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地拖桶,具體涉及一種地拖脫水清洗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可旋轉脫水的脫水桶及配套的拖把比比皆是。但對于現(xiàn)有市面上的產(chǎn)品而言,一般采用腳踏式瀝水籃,腳踏板帶動齒輪后,使瀝水籃產(chǎn)生旋轉,將置于瀝水籃的拖把毛的水甩干,另外,市面上還出現(xiàn)了按壓式的旋轉拖把,該拖把分為上桿體和下桿體,上下桿體直接配合有結構非常復雜的軸承及導向拖把桿結構,或者是下桿體可旋轉地沿著上桿體軸向移動,無論是哪種方式,桿體的結構都較為復雜,一般而言,長期使用過程中,拖把往往比脫水桶和清洗桶更容易損壞,更加頻繁地需要更換,因此要求拖把必須結構簡單,成本低,而且腳踏式的旋轉,旋轉速度不快,甩干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同時,如果由拖把的旋轉帶動清洗桶中的水旋轉,阻力較大,清洗效果較差,而且清洗后的水往往無法循環(huán)使用。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地拖脫水清洗裝置,該旋轉脫水桶不采用腳踏式的脫水方式,同時,拖把的旋轉結構更加簡單,降低更換成本,同時由清洗桶作為旋轉驅動部件,清洗能力強,并能實現(xiàn)清洗裝置中的水循環(huán)過濾使用的效果。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提供一種地拖脫水清洗裝置,包括脫水桶、清洗桶、拖把及用于放置所述脫水桶和清洗桶的外殼,其特征在于,所述脫水桶包含固定座、固定在固定座上端的瀝水籃以及設置在固定座內(nèi)部的拉伸機構和旋轉機構,所述清洗桶包括固定架、固定在固定架上端的清洗籃以及設置在固定架內(nèi)部的抽水機構和旋轉裝置;
所述固定座包括用于固定瀝水籃的固定面,所述固定面下端含有用于設置抽水機構和旋轉機構的固定部以及流水部,所述固定部和流水部之間設置有一隔板,所述固定面位于所述流水部的一端設置有若干瀝水孔,所述固定座外層設置有含防水腔的外殼,所述防水腔的內(nèi)壁和所述固定面的外徑貼合;
所述拉伸機構包括拉力裝置及固定在固定座上的定位機構,所述拉力裝置包括與所述定位機構連接的拉繩,所述定位機構包括固定在固定座上的第一定位塊,以及兩個可旋轉地套設在第一定位塊上的拉力輪,所述外殼含有一用于讓所述拉繩伸出的開口部;
所述旋轉機構包括固定在固定座上的第二定位塊,可旋轉地套設在第二定位塊上的單向旋轉機構、與單向旋轉機構連接的變向機構、與所述變向機構連接垂直旋轉機構,所述垂直旋轉機構含有旋轉軸,所述旋轉軸下部與所述變向機構連接,所述旋轉軸上部貫穿所述固定座的上部及瀝水籃的下部,所述垂直旋轉機構上端套設有致動件,所述單向旋轉機構連接有回彈機構;
所述抽水機構包括固定在固定架上的第一固定件、與所述第一固定件可垂直轉動連接的腳踏,與所述腳踏鉸接的連接件、固定在固定架上的抽水管、與抽水管上端連接的抽水件,抽水件包括含有圓柱形空腔的上抽水部件以及含有空腔的下抽水部件,所述下抽水部件套設在抽水管中,所述上抽水部件的圓柱形空腔安設有吸水機構,所述吸水機構包括與所述連接件連接的吸水籃和安設在吸水籃內(nèi)部的倒錐形的吸水件;
所述旋轉裝置包括固定在固定架上的第二固定件,可旋轉地套設在第二固定件上的滾動軸、與所述滾動軸連接的變向裝置、與所述變向裝置連接的垂直旋轉裝置,所述垂直旋轉裝置含有垂直旋轉軸,所述垂直旋轉軸下部與所述變向裝置連接,所述垂直旋轉軸的上部貫穿所述固定架的上部及清洗籃的下部,所述垂直旋轉裝置的上端套設有致動件;
所述腳踏中部連接有一拉簧,所述拉簧的另一端連接在所述第一固定件上,所述腳踏的中部還連接有一連接桿,所述連接桿另一端與所述旋轉裝置連接;
所述固定架包括用于固定所述清洗籃的第一固定層,所述第一固定層下方設置有用于放置所述抽水機構和旋轉裝置的第二固定層和流水層,所述第二固定層和流水層之間設置有擋板,所述第一固定層位于所述流水層的一端設置有若干過濾孔,所述抽水管穿過擋板伸入到流水層,所述抽水管底部設置有若干抽水孔,所述抽水孔距離抽水管的下端具有一定間隙;
