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狠狠干,亚洲国产福利精品一区二区,国产八区,激情文学亚洲色图

軋制件的對接方法

文檔序號:3016386閱讀:339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軋制件的對接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軋制件的對接方法,特別是一種兩個軋制件頭尾對接時 的對接方法,屬于軋制工藝領域。
背景技術
隨著冷軋、熱軋技術的發(fā)展,大型連軋系統(tǒng)被廣泛地應用于大型鋼鐵生 產企業(yè),從而使板帶材的生產效率得到了大幅的提高。由于連軋系統(tǒng)具有快 速、連續(xù)的軋制特點,因此,在軋制件軋制過程中各個環(huán)節(jié)必須能夠與連軋 系統(tǒng)相匹配。
在現有技術中,為了實現連續(xù)軋制,通常都是采用通過焊接將頭尾對邊
進行連接的做法,具體的連接方式主要有以下兩種
一種方式是如圖1所示,在兩個軋制件頭尾接縫處,針對在后軋制件1 與在先軋制件2的對接邊3,先由連軋系統(tǒng)中的剪切機將軋制件的對接邊與 軋制件長邊進行直角剪切,開成直角對接邊,保證對接時的平行度,便于焊 接。此后,在對接邊3處進行焊接,進入連軋系統(tǒng)中進行軋制。
但這種方式的缺點是由于焊接部的應力結構、特性不同于軋制件本體, 延展性、韌性都比較弱,同樣的軋制力情況下,此處容易斷裂。當焊接部在 通過軋機工作輥母線時,應力結構打破,此時如果軋機的軋制力和速度不降
低的話,就會造成焊接部的斷裂。
為此,在現有技術中,針對上述兩個軋制件對接邊的焊接部的應力弱、 強度弱的缺點,通常是采用降低軋制速度或者抬輥縫的方式來解決的,這就 導致需要頻繁的調整每臺軋機的速度及輥縫,這不僅需要增加控制系統(tǒng)的成 本,同時,對于軋制件的質量會有較大的影響,特別是由于電控系統(tǒng)、液壓 系統(tǒng)具有眾所周知的響應延遲,因而導致實際生產中,整個連軋系統(tǒng)的軋制 速度經常不能保持在穩(wěn)定的狀態(tài)。
日本專利文獻特開平9-225503中還公開了另一種方式,如圖2所示,在 兩個軋制件頭尾接縫處,針對在后軋制件1與在先軋制件2的斜對接邊6, 先由連軋系統(tǒng)中的剪切機將軋制件的對接邊與軋制件長邊進行銳角剪切,即 保證斜對接邊6與工作輥5的工作輥母線4之間保持銳角e,使斜對接邊6 成為相對于工作輥母線4的斜對接邊。此后,在斜對接邊6處進行悍接,進 入連軋系統(tǒng)中進行軋制。
采用這種方式連接軋制件后,當軋制件通過工作輥5時,由于焊接部是 逐點通過工作輥5而不是同時通過,因此有利于保證軋制件的焊接部所承受 強度也無需降低軋機速度。但在現有技術中采用上述斜對接邊方式連接前后 軋制件時,針對銳角e的選擇僅僅考慮軋制件的板厚、板寬及材質的變化。 但在實際軋制過程,工作輥5在接觸到軋制件后還會發(fā)生一定的形變,從而 產生一定的變形區(qū)。如果變形區(qū)的寬度超過了斜對接邊6的寬度L2時,相當 于斜對接邊6的焊接部仍然是同時通過工作輥5的而不是逐點通過,這與采 用直角連接縫的第一種連接方式的結果無異,從而無法保證軋制件的焊接部 所承受的強度,也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問題在于在采用斜對接邊方式連接前后軋制件時, 將工作輥與軋制件相接觸的變形區(qū)的寬度及工作輥的半徑作為重要因素來選 擇斜對接邊所成的銳角,以保證軋制件的焊接部所承受的強度。
為此,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軋制件的對接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1、將第一軋制件沿進料方向的頭部按照預先設定的與工作輥的 工作輥母線成銳角的角度剪切成第 一斜對接邊;所述角度的大小使所述第 一斜對接邊沿所述工作輥母線的垂直方向上的寬度大于所述工作輥與軋制 件相接觸的變形區(qū)的寬度;
步驟2、將第二軋制件沿進料方向的尾部剪切成與所述第一斜對接邊 平行的第二斜對接邊;
步驟3、將所述第一斜對接邊與第二斜對接邊相對緊貼設置;
步驟4、對該相對緊貼部進行焊接,使得第一軋制件與第二軋制件連 接上。
