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動車輛的電池組安裝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電動車輛的總布置設計,尤其與電動車輛的電池組安裝結構設計有關。
背景技術:
為了降低汽車尾氣對環(huán)境的影響,各國都已研究替代燃油發(fā)動機的汽車,如純電動車、混合動力汽車、燃氣汽車等。作為電動車,需要配置高壓電池組、牽引電機、電池管理系統(tǒng)等電氣設備。而乘用車的布置都比較緊湊,在考慮這些電氣設備安裝的同時,還需要考慮不減小車輛的乘用空間和后備箱空間?,F(xiàn)有的電動車的電池組安裝方式有三種:第一種是直接將高壓電池組安裝在后地板面板上,放置于座椅后;第二種是在地板和座椅之間安裝電池組,將電池一部分下沉到后備箱中;第三種是將電池組安裝在后備箱中的后地板及后座椅靠背的支撐板之間。由于上述安裝方式都是將高壓電池安裝在車身內(nèi)部,高壓線束也隨電池組布置在車身內(nèi),會影響乘客安全;且上述安裝方式都占用了后備箱空間;此外,高壓電池布置在車身后端,會造成車輛后軸負荷過大。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電動車輛的電池組安裝結構,用于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的上述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了 一種電動車輛的電池組安裝結構,所述電動車輛的電池包括前電池組和后電池組;在所述車輛的司機座椅下設置有第一電池箱以放置所述前電池組;在所述車輛的后地板第一橫梁、左、右后縱梁前連接板下封板、后地板前部加強板所圍繞而成的空間內(nèi),設置有第二電池箱以放置所述后電池組;所述前電池組和后電池組之間通過高壓線束連接,且所述高壓線束位于車廂外的底部;所述第一電池箱和第二電池箱連接有通風管道。本發(fā)明的電池組安裝結構通過將電池分為前后兩組,分別安裝在車身前后部,均衡了車輛的前后軸荷;電池組及高壓線束均位于車身外部,由此避免可避免人員觸電,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圖1是常規(guī)汽車車廂底部的仰視圖;圖2是本發(fā)明的電動車車廂底部的仰視圖;圖3是圖2中的電動車的A區(qū)域的仰視局部示意圖;圖4是圖2中的電動車的B區(qū)域的仰視局部示意圖5是前電池箱的軸測圖;圖6是前電池組的軸測圖;圖7是后電池組的軸測圖;圖8是將前、后電池組安裝到車身上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體現(xiàn)本發(fā)明特征與優(yōu)點的典型實施例將在以下的說明中詳細敘述。應理解的是本發(fā)明能夠在不同的實施例上具有各種的變化,其皆不脫離本發(fā)明的范圍,且其中的說明及所附附圖在本質(zhì)上是當作說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發(fā)明。本發(fā)明的電動車用電池組的安裝結構,是一種新型電動車用電池組的安裝結構,主要是將高壓電池分為兩組布置,一組布置在司機座椅下方,一組布置在常規(guī)車的油箱處,兩電池組均布置在車身外部,不會影響乘客安全。上述的電池組安裝結構,只需對司機座椅下的空間進行較小的改動,既不減小乘用空間和后備箱空間,又能很好的放置電池組,且電池組呈前后設置,使得前后軸的負荷比較均衡,使車輛結構比較穩(wěn)定,避免了現(xiàn)有技術中后軸負荷過大的情況。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電池組的安裝結構進行詳細說明。圖1是常規(guī)汽車下車身的仰視圖;圖2是本發(fā)明的電動車下車身的仰視圖;圖3是本發(fā)明的電動車的A區(qū)域的仰視局部示意圖;圖4是本發(fā)明的電動車的B區(qū)域的仰視局部示意圖;圖5是電池箱的軸測圖;圖6是前電池組的軸測圖;圖7是后電池組的軸測圖;圖8是將前、后電池組安裝到車身上的示意圖。以下結合圖1-圖8對本發(fā)明的電池組安裝結構進行說明。結合圖1和圖2,本發(fā)明在常規(guī)車輛的基礎上,對司機座位下的空間進行了改動,即對下車身的A區(qū)域進行了改動,在司機座位下方的空間設置具有一定容置空間的電池箱8,以放置前電池組10。圖8為本發(fā)明電動車的電池組安裝結構的整體示意圖,本發(fā)明的高壓電池組分為兩組,其外形結構如圖6、圖7所示。