所述清洗籃側壁設置有若干流水孔和若干與所述流水孔數(shù)量相等和位置對應的擋片,所述擋片可翻轉地鉸接在清洗籃外側,所述清洗籃外側位于流水孔的下方設置有過濾件;
所述固定架外側還設置有含有過濾腔的外殼,所述過濾腔的內(nèi)壁貼合所述第一固定層的外壁,所述外殼還含有讓所述腳踏伸出的第二開口部;
所述防水腔和過濾腔之間設置有通孔,所述通孔之間設置有濾水件;
所述拖把包括下端連接有拖把頭的下桿體,與所述下桿體可旋轉連接的上桿體,所述拖把頭包含盤體,所述盤體底部設置有與所述致動件配合使用的卡合件。
進一步地,所述拉力裝置還包括設置在拉繩末端的把手,所述拉繩的另一端交錯穿過定位機構的兩個拉力輪并纏繞在所述單向旋轉機構上。
進一步地,所述單向旋轉機構包括纏繞有拉繩的滾動件、套設在滾動件上的單向軸承以及套設在單向軸承外側的從動滾動件,所述滾動件一端連接有卷簧,所述卷簧內(nèi)徑固定在所述第二定位塊上,所述從動滾動件的一端連接變向機構。
進一步地,所述變向機構包括兩個垂直連接的錐齒輪,分為垂直錐齒輪和水平錐齒輪,垂直錐齒輪套設在所述滾動體上,與滾動體采用鍵連接,所述水平錐齒輪套設在所述垂直旋轉機構的底部,與垂直旋轉機構采用鍵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吸水籃包括若干根環(huán)形分布的肋條,肋條一端與所述連接件連接,另一端連接有環(huán)形的底座,所述底座套設在所述上抽水部件的圓柱形空腔中,所述底座與所述圓柱形空腔之間套設有密封件,所述吸水件的最大外徑小于所述底座的內(nèi)徑,所述上抽水部件還設置有貫穿清洗籃的導流槽。
進一步地,所述旋轉裝置包括還包括套設在所述滾動軸一端的飛盤,所述飛盤連接有連接桿,所述滾動軸與所述飛盤通過鍵連接,所述滾動軸外側通過至少兩個滾動軸承套設在所述第二固定件內(nèi)。
進一步地,所述清洗籃底部的上方設置有第二防水件,所述第二防水件為圓臺形狀,所述第二防水件下端貼合在清洗籃的底部,所述第二防水件中間設置有供垂直旋轉裝置貫穿的第二鏤空部,所述第二鏤空部與所述垂直旋轉裝置之間連接有旋轉軸承,所述旋轉軸承上部設置有密封圈。
進一步地,所述變向裝置包括兩個垂直連接的錐齒輪,分為第二垂直錐齒輪和第二水平錐齒輪,第二垂直錐齒輪套設在所述滾動軸上,與滾動軸采用鍵連接,所述第二水平錐齒輪套設在所述垂直旋轉裝置的底部,與垂直旋轉裝置采用鍵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致動件高度大于所述卡合件,致動件的高度為4-6cm,所述卡合件與所述盤體注塑成型,所述卡合件含有多個環(huán)向分布突出的從動棘齒,所述致動件含有內(nèi)腔,內(nèi)腔內(nèi)部含有多個環(huán)向分布的主動棘齒,從動棘齒和主動棘齒的結構相適配。
進一步地,所述瀝水籃底部的上方設置有防水件,所述防水件為圓臺形狀,所述防水件下端貼合在瀝水籃的底部,所述防水件中間設置有供垂直旋轉機構貫穿的鏤空部,所述鏤空部與所述垂直旋轉機構之間連接有旋轉軸承,所述旋轉軸承上部設置有密封圈。
相對于現(xiàn)有市面上的拖把清洗和脫水裝置,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手拉式的脫水桶,在擰干拖把時,相對于現(xiàn)有的旋轉式脫水桶,拉繩可提供的旋轉行程大,旋轉速度更快,脫水更徹底,脫水機構的旋轉機構主要集中在脫水桶的內(nèi)部而非拖把本身,清洗裝置的旋轉裝置主要集中在清洗桶的內(nèi)部而非拖把本身,簡化了拖把的設計制造成本,降低更換的成本,并將抽水裝置和旋轉裝置集合到同一驅動裝置——腳踏上,簡化了設計結構,實現(xiàn)了一邊噴水一邊旋轉清洗的功能,并實現(xiàn)了清洗裝置水循環(huán)過濾使用的效果。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本發(fā)明提供的有益效果是提高清洗桶和脫水桶內(nèi)部機構的防水性以及拖把的抗腐蝕性能,進一步提高清洗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脫水桶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另一視角的結構示意圖(不含瀝水籃);
