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的變形量達到D則高載荷吸收部9基本成為被壓扁的狀態(tài),由此無法塑性變形,膝墊I中無法再吸收沖擊。
[0030]膝墊I由于具有這種作用,所以在來自膝部3的沖擊能量比較小時僅通過低載荷吸收部7的塑性變形來吸收沖擊能量,可以將施加于膝部3的載荷抑制為F1,而可以抑制對膝部3的損傷。在來自膝部3的沖擊能量較大時,可以通過低載荷吸收部7與高載荷吸收部9雙方的塑性變形來吸收大量的沖擊能量,而將對膝部3的損傷抑制為最小限度。另夕卜,優(yōu)選低載荷吸收部7與高載荷吸收部9各自的塑性變形開始載荷Fl、F2可以根據(jù)車輛的種類、設計思想等靈活地調節(jié),但在本實施方式中,低載荷吸收部7與高載荷吸收部9均由吹塑成型體構成,所以通過使其壁厚、肋結構變化,可以使塑性變形開始載荷Fl、F2容易地變化。另外,本實施方式的膝墊I由吹塑成型體構成,所以與金屬制的現(xiàn)有膝墊相比可以實現(xiàn)車輛的輕量化。
[0031]2.第二實施方式
使用圖8?圖10對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膝墊I進行說明。圖8是膝墊I的立體圖。圖9(a)?(C)分別是膝墊I的主視圖、俯視圖、以及右側視圖。圖9(d)是圖9(a)中的箭頭D方向的投影圖。圖10(a)?(c)分別示出圖9(a)中的A — A線、B — B線、以及C 一 C線端面形狀。圖11是表示組合模具的例子的與圖9(a)中的A — A線端面形狀對應的圖。
[0032]本實施方式的膝墊I具備低載荷吸收部7與高載荷吸收部9這樣的基本結構以及其沖擊能量吸收原理與第一實施方式是共通的,就共通部分而言,第一實施方式的說明也適合于本實施方式。
[0033]如圖2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膝墊I由低載荷吸收部7與高載荷吸收部9形成為一體的中空狀而得的吹塑成型體構成,比膝墊I的假想上的邊界線Ia靠前方的前方部分是低載荷吸收部7,比邊界線Ia靠后方的后方部分是高載荷吸收部9。此外,在本說明書中,用邊界線Ia明示出低載荷吸收部7與高載荷吸收部9的邊界,但低載荷吸收部7與高載荷吸收部9之間無需存在明確的邊界,可以從低載荷吸收部7向高載荷吸收部9逐漸轉變。例如,逐漸加深橫槽肋的深度,或在逐漸使橫槽肋的角度變化的情況下低載荷吸收部7與高載荷吸收部9之間不出現(xiàn)明確的邊界,這種形態(tài)也是可以的。
[0034]低載荷吸收部7由如下部件構成:與膝部3鄰接且作為載荷輸入面的前表面7f、從前表面7f向后方延伸的上表面7u、底面7b、右側面7m、以及左側面71。高載荷吸收部9由如下部件構成:作為低載荷吸收部7的前表面7f的相反側的面的背面9r、從背面9r向前方延伸的上表面9u、底面%、右側面9m、以及左側面91。
[0035]如圖11所示,本實施方式的膝墊I使用沿左右方向(圖8以及圖11中的箭頭H方向)進行開閉的組合模具19m、191通過吹塑成型而形成,所以遍及前表面7f、上表面7u、9u、背面9r、以及底面9b、7b形成分型線P。
[0036]低載荷吸收部7在右側面7m以及左側面71具有橫槽肋7c,高載荷吸收部9在右側面9m以及左側面91具有橫槽肋9c。低載荷吸收部7的橫槽肋7c形成為比高載荷吸收部9的橫槽肋9c淺,且數(shù)量較少。進而,如圖9(a)所示,橫槽肋7c延伸的方向X相對于從膝部3輸入的載荷F的輸入方向Y偏移角度Θ,所以相應地橫槽肋7c的側壁承受載荷F的力變弱。通過以上結構,低載荷吸收部7的塑性變形開始載荷比高載荷吸收部9小。此外,可以無需使橫槽肋7c的方向X從載荷輸入方向Y錯開,而是與橫槽肋9c相同地與載荷輸入方向X—致。角度Θ的大小例如為10度?50度,優(yōu)選為20度?40度。這是因為,若角度Θ過小則低載荷吸收部7的塑性變形開始載荷難以充分小,若角度Θ過大則塑性變形開始載荷過小。
[0037]高載荷吸收部9的橫槽肋9c以及縱槽肋9e的功能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在高載荷吸收部9的背面9r設置的安裝凸部9g的結構以及使用方法也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
[0038]如上所述,根據(jù)本實施方式,可以使用一個吹塑成型體實現(xiàn)低載荷吸收部7與高載荷吸收部9。
