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十字路口立交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公路建設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立交橋。
背景技術:
時下,汽車是陸地運輸的主要工具;小汽車是個人代步的趨勢,甚至是個人財富、 地位的象征,很少還會有人把騎著高頭大馬當著是榮譽。所以,大小汽車越來越多,交通日趨擁擠。特別在城市的一些十字路口,人車混雜,或前或左或右,很容易造成交通堵塞甚至交通事故。建立立交橋可以解決十字路口交通擁擠,但十字路口往往是本區(qū)域最繁華的地帶,寸土寸金,所以建立造型適度,占地較少的立交橋才是時之所需。不是每一個十字路口都需要建一座北京西直門那樣的巨無霸立交橋。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針對上述現實需要和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設計合理、結構簡單、節(jié)約土地、建設成本較低、尤其適用于城區(qū)使用的十字路口立交橋。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技術方案是一種十字路口立交橋(如圖1)。所述一種十字路口立交橋適用于十字路口。十字路口對應A、B、C、D四個方向。所述一種十字路口立交橋由機動車直行道、左轉彎道、右轉彎道、人行道組成,分第一層橋、第二層橋(如圖2)、第三層橋。經過第一層橋的有通道(1)和通道(7);經過第二層橋的有通道(4)、通道(5)、通道(6)、通道(10)、通道(11)和通道(12);經過第三層橋的有通道(2)、通道(3)、通道(5)、 通道(8)、通道(9)和通道(11)。下面進一步說明所述一種十字路口立交橋各組成部分。所述一種十字路口立交橋共四條直行道。所述一種十字路口立交橋A、C方向是一條雙向直行道,經過第一層橋,其一,通道(1)從A至C,其二,通道(7)從C至A ;所述一種十字路口立交橋B、D方向由一條雙向直行道在空間上轉化為上下分布的兩條單向直行道, 其一,通道(5)從B至D,從B由第二層橋上坡經過第三層橋到達D,其二,通道(11)從D至 B,從D由第二層橋上坡經過第三層橋到達B。B、D方向把雙向直行道在空間上轉化為上下分布的兩條單向直行道的作用是,解決了直行道與左轉彎道交叉問題。所述一種十字路口立交橋共四條左轉彎道。通道( 從A左轉彎達到D,經過第三層橋;通道(4)從B左轉彎達到A,經過第二層橋;通道(8)從C左轉彎達到B,經過第三層橋;通道(10)從D左轉彎達到C,經過第二層橋。所述一種十字路口立交橋左轉彎道有三個優(yōu)點其一,左轉彎道與直行道在平面上看存在交叉,在立體空間上是分離的;其二,左轉彎道均為直接90度左轉彎,行車路線較短;其三,左轉彎道均位于十字路中,不占用額外的土地。所述一種十字路口立交橋共四條右轉彎道。通道C3)從A右轉彎達到B,經過第三層橋;通道(6)從B右轉彎達到C,經過第二層橋;通道(9)從C右轉彎達到D,經過第三層橋;通道(1 從D右轉彎達到A,經過第二層橋。所述一種十字路口立交橋各條右轉彎道與對應左轉彎道在空間上垂向分布,其中,通道(3)位于通道(4)之上,通道(6)位于通道 ⑶之下,通道(9)位于通道(10)之上,通道(2)位于通道(12)之上。所述一種十字路口立交橋橫穿人行道兩條其一,從J點達到L點,通道(6)、通道
(8)位于其上,然后從L點達到K點,通道(1)、通道(7)位于其下,從K點達到H點,通道
(9)、通道(10)位于其上;其二,從Q點達到N點,通道(3)、通道(4)位于其上,然后從N點達到M點,通道(1)、通道(7)位于其下,從M點達到P點,通道O)、通道(12)位于其上。所述一種十字路口立交橋豎穿人行道有兩條其一,從H點達到K點,通道(9)、通道(10)位于其上,然后從K點達到M點,在K點至M點途中,人行道與通道(7)平行且隔離, 然后從M點達到P點,通道O)、通道(12)位于其上;其二,從Q點達到N點,通道(3)、通道 ⑷位于其上,然后從N點達到L點,在N點至L點途中,人行道與通道⑴平行且隔離,然后從L點達到J點,通道(6)、通道(8)位于其上。