圖3為本發(fā)明爆炸示意圖;
圖4為圖3另一視角的結構示意圖(不含拉力裝置和定位裝置);
圖5為本發(fā)明的拖把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fā)明脫水裝置的裝配示意圖;
圖7為本發(fā)明清洗桶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發(fā)明旋轉裝置和抽水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9為圖8另一視角的爆炸示意圖;
圖10為圖8另一視角的結構示意圖;
圖11為圖8另一視角的爆炸示意圖;
圖12為本發(fā)明的清洗裝置的裝配示意圖;
圖13為本發(fā)明的清洗和脫水裝置的總體裝配示意圖。
在圖1-圖13中含有的標注有:
101-固定座;1011-固定面;1012-固定部;1013-流水部;1014-隔板;1015-瀝水孔;102-外殼;1021-防水腔;1022-開口部;1031-過濾腔;1032-第二開口部;201-固定架;2011-第一固定層;11-拖把;111-上桿體;112-下桿體;113-盤體;114-卡合件;1141-從動棘齒;12-拉伸機構;121-拉繩;122-把手;13-單向旋轉機構;131-第二定位塊;132-卷簧;133-單向軸承;134-滾動件;135-從動滾動件;14-定位機構;141-第一定位塊;142-拉力輪;15-變向機構;151-垂直錐齒輪;152-水平錐齒輪;16-垂直旋轉機構;161-旋轉軸;162-密封圈;163-旋轉軸承;17-致動件;171-內(nèi)腔;172-主動棘齒;18-防水件;181-鏤空部;19-瀝水籃;2012-第二固定層;2013-流水層;2014-擋板;202-流水孔;203-擋片;204-過濾件;21-清洗籃;22-抽水機構;221-抽水管;222-連接件;223-圓柱形空腔;224-吸水機構;2241-肋條;2242-底座;2243-密封件;2244-吸水件;225-抽水件;2251-上抽水部件;2252-下抽水部件;226-導流槽;227-抽水孔;23-旋轉裝置;231-第二固定件;232-飛盤;233-滾動軸;234-滾動軸承;235-第二垂直錐齒輪;236-第二水平錐齒輪;237-垂直旋轉軸;24-拉簧;25-腳踏;26-連接桿;27-第一固定件;28-第二防水件;濾水件3。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fā)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fā)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fā)明。
需要說明的是,當元件被稱為“固定于”或“設置于”另一個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個元件上或可能同時存在居中元件。當一個元件被稱為是“連接于”另一個元件,它可以是直接連接到另一個元件或者可能同時存在居中元件。
另外,還需要說明的是,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左、右、上、下等方位用語,僅互為相對概念或是以待沖孔零件的正常使用狀態(tài)為參考的,而不應該認為是具有限制性的。以下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的實現(xiàn)進行詳細的描述。
請參見圖1-圖13,提供一種地拖脫水清洗裝置,包括脫水桶、清洗桶、拖把及用于放置所述脫水桶和清洗桶的外殼、拖把11,所述脫水桶包含固定座101、固定在固定座101上端的瀝水籃19,設置在固定座101內(nèi)部的拉伸機構12和旋轉機構,所述清洗桶包括固定架201、固定在固定架201上端的清洗籃21以及設置在固定架201內(nèi)部的抽水機構22和旋轉裝置23;
