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狠狠干,亚洲国产福利精品一区二区,国产八区,激情文学亚洲色图

背光模塊及其組裝方法

文檔序號:2907849閱讀:276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背光模塊及其組裝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有關于一種背光模塊,特別是有關于一種改善漏光的背光模塊。
背景技術
傳統(tǒng)背光模塊至少包括一光源及一導光板,光源例如由發(fā)光二極管元件所組成, 發(fā)光二極管元件具有一發(fā)光面。導光板具一入光面及一出光面,其中光源的發(fā)光面面向導光板的入光面,并朝入光面投射光線,經由導光板的引導,光線可由導光板的出光面輸出, 并于出光面提供一面光源。為了朝顯示屏幕薄型化設計發(fā)展,其中一方向可使導光板薄型化,以降低導光板的厚度,然而,當導光板薄型化至一定程度時,薄型化后的導光板的厚度可能小于上述發(fā)光二極管元件的高度,如此,上述發(fā)光二極管元件將溢露光線至導光板的現象產生,造成顯示屏幕產生亮度不均勻的痕跡(mura),進而降低顯示屏幕的光學品味?,F有改善方法是利用膠帶貼附于發(fā)光二極管元件頂面及導光板的出光面上,然而,膠帶、發(fā)光二極管元件及導光板的出光面之間仍存在空隙,對于改善產生亮度不均勻痕跡(mura)的效果有限。此外,由于膠帶貼附于發(fā)光二極管元件頂面,也增加了背光模塊的總厚度,不利朝薄型化的設計發(fā)展。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公開一種背光模塊及其組裝方法,用以避免光線溢露至導光板,以減少亮度不均勻的痕跡產生。本發(fā)明公開一種背光模塊及其組裝方法,用以維持背光模塊原有的厚度,不致另外增加其厚度。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公開一種背光模塊,包括一導光板、一光源及一不透光層。導光板包括一出光面、一反射面及一入光面。反射面相對出光面。入光面同時連接出光面及反射面。光源包括多個線性排列的發(fā)光二極管元件,任二相鄰的發(fā)光二極管元件間具有一間隔。各發(fā)光二極管元件具有面朝入光面的一發(fā)光面,各發(fā)光二極管元件的高度大于導光板的一厚度。不透光層位于導光板的出光面鄰近此些發(fā)光二極管元件的一側。不透光層包括一條狀部以及至少一延伸部。條狀部同時貼靠導光板的出光面與各發(fā)光面。延伸部自條狀部的一側伸入發(fā)光二極管元件間之間隔中。此外,本發(fā)明中,背光模塊更包括一罩體。罩體內具有一容置空間,用以容置導光板、光源及不透光層。不透光層通過一粘膠層結合于罩體內側。依據本發(fā)明可選擇的一選項,此背光模塊更包括一反光片。反光片貼靠于導光板的反射面。依據本發(fā)明可選擇的另一選項,此不透光層的厚度等于各發(fā)光二極管元件的高度與導光板的厚度的差值;或者,不透光層的厚度小于各發(fā)光二極管元件的高度與導光板的厚度的差值。
依據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此不透光層包括多個延伸部,此些延伸部的一長軸軸向相互平行,并與條狀部的一長軸軸向相互垂直,且此些延伸部系分別對應地設置在此些發(fā)光二極管元件間的所有間隔中。依據本發(fā)明的又一實施例,此不透光層包括多個延伸部,此些延伸部的一長軸軸向相互平行,并與條狀部的一長軸軸向相互垂直,且此些延伸部系設置在發(fā)光二極管元件間的部分間隔中。此外,不透光層的形狀包括梳狀、”[”字型或”F”字型。依據本發(fā)明的再一實施例,延伸部的一末端更包括一卡固部??ü滩康囊蛔畲髮挾却笥陂g隔的寬度,卡固部被卡固于此些發(fā)光二極管元件遠離條狀部的一側。依據本發(fā)明的再一實施例,延伸部的截面寬度大于間隔的寬度,以致延伸部被卡固于相應之間隔中。上述各實施例中,不透光層包括一光反射片或一遮光片。本發(fā)明的另一態(tài)樣系公開一種背光模塊的組裝方法,背光模塊的組裝方法包括多個步驟為提供一罩體,此罩體具有朝一長軸軸向配置的容置空間;配置一光源至容置空間內,其中此光源包括多個朝此長軸軸向配置的發(fā)光二極管元件,各發(fā)光二極管元件具有一面朝外的發(fā)光面,且任二相鄰的發(fā)光二極管元件之間具有一間隔;朝長軸軸向的一正交方向,配置一不透光層至發(fā)光二極管元件上,其中不透光層包括一條狀部及一延伸部,延伸部位于條狀部的一側,且伸入其中的一間隔中,使得條狀部貼靠各發(fā)光面;以及朝此正交方向,配置一導光板至容置空間內,其中導光板包括一出光面、一反射面及一入光面,出光面相對反射面,且貼靠條狀部,入光面同時連接出光面及反射面,且貼靠各發(fā)光面,導光板相對出光面的一反射面貼附一反光片。依據本發(fā)明可選擇的另一選項,配置該不透光層至所述發(fā)光二極管元件的步驟中,更包括通過一粘膠層,將該不透光層結合該罩體內側的步驟。依據本發(fā)明可選擇的另一選項,配置該不透光層至所述發(fā)光二極管元件的步驟中,更包括當延伸部伸入間隔后,將延伸部末端的一卡固部卡固于發(fā)光二極管元件遠離條狀部的一側。依據本發(fā)明可選擇的又一選項,配置該不透光層至所述發(fā)光二極管元件的步驟中,更包括當延伸部伸入間隔后,由于延伸部的截面寬度大于間隔的寬度,以致延伸部被卡固于間隔中。綜上所述,通過本發(fā)明背光模塊及其組裝方法,一方面可避免光線溢露至導光板, 以降低亮度不均勻的痕跡,進而維持顯示屏幕的光學品味,另一方面又可避免增加背光模塊的總厚度,具體實現薄型化設計。


