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狠狠干,亚洲国产福利精品一区二区,国产八区,激情文学亚洲色图

一種穩(wěn)固的機械工程領域的機械配件夾持設備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167707閱讀:755來源:國知局
一種穩(wěn)固的機械工程領域的機械配件夾持設備的制造方法與工藝

本發(fā)明涉及機械工程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穩(wěn)固的機械工程領域的機械配件夾持設備。



背景技術:

在日常的機械生產(chǎn)過程中會使用到機械配件的夾持工具夾持機械配件,以便保證機械生產(chǎn)的順利進行。然而,現(xiàn)有的機械配件夾持裝置無法穩(wěn)固的將機械配件夾持住,并且需要人工施加較大的力,人工勞動強度大,操作繁瑣,無法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新的技術方案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有效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穩(wěn)固的機械工程領域的機械配件夾持設備。

為達到本發(fā)明之目的,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穩(wěn)固的機械工程領域的機械配件夾持設備,包括定位裝置、設置于所述定位裝置一側(cè)的握持裝置、設置于所述定位裝置另一側(cè)的支架裝置、設置于所述支架裝置上端的驅(qū)動裝置、位于所述驅(qū)動裝置下方的夾持裝置,所述定位裝置包括定位桿、位于所述定位桿左右兩端的第一固定桿、設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桿上的第一彈簧,所述握持裝置包括第二固定桿、位于所述第二固定桿上方的第三固定桿、設置于所述第三固定桿上的第四固定桿、設置于所述第四固定桿上的握持環(huán)、設置于所述第三固定桿上的第五固定桿、第五彈簧,所述支架裝置包括第一支架、設置于所述第一支架上的第二彈簧、位于所述第一支架上方的第六固定桿,所述驅(qū)動裝置包括電缸、位于所述電缸下方的推動桿、位于所述推動桿下方的第一連接塊,所述夾持裝置包括連接桿、位于所述連接桿下方的第三彈簧、位于所述連接桿左右兩側(cè)的旋轉(zhuǎn)桿、設置于所述旋轉(zhuǎn)桿下端的第二連接塊、位于所述第二連接塊下方的移動桿、設置于所述移動桿上的光滑塊、位于所述移動桿下方的支撐塊、設置于所述支撐塊上的夾持塊、設置于所述旋轉(zhuǎn)桿上的固定塊、設置于所述固定塊上的第四彈簧。

所述定位桿的端部與所述第一固定桿的側(c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的一端與所述第一電缸桿的側(cè)面固定連接。

所述第二固定桿的左端與所述第一固定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固定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二固定桿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固定桿的左端與所述第三固定桿固定連接,所述握持環(huán)呈橫截面為圓環(huán)的柱體,所述第四固定桿穿過所述握持環(huán)的內(nèi)部且與其固定連接,所述第五固定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二固定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五固定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三固定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五彈簧的右端與所述第三固定桿固定連接。

所述第一支架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的下端與所述第一固定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的上端與所述第六固定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的左端與所述第一支架固定連接。

所述第六固定桿的右端與所述電缸固定連接,所述推動桿的上端與所述電缸連接,所述推動桿的下端設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連接塊呈長方體,所述第一連接塊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內(nèi)且與所述推動桿樞軸連接。

所述第一連接塊與所述連接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的上端與所述第一連接塊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的下端與所述定位桿固定連接,所述旋轉(zhuǎn)桿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連接桿的左右兩側(cè),所述旋轉(zhuǎn)桿呈長方體,所述旋轉(zhuǎn)桿上設有位于其上端的第二凹槽及位于其下端的第三凹槽,所述連接桿的端部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內(nèi)且與所述旋轉(zhuǎn)桿樞軸連接,所述第二連接塊設有兩個且分別設置于所述旋轉(zhuǎn)桿的下端,所述第二連接塊收容于所述第三凹槽內(nèi)且與所述旋轉(zhuǎn)桿樞軸連接,所述第五彈簧的左端與第二連接塊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的右端與第二連接塊固定連接,所述移動桿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二連接塊的下方,所述移動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二連接塊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的端部與所述光滑塊固定連接,所述移動桿上設有貫穿其左右表面的第一通孔。