所述固定座101包括用于固定瀝水籃19的固定面,所述固定面1011下端含有用于設置拉伸機構12和旋轉機構的固定部1012以及流水部1013,所述固定部1012和流水部1013之間設置有一隔板1014,所述固定面1011位于所述流水部1013的一端設置有若干瀝水孔1015,所述固定座101外層設置有含防水腔1021的外殼102,所述防水腔1021的內(nèi)壁和所述固定面1011的外徑貼合;
所述拉伸機構12包括拉力裝置及固定在固定座101上的定位機構14,所述拉力裝置包括與所述定位機構連接的拉繩121,所述定位機構14包括固定在固定座101上的第一定位塊,以及兩個可旋轉地套設在第一定位塊上的拉力輪142;所述外殼102含有一用于讓所述拉繩121伸出的開口部1022;拉繩121穿過外殼的開口部1022供使用者提拉;
所述旋轉機構包括固定在固定座101上的第二定位塊131,可旋轉地套設在第二定位塊131上的單向旋轉機構13、與單向旋轉機構13連接的變向機構15、與所述變向機構15連接的垂直旋轉機構16,所述垂直旋轉機構16含有旋轉軸161,所述旋轉軸161下部與所述變向機構15連接,所述旋轉軸161上部貫穿所述固定座101的上部及瀝水籃19的下部,所述垂直旋轉機構16上端套設有致動件17,所述單向旋轉機構13連接有回彈機構;
所述抽水機構22包括固定在固定架201上的第一固定件27、與所述第一固定件27可垂直轉動連接的腳踏25,與所述腳踏25鉸接的連接件222、固定在固定架201上的抽水管221、與抽水管221上端連接的抽水件225,抽水件225包括含有圓柱形空腔223的上抽水部件2251以及含有空腔的下抽水部件2252,所述下抽水部件2252套設在抽水管221中,所述上抽水部件2251的圓柱形空腔223安設有吸水機構224,所述吸水機構224包括與所述連接件222連接的吸水籃和安設在吸水籃內(nèi)部的倒錐形的吸水件2244;
所述旋轉裝置23包括固定在固定架201上的第二固定件231,可旋轉地套設在第二固定件231上的滾動軸233、與所述滾動軸233連接的變向裝置、與所述變向裝置連接的垂直旋轉裝置23,所述垂直旋轉裝置23含有垂直旋轉軸237,所述垂直旋轉軸237下部與所述變向裝置連接,所述垂直旋轉軸237的上部貫穿所述固定架201的上部及清洗籃21的下部,所述垂直旋轉裝置23的上端套設有致動件;
所述腳踏25中部連接有一拉簧24,所述拉簧24的另一端連接在所述第一固定件27上,所述腳踏25的中部還連接有一連接桿26,所述連接桿26另一端與所述旋轉裝置23連接;
所述固定架201包括用于固定所述清洗籃21的第一固定層2011,所述第一固定層2011下方設置有用于放置所述抽水機構和旋轉裝置的第二固定層2012和流水層2013,所述第二固定層2012和流水層2013之間設置有擋板2014,所述第一固定層2011位于所述流水層2013的一端設置有若干過濾孔(圖中未標示),所述抽水管221穿過擋板2014伸入到流水層2013,所述抽水管221底部設置有若干抽水孔227,所述抽水孔227距離抽水管221的下端具有一定間隙;
所述清洗籃21側壁設置有若干流水孔202和若干與所述流水孔202數(shù)量相等和位置對應的擋片203,所述擋片203可翻轉地鉸接在清洗籃21外側,所述清洗籃21外側位于流水孔202的下方設置有過濾件204;
所述固定架201外側還設置有含有過濾腔1031的外殼102,所述過濾腔1031的內(nèi)壁貼合所述第一固定層2011的外壁,所述外殼102還含有讓所述腳踏伸出的第二開口部1032;
所述防水腔1021和過濾腔1031之間設置有通孔(圖中未標示),所述通孔之間設置有濾水件3;
所述拖把11包括下端連接有拖把頭的下桿體112,與所述下桿體112可旋轉連接的上桿體111,所述拖把頭包含盤體113,所述盤體113底部設置有與所述致動件17配合使用的卡合件114。