為讓本發(fā)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優(yōu)點與實施例能更明顯易懂,所附圖式的詳細說明如下圖1為本發(fā)明背光模塊的頂視圖。圖2為圖1的2-2剖視圖。圖3為本發(fā)明背光模塊的不透光層于一變化中的示意圖。
圖4A為本發(fā)明背光模塊的不透光層于另一變化的局部頂視圖。圖4B為本發(fā)明背光模塊的不透光層于又一變化的局部頂視圖。圖4C為本發(fā)明背光模塊的不透光層于再一變化的局部頂視圖。圖4D圖4C為本發(fā)明背光模塊的不透光層于再一變化的局部頂視圖。圖4E為本發(fā)明背光模塊的不透光層于再一變化的局部頂視圖。圖4F為本發(fā)明背光模塊的不透光層于其他變化的局部頂視圖。圖5A為本發(fā)明背光模塊依據另一實施例的一變化的示意圖。圖5B為本發(fā)明背光模塊依據另一實施例的另一變化的示意圖。圖6A為本發(fā)明背光模塊的不透光層于一變化的頂視圖。圖6B為本發(fā)明背光模塊的不透光層的卡固部于一變化的局部頂視圖。圖6C為本發(fā)明背光模塊的不透光層的卡固部于另一變化的局部頂視圖。圖6D為本發(fā)明背光模塊的不透光層的卡固部于又一變化的局部頂視圖。圖6E為本發(fā)明背光模塊的不透光層的卡固部于其他變化的局部頂視圖。圖7A為依據習知背光模塊所展現的光學品味示意圖。圖7B為依據本發(fā)明背光模塊所展現的光學品味示意圖。圖8為本發(fā)明背光模塊的組裝方法的流程圖。圖9A-圖9E為本發(fā)明背光模塊的組裝方法的細部流程的操作示意圖。附圖標記說明100、101、102 背光模塊200 罩體210 容置空間211 粘膠層212:固定膠布300 導光板300d:導光板的厚度310 正面320 反面330 側面400 光源410:電路基板420 發(fā)光二極管元件
420f 發(fā)光面420h 發(fā)光二極管元件的高度421 間隔421w:間隔的寬度4;30:膠層500、500A 500J 不透光層500d:不透光層的厚度510 條狀部
511 第一面512 第二面513:開口520、520A、520B1-520B2、520C1-520C2、520D1-520D3、520E、520F1-520F2 延伸部530、530A 530D 卡固部530w 卡固部的最大寬度600:反光片Y:第一長軸軸向X 第二長軸軸向M1、M2:區(qū)域801 804 步驟具體實施方法以下將以圖示及詳細說明清楚說明本發(fā)明的精神,如熟悉此技術的人員在了解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后,當可由本發(fā)明所教示的技術,加以改變及修飾,其并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與范圍。請參閱圖1至圖3所示,圖1為本發(fā)明背光模塊100的頂視圖;圖2為圖1的2-2 剖視圖;圖3為本發(fā)明背光模塊100的不透光層500于一實施例下的示意圖。本發(fā)明公開一種背光模塊100,包括一導光板300、一光源400及一不透光層500。根據一實施例中,導光板300,例如可為一厚度均勻的矩形板或一厚度由大至小的楔形板,具有相對的正面310及反面320,以及環(huán)繞其正面310與反面320的多個側面330, 任一側面330皆連接正面310及反面320,且正面310或反面320的面積均大于其中任一側面330的面積。此外,導光板300的任一個側面330皆可導引入光線進入導光板300、導光板300 的反面320用以引導(反射)導光板300內的光線至導光板300的正面310、導光板300 的正面310用以送出光線至外部。故,導光板300的任一個側面330皆為一入光面,導光板 300的反面320亦為一反射面,導光板300的正面310亦為一出光面。光源400大致位于導光板300的至少一側面330 (即入光面),包括至少一電路基板410與多個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 (light emitting diode,LED)。此些發(fā)光二極管元件 420線性排列地鑲設于此電路基板410上以構成一燈條(light bar),且此些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間隔地排列于此電路基板410上,意即,任二相鄰的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之間存在有一間隔421。