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電機的混合動力驅動模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具有權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所述特征的混合動力驅動模塊。
【背景技術】
[0002]由現(xiàn)有技術DE 10 2011 120 809 Al公開了一種形式為用于混合動力車輛的多級離合器系統(tǒng)的混合動力驅動模塊。所述多級離合器系統(tǒng)具有油冷卻系統(tǒng),其中所述多級離合器系統(tǒng)在共同的旋轉軸上具有兩個濕式起動離合器以及一個濕式分離離合器。所述油冷卻系統(tǒng)具有經由所述兩個起動離合器的第一供油路徑和經由所述分離離合器的第二供油路徑。在所述多級離合器系統(tǒng)的外部布置有形式為電動機的電機。所述第二供油路徑具有用于引導尤其經由兩個離合器支架之間的間隙的油流的導油板。所述起動離合器構造為具有兩個子離合器的雙離合器。所述電機布置在具有雙離合器和分離離合器的共同的油腔中。所述電機具有轉子和轉子支架,其中所述轉子和所述轉子支架相互連接。
[0003]由文獻AT 412 311 B公開了一種具有構造為定子或轉子的疊片組的無殼體的電動機。所述疊片組具有用于引導冷卻介質的通道。所述疊片組在端側的蓋板之間通過兩個U形的壓緊夾子壓合在一起。所述通道用于引導經過管子的冷卻介質。定子基本上由具有凸緣和凹槽的疊片組構成,所述凸緣和凹槽以一定角度間距沿縱向方向與轉子軸同心地布置在疊片組的內圓周上,并且用于容納繞組。所述定子或者說疊片組無殼體地構造。所述疊片組的金屬板設有沖壓有孔口的凸緣,所述孔口在金屬板的整體上分別形成用于引導流動的冷卻介質、比如空氣、水或者液壓油的通道,所述通道通過由金屬或者塑料、優(yōu)選銅制成的管子襯塞。通過冷卻通道應當實現(xiàn)一種相對于通常的、具有外冷卻部的電動機的更好的冷卻,因為在此省去了從疊片組到殼體的熱量傳遞。
[0004]由文獻DE 10 2005 021 907公開了一種電機。所述電機具有定子。所述定子基本上由具有繞組的定子疊片組構成。所述定子疊片組由單個的、可堆疊的定子疊片構成。所述定子疊片組可通過冷卻劑冷卻。在單個的定子疊片上構造有廓線(Konturierung)和凹部,所述廓線和凹部在接合在一起的定子疊片組中形成多個相互關聯(lián)的冷卻劑通道的、在定子疊片組的外圓周的區(qū)域中延伸的冷卻劑通道結構。
[0005]根據(jù)現(xiàn)有技術的混合動力驅動模塊還并不是最優(yōu)的。在運行電機時,在定子和轉子之間還可能產生拖曳力矩(Schl印pmoment)。在轉子和定子之間的空隙中的油以及轉子和定子本身在此都可能被加熱。
【發(fā)明內容】
[0006]因此本發(fā)明的任務在于,如此設計和改進開頭提到的混合驅動模塊,從而在運行電機時至少減小拖曳力矩,尤其也降低了不同組件的溫度并且提高了長期運轉效率(Dauerleistung)0
[0007]本發(fā)明的任務通過以下方式來解決,即第一導油機構布置在所述電機的端部上,其中借助所述第一導油機構能夠通過在所述轉子支架中的油排出開口將油引導到所述電機的另一個端部上。其優(yōu)點在于,冷卻油不會以更大的量到達電機的空隙中。通過連續(xù)地運走油而避免了電機2利用油的“完全運行”。經過改進的油循環(huán)用于附加地冷卻電機。在特別優(yōu)選的設計方案中,如此彈性地構造導油機構,從而所述導油機構軸向地預緊轉子。所述第一導油機構優(yōu)選具有導油區(qū)域,其中所述導油區(qū)域基本上錐形地從轉子支架的內圓周面出發(fā)向內延伸。該第一導油機構尤其布置在電機的端部上,其中該端部朝向殼體或者說冷卻外殼。所述電機布置在殼體內部,其中所述導油區(qū)域從轉子支架斜向內部朝向殼體、尤其是朝向殼體的側壁突出,從而可以將徑向向外離心甩出的油經由導油區(qū)域從殼體引導出去。所述轉子支架具有基本上軸向地沿圓周方向延伸的承載區(qū)域和底部區(qū)域,其中所述底部區(qū)域具有至少一個、優(yōu)選多個油排出開口。所述第一導油機構簡化了從殼體中運出油,由此避免了電機和殼體之間的油堵塞,進而尤其減小了電機的空隙中的油量。
[0008]第二導油機構優(yōu)選布置在所述電機的另一個端部上,其中借助所述第二導油機構能夠將徑向向外離心甩出的油從所述電機引導出去。由此避免了,在該端部上油進入到電機的空隙中。此外還簡化了在該端部上從空隙中排出油。由此也減小了拖曳力矩。