本發(fā)明采用斜對接邊進行焊接的方法后,焊接部不會同時通過工作 輥,而是逐點通過工作輥,并且同時通過工作輥的軋制件中焊接部只占其 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受力在非焊接部的軋制件本體上,這就極大地保證 了軋制件的承受強度,此時,不需降低軋機速度,軋制件也不會斷裂,從 而保障了整個連軋系統(tǒng)的軋制速度的穩(wěn)定,保證了軋制件的質量。
下面通過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圖1為現有技術中的采用直角對接邊方式實現軋制件對接的示意圖; 圖2為現有技術中的采用斜對接邊方式實現軋制件對接的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軋制件對接的結構示意圖4為采用本發(fā)明所述軋制件對接方法后進行軋制時的俯視圖; 圖5為采用本發(fā)明所述軋制件對接方法后進行軋制時的側視圖; 圖6為本發(fā)明軋制件對接方法的流程圖。 附圖標記^L明
I -在后軋制件; 2 -在先軋制件;
II -第一軋制件 22 -第二軋制件 61 -第一斜對接邊 62 -第二斜對接邊 4-工作輥母線 5 -工作輥
3 -對接邊 6-斜對接邊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圖3為本發(fā)明軋制件對接的結構示意圖;圖中箭頭方向表示進料方向。 圖6為本發(fā)明軋制件對接方法的流程圖。該方法包括
步驟1、將第一軋制件11沿進料方向的頭部按照預先設定的與工作輥 母線4成銳角的角度0剪切成第一斜對接邊61。 其中,所述銳角的角度e是由工作輥5與軋制件相接觸的變形區(qū)的寬
度和第一斜對接邊61沿工作輥母線4的垂直方向上的寬度決定的。具體地, 為了實現本發(fā)明的目的,即保證軋制件的焊接部所承受的強度,所述角度 的大小需要使第一斜對接邊61沿工作輥母線4的垂直方向上的寬度大于工 作輥5與軋制件相接觸的變形區(qū)的寬度。
如圖4、 5所示,分別表示采用本發(fā)明所述軋制件對接方法后進行軋制時 的俯視圖和側-見圖。其中,Ll表示工作輥5與軋制件相接觸的變形區(qū)的寬 度;L2表示第一斜對接邊61沿工作輥母線4的垂直方向上的寬度。已知, L1=V^K,其中,R表示工作輥5的半徑;Ah=H-h,其中,H表示軋制件在 通過工作輥5之前的厚度;h表示軋制件在通過工作輥5之后的厚度。由于 經過了工作輥5的軋制,因此使軋制件產生了厚度差Ah,即壓下量。
為了實現本發(fā)明的目的,即保證軋制件的焊接部所承受的強度,需要
令L2大于L1,再結合三角公式即可以得到上述角度e應當滿足如下關系

5
cot0
=> P〉arccot
,5 、
其中,B表示連接后的軋制件的寬度,第一軋制件11和第二軋制件 22的寬度通常都是相等的,連接后的寬度也不發(fā)生變化。
步驟2、將第二軋制件22沿進料方向的尾部剪切成與所述第一斜對接 邊61平行的第二對接邊62;
步驟3、將所述第一斜對接邊61與第二斜對接邊62相對緊貼設置;
實際上,由于第一斜對接邊61和第二斜對接邊62是重合的,因此當 完成緊貼設置后的第 一斜對接邊61和第二斜對接邊62也可以共同表示為 斜對接邊6。
步驟4、對該相對緊貼部進行焊接,使得第一軋制件11與第二軋制件 22連接上。
通過根據工作輥與軋制件相接觸的變形區(qū)的寬度對斜接邊與軋機的工
作輥母線4所成的銳角e進行選擇,當軋制件通過工作輥5時,由于工作輥
5與軋制件相接觸的變形區(qū)的寬度Ll總是小于斜對接邊6沿工作輥母線4 的垂直方向上的寬度L2,因此,焊接部不會同時通過工作輥,而是逐點通 過工作輥,同時通過工作輥的軋制件中焊接部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大部 分受力在非焊接部的軋制件本體上,這就極大地保證了軋制件的承受強 度,此時,不需降低軋機速度也不需要進行輥縫調整,軋制件也不會發(fā)生 斷裂,從而保障了整個連軋系統(tǒng)的軋制速度的穩(wěn)定,保證了軋制件的質量。 另外,為了進一步減小同時通過工作輥的軋制件中焊接部所占的比 例,可以令L2大于L1的三倍以上,再結合三角公式即可以得到上述角度
e應當滿足如下關系式
5
cot (9
0>arccot