此些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也可通過例如一結合膠層430設置于此電路基板 410上。此些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共同面對上述的側面330 (即入光面),并共同朝向此側面330(即入光面)發(fā)光。具體而言,此些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分別具有一發(fā)光面420f,此些發(fā)光面420f皆貼靠此側面330 (即入光面),以便經此側面330 (即入光面)提供最大的發(fā)光效能至導光板300內。電路基板410可例如為硬式印刷電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金屬基板(metal core printed circuit board, MCPCB)或軟式印刷電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FPC),然而,本發(fā)明不限于此。此外,當各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與導光板300同躺平于同一水平線時,各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較導光板300厚,意即,各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具有一高度420h,此高度420h大于導光板300的一厚度300d或此入光面的垂直高度。不透光層500的面積小于導光板300的正面310(即出光面)的面積,位于導光板 300的正面310(即出光面)鄰近此些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的一側,同時貼靠導光板300的正面310 (即出光面)與各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的發(fā)光面420f。于一實施例中,不透光層500包括一條狀部510及多個延伸部520。條狀部510呈筆直狀,延伸部520分別間隔地位于條狀部510的同側,且自條狀部510的同側朝外伸出, 并伸入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之間隔421中。任二延伸部520間存在有一開口 513,開口 513 用以容置至少一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延伸部520可幫助定位以方便伸入發(fā)光二極管元件 420之間隔421中。詳細來說,條狀部510具有一第一面511。此第一面511朝一第一長軸軸向Y延伸, 貼靠導光板300的正面310 (即出光面)。此些延伸部520間隔地位于此條狀部510的一側邊,且任二延伸部520間分別間隔出一第二面512。此些第二面512皆鄰接第一面511。條狀部510的此些第二面512亦朝第一長軸軸向Y延伸,此些第二面512分別面向開口 513, 并貼靠所有此些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的發(fā)光面420f。此些延伸部520自此條狀部510伸入所有或部份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之間隔421中。此實施例的其他變化中,此些延伸部520亦呈筆直狀,皆朝一垂直第一長軸軸向Y 的第二長軸軸向X延伸,并自此條狀部510伸入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之間隔421中。如此,由于不透光層500同時直接地貼靠導光板300的正面310(即出光面)以及此些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的發(fā)光面420f,使得不透光層500分別與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及導光板300之間不具空隙,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的光線便不致輕易地露出,以降低光線溢露至導光板300的機會,以減少亮度不均勻的痕跡產生。此外,本發(fā)明中,不透光層可為一光反射片或一遮光片。當不透光層例如可為一塑膠片、一粘膠膠帶或其他具高反射系數的材質,然而,本發(fā)明不限于此。當不透光層為光反射片時,光反射片具白色、銀色、金色,或其他具高反射系數的顏色,然而,本發(fā)明不限于此。 不透光層為遮光片時,遮光片具黑色、深色或其他具高光吸收系數的顏色,然而,本發(fā)明不限于此。不透光層的外觀變化將詳細地描述于后。