所述光滑塊設有兩個,所述光滑塊呈長方體,所述光滑塊收容于所述第一通孔內(nèi)且與所述移動桿固定連接,所述定位桿貫穿所述光滑塊的左右表面且與其滑動接觸。

所述支撐塊設有兩個,所述支撐塊的縱截面呈直角三角形,所述移動桿的下端與所述支撐塊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夾持塊設有兩個,所述夾持塊的側(cè)面與所述支撐塊的側(cè)面固定連接,所述固定塊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三彈簧的左右兩側(cè),所述固定塊的一端與所述旋轉(zhuǎn)桿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彈簧設有兩個,所述第四彈簧的一端與所述固定塊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彈簧的另一端與所述移動桿固定連接。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發(fā)明穩(wěn)固的機械工程領域的機械配件夾持設備能夠?qū)C械配件穩(wěn)固的夾持住,操作簡單,并且自動化程度大,人工勞動強度低,使用便利。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穩(wěn)固的機械工程領域的機械配件夾持設備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jié)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穩(wěn)固的機械工程領域的機械配件夾持設備做出清楚完整的說明。

如圖1所示,本發(fā)明穩(wěn)固的機械工程領域的機械配件夾持設備包括定位裝置1、設置于所述定位裝置1一側(cè)的握持裝置2、設置于所述定位裝置1另一側(cè)的支架裝置3、設置于所述支架裝置3上端的驅(qū)動裝置4、位于所述驅(qū)動裝置4下方的夾持裝置5。

如圖1所示,所述定位裝置1包括定位桿11、位于所述定位桿11左右兩端的第一固定桿12、設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桿12上的第一彈簧13。所述定位桿11呈長方體。所述第一固定桿12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定位桿11的左右兩側(cè),所述第一固定桿12呈長方體,所述定位桿11的端部與所述第一固定桿12的側(c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13設有四個且分別位于所述定位桿11的上下兩側(cè),所述第一彈簧13的一端與所述第一電缸桿12的側(cè)面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握持裝置2包括第二固定桿21、位于所述第二固定桿21上方的第三固定桿22、設置于所述第三固定桿22上的第四固定桿23、設置于所述第四固定桿23上的握持環(huán)24、設置于所述第三固定桿22上的第五固定桿25、第五彈簧26。所述第二固定桿21呈長方體,所述第二固定桿21的左端與所述第一固定桿12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固定桿22呈長方體,所述第三固定桿22的下端與所述第二固定桿21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固定桿23呈圓柱體,所述第四固定桿23的左端與所述第三固定桿22固定連接。所述握持環(huán)24呈橫截面為圓環(huán)的柱體,所述第四固定桿23穿過所述握持環(huán)24的內(nèi)部且與其固定連接,所述握持環(huán)24采用橡膠材料制成,以便增強其摩擦力。所述第五固定桿25的下端與所述第二固定桿21固定連接,所述第五固定桿25的上端與所述第三固定桿22固定連接。所述第五彈簧26的右端與所述第三固定桿22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支架裝置3包括第一支架31、設置于所述第一支架31上的第二彈簧32、位于所述第一支架31上方的第六固定桿33。所述第一支架31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31的下端與所述第一固定桿12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31的上端與所述第六固定桿33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32的左端與所述第一支架31固定連接。所述第六固定桿33呈長方體。

如圖1所示,所述驅(qū)動裝置4包括電缸41、位于所述電缸41下方的推動桿42、位于所述推動桿42下方的第一連接塊43。所述電缸41與電源(未圖示)電性連接,為其提供電能,所述電缸41上設有開關(未圖示),方便控制其打開或者關閉,所述第六固定桿33的右端與所述電缸41固定連接。所述推動桿42呈長方體,所述推動桿42的上端與所述電缸41連接,使得所述電缸41可以帶動所述推動桿42上下移動,所述推動桿42的下端設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連接塊43呈長方體,所述第一連接塊43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內(nèi)且與所述推動桿42樞軸連接,使得所述第一連接塊43可以在所述第一凹槽內(nèi)旋轉(zhuǎn)。

