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紙塑撈漿系統(tǒng)、濕紙塑產品及濕紙塑產品的成形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濕紙塑撈漿系統(tǒng),包含一漿槽及一模具組件。所述漿槽用于裝載一紙漿。所述模具組件包括一下模具及一上模具。所述下模具具有一第一面且所述第一面形成至少一凹槽與至少一第一貫孔。所述上模具具有一第二面且所述第二面形成至少一對應所述至少一凹槽的至少一凸塊。所述上模具的所述第二面沉入所述漿槽的所述紙漿的液面下,與在所述紙漿的液面下的所述下模具的所述第一面相應合模,進而使?jié){體的至少一部份在所述下模具的所述第一面與所述上模具的所述第二面之間形成至少一層濕胚層,以避免產生現(xiàn)有技術中的架橋現(xiàn)象。
【專利說明】
濕紙塑撈漿系統(tǒng)、濕紙塑產品及濕紙塑產品的成形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濕紙塑撈漿系統(tǒng)、濕紙塑產品及濕紙塑產品的成形方法,特別是涉及一種用于濕紙塑產品的成型技術。
【【背景技術】】
[0002]在現(xiàn)有濕紙塑產品的成型技術的撈漿制程中,漿槽是用于儲存紙漿,紙漿的成分包含如植物碎片、各種纖維、水及其他原料等等,接著通過一模具下降浸入所述漿槽中,再從所述漿槽中上升撈起紙漿以在所述模具上形成一濕紙胚體或一紙塑成品。
[0003]在現(xiàn)有技術中,是先通過一模具在漿槽中撈取紙漿的漿體,接著所述模具離開漿槽而與另一對應模具進行合模以使所述漿體在所述兩模具之間形成一濕紙胚體。若要在所述濕紙胚體上形成至少一狹小寬度的凹槽(如所述凹槽的橫向截面寬度為O-Smm之間)結構時,往往會在鄰近所述凹槽上方開口處形成由漿體堆積而成的阻礙結構(俗稱架橋現(xiàn)象),其易使所述凹槽成型失敗或結構破損。雖然可以通過使用漿體中較短的纖維長度去避免架橋現(xiàn)象;然而,較短的纖維長度反而會使所述濕紙胚體或所述紙塑成品的整體強度大幅下降,進而影響成品的性能。
[0004]因此,亟需提供一種濕紙塑撈漿系統(tǒng),以解決上述問題。
【
【發(fā)明內容】
】
[0005]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種濕紙塑撈漿系統(tǒng)不僅可用于快速干燥及成型一濕紙塑半成品及/或濕紙塑最終成品,且可以解決架橋現(xiàn)象。
[0006]為達到上述發(fā)明的目的,本發(fā)明包括一種濕紙塑撈漿系統(tǒng),包含一漿槽及一模具組件。
[0007]所述至少一漿槽用于裝載一紙漿。所述模具組件包括一下模具及一上模具。所述下模具具有一第一面且所述第一面形成至少一凹槽與至少一第一貫孔,且用于自所述漿槽中撈集所述紙漿中的紙漿漿體至所述第一面上。所述上模具具有一第二面且所述第二面形成至少一對應所述至少一凹槽的至少一凸塊。所述上模具的所述第二面沉入所述紙漿的液面下。使所述上模具的所述第二面與所述下模具的所述第一面在所述紙漿的液面下相應合模。進而使所述漿體的至少一部份在所述上模具的所述第二面與所述下模具的所述第一面之間形成至少一層濕胚層。
[0008]在一優(yōu)選實施例中,進一步包括一延伸裝置,用于使所述上模具的所述第二面沉入所述紙漿的液面下。
[0009]在一優(yōu)選實施例中,所述至少一吸引裝置用于加速排放所述至少一層濕胚層所含的水及/或水蒸氣。
[0010]在一優(yōu)選實施例中,所述濕紙塑撈漿系統(tǒng)還包括至少一編網(wǎng),設置在所述第一面上且形成一對應所述第一面及所述至少一凹槽的形狀。所述至少一編網(wǎng)用于留住所述至少一濕胚層并防止所述至少一濕胚層進入所述至少一第一貫孔中,以避免阻礙所述至少一第一貫孔排放所述至少一濕胚層中的水及/或水蒸氣。
[0011]在一優(yōu)選實施例中,當所述至少一層濕胚層包含兩層以上,所述至少一層濕胚層的尺寸不同但彼此緊密結合。
[0012]在一優(yōu)選實施例中,所述至少一濕胚層于所述上模具及下模具之間對應形成至少一凹槽,所述至少一濕胚層的所述至少一凹槽的橫向截面寬度為0-8mm之間。
[0013]在一優(yōu)選實施例中,所述橫向截面寬度為0-6_之間。
[0014]為達到上述發(fā)明目的,本發(fā)明還包括一種濕紙塑產品,系通過上述濕紙塑撈漿系統(tǒng)所產生的所述至少一濕胚層制作而成。
[0015]在一優(yōu)選實施例中,所述至少一層濕胚層包括多層濕胚層相互堆棧且形狀彼此對應。