復參閱圖1、圖3所示,不透光層500呈梳狀、叉狀或羽狀,使得此些延伸部520的數量等于所有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間之間隔421數量,故,不透光層500的此些延伸部520 可一對一地伸入所有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間之間隔421中。然而,本發(fā)明不限于此,于此實施例的其他變化中也可為單一個延伸部,如后所述。此實施例的其他變化中,此些延伸部的數量小于所有發(fā)光二極管元件間之間隔數量,故,僅伸入部份發(fā)光二極管元件間之間隔中。參閱圖4A所示,圖4A為本發(fā)明背光模塊100的不透光層500A于另一變化的局部頂視圖。不透光層500A呈”卜”字型,具體來說,延伸部520A的數量為單一個,此延伸部 520A自條狀部510側邊的中間位置伸出,并伸入其中二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間之間隔421中。
參閱圖4B所示,圖4B為本發(fā)明背光模塊100的不透光層500B于又一變化的局部頂視圖。不透光層500B呈”F”字型,具體來說,延伸部的數量為二個,其一延伸部520B1自條狀部510側邊的末端邊緣伸出,且位于一最首位(或最末位)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的外側;另一延伸部520B2自條狀部510側邊的中間位置伸出,并伸入其中二發(fā)光二極管元件 420間之間隔421中。參閱圖4C所示,圖4C為本發(fā)明背光模塊100的不透光層500C于又一變化的局部頂視圖。不透光層500C呈”卜”字型,延伸部的數量為二個,其兩延伸部520C1、520C2分別自條狀部510側邊的中間位置伸出,并分別伸入此些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間的各別間隔 421 中。參閱圖4D圖4C所示,圖4D圖4C為本發(fā)明背光模塊100的不透光層500D于再一變化的局部頂視圖。不透光層500D呈”E”字型,具體來說,延伸部的數量為三個,其兩最外側的延伸部 520DU520D2分別自條狀部510側邊的末端邊緣伸出,且分別位于一最首位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及最末位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的外側;另一延伸部520D3自條狀部510側邊的中間位置伸出,并伸入其中二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間之間隔421中。圖4E為本發(fā)明背光模塊100的不透光層500E于再一變化的局部頂視圖。不透光層500E大致呈梳狀,此些延伸部520E的數量大于三個,但仍小于所有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間之間隔421數量,故,僅伸入部份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間之間隔421中。圖4F為本發(fā)明背光模塊100的不透光層500F于其他變化的局部頂視圖。不透光層500F呈”[”字型,具體來說,延伸部的數量為二個,其兩延伸部520F1、 520F2分別自條狀部510側邊的兩相對末端邊緣伸出,且分別位于一最首位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及最末位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的外側,此些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間的任何間隔中并無延伸部。請參閱圖5A所示,圖5A為本發(fā)明背光模塊101依據另一實施例的一變化的示意圖。根據此實施方法的另一實施例中,背光模塊101更包括一罩體200。罩體200的截面積大致呈”U”字型,其內具有一容置空間210。容置空間210于罩體200內系朝一第一長軸軸向Y延伸,用以容置上述的導光板300、光源400及不透光層500,并保護光源400。此背光模塊100更包括一反光片600。反光片600貼靠于導光板300的反面320 (即反射面)。 反光片600可為習知的反光片600。依據本發(fā)明可選擇的一選頂,此不透光層500迭設于導光板300的正面310(即出光面)后,其總厚度等于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的高度420h,故,此不透光層500的厚度500d 等于各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的高度420h與導光板300的厚度300d的差值。由于不透光層500的表面與此些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的頂面齊平,如此,不透光層 500與此些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可通過一粘膠層211結合于罩體200內側。請參閱圖5B所示,圖5B為本發(fā)明背光模塊102依據另一實施例的另一變化的示意圖。
