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塵器及其電機組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清潔電器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吸塵器及其電機組件。
【背景技術】
[0002]相關技術中,吸塵器的電機罩具有固定電機的功能,電機罩與機體外殼外殼之間具有導出電機排風的風道,電機罩的風道與機體外殼外殼的出風口連接以將風排出機體外殼外。上述結構存在如下問題:電機排風進入風道時以及在風道內(nèi)流動時,風與風道內(nèi)壁產(chǎn)生撞擊摩擦,產(chǎn)生的噪音較大,機體外殼內(nèi)部溫升較高。
【實用新型內(nèi)容】
[0003]本實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相關技術中的技術問題之一。為此,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有效降低電機排風噪音、散熱效果好的吸塵器的電機組件。
[0004]本實用新型還提出了一種具有該電機組件的吸塵器。
[0005]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第一方面實施例的吸塵器的電機組件包括:電機,所述電機具有第一排風口 ;電機罩,所述電機位于所述電機罩內(nèi)且所述電機與所述電機罩之間限定出第一風道,所述第一排風口與所述第一風道相連通,所述電機罩具有第二排風口 ;機體外殼,所述機體外殼與所述電機罩之間限定出第二風道,所述第二風道與所述第一風道通過第二排風口相連通,所述機體外殼具有第三排風口,所述第三排風口與所述第二風道相連通;以及電池組,所述電池組位于第二風道內(nèi)且與所述第二排風口相對。
[0006]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吸塵器的電機組件,不僅能有效降低電機的排風噪音,而且散熱效果更好。
[0007]優(yōu)選地,所述第二排風口與所述第三排風口互相背離。
[0008]優(yōu)選地,還包括控制板,所述控制板位于所述第二風道內(nèi),所述控制板與所述電池組、所述電機電連接。
[0009]優(yōu)選地,所述電池組包括多個沿左右方向依次分布的電池,相鄰兩個電池之間具有間隔。
[0010]優(yōu)選地,所述電池個數(shù)為至少3個,位于最左端的電池自上向下逐漸向左延伸,位于最右端的電池自上向下逐漸向右延伸,位于最左端的電池和最右端的電池之間的電池豎直設置。
[0011]優(yōu)選地,所述電機罩的后端具有向后凸出的凸出部,所述第二排風口形成在所述凸出部上,所述電池組連接在所述凸出部上。
[0012]優(yōu)選地,所述電池連接在所述凸出部的上側壁上,所述電池與所述電機前后相對。
[0013]優(yōu)選地,所述第二排風口形成在所述凸出部的上側壁上,所述第三排風口位于所述機體外殼的下側壁的下方并與其正對。
[0014]優(yōu)選地,所述電機罩的后端與所述電機間隔開。
[0015]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第二方面實施例的吸塵器,包括所述的吸塵器的電機組件。
【附圖說明】
[0016]圖1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電機組件的剖視示意圖。
[0017]圖2是圖1中的A-A剖視示意圖。
[0018]附圖標記:
[0019]電機組件100,
[0020]電機10,第一排風口 11,
[0021]電機罩20,第二排風口 21,凸出部22,凸出部的上側壁221,
[0022]機體外殼30,第三排風口 31,機體外殼的上側壁30a,機體外殼的下側壁30b,
[0023]第一風道40,
[0024]第二風道50,
[0025]電池組60,電池61,
[0026]控制板70。
【具體實施方式】
[0027]下面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所述實施例的示例在附圖中示出。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而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0028]下面參照圖1和圖2描述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吸塵器的電機組件100。
[0029]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第一方面實施例的吸塵器的電機組件100包括:電機10、電機罩20、機體外殼30以及電池組60。
[0030]電機10具有第一排風口 11,電機10位于電機罩20內(nèi)且電機10與電機罩20之間限定出第一風道40,第一排風口 11與第一風道40相連通。電機罩20具有第二排風口 21,機體外殼30與電機罩20之間限定出第二風道50,第二風道50與第一風道40通過第二排風口 21相連通,第二排風口 21與電池組60相對。機體外殼30具有第三排風口 31,第三排風口 31與第二風道50相連通。
[0031]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吸塵器的電機組件100,電機10排風經(jīng)第一排風口 11排出后,依次經(jīng)電機10與電機罩20之間的第一風道40、電機罩20的第二排風口 21、機體外殼30與電機罩20之間的第二風道50、機體外殼30的第三排風口 31排出,如此利用電機罩20與機體之間限定出的空間排出風,增大了排出風的流通空間,使電機10排風更順暢,有效降低電機10的排風噪音。此外,經(jīng)第二排風口 21排出的風直接流向電池組60,對工作時容易發(fā)熱的電池組60進行降溫,具有更好的散熱效果。
[0032]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中,第二排風口 21與第三排風口 31互相背離。參照圖1所示,第二排風口 21設在電機罩20的上側壁上且與機體外殼30的上側壁30a相對,第三排風口 31設置在機體外殼的下側壁30b上,第二排風口 21和第三排風口 31在上下方向上互相背離。由此,經(jīng)第二排風口 21排出的風在第二風道50內(nèi)充分流動后才經(jīng)第三排風口 31排出,能夠對設置在第二風道50內(nèi)的元器件進行合理降溫,增強了電機組件100整體的散熱效果。
[0033]參照圖1所示的具體實施例,吸塵器的電機組件100還包括控制板70。其中電池組60以及控制板70均位于第二風道50內(nèi),電池組60、電機10均與控制板70電連接。電池組60用于為吸塵器提供電能,吸塵器可以在無外接電源時,控制板70、電池組60與電機10可以組成充電回路,以為電機10以及其他相關零部件供電,保證吸塵器的正常工作,由此使吸塵器的使用范圍更廣,更實用。
[0034]具體地,參照圖1所示,電池組60設置在第二排風口 21的正上方以與排風口正對,控制板70為控制元件,控制板70設置在電池組60上方且與電池組60電連接,電機10的電連接線與控制板70電連接。這樣,經(jīng)第二排風口 21排出的風會流向電池組60以及控制板70,能夠對兩者進行降溫,增強了電機組件100整體的散熱效果。
[0035]圖2為圖1的A-A剖視示意圖。如圖2所示,電池組60包括多個沿左右方向依次分布的電池61,相鄰兩個電池61之間具有間隔。由此,經(jīng)第二排風口 21排出的風流向相鄰兩個電池61之間的間隙內(nèi),以與每個電池61的外壁換熱,進而對電池61進行良好降溫。
[0036]進一步地,電池61個數(shù)為至少3個,位于最左端的電池61自上向下逐漸向左延伸,位于最右端的電池61自上向下逐漸向右延伸,位于最左端的電池61和最右端的電池61之間的電池61豎直設置。具體地,電機10外殼呈圓柱形,電池組60設置在電機10外殼內(nèi)。由此,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