[0016]為達到上述發(fā)明的目的,本發(fā)明還包括一種濕紙塑的成形方法,包括:
[0017]首先,將一下模具沉入一漿槽中撈集所述漿槽的一紙漿漿體至所述下模具的一第一面上。
[0018]接著,移動一上模具的一第二面至所述紙漿的液面下。
[0019]接著,在所述紙漿的液面下使所述上模具的所述第二面與所述下模具的所述第一面相應合模。
[0020]接著,所述漿體的至少一部份在所述上模具的所述第一面與所述下模具的所述第二面之間形成至少一層濕胚層。
[0021]最后,通過所述至少一濕胚層制作出濕紙塑產品。
[0022]在一優(yōu)選實施例中,通過一吸引裝置通過設置在所述下模具的至少一第一貫孔及/或所述上模具的至少一第二貫孔抽取所述至少一層濕胚層中的水及/或水蒸氣。
[0023]在一優(yōu)選實施例中,所述漿體的至少一部份在所述上模具的所述第二面與所述下模具的所述第一面之間形成至少一層濕胚層后,還包括:移動所述上模具與所述下模具至所述紙漿的液面上;以及在所述紙漿的液面上使所述上模具與所述下模具脫模。
[0024]在一優(yōu)選實施例中,對所述至少一濕胚層執(zhí)行至少一熱壓處理。
[0025]通過本發(fā)明的所述濕紙塑撈漿系統(tǒng)的模具組件在所述漿槽的紙漿液面下進行受壓合模工序,能夠避免架橋現(xiàn)象的產生,提高產品良率。
【【附圖說明】】
[0026]圖1,繪示一種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的濕紙塑撈漿系統(tǒng)的模具組件的立體示意圖;
[0027]圖2,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濕紙塑撈漿系統(tǒng)的模具組件在合模前的截面示意圖;
[0028]圖3,系顯示圖2的模具組件在合模時的截面示意圖;
[0029]圖4,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的濕紙塑產品的成形方法的步驟流程圖;
[0030]圖5,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例的濕紙塑產品的成形方法的步驟流程圖;
[0031]圖6,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例的濕紙塑產品的成形方法的步驟流程圖;以及
[0032]圖7,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例的濕紙塑產品的成形方法的步驟流程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3]以下各實施例的說明是參考圖式,用以說明本發(fā)明可用以實施的特定實施例。本發(fā)明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內」、「外」、「側面」等,僅是參考圖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以說明及理解本發(fā)明,而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
[0034]參考圖1與圖2。圖1,繪示一種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濕紙塑撈漿系統(tǒng)100的模具組件的立體示意圖。圖2,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濕紙塑撈漿系統(tǒng)100的模具組件在合模前的截面示意圖。所述濕紙塑撈漿系統(tǒng)100包括一漿槽175、一模具組件118、一延伸裝置180及一吸引裝置190。所述漿槽175用于裝載一紙漿177。所述模具組件118包括一上模具140及一下模具130。
[0035]所述下模具130形成一第一面135、至少一凹槽110以及至少一第一貫孔120,其中所述至少一凹槽110以及所述至少一第一貫孔120位在所述第一面135上;于本實施例中,所述至少一第一貫孔120為數(shù)個第一貫孔120,且進一步分布于所述至少一凹槽110四周或內壁面上,且所述至少一凹槽110的數(shù)量沒有特別限定,制造者可以根據(jù)實際需求增加或減少。在所述下模具130的所述至少一凹槽110及第一面135的上表面還設置一相對應所述至少一凹槽110的形狀的編網(wǎng)160,所述編網(wǎng)160的孔數(shù)或網(wǎng)目數(shù)可以根據(jù)需求增加或減少;于其他實施例中,也可以使用其他具有多孔性結構的裝置來代替所述編網(wǎng)160。于其他實施例中,所述編網(wǎng)160可以包括多個不同目數(shù)的編網(wǎng)彼此迭置。