依據本發(fā)明可選擇的另一選項,此不透光層500迭設于導光板300的正面310(即出光面)后,其總厚度仍小于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的高度420h,故,此不透光層500的厚度 500d小于各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的高度420h與導光板300的厚度300d的差值。由于不透光層500的表面無法與此些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的頂面齊平,如此,不透光層500無法通過粘膠層211結合于罩體200內側。然而,本發(fā)明不限于此,不透光層可結合于此些發(fā)光二極管元件上,其變化如下請參閱圖6A所示,圖6A為本發(fā)明背光模塊102的不透光層500于一變化的頂視圖。不透光層500的其中一延伸部520的截面寬度大于此些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間的對應間隔421的寬度421w,使得不透光層500的延伸部520伸入此些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 間的對應間隔421內時,此延伸部520可被卡固于該間隔421中,藉此將不透光層500固定于此些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上。請參閱圖6B所示,圖6B為本發(fā)明背光模塊102的不透光層500G的卡固部530A 于一變化的局部頂視圖。上述延伸部520的一末端更包括一呈矩形體的卡固部530A??ü滩?30A的一最大寬度大于此些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間的對應間隔421的寬度421w,使得不透光層500的延伸部520伸入此對應間隔421后,此卡固部530A可被卡固于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遠離條狀部510的一側,藉此將不透光層500G固定于此些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上。具體來說,呈矩形體的卡固部530A因變形而可伸入此對應間隔421,且于通過此對應間隔421后恢復外型,由于卡固部530A的寬度530w大于此對應間隔421的寬度421w, 故,此卡固部530A可被卡固于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遠離條狀部510的一側,藉此將不透光層500G固定于此些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上。請參閱圖6C所示,圖6C為本發(fā)明背光模塊102的不透光層500H的卡固部530B 于另一變化的局部頂視圖。上述延伸部520的一末端更包括一呈球狀的卡固部530B。此卡固部530B的一最大寬度530w(即直徑)大于此些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間的對應間隔421的寬度421w,使得不透光層500H的延伸部520伸入此對應間隔421后,此卡固部530B可被卡固于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遠離條狀部510的一側,藉此將不透光層500H固定于此些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上。具體來說,呈球狀的卡固部530B因變形而可伸入此對應間隔421,且于通過此對應間隔421后恢復外型,由于卡固部530B的寬度530w大于此對應間隔421的寬度421w, 故,此卡固部530B可被卡固于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遠離條狀部510的一側,藉此將不透光層500H固定于此些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上。請參閱圖6D所示,圖6D為本發(fā)明背光模塊102的不透光層5001的卡固部530C 于又一變化的局部頂視圖。上述延伸部520的一末端更包括一呈倒V型的卡固部530C。此卡固部530C的一最大寬度530w大于此些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間的對應間隔421的寬度421w,使得不透光層 500的延伸部520伸入此對應間隔421后,此卡固部530C可被卡固于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 遠離條狀部510的一側,藉此將不透光層5001固定于此些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上。