在本實施方案中,采用手拉式的脫水桶,在擰干拖把11時,不采用腳踏的方式,使用時只需要用手拉動拉力裝置的拉繩121,拉繩121帶動單向旋轉機構13旋轉,單向旋轉機構13通過變向機構15帶動垂直旋轉機構16連接,進而垂直旋轉機構16上端套設的致動件17通過與其配合使用的卡合件一起帶動拖把頭的盤體113旋轉,從而達到將拖把11水分甩干的效果,顯而易見的,致動件17應跟隨垂直旋轉機構16一同旋轉,且具有驅動卡合件114一起旋轉的能力。同時在此實施方式中,旋轉裝置主要集中在脫水桶的內(nèi)部而非拖把11本身,拖把11本身結構簡單,降低拖把11更換的成本,而且相對于現(xiàn)有的旋轉式脫水桶,拉繩121的長度是可調(diào)節(jié)的,可提供的旋轉行程大,旋轉速度更快,脫水更徹底。其中,回彈裝置指的是具有驅動所述單向旋轉機構13回位的裝置;單向旋轉機構13的單向旋轉性能可以通過棘輪機構等常見的機械結構實現(xiàn),本實施方案中不特指具體的結構。本實施例中提到的定位機構14主要防止使用過程中拉繩121的晃動,拉動過程中,需要有一個機構提供支撐點,并起到拉力裝置變向的作用,因為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垂直方向的提拉最省力,需要有一個機械機構將單向旋轉機構13的旋轉方向變成由上下方向拉動來進行驅動。本發(fā)明的固定座101下方設置有固定部1021和流水部1013,并設置有隔板1014將他們分隔開,使用時,拖把頭的水旋轉時從瀝水籃19甩出,流入到外殼102的防水腔1021中,防水腔1021的內(nèi)壁和固定面1011貼合,因此水流只能從固定面1011設置的瀝水孔1015流入到流水部中,而隔板1014則能防止水流入到固定部1012中,防止拉伸機構12和旋轉機構的浸水銹蝕,流水部1013的水則通過外接的流水裝置流出;清洗旋轉裝置23主要集中在清洗桶的內(nèi)部而非拖把本身,簡化了拖把的設計制造成本,降低更換的成本,并將抽水裝置和旋轉裝置23集合到同一驅動裝置——腳踏25上,簡化了設計結構,實現(xiàn)了一邊噴水一邊旋轉清洗的功能。使用時,使用者用腳踩踏腳踏25,腳踏25一端鉸接在第一定位件上,另一端在用戶的踩踏下,腳踏25通過連接件222帶動抽水件225內(nèi)部套設的吸水機構224上拉,抽水件225的下抽水部件2252套設在抽水管221中,提拉時,抽水管221下端的水被抽吸上來,通過吸水籃中的倒錐形的吸水件2244進入到清洗籃21中,實現(xiàn)抽水;在使用者用腳踩踏腳踏25,腳踏25還通過連接桿26帶動旋轉裝置23的滾動軸233旋轉,進而通過變向裝置和垂直旋轉裝置23旋轉,而垂直旋轉裝置23的致動件則通過卡合件帶動拖把頭旋轉,最終實現(xiàn)拖把的清洗,踩踏完成后,腳踏25在拉簧24的作用下進行回位,顯而易見地,所述致動件應跟隨垂直旋轉裝置23一同旋轉,且具有驅動卡合件一起旋轉的能力。其中,水流從吸水機構進入到清洗籃21中后,拖把頭在清洗籃21中旋轉清洗,同時,水流因離心力的作用貼合到清洗籃21的側壁,從側壁的流水孔202中流出,頂開遮擋在流水孔202外側的擋片203,流入到流水層2013中,外殼102和清洗籃21外側壁之間設置有過濾件204,過濾件204可以是海綿等材料,由于外殼102的過濾腔1031的內(nèi)壁貼合第一固定層2011的外壁,因此從流水孔202出來的水流只能經(jīng)過過濾件204的過濾,進而從過濾孔流入到流水層2013中,由于此時出來的水流可能還殘留有一定的雜質(zhì),因此抽水管221上設置的抽水孔227距離抽水管221的下端具有一定間隙,避免抽吸到流水層2013底部的水中夾帶的雜質(zhì)。防水腔1021和過濾腔1031之間設置有通孔,所述通孔之間設置有濾水件3,防水腔1021的流水部1013流出的水可以流進過濾腔1031的流水層2013中,并經(jīng)由抽水機構22抽吸,實現(xiàn)水循環(huán)利用,而水流經(jīng)過濾水件3時,可能夾雜的雜質(zhì)會被濾水件3吸附,提高清洗桶中的水的干凈程度。
請參見圖3,進一步地,所述拉力裝置還包括設置在拉繩121末端的把手122,所述拉繩121的另一端交錯穿過定位機構14的兩個拉力輪142并纏繞在所述單向旋轉機構13上。
在本實施方案中,把手122的設置能過提高用戶使用的舒適型,拉繩121與定位機構14的配合變向方式最為簡潔。