[0036]所述上模具140形成一對應所述第一面135的第二面145、至少一向外形成對應所述凹槽110的凸塊150以及至少一第二貫孔125,其中所述凸塊150以及所述至少一第二貫孔125位在所述第二面145上;于本實施例中,所述至少一第二貫孔125可為數(shù)個第二貫孔125,并進一步分布于所述凸塊150上表面上。
[0037]所述延伸裝置180,用于使所述上模具140的所述第二面145上升至所述漿槽175內的所述紙漿177的液面上或沉入所述漿槽175內的所述紙漿177的液面下。當所述上模具140的所述第二面145沉入至所述紙漿177的液面下,用于在所述漿槽175內撈集所述紙漿177中的漿體168在所述下模具130的所述第一面135上并使所述上模具140的所述第二面145與所述下模具130的所述第一面135在所述紙漿177的液面下受壓而相對合模,進而使所述漿體168的至少一部份在所述上模具140的所述第二面145與所述下模具130的所述第一面135之間進而成型一層濕胚層170(見圖3);反之,當所述上模具140的所述第二面145上升至所述紙漿177的液面上,用于使所述上模具140的所述第二面145與所述下模具130的所述第一面135彼此分咼。
[0038]所述吸引裝置190如真空幫浦,分別通過管線分別連接所述上模具140的所述至少一第二貫孔125及所述下模具130的所述至少一第一貫孔120,用于所述上模具140及所述下模具130在合模時進行真空汲取;然而,在不同的實施例中,也可以使用多個吸引裝置190各別連接所述上模具140及所述下模具130進行真空汲取。
[0039]請進一步見第2及3圖,系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濕紙塑撈漿系統(tǒng)100的所述上模具140與所述下模具130合模時的截面示意圖。當所述延伸裝置180使所述上模具140的所述第二面145沉入所述漿槽175內的所述紙漿177的液面下,使所述上模具140的所述第二面145與所述下模具130的所述第一面135在所述漿槽175內的所述紙漿177的液面下受壓而相對合模時,所述漿體168的至少一部份在所述上模具140的所述第二面145與所述下模具130的所述第一面135之間成型所述濕胚層170。位在所述第一面135的上表面的所述編網(wǎng)160除了讓所述漿體168在所述編網(wǎng)160上形成并留住所述濕胚層170以防止所述濕胚層170中的漿體168進入所述至少一第一貫孔120中,避免阻礙所述至少一第一貫孔120排放所述濕胚層170中的水及/或水蒸氣所述編網(wǎng)160。同時,位在所述第二面145上的所述至少一第二貫孔125以及位在所述第一面135上的所述至少一第一貫孔120用于排放所述濕胚層170中的水及/或水蒸氣;且在所述上模具140及所述下模具130在合模同時,所述吸引裝置190進行真空汲取以將所述濕胚層170內流入所述上模具140的所述至少一第二貫孔125中及所述下模具130的所述至少一第一貫孔120中的水及/或水蒸氣進一步汲取至所述上模具140及所述下模具130之外所述吸引裝置190。
[0040]在本優(yōu)選實施例中,當所述上模具140的所述第二面145與所述下模具130的所述第一面135在所述漿槽175內的所述紙漿177的液面下受壓而相對合模而使所述漿體168的至少一部份在所述上模具140的所述第二面145與所述下模具130的所述第一面135之間成型出所述濕胚層170時,由于所述下模具130具有所述至少一凹槽110,使得所述濕胚層170于所述上模具140及下模具130之間也形成對應所述至少一凹槽110形狀的濕胚凹槽1702,特別是所述濕胚層170的所述濕胚凹槽1702的橫向截面寬度Wl在O-Smm之間;優(yōu)選地,為所述橫向截面寬度Wl介于0-6mm之間。換言之,當所述濕胚層170上需要形成較狹小的濕胚凹槽1702(如所述濕胚凹槽1702的橫向截面寬度Wl是在0-8mm之間)時,通過所述上模具140與所述下模具130在所述漿槽175內的所述紙漿177的液面下合模以成型所述濕胚層170,由于所述漿體168中纖維比水重以及液面下水壓較高的原理,易使纖維沉淀于所述濕胚凹槽1702底部而不會堆積于所述濕胚凹槽1702上方開口處,所以不會發(fā)生如現(xiàn)有技術中常見的架橋現(xiàn)象;特別是,當所述濕胚層170的所述濕胚凹槽1702的所述橫向截面寬度Wl介于0-6mm之間時也能避免架橋現(xiàn)象的產生。