具體來說,呈倒V型的卡固部530C因變形而可伸入此對應間隔421,且于通過此對應間隔421后恢復外型,由于卡固部530C的最大寬度530w大于此對應間隔421的寬度 421w,故,此卡固部530C可被卡固于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遠離條狀部510的一側,藉此將不透光層500固定于此些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上。請參閱圖6E所示,圖6E為本發(fā)明背光模塊100的不透光層500J的卡固部530D 于其他變化的局部頂視圖。上述延伸部520的一末端更包括一呈三角形的卡固部530D。此卡固部530D的一最大寬度530w大于此些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間的對應間隔421的寬度421w,使得不透光層 500J的延伸部520伸入此對應間隔421后,此卡固部530D可被卡固于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 遠離條狀部510的一側,藉此將不透光層500J固定于此些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上。具體來說,呈三角形的卡固部530D因變形而可伸入此對應間隔421,且于通過此對應間隔421后恢復外型,由于卡固部530D的最大寬度530w大于此對應間隔421的寬度 421w,故,此卡固部530D可被卡固于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遠離條狀部510的一側,藉此將不透光層500J固定于此些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上。請參閱圖7A與圖7B所示,圖7A為依據習知背光模塊所展現的光學品味示意圖。 圖7B為依據本發(fā)明背光模塊所展現的光學品味示意圖。由于習知背光模塊內不具備任何遮光設施,使得溢露光線至導光板的現象相當明顯(如區(qū)域Ml所示),造成顯示屏幕產生亮度不均勻的痕跡(mura),進而降低顯示屏幕的光學品味。反觀,本發(fā)明背光模塊100由于不透光層500同時直接地貼靠導光板300的正面 310 (即出光面)以及此些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的發(fā)光面420f,使得不透光層500分別與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及導光板300之間不具空隙(圖1),所造成顯示屏幕產生亮度不均勻的痕跡(mura)便來的不明顯(如區(qū)域M2所示),以減少亮度不均勻的痕跡產生。請參閱圖8及圖9A-圖9E所示,圖8為本發(fā)明背光模塊100的組裝方法的流程圖。 圖9A-圖9E為本發(fā)明背光模塊100的組裝方法的細部流程的操作示意圖。本發(fā)明另公開組成上述背光模塊的組裝方法。背光模塊的組裝方法包括多個步驟如下步驟(801)提供一上述的罩體200,罩體200具有朝一長軸軸向Y配置的容置空間210(如圖9A所示)。步驟(802)配置一上述的光源400至罩體200內,光源400包括多個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如圖9B所示)。此實施例中,此些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與電路基板410所組成的燈條(light bar) 可沿第一長軸軸向Y放置于罩體200的容置空間210內。步驟(803)朝第一長軸軸向Y的一正交方向,配置一上述的不透光層500至光源 400的此些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上,其中此不透光層500貼靠各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的一發(fā)光面420f。此步驟中,為了使不透光層500的各延伸部520可伸入此些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 間的對應間隔421內,上述的不透光層500需沿第二長軸軸向X配置于此些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上(如圖9C所示)。上述的不透光層500可透過上述的粘膠層211結合于罩體200內側(如圖9D所示)。