通過進一步加大L2與Ll的差距,使得同時通過工作輥的軋制件中焊 接部所占的比例更小,從而能夠進一步減少焊接部的受力,更好地保證軋 制件的承受強度。
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步驟4之后還可以包括步驟5:對焊接部進行打磨 處理,有利于改善軋制件的表面平整度,以提高軋制過程的速度。
最后所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 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 理解,可以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發(fā)明技 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軋制件的對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步驟1、將第一軋制件沿進料方向的頭部按照預先設定的與工作輥的工作輥母線成銳角的角度剪切成第一斜對接邊;所述角度的大小使所述第一斜對接邊沿所述工作輥母線的垂直方向上的寬度大于所述工作輥與軋制件相接觸的變形區(qū)的寬度;步驟2、將第二軋制件沿進料方向的尾部剪切成與所述第一斜對接邊平行的第二斜對接邊;步驟3、將所述第一斜對接邊與第二斜對接邊相對緊貼設置;步驟4、對該相對緊貼部進行焊接,使得第一軋制件與第二軋制件連接上。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軋制件的對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滿 足如下關系式<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2</formula>其中,e表示所述銳角的角度;B表示連接后的軋制件寬度;H表示 連接后的軋制件在通過所述工作輥之前的厚度;h表示連接后的軋制件在通 過工作輥之后的厚度;R表示工作輥的半徑。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軋制件的對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的 大小使所述第一斜對接邊沿所述工作輥母線的垂直方向上的寬度大于所述 工作輥與軋制件相接觸的變形區(qū)的寬度的三倍以上。
4、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軋制件的對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滿 足如下關系式<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2</formula>其中,e表示所述銳角的角度;B表示連接后的軋制件寬度;H表示 連接后的軋制件在通過所述工作輥之前的厚度;h表示連接后的軋制件在通 過工作輥之后的厚度;R表示工作輥的半徑。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軋制件的對接方法,包括將第一軋制件沿進料方向的頭部按照預先設定的與工作輥的工作輥母線成銳角的角度剪切成第一斜對接邊;所述角度的大小使所述第一斜對接邊沿所述工作輥母線的垂直方向上的寬度大于所述工作輥與軋制件相接觸的變形區(qū)的寬度;將第二軋制件沿進料方向的尾部剪切成與所述第一斜對接邊平行的第二斜對接邊;將所述第一斜對接邊與第二斜對接邊相對緊貼設置;對該相對緊貼部進行焊接,使得第一軋制件與第二軋制件連接上。在本發(fā)明中,極大地保證了軋制件的承受強度,使軋制件不會斷裂,保障了整個連軋系統(tǒng)的軋制速度的穩(wěn)定和軋制件的質量。
文檔編號B21B15/00GK101352727SQ20081011965
公開日2009年1月28日 申請日期2008年9月4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9月4日
發(fā)明者鄭星昱 申請人:鄭星昱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