[0041]于其他實施例中,也可以通過多次的合模形成多個重迭的濕胚層170。即,當所述第一濕胚層170包含兩層以上濕胚層170時,每一所述濕胚層170的尺寸不同但彼此緊密結合,且每一所述濕胚層170相互堆棧且上述多層濕胚層170的形狀彼此對應。
[0042]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濕紙塑產品,是通過前述各優(yōu)選實施例的濕紙塑撈漿系統(tǒng)所產生的所述至少一濕胚層170制作而成。
[0043]在本發(fā)明中,不論是使用一個模具組件或多個模具組件在一個漿槽或多個漿槽中進行撈漿及壓合,形成多層濕胚層,且所述多層濕胚層皆可以相互堆棧,且所述多層濕胚層的形狀能夠彼此對應。
[0044]圖4,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的濕紙塑產品的成形方法的步驟流程圖。
[0045]首先,步驟SOl,將一下模具130沉入一漿槽175中撈集所述漿槽175的紙漿177中的漿體168的一部份沈淀至所述下模具130的一第一面135上(如圖2所示)。接著,執(zhí)行步驟S02,移動一上模具140的一第二面145至所述漿槽175內的所述紙漿177的液面下。接著,執(zhí)行步驟S03,在所述漿槽175內的所述紙漿177的液面下使所述上模具140的所述第二面145與所述下模具130的所述第一面135相應受壓而合模((如圖3所示)。接著,執(zhí)行步驟S04,使如圖2所示的所述漿體168的至少一部份在所述上模具140的所述第二面145與所述下模具130的所述第一面135之間形成一層濕胚層170(如圖3所示)。最后,執(zhí)行步驟S05,通過所述濕胚層170制作出濕紙塑產品。相較于現(xiàn)有技術,在所述下模具130撈漿后,接著,使所述下模具130離開所述紙漿177,接著,讓所述上模具140與所述下模具130在液面上合模。換言之,當所述濕胚層170上需要形成較狹小的濕胚凹槽1702(如所述濕胚凹槽1702的橫向截面寬度Wl是在O-Smm之間)時,通過本發(fā)明的濕紙塑產品的成形方法中所述上模具140與所述下模具130在所述漿槽175內的所述紙漿177的液面下合模以成型所述濕胚層170的步驟,以所述漿體168中纖維比水重以及液面下水壓較高的原理,易使纖維沉淀于所述濕胚凹槽1702底部而不會堆積于所述濕胚凹槽1702上方開口處,所以不會發(fā)生如現(xiàn)有技術中常見的架橋現(xiàn)象;特別是,當所述濕胚層170的所述濕胚凹槽1702的所述橫向截面寬度Wl介于0-6mm之間時也能避免架橋現(xiàn)象的產生。
[0046]圖5,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例的濕紙塑的成形方法的步驟流程圖。所述第二實施例與上述第一實施例的差異在于,在步驟S02與步驟S03之間,進一步執(zhí)行步驟S06,通過一吸引裝置190通過設置在所述下模具130的至少一第一貫孔120及/或所述上模具140的至少一第二貫孔125抽取所述濕胚層170中的水及/或水蒸氣。
[0047]圖6,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例的濕紙塑產品的成形方法的步驟流程圖。所述第三實施例與所述第一實施例的差異在于,在步驟S04與步驟S05之間,進一步執(zhí)行步驟S07,移動所述上模具140與所述下模具130至所述紙漿175的液面上。接著,執(zhí)行步驟S08,在所述紙漿175的液面上使所述上模具140與所述下模具130脫模。
[0048]圖7,根據(jù)本發(fā)明第四實施例的濕紙塑產品的成形方法的步驟流程圖。所述第四實施例與所述第一實施例的差異在于,在步驟S04與步驟S05之間,進一步執(zhí)行步驟S09,對所述濕胚層170執(zhí)行至少一熱壓處理。
[0049]以上僅是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fā)明原理的前提下,均可以做出若干更動與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
【主權項】