然而,此組裝方法不限于此,例如也可采用上述圖6A-圖6E的其中一方法,將不透光層500配置于此些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上。詳細地,可利用一治具板,此治具板為一與不透光層500外型相符的板體(圖中未示),治具板承載此不透光層500,此不透光層500上已涂布粘膠層211,當治具板伸入此些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間的對應間隔421內,并確保此不透光層500確實地貼靠各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的發(fā)光面420f后,便可使不透光層500貼合于罩體200內側。步驟(804)朝此正交方向,配置一上述的導光板300至罩體200內,其中導光板 300的一出光面貼靠此不透光層500,導光板300的一入光面面向各發(fā)光面420f。此步驟中,為了使導光板300的入光面面向各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的發(fā)光面420f, 以及使不透光層500貼附于導光板300的出光面上,上述的導光板300需沿第二長軸軸向 X配置于此些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與不透光層500上(如圖9E所示)。上述的導光板300 已于其反射面配置有一上述的反光片600。詳細地,可通過一固定膠布212將導光板300及反光片600粘固于罩體200內側。 固定膠布212位于導光板300的反射面與罩體200之間,其一端同時彈貼于導光板300的反射面與上述的電路基板410間,另一端同時彈貼于反光片600與罩體200間(如圖9E所示)°然而,此組裝方法不限于此,例如也可采用其他方法,將導光板300配置于此些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與不透光層500上。依據本發(fā)明可選擇的另一選項,步驟(803)中更包括一細部步驟為當延伸部520 伸入間隔421后,將延伸部520末端的一卡固部530卡固于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遠離條狀部510的一側。此細部步驟中,例如,可利用上述的治具板,當治具板伸入此些發(fā)光二極管元件 420間的對應間隔421內,并確保延伸部520末端的卡固部530可伸出對應間隔421,并卡固于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遠離條狀部510的一側。如此,通過卡固部530的卡固,可確保此不透光層500緊密地貼靠各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的發(fā)光面420f。依據本發(fā)明可選擇的又一選項,步驟(803)中更包括一細部步驟為當延伸部520 伸入間隔421后,由于延伸部520的截面寬度大于間隔421的寬度421w,以致延伸部520被卡固于間隔421中。此細部步驟中,例如,可利用上述的治具板,當治具板伸入此些發(fā)光二極管元件 420間的對應間隔421內,由于此些延伸部520的截面寬度大于間隔42 Iw的寬度,此些延伸部520可被卡固于此些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間的對應間隔421內。如此,通過此些延伸部 520可被卡固于此些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間的對應間隔421內,可確保此不透光層500不致輕易地脫離各發(fā)光二極管元件420的發(fā)光面420f。綜上所述,通過本發(fā)明背光模塊及其組裝方法,一方面可避免光線溢露至導光板, 以降低亮度不均勻的痕跡,進而維持顯示屏幕的光學品味,另一方面又可避免增加背光模塊的總厚度,具體實現薄型化設計。本發(fā)明所公開如上的各實施例中,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任何本領域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內,當可作各種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以權利要求書為準。
權利要求