[0039]在上述兩個實施方式中,膝墊I具備低載荷吸收部7與高載荷吸收部9,但可以根據(jù)需要,在低載荷吸收部7與高載荷吸收部9之間,具備塑性變形開始載荷為低載荷吸收部7與高載荷吸收部9之間的值的中載荷吸收部。在第一實施方式中,中載荷吸收部可以為其它吹塑成型體,也可以將低載荷吸收部7的吹塑成型體或高載荷吸收部9的吹塑成型體的一部分作為中載荷吸收部。
附圖文字說明
[0040]I…膝墊;7…低載荷吸收部;9…高載荷吸收部;7p、9p、p…分型線;7c、9c…橫槽肋。
【主權項】
1.一種膝墊,通過從乘員的膝部輸入載荷而變形,并吸收對所述膝部的沖擊, 所述膝墊的特征在于,具備: 低載荷吸收部,其具有從所述膝部輸入所述載荷的載荷輸入面;以及高載荷吸收部,其在比所述低載荷吸收部更遠離所述膝部的位置沿載荷輸入方向并排配置,且塑性變形開始載荷比所述低載荷吸收部大, 所述低載荷吸收部與所述高載荷吸收部由一體的或彼此獨立的中空構造體構成。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膝墊,其特征在于, 至少在所述高載荷吸收部,具備向中空部側凹陷的肋,且該凹陷的肋具有基于所述載荷而塑性變形的壁面,所述肋設置為所述高載荷吸收部的塑性變形開始載荷比所述低載荷吸收部大。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權利要求2所述的膝墊,其特征在于, 至少在所述高載荷吸收部,具備沿載荷方向延伸的橫槽狀的肋,且該橫槽狀的肋具有基于所述載荷而塑性變形的壁面。4.根據(jù)權利要求1?3中任一項所述的膝墊,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低載荷吸收部以及所述高載荷吸收部,分別具備具有基于所述載荷而塑性變形的壁面的橫槽狀的肋, 所述高載荷吸收部的橫槽狀的肋形成為比所述低載荷吸收部的橫槽狀的肋深或肋的數(shù)量多、以及/或者沿接近所述載荷的輸入方向的方向延伸。5.根據(jù)權利要求1?4中任一項所述的膝墊,其特征在于, 所述高載荷吸收部具備:具有基于所述載荷而塑性變形的壁面且沿載荷方向延伸的橫槽狀的肋;以及沿與所述橫槽狀的肋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的縱槽狀的肋。6.根據(jù)權利要求1?5中任一項所述的膝墊,其特征在于, 所述載荷輸入面相對于所述載荷的輸入方向朝下側傾斜。7.根據(jù)權利要求1?6中任一項所述的膝墊,其特征在于, 所述低載荷吸收部與所述高載荷吸收部由形成為彼此獨立的中空狀的吹塑成型體構成, 所述低載荷吸收部的分型線面與所述載荷的輸入方向大致垂直, 所述高載荷吸收部的分型線面與所述載荷的輸入方向大致平行。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膝墊,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低載荷吸收部的所述載荷輸入面還具備格子狀肋。9.根據(jù)權利要求7或權利要求8所述的膝墊,其特征在于, 所述低載荷吸收部在所述低載荷吸收部的分型線上還具備安裝片,該安裝片用于使所述低載荷吸收部與所述高載荷吸收部連結。10.根據(jù)權利要求1?6中任一項所述的膝墊,其特征在于, 所述低載荷吸收部與所述高載荷吸收部由形成為一體的中空狀的吹塑成型體構成。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膝墊,不會使車輛重量大幅增大且易于將開始塑性變形的載荷控制為所期望的值。根據(jù)本發(fā)明提供的膝墊,通過從乘員的膝部輸入載荷而變形,并吸收對上述膝部的沖擊,在上述膝墊中,具備:低載荷吸收部,其具有從上述膝部輸入上述載荷的載荷輸入面;以及高載荷吸收部,其在比上述低載荷吸收部更遠離上述膝部的位置沿載荷輸入方向并排配置,且塑性變形開始載荷比上述低載荷吸收部大,上述低載荷吸收部與上述高載荷吸收部由一體的或彼此獨立的中空構造體構成。
【IPC分類】B60R21/045
【公開號】CN105142989
【申請?zhí)枴緾N201480018687
【發(fā)明人】玉田輝雄, 船戶隆文
【申請人】京洛株式會社
【公開日】2015年12月9日
【申請日】2014年3月5日
【公告號】WO2014156522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