如圖1所示,所述夾持裝置5包括連接桿51、位于所述連接桿51下方的第三彈簧52、位于所述連接桿51左右兩側(cè)的旋轉(zhuǎn)桿53、設置于所述旋轉(zhuǎn)桿53下端的第二連接塊54、位于所述第二連接塊54下方的移動桿55、設置于所述移動桿55上的光滑塊56、位于所述移動桿55下方的支撐塊57、設置于所述支撐塊57上的夾持塊58、設置于所述旋轉(zhuǎn)桿53上的固定塊59、設置于所述固定塊59上的第四彈簧50。所述連接桿51呈長方體,所述第一連接塊43與所述連接桿51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52的上端與所述第一連接塊43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52的下端與所述定位桿11固定連接。所述旋轉(zhuǎn)桿53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連接桿51的左右兩側(cè),所述旋轉(zhuǎn)桿53呈長方體,所述旋轉(zhuǎn)桿53上設有位于其上端的第二凹槽及位于其下端的第三凹槽,所述連接桿51的端部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內(nèi)且與所述旋轉(zhuǎn)桿53樞軸連接,使得所述旋轉(zhuǎn)桿53與所述連接桿51可以相對旋轉(zhuǎn)。所述第二連接塊54設有兩個且分別設置于所述旋轉(zhuǎn)桿53的下端,所述第二連接塊54收容于所述第三凹槽內(nèi)且與所述旋轉(zhuǎn)桿53樞軸連接,使得所述第二連接塊54可以在所述第三凹槽內(nèi)旋轉(zhuǎn),所述第五彈簧26的左端與位于右側(cè)的第二連接塊54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32的右端與位于左側(cè)的第二連接塊54固定連接,所述第五彈簧26及第二彈簧32處于被拉伸狀態(tài),且拉動所述第二連接塊54。所述移動桿55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二連接塊54的下方,所述移動桿55呈長方體,所述移動桿55的上端與所述第二連接塊54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13的端部與所述光滑塊56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13處于被拉伸狀態(tài),所述第一彈簧13拉動所述光滑塊56,所述移動桿55上設有貫穿其左右表面的第一通孔551,所述第一通孔551呈方形。所述光滑塊56設有兩個,所述光滑塊56呈長方體,所述光滑塊56收容于所述第一通孔551內(nèi)且與所述移動桿55固定連接,所述光滑塊56采用光滑材料制成,即采用摩擦系數(shù)小的材料制成,所述定位桿11貫穿所述光滑塊56的左右表面且與其滑動接觸,使得所述光滑塊56及移動桿55可以在所述定位桿11上左右移動。所述支撐塊57設有兩個且左右相對設置,所述支撐塊57的縱截面呈直角三角形,所述移動桿55的下端與所述支撐塊57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夾持塊58設有兩個且左右相對設置,所述夾持塊58呈長方體,所述夾持塊58的側(cè)面與所述支撐塊57的側(cè)面固定連接,所述夾持塊58采用摩擦系數(shù)大的材料制成,以便將機械配件夾持住。所述固定塊59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三彈簧52的左右兩側(cè),所述固定塊59的一端與所述旋轉(zhuǎn)桿53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彈簧50設有兩個,所述第四彈簧50的一端與所述固定塊59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彈簧50的另一端與所述移動桿55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本發(fā)明穩(wěn)固的機械工程領域的機械配件夾持設備使用時,首先使用者握住握持環(huán)24,然后可以移動本發(fā)明,并且使得需要夾持的機械配件處于所述夾持塊58之間。然后打開電缸41的開關,使得所述推動桿42向上移動,所述第一連接塊43隨之向上移動,所述連接桿51向上移動,進而使得所述旋轉(zhuǎn)桿53的上端向上移動,所述旋轉(zhuǎn)桿53的下端向中間靠近,進而使得位于左右兩側(cè)的第二連接塊54相互靠近,位于左右兩側(cè)的移動桿55、光滑塊56、支撐塊57及夾持塊58相互靠近,直至相互靠近的夾持塊58將機械配件夾持住,此時所述第一彈簧13、第五彈簧26、第二彈簧32、第三彈簧52第四彈簧50處于被拉伸狀態(tài),然后將機械配件移動到需要的位置即可。待夾持完畢后,此時所述電缸41使得所述推動桿42向下移動,所述第一連接塊43、連接桿51向下移動,所述旋轉(zhuǎn)桿53的下端向外側(cè)移動,位于左右兩側(cè)的第二連接塊54相互遠離,且位于左右兩側(cè)的移動桿55、光滑塊56、支撐塊57及夾持塊58相互遠離,進而機械配件掉落。至此,本發(fā)明穩(wěn)固的機械工程領域的機械配件夾持設備使用過程描述完畢。

當前第1頁1 2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