1.一種背光模塊,包括一導光板,包括一出光面;一反射面,相對該出光面;以及一入光面,同時連接該出光面及該反射面;一光源,包括多個線性排列的發(fā)光二極管元件,任二相鄰的所述發(fā)光二極管元件間具有一間隔,每一所述發(fā)光二極管元件具有面朝該入光面的一發(fā)光面,每一所述發(fā)光二極管元件的高度大于該導光板的一厚度;以及一不透光層,位于該導光板的該出光面鄰近所述發(fā)光二極管元件的一側,包括一條狀部,同時貼靠該導光板的該出光面與每一所述發(fā)光面;以及至少一延伸部,自該條狀部的一側伸入所述間隔其中之一。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塊,其特征在于,進一步包括一罩體,其內具有一容置空間,用以容置該導光板、該光源及該不透光層,其中該不透光層通過一粘膠層結合于該罩體內側;以及一反光片,貼靠于該導光板的該反射面。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塊,其特征在于,該不透光層的厚度不大于每一所述發(fā)光二極管元件的該高度與該導光板的該厚度的差值。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塊,其特征在于,該不透光層包括多個該至少一延伸部, 該條狀部的一長軸軸向分別與所述延伸部的一長軸軸向相互垂直,且所述延伸部分別設置在對應任二相鄰的所述發(fā)光二極管元件間的所述間隔。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塊,其特征在于,該不透光層包括多個該至少一延伸部, 該條狀部的一長軸軸向分別與所述延伸部的一長軸軸向相互垂直,且所述延伸部設置在部分任二相鄰的所述發(fā)光二極管元件間的所述間隔中。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塊,其特征在于,該不透光層的形狀包括梳狀、”|~”字型、”卜”字型、” E”字型或” F”字型。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塊,其特征在于,該至少一延伸部的一末端更包括一卡固部,該卡固部的一最大寬度大于該間隔的寬度,被卡固于所述發(fā)光二極管元件遠離該條狀部的一側。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塊,其特征在于,該至少一延伸部的截面寬度大于該間隔的寬度,以致該至少一延伸部被卡固于該間隔中。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塊,其特征在于,該不透光層包括一光反射片或一遮光片。
10.一種背光模塊的組裝方法,包括提供一罩體,該罩體具有朝一長軸軸向配置的容置空間;配置一光源至該容置空間內,其中該光源包括多個朝該長軸軸向配置的發(fā)光二極管元件,每一所述發(fā)光二極管元件具有一面朝外的發(fā)光面,任二相鄰的所述發(fā)光二極管元件間具有一間隔;朝該長軸軸向的一正交方向,配置一不透光層至所述發(fā)光二極管元件上,其中該不透光層包括一條狀部及至少一延伸部,該至少一延伸部位于該條狀部的一側,且伸入所述間隔其中的一內,使得該條狀部貼靠每一所述發(fā)光面;以及朝該長軸軸向的該正交方向,配置一導光板至該容置空間內,其中該導光板包括一出光面、一反射面及一入光面,該出光面相對該反射面,且貼靠該條狀部,該入光面同時連接該出光面及該反射面,且貼靠每一所述發(fā)光面,該導光板相對該出光面的一反射面貼附一反光片。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背光模塊的組裝方法,其特征在于,配置該不透光層至所述發(fā)光二極管元件時,進一步包括通過一粘膠層,將該不透光層結合于該罩體內側。
12.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背光模塊的組裝方法,其特征在于,配置該不透光層至所述發(fā)光二極管元件時,進一步包括當該至少一延伸部伸入該間隔后,將該至少一延伸部末端的一卡固部卡固于所述發(fā)光二極管元件遠離該條狀部的一側。
13.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背光模塊的組裝方法,其特征在于,配置該不透光層至所述發(fā)光二極管元件時,進一步包括當該至少一延伸部伸入該間隔后,由于該至少一延伸部的截面寬度大于該間隔的寬度,以致該至少一延伸部被卡固于該間隔中。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一種背光模塊及其組裝方法。背光模塊包括一導光板、一光源及一不透光層。光源包括多個間隔排列的發(fā)光二極管元件,各發(fā)光二極管元件面向導光板的入光面,且其高度大于導光板的一厚度。不透光層位于導光板的一出光面鄰近發(fā)光二極管元件的一側,且不透光層包括一條狀部及至少一延伸部。條狀部同時貼靠導光板的出光面與各發(fā)光二極管元件的發(fā)光面。延伸部自條狀部的一側伸入其中二發(fā)光二極管元件間之間隔中。
文檔編號F21Y101/02GK102401296SQ201110378929
公開日2012年4月4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18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10月3日
發(fā)明者張簡宏勛, 黃達人, 龔家楨 申請人: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