圖3為前電池組10的安裝結構的示意圖,前電池組10安裝在司機座位下的空間,即圖中電池箱8組成的空腔內(nèi),電池箱8的結構如圖5所示,由電池箱框架2和蒙皮9組成。前電池組10通過17個螺栓固定在車身上,安裝點布置在左前縱梁I上4個、右前縱梁3上3個、電池箱框架2上10個。圖4為后電池組13安裝結構的示意圖,后電池組13安裝到常規(guī)車油箱處,即如圖中的左后縱梁前連接板下封板5、右后縱梁前連接板下封板7、后地板第一橫梁6、后地板前部加強板4所形成的空間內(nèi);即后電池組13安裝利用了常規(guī)車車身的油箱安裝點和安裝空間。后電池組13通過6個螺栓固定在車身上,安裝點布置左后縱梁前連接板下封板5上I個、右后縱梁前連接板下封板7上I個、后地板第一橫梁6上2個、后地板前部加強板4上2個。參考圖3、圖4,前、后電池組的安裝結構均為焊接框架結構,保證了電池組的安裝強度,避免車身結構變形。此外,前、后電池組安裝到車身上后,兩組電池通過高壓線束11進行連接,使兩者合為一個整體。
對于電池的散熱問題,前電池組10和后電池組13還需要連接通風管道12。優(yōu)選的,前電池組10和后電池組13可共用一個通風管道12,使得車輛的整體布局更為合理。通過上述的電池組安裝結構可知,本發(fā)明的電池組安裝結構通過將電池分為前后兩組,且分別安裝在比較合適的位置上,使得車輛僅需做較小的改動;電池組及高壓線束均位于車身外部,由此避免可避免人員觸電,具有較高的安全性;而由于將電池組分為兩組分別安裝在車身前后部,均衡了車輛的前后軸荷;此外,容置電池組的電池箱采用焊接的方式及設置外圍蒙皮,并采用螺栓將電池組固定于框架上,使得電池組的安裝結構強度高,能夠避免車身結構變形。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意識到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所附的權利要求所揭示的本發(fā)明的范圍和精神的情況下所作的更動與潤飾,均屬本發(fā)明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
權利要求
1.一種電動車輛的電池組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電動車輛的電池包括前電池組和后電池組; 在所述車輛的司機座椅下設置有第一電池箱以放置所述前電池組; 在所述車輛的后地板第一橫梁、左、右后縱梁前連接板下封板、后地板前部加強板所圍繞而成的空間內(nèi),設置有第二電池箱以放置所述后電池組; 所述前電池組和后電池組之間通過高壓線束連接,且所述高壓線束位于車廂外底部; 所述第一電池箱和第二電池箱連接有通風管道。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車輛的電池組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電池箱和第二電池箱的通風管道相連通。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車輛的電池組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電池箱和所述第二電池箱均為焊接框架結構且外圍有蒙皮。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電動車輛的電池組安裝結構,所述電動車輛的電池包括前電池組和后電池組;在所述車輛的司機座椅下設置有第一電池箱以放置所述前電池組;在所述車輛的后地板第一橫梁、左、右后縱梁前連接板下封板、后地板前部加強板所圍繞而成的空間內(nèi),設置有第二電池箱以放置所述后電池組;所述前電池組和后電池組之間通過高壓線束連接,且所述高壓線束位于車廂外的底部;所述第一電池箱和第二電池箱連接有通風管道。本發(fā)明的電池組安裝結構通過將電池分為前后兩組,分別安裝在車身前后部,均衡了車輛的前后軸荷;電池組及高壓線束均位于車身外部,由此可避免人員觸電,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文檔編號B60K1/04GK103158519SQ20111042710
公開日2013年6月19日 申請日期2011年12月19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12月19日
發(fā)明者張明輝, 谷偉興, 安鑒民, 王萌萌, 孫健強, 張志亮 申請人: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