所述一種十字路口立交橋的三層橋有兩種布局第一種布局,第一層橋位于自然地面之下,第二層橋為自然地面,第三層橋位于自然地面之上;第二種布局,第二層橋為自然地面、第三層橋位于自然地面之上,第一層橋位于第三層橋之上。所述一種十字路口立交橋分別在第二層橋的R區(qū)域、第二層橋的S區(qū)域、第三層橋的R區(qū)域、第三層橋的S區(qū)域設置公務區(qū)。第二層橋的R區(qū)域、第二層橋的S區(qū)域、第三層橋的R區(qū)域、第三層橋的S區(qū)域是自然形成的空閑空間。公務區(qū)為處理日常和緊急事務的人員和車輛提供空間。公務區(qū)屬于附屬設施,可以視需要建立,也可以視需要不建立。所述一種十字路口立交橋第二層橋的T區(qū)域、V區(qū)域、W區(qū)域、X區(qū)域設置公共停車位。第二層橋的T區(qū)域、V區(qū)域、W區(qū)域、X區(qū)域是自然形成的位于第三層橋下的空閑空間。 第二層橋的T區(qū)域、V區(qū)域、W區(qū)域、X區(qū)域也可以視需要建立為其它公共場所。公共停車位屬于附屬設施,可以視需要建立,也可以視需要不建立。與現有普通立交橋相比,所述一種十字路口立交橋的優(yōu)點有其一,所述一種十字路口立交橋分為三層,將各向通道在立體空間中錯開,各通道均無燈崗。其二,所述一種十字路口立交橋B、D方向由一條雙向直行道在空間上轉化為兩條單向直行道,解決了直行道與左轉彎道交叉問題。其三,所述一種十字路口立交橋左轉彎道與直行道在平面上看存在交叉,在立體空間上是分離的。其四,所述一種十字路口立交橋左轉彎道均為直接90度左轉彎,且行車路線較短。其五,所述一種十字路口立交橋左轉彎道均位于十字路中,不占用額外的土地面積,節(jié)約了土地使用。其六,所述一種十字路口立交橋各條右轉彎道與對應左轉彎道上下垂直分布,節(jié)約了土地使用。其七,所述一種十字路口立交橋人行道充分利用了剩余空間。其八,所述一種十字路口立交橋的三層橋有兩種布局第一種布局,第一層橋位于自然地面之下,第二層橋是自然地面,第三層橋位于自然地面之上;第二種布局,第二層橋為自然地面、第三層橋位于自然地面之上,第一層橋位于第二層橋之上。其九,所述一種十字路口立交橋設計了公務區(qū),為處理日常和緊急事務的人員和車輛提供空間。其十,所述一種十字路口立交橋設計了公共停車位,充分利用了剩余空間。綜上所述,本發(fā)明設計合理、結構簡單、節(jié)約土地、車行路線較短、建設成本較低, 是尤其適用于城區(qū)使用的一種十字路口立交橋。
圖1 一種十字路口立交橋總體俯視示意圖。圖2第二層橋俯視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實施列1一種十字路口立交橋(如圖1),位于十字路口。十字路口對應A、B、C、D四個方向。所述一種十字路口立交橋由機動車直行道、右轉彎道、左轉彎道、人行道組成,分第一層橋、第二層橋(如圖幻、第三層橋,第一層橋位于自然地面之下,第二層橋為自然地面,第三層橋位于自然地面之上。所述一種十字路口立交橋起于A方向的通道有3條。通道(1)是直行道,從A至C,從A經過第一層橋到達C。通道( 是左轉彎道,從A到D,從A經過第三層橋90度左轉彎到達D。通道( 是右轉彎道,從A到B,從A經過第三層橋右轉彎到達B。所述一種十字路口立交橋起于B方向的通道有3條。通道(4)是左轉彎道,從B到A,從B經過第二層橋90度左轉彎到達A。通道(5)直行道,從B至D,從B由第二層橋上坡經過第三層橋到達D。通道(6)是右轉彎道,從B到C,從B由第二層橋右轉彎到達C。所述一種十字路口立交橋起于C方向的通道有3條。通道(7)是直行道,從C至A,從C經過第一層橋到達A。通道( 是左轉彎道,從C到B,從C經過第三層橋90度左轉彎到達B。通道(9)是右轉彎道,從C到D,從A經過第三層橋右轉彎到達D。所述一種十字路口立交橋起于D方向的通道有3條。通道(10)是左轉彎道,從D到C,從D經過第二層橋90度左轉彎到達C。通道(11)是直行道,從D至B,從D由第二層橋上坡經過第三層橋到達B。通道(1 是右轉彎道,從D到A,從D經過第二層橋右轉彎到達A。所述一種十字路口立交橋橫穿人行道兩條其一,從J點達到L點,通道(6)、通道
(8)位于其上,然后從L點達到K點,通道(1)、通道(7)位于其下,從K點達到H點,通道
