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熱交換器水箱殼體成型機。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熱交換器的水箱殼體經金屬薄片折彎成型后需要對水箱殼體的左側壁、后側壁和右側壁進行成型處理,并對水箱殼體的左側壁和右側壁上的孔進行擴孔處理,使該孔的尺寸達到安裝水管的要求。目前在加工時,需要在多臺設備上才能實現加工,不僅制造成本較高,而且加工工藝比較復雜、操作困難,無法實現一臺設備多次成型加工,生產效率低,難以滿足實際使用要求。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上述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結構簡單緊湊、操作方便、快捷、生產效率高的熱交換器水箱殼體成型機。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熱交換器水箱殼體成型機,包括工作臺,所述工作臺上設有固定模座,該固定模座的后表面上設有后成型凸模,該固定模座的后方外設有由后驅動機構帶動從而前、后移動的后模座,該后模座上設有與所述后成型凸模相匹配的后成型凹模,所述固定模座的左、右表面上各設有一個側成型凸模,每個所述側成型凸模上設有沖孔凹模,所述固定模座的左、右方外各設有一個由各自的側驅動機構帶動從而左、右移動的側模座,該側模座上設有與對應的所述側成型凸模相匹配的側成型凹模,該側成型凹模上設有與對應的所述沖孔凹模相匹配的沖孔凸模。
進一步,所述固定模座的上部上滑設有兩個由定位氣缸帶動并分別可從所述固定模座的左、右兩側伸出的定位塊。
進一步,所述后驅動機構和側驅動機構均包括通過驅動導軌滑設在所述工作臺上的驅動滑座、驅動該驅動滑座沿所述驅動導軌滑移的驅動氣缸,所述驅動滑座上安裝有所述后模座或者側模座。
進一步,所述固定模座的前方設有連接在兩個所述側驅動機構的驅動滑座之間的保護板。
本實用新型在使用時,將折彎成型后的熱交換器水箱殼體直接套在固定模座外,然后定位氣缸帶動兩個定位塊分別從固定模座的左、右兩側伸出并支撐在熱交換器水箱殼體內的左、右兩側壁上從而實現對熱交換器水箱殼體的定位,然后后驅動機構的驅動氣缸帶動驅動滑座沿驅動導軌前移,后模座也隨之前移,后模座上的后成型凹模與固定模座上的后成型凸模相配合從而對熱交換器水箱殼體的后側壁進行成型,然后后驅動機構帶動后模座后移回位,定位氣缸帶動定位塊回位;然后左側的側驅動機構的驅動氣缸帶動驅動滑座沿驅動導軌右移,左側的側模座隨之右移,側模座上的側成型凹模與固定模座的左側上的側成型凸模相配合從而對熱交換器水箱殼體的左側壁進行成型,與此同時,左側的沖孔凸模與固定模座的左側上的沖孔凹模相配合從而對熱交換器水箱殼體的左側壁上的孔進行擴孔處理,然后左側的側驅動機構帶動對應的側模座左移回位;然后右側的側驅動機構的驅動氣缸帶動驅動滑座沿驅動導軌左移,右側的側模座隨之左移,側模座上的側成型凹模與固定模座的右側上的側成型凸模相配合從而對熱交換器水箱殼體的右側壁進行成型,與此同時,右側的沖孔凸模與固定模座的右側上的沖孔凹模相配合從而對熱交換器水箱殼體的右側壁上的孔進行擴孔處理,然后右側的側驅動機構帶動對應的側模座右移回位,從而完成熱交換器水箱殼體的成型沖孔加工。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上述結構,通過一個后模座和兩個側模座與一個固定模座相互配合從而對熱交換器水箱殼體進行成型沖孔加工,從而實現了一臺設備多次成型沖孔加工,不僅結構簡單緊湊、操作方便、快捷,而且生產效率高,滿足實際使用要求。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參照圖1、圖2,一種熱交換器水箱殼體成型機,包括工作臺1,所述工作臺上設有固定模座2,該固定模座的后表面上設有后成型凸模3,該固定模座的后方外設有由后驅動機構帶動從而前、后移動的后模座4,該后模座上設有與所述后成型凸模相匹配的后成型凹模5,所述固定模座的左、右表面上各設有一個側成型凸模6,每個所述側成型凸模上設有沖孔凹模7,所述固定模座的左、右方外各設有一個由各自的側驅動機構帶動從而左、右移動的側模座8,該側模座上設有與對應的所述側成型凸模相匹配的側成型凹模9,該側成型凹模上設有與對應的所述沖孔凹模相匹配的沖孔凸模10。
所述固定模座2的上部上滑設有兩個由定位氣缸11帶動并分別可從所述固定模座2的左、右兩側伸出的定位塊12。
所述后驅動機構和側驅動機構均包括通過驅動導軌13滑設在所述工作臺上的驅動滑座14、驅動該驅動滑座沿所述驅動導軌滑移的驅動氣缸15,所述驅動滑座上安裝有所述后模座4或者側模座8。
所述固定模座2的前方設有連接在兩個所述側驅動機構的驅動滑座14之間的保護板16。
本實用新型在使用時,將折彎成型后的熱交換器水箱殼體直接套在固定模座2外,然后定位氣缸11帶動兩個定位塊12分別從固定模座2的左、右兩側伸出并支撐在熱交換器水箱殼體內的左、右兩側壁上從而實現對熱交換器水箱殼體的定位,然后后驅動機構的驅動氣缸15帶動驅動滑座14沿驅動導軌13前移,后模座4也隨之前移,后模座上的后成型凹模5與固定模座2上的后成型凸模6相配合從而對熱交換器水箱殼體的后側壁進行成型,然后后驅動機構帶動后模座4后移回位,定位氣缸11帶動定位塊12回位;然后左側的側驅動機構的驅動氣缸15帶動驅動滑座14沿驅動導軌13右移,左側的側模座8隨之右移,側模座8上的側成型凹模9與固定模座2的左側上的側成型凸模6相配合從而對熱交換器水箱殼體的左側壁進行成型,與此同時,左側的沖孔凸模10與固定模座2的左側上的沖孔凹模7相配合從而對熱交換器水箱殼體的左側壁上的孔進行擴孔處理,然后左側的側驅動機構帶動對應的側模座8左移回位;然后右側的側驅動機構的驅動氣缸15帶動驅動滑座14沿驅動導軌13左移,右側的側模座8隨之左移,側模座上的側成型凹模9與固定模座2的右側上的側成型凸模6相配合從而對熱交換器水箱殼體的右側壁進行成型,與此同時,右側的沖孔凸模10與固定模座2的右側上的沖孔凹模7相配合從而對熱交換器水箱殼體的右側壁上的孔進行擴孔處理,然后右側的側驅動機構帶動對應的側模座8右移回位,從而完成熱交換器水箱殼體的成型沖孔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