1.一種濕紙塑撈漿系統(tǒng),包含: 一漿槽,用于裝載一紙漿,以及 一模具組件,包括: 一下模具,具有一第一面且所述第一面形成至少一凹槽與至少一第一貫孔,且用于自所述漿槽中撈集所述紙漿的漿體至所述第一面上; 一上模具,具有一第二面且所述第二面形成至少一對應所述至少一凹槽的至少一凸塊;以及 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具的所述第二面沉入所述漿槽的所述紙漿的液面下,與所述下模具的所述第一面在所述紙漿的液面下相應合模,進而使所述漿體的至少一部份在所述上模具的所述第一面與所述下模具的所述第二面之間形成至少一層濕胚層。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濕紙塑撈漿系統(tǒng),進一步包括一延伸裝置,用于使所述上模具的所述第二面沉入所述紙漿的液面下。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濕紙塑撈漿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濕紙塑撈漿系統(tǒng)還包括至少一吸引裝置,用于加速排放所述至少一層濕胚層所含的水及/或水蒸氣。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濕紙塑撈漿系統(tǒng),還包括至少一編網(wǎng),設置在所述第一面上且形成一對應所述第一面及所述至少一凹槽的形狀,所述至少一編網(wǎng)用于留住所述至少一濕胚層并防止所述至少一濕胚層進入所述至少一第一貫孔中,以避免阻礙所述至少一第一貫孔排放所述至少一濕胚層中的水及/或水蒸氣。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濕紙塑撈漿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當所述至少一層濕胚層包含兩層以上,所述至少一層濕胚層的尺寸不同但彼此緊密結合。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濕紙塑撈漿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濕胚層于所述上模具及下模具之間對應形成至少一凹槽,所述至少一濕胚層的所述至少一凹槽的橫向截面寬度為O _8mm之間。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濕紙塑撈漿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橫向截面寬度為0-6_之間。8.—種濕紙塑產品,系通過如權利要求1或5項所述的濕紙塑撈漿系統(tǒng)所產生的所述至少一濕胚層制作而成。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濕紙塑產品,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層濕胚層包括多層濕胚層相互堆棧且形狀彼此對應。10.一種濕紙塑產品的成形方法,包括: 將一下模具沉入一漿槽中撈集所述漿槽的紙漿的漿體至所述下模具的一第一面上; 移動一上模具的一第二面至所述紙漿的液面下; 在所述紙漿的液面下使所述上模具的所述第二面與所述下模具的所述第一面相應合模; 所述漿體的至少一部份在所述上模具的所述第一面與所述下模具的所述第二面之間形成至少一層濕胚層;以及 通過所述至少一濕胚層制作出濕紙塑產品。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濕紙塑產品的成形方法,還包括:通過一吸引裝置通過設置在所述下模具的至少一第一貫孔及/或所述上模具的至少一第二貫孔抽取所述至少一層濕胚層中的水及/或水蒸氣。12.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濕紙塑產品的成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漿體的至少一部份在所述上模具的所述第一面與所述下模具的所述第二面之間形成至少一層濕胚層后,還包括:移動所述上模具與所述下模具至所述紙漿的液面上;以及在所述紙漿的液面上使所述上模具與所述下模具脫模。13.如權利要求10項所述的濕紙塑產品的成形方法,還包括:對所述至少一濕胚層執(zhí)行至少一熱壓處理。
【文檔編號】D21J3/00GK105908577SQ201510776910
【公開日】2016年8月31日
【申請日】2015年11月13日
【發(fā)明人】郭劍寬, 黃俊煌
【申請人】金箭印刷事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