(9)、通道(10)位于其上;其二,從Q點達到N點,通道(3)、通道(4)位于其上,然后從N點達到M點,通道(1)、通道(7)位于其下,從M點達到P點,通道O)、通道(12)位于其上。所述一種十字路口立交橋豎穿人行道有兩條其一,從H點達到K點,通道(9)、通道(10)位于其上,然后從K點達到M點,在K點至M點途中,人行道與通道(7)平行且隔離, 然后從M點達到P點,通道O)、通道(12)位于其上;其二,從Q點達到N點,通道(3)、通道 ⑷位于其上,然后從N點達到L點,在N點至L點途中,人行道與通道⑴平行且隔離,然后從L點達到J點,通道(6)、通道⑶位于其上。所述一種十字路口立交橋分別在第二層橋的R區(qū)域、第二層橋的S區(qū)域、第三層橋的R區(qū)域、第三層橋的S區(qū)域設置公務區(qū)。公務區(qū)是處理日常和緊急事務的人員和車輛提供空間。所述一種十字路口立交橋第二層橋的T區(qū)域、V區(qū)域、W區(qū)域、X區(qū)域設立四個公共停車位。在本實施例中,行車的方向為靠右行駛,如按照其國家和地區(qū)的交通管理規(guī)定,行車的方向為靠左行駛,則可對立交橋的通道布置做出相應的改變,但也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以上所述,僅是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并非對本發(fā)明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據本發(fā)明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變更以及等效結構變化、均仍屬于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一種十字路口立交橋,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種十字路口立交橋(如圖1)適用于十字路口 ;十字路口對應A、B、C、D四個方向;所述一種十字路口立交橋由機動車直行道、左轉彎道、右轉彎道、人行道組成,分第一層橋、第二層橋(如圖幻、第三層橋;經過第一層橋的有通道(1)和通道(7);經過第二層橋的有通道、通道(5)、通道 (6)、通道(10)、通道(11)和通道(12);經過第三層橋的有通道O)、通道(3)、通道(5)、通道(8)、通道(9)和通道(11);所述一種十字路口立交橋共四條直行道;所述一種十字路口立交橋A、C方向是一條雙向直行道,經過第一層橋,其一,通道(1)從A至C,其二,通道(7)從C至A ;所述一種十字路口立交橋B、D方向由一條雙向直行道在空間上轉化為上下分布的兩條單向直行道,其一, 通道(5)從B至D,從B由第二層橋上坡經過第三層橋到達D,其二,通道(11)從D至B,從 D由第二層橋上坡經過第三層橋到達B ;所述一種十字路口立交橋共四條左轉彎道;通道( 從A左轉彎達到D,經過第三層橋;通道(4)從B左轉彎達到A,經過第二層橋;通道(8)從C左轉彎達到B,經過第三層橋; 通道(10)從D左轉彎達到C,經過第二層橋;所述一種十字路口立交橋共四條右轉彎道;通道C3)從A右轉彎達到B,經過第三層橋;通道(6)從B右轉彎達到C,經過第二層橋;通道(9)從C右轉彎達到D,經過第三層橋; 通道(1 從D右轉彎達到A,經過第二層橋;所述一種十字路口立交橋各條右轉彎道與對應左轉彎道在空間上垂向分布,其中,通道C3)位于通道(4)之上,通道(6)位于通道(8) 之下,通道(9)位于通道(10)之上,通道(2)位于通道(12)之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一種十字路口立交橋,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種十字路口立交橋由機動車直行道、左轉彎道、右轉彎道、人行道組成,分第一層橋、第二層橋、第三層橋。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一種十字路口立交橋,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種十字路口立交橋B、D方向由一條雙向直行道在空間上轉化為上下分布的兩條單向直行道,解決了直行道與左轉彎道交叉問題。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一種十字路口立交橋,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種十字路口立交橋左轉彎道均為直接90度左轉彎。