腿罩設(shè)置用于固定警音器的結(jié)構(gòu)。因此,能夠提高保養(yǎng)檢查所涉及的作業(yè)效率,并且能夠使基于設(shè)置固定結(jié)構(gòu)的護腿罩小型化。因此,在包括可傾斜的車身框架、以及在該車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并列配置的兩個前輪的車輛上搭載警音器的情況下,能夠確保警告音的充分的聲壓,并且能使車身小型化。
[0027]或者,可以采用護腿罩具有開口、并且所述警音器被配置在該開口的后方的構(gòu)成。
[0028]根據(jù)這樣的構(gòu)成,能夠抑制水被兩個前輪甩到警音器。因此,在包括可傾斜的車身框架、以及在該車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并列配置的兩個前輪的車輛上搭載警音器的情況下,能夠確保警告音的充分的聲壓,并且能使車身小型化。
[0029]也可以是以下的構(gòu)成:
[0030]所述連桿機構(gòu)包括:
[0031]上橫向部件;
[0032]下橫向部件,所述下橫向部件與所述上橫向部件相比配置于下方;
[0033]左側(cè)向部件,所述左側(cè)向部件與所述左前輪相比配置于所述上下方向的上方;以及
[0034]右側(cè)向部件,所述右側(cè)向部件與所述右前輪相比配置于所述上下方向的上方。
[0035]在該情況下,也可以構(gòu)成為:所述上橫向部件、所述下橫向部件、所述左側(cè)向部件以及所述右側(cè)向部件被連結(jié)使得所述上橫向部件與所述下橫向部件保持相互平行的姿勢、所述左側(cè)向部件與所述右側(cè)向部件保持相互平行的姿勢。
[0036]與所謂的雙橫臂方式的連桿機構(gòu)相比,容易將構(gòu)成連桿機構(gòu)的部件組集中在連桿罩部內(nèi)。因此,容易在連桿罩部的下方確保用于配置警音器的空間。換句話說,能夠抑制連桿罩部的大型化,并且能夠提高警音器的布局自由度。因此,在包括可傾斜的車身框架、以及在該車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并列配置的兩個前輪的車輛上搭載警音器的情況下,能夠確保警告音的充分的聲壓,并且能使車身小型化。
【附圖說明】
[0037]圖1是從左側(cè)觀察到的一個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車輛的整體的側(cè)視圖;
[0038]圖2是示出圖1的車輛的前部的主視圖;
[0039]圖3是示出圖1的車輛的前部的俯視圖;
[0040]圖4是示出轉(zhuǎn)向時的圖1的車輛的前部的俯視圖;
[0041]圖5是示出傾斜時的圖1的車輛的前部的主視圖;
[0042]圖6是示出傾斜以及轉(zhuǎn)向時的圖1的車輛的前部的主視圖;
[0043]圖7是示出圖1的車輛具備的警音器的位置的主視圖;
[0044]圖8是示出圖7的警音器的位置的部分截面的左側(cè)視圖;
[0045]圖9是示出變形例所涉及的警音器的位置的主視圖;
[0046]圖10是示出圖9的警音器的位置的部分截面的左側(cè)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47]下面,參照附圖,對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的例子進行詳細的說明。
[0048]在附圖中,箭頭F表示車輛的前方向。箭頭B表示車輛的后方向。箭頭U表示車輛的上方向。箭頭D表示車輛的下方向。箭頭R表示車輛的右方向。箭頭L表示車輛的左方向。
[0049]車輛使車身框架相對于鉛垂方向朝車輛的左右方向傾斜并轉(zhuǎn)彎。由此,除了以車輛為基準的方向,還能確定以車身框架為基準的方向。在附圖中,箭頭FF表示車身框架的前方向。箭頭FB表示車身框架的后方向。箭頭FU表示車身框架的上方向。箭頭FD表示車身框架的下方向。箭頭FR表示車身框架的右方向。箭頭FL表示車身框架的左方向。
當前第1頁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