[0009]所述兩種導油機構在此一方面能夠彈性地支撐在轉子支架上,并且另一方面能夠彈性地支撐在轉子的端面上。由此改善了轉子的溫度性。所述導油機構旋轉固定地布置。由旋轉固定的第一導油機構和轉子支架中的油排出開口構成的組合收集了運行中的離心油,并且所述離心油由于離心力通過所述油排出開口導出到離合器側、也就是說朝向所述第二導油機構導出。由此至少降低了由油引起的拖曳力矩。同時通過油循環(huán)實現(xiàn)了電機的附加冷卻效果,由此顯著提升了電機的長期運轉效率。所述長期運轉效率在同時減小傳動裝置中的拖曳力矩和溫度時得到了改善。
[0010]在特別優(yōu)選的設計方案中,在定子的外側面上設有至少一個油通道,由此油可以從殼體中排出,而不會滲透到電機的空隙中。在此如此設計殼體、也即電機的相應的冷卻外殼的長度,從而在相應的油通道的端部上冷卻油能夠從電機中進而從冷卻外殼中排出。
[0011]所述導油機構的幾何形狀或者說定位角(Anstellwinkel)是可以改變的。油排出開口的數(shù)量和直徑同樣是可以改變的。定子中的冷卻油通道的數(shù)量和直徑同樣是可以改變的。這里提出的措施相對于電機的大幅度性能提升來說是可以相對成本低廉地實施的。尤其通過上述特征的組合改善了冷卻效率、顯著提高了長期運轉效率并且減小了拖曳力矩。因此避免了開頭提到的缺點并且獲得了相應的優(yōu)點。
【附圖說明】
[0012]目前存在多種設計和改進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混合動力驅動模塊的技術方案。對此首先可以參考從屬于權利要求1的從屬權利要求。接下來借助附圖和所屬的說明詳細解釋所述混合動力驅動模塊的優(yōu)選的設計方案。在附圖中示出:
圖1是具有電機的混合動力驅動模塊的示意性的、局部剖面圖;
圖2是布置在電機的端側的第一導油機構的示意性的、細節(jié)剖面圖;并且圖3是布置在電機的對置的端側上的第二導油機構的示意性的、細節(jié)剖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3]在圖1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用于車輛的混合驅動模塊I。所述混合驅動模塊I具有電機2。所述電機2布置在離合器殼體3的內部。所述電機2還布置在另一個內部殼體4、即冷卻外殼的內部。所述殼體4具有基本上沿軸向方向延伸的外殼區(qū)域5。所述外殼區(qū)域5在此用作冷卻外殼。側壁6與外殼區(qū)域5鄰接地向內延伸。所述殼體4限定了油腔7,其中所述電機2布置在所述油腔7內部。所述殼體4還具有基本上空心柱狀的支承區(qū)域8。所述支承區(qū)域8利用其內圓周面限定了基本上未詳細示出的軸容納部,所述軸容納部被驅動軸(未示出)貫穿。所述支承區(qū)域8在此一體地與所述側壁6和外殼區(qū)域5構造。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相應的區(qū)域構造為單獨的部件。
[0014]所述電機2具有定子9和轉子10。所述電機2還具有轉子支架11,其中所述轉子10不可相對轉動地布置在所述轉子支架11上。所述電機2設計為內部轉動件(Innerljiufer)。所述轉子10可以轉動地布置在所述定子9內部。所述轉子支架11借助兩個軸承12、13支承在殼體4的支承區(qū)域8上。所述支承區(qū)域8在裝配轉子支架11時用作對中心裝置。
[0015]所述轉子支架11基本上構造為缽狀。所述轉子支架11具有承載區(qū)域14,其中所述承載區(qū)域14承載所述轉子10。所述承載區(qū)域14基本上沿軸向方向并且沿圓周方向延伸。此外,所述轉子支架11還具有底部區(qū)域15,其中所述底部區(qū)域15基本上套筒狀地構造。所述轉子支架11借助于軸承12、13支承在所述底部區(qū)域15上。所述承載區(qū)域14和底部區(qū)域15通過底部區(qū)域16相互連接。在示出的設計方案中,所述底部區(qū)域基本上沿徑向方向并且沿圓周方向延伸。所述底部區(qū)域基本上盤狀地構造。所述轉子支架11尤其一體地構造。
[0016]所述轉子10具有多個磁體17和多個薄片疊片組18。所述磁體17在此尤其與所述薄片疊片組18粘接。所述薄片疊片組18可以具有未詳細示出的料箱(Taschen),所述磁體17粘接到所述料箱中。所述定子9具有多個繞組19,其中所述繞組19可以通過相應的接頭20通電。所述定子9還具有定子疊片組21。
[0017]由轉子10和轉子支架11構成的結構目前具有殼體側的端部22和傳動裝置側的端部23。
[0018]現(xiàn)在通過以下方式避免在上文中提到的缺點,即第一導油機構24布置在電機的端部22上,其中借助所述第一導油機構24能夠通過在所述轉子支架11中的油排出開口 27將油引導到所述電機2的另一個端部23上。
[0019]所述第一導油機構24布置在所述轉子支架11的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