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一種十字路口立交橋,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種十字路口立交橋左轉彎道均位于十字路中。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一種十字路口立交橋,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種十字路口立交橋各條右轉彎道與對應左轉彎道上下垂直分布。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一種十字路口立交橋,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種十字路口立交橋橫穿人行道兩條其一,從J點達到L點,通道(6)、通道(8)位于其上,然后從L點達到K點,通道(1)、通道(7)位于其下,從K點達到H點,通道(9)、通道(10)位于其上;其二,從Q點達到N點,通道(3)、通道(4)位于其上,然后從N點達到M點,通道(1)、通道(7) 位于其下,從M點達到P點,通道O)、通道(12)位于其上;所述一種十字路口立交橋豎穿人行道有兩條其一,從H點達到K點,通道(9)、通道(10)位于其上,然后從K點達到M點,在 K點至M點途中,人行道與通道(7)平行且隔離,然后從M點達到P點,通道O)、通道(12) 位于其上;其二,從Q點達到N點,通道(3)、通道(4)位于其上,然后從N點達到L點,在N點至L點途中,人行道與通道(1)平行且隔離,然后從L點達到J點,通道(6)、通道(8)位于其上。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一種十字路口立交橋,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種十字路口立交橋的三層橋有兩種布局第一種布局,第一層橋位于自然地面之下,第二層橋為自然地面,第三層橋位于自然地面之上;第二種布局,第二層橋為自然地面、第三層橋位于自然地面之上,第一層橋位于第三層橋之上。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一種十字路口立交橋,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種十字路口立交橋分別在第二層橋的R區(qū)域、第二層橋的S區(qū)域、第三層橋的R區(qū)域、第三層橋的S區(qū)域設置公務區(qū)。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一種十字路口立交橋,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種十字路口立交橋第二層橋的T區(qū)域、V區(qū)域、W區(qū)域、X區(qū)域設置公共停車位。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公路建設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立交橋。其特征是,一種十字路口立交橋,適用于十字路口,由機動車直行道、左轉彎道、右轉彎道、人行道組成,分第一層橋、第二層橋、第三層橋。經過第一層橋的有通道(1)和通道(7);經過第二層橋的有通道(4)、通道(5)、通道(6)、通道(10)、通道(11)和通道(12);經過第三層橋的有通道(2)、通道(3)、通道(5)、通道(8)、通道(9)和通道(11)。本發(fā)明設計合理、結構簡單、節(jié)約土地、車行路線較短、建設成本較低,是尤其適用于城區(qū)使用的一種十字路口立交橋。
文檔編號E01C1/04GK102268853SQ20111015557
公開日2011年12月7日 申請日期2011年6月10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6月10日
發(fā)明者邱世軍 申請人:邱世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