請參見圖4,進一步地,所述單向旋轉機構13包括纏繞有拉繩121的滾動件134、套設在滾動件134上的單向軸承133以及套設在單向軸承133外側的從動滾動件135,所述滾動件134一端連接有卷簧132,所述卷簧132內(nèi)徑固定在所述第二定位塊131上,所述從動滾動件135的一端連接變向機構15。
在本實施方案中,拉繩121纏繞在滾動件134上,拉動時,拉繩121帶動滾動件134旋轉,此時單向軸承133的內(nèi)圈和外圈阻力不發(fā)生相對旋轉,從而帶動光從動滾動件135旋轉,進而驅動變向機構15旋轉;當客戶松開拉繩121或者減少提拉力度時,卷簧132的自由端帶動滾動件134反向旋轉回位,在此過程中,單向軸承133的內(nèi)圈和外圈發(fā)生相對旋轉,套設在滾動件134的內(nèi)圈跟隨滾動件134旋轉,而外圈不旋轉或者仍舊在慣性作用下繼續(xù)保持拉動時的旋轉方向旋轉,之后,拉繩121重新纏繞到滾動件134上。
進一步地,所述變向機構15包括兩個垂直連接的錐齒輪,分為垂直錐齒輪151和水平錐齒輪152,垂直錐齒輪151套設在所述滾動體上,與滾動體采用鍵連接,所述水平錐齒輪152套設在所述垂直旋轉機構16的底部,與垂直旋轉機構16采用鍵連接。
在本實施方案中,采用兩個錐齒輪作為變向機構15的方式,結構簡單,成產(chǎn)和更替成本較低,僅需兩個齒輪即可實現(xiàn)旋轉機構的環(huán)向,且具有良好的減震作用,而采用鍵連接同樣具有結構簡單,拆裝方便等優(yōu)點。
請參見圖9,進一步地,所述吸水籃包括若干根環(huán)形分布的肋條2241,肋條2241一端與所述連接件222連接,另一端連接有環(huán)形的底座2242,所述底座2242套設在所述上抽水部件2251的圓柱形空腔223中,所述底座2242與所述圓柱形空腔223之間套設有密封件2243,所述吸水件2244的最大外徑小于所述底座2242的內(nèi)徑,所述上抽水部件2251還設置有貫穿清洗籃21的導流槽226。
在本實施方式中,吸水籃含有環(huán)形分布的肋條2241,水流可以從肋條2241之間的空隙流出,肋條2241下端的底座2242用于防止倒錐形的吸水件2244從吸水籃中脫落,因此吸水件2244的最大外徑需要小于所述底座2242的內(nèi)徑,底座2242的外側最大外徑應能恰好地貼合抽水件225的內(nèi)腔171,才能起到良好的吸水效果,同時,上抽水部件2251還設置有貫穿清洗籃21的導流槽226,通過吸水件2244抽吸上來的水流通過導流槽226進入到清洗籃21中,能有效防止水流的溢流和外濺,底座2242與所述圓柱形空腔223之間套設的密封件2243不僅僅起到密封的作用,提高吸水能力,同時還能防止底座2242在長期使用過程中與上抽水部件2251的圓柱形空腔223產(chǎn)生刮擦,造成磨損而導致吸水能力的下降。
參見圖8和圖9,進一步地,所述旋轉裝置23包括還包括套設在所述滾動軸233一端的飛盤232,所述飛盤232連接有連接桿26,所述滾動軸233與所述飛盤232通過鍵連接,所述滾動軸233外側通過至少兩個滾動軸承234套設在所述第二固定件231內(nèi)。
在本實施方式中,飛盤232可以增到驅動力矩的長度,根據(jù)杠桿定理,節(jié)省使用者的踩踏力度,采用鍵連接同樣具有結構簡單,拆裝方便等優(yōu)點,滾動軸承234的設置保證了滾動軸233旋轉的穩(wěn)定性,使得裝置的運行更加平穩(wěn)。
請參見圖11,進一步地,所述清洗籃21底部的上方設置有第二防水件28,所述第二防水件28為圓臺形狀,所述第二防水件28下端貼合在清洗籃21的底部,所述第二防水件28中間設置有供垂直旋轉裝置23貫穿的第二鏤空部,所述第二鏤空部與所述垂直旋轉裝置23之間連接有旋轉軸承163,所述旋轉軸承163上部設置有密封圈162。
在本實施例中,圓臺形狀的第二防水件28下部因為緊貼清洗籃21的底部,可以防止在脫水過程中,水流通過清洗籃21底部流入固定架201內(nèi)部,從而造成固定架201內(nèi)部含有的旋轉裝置23進水、銹蝕等,同時在第二防水件28的第二鏤空部與垂直旋轉裝置23之間設置密封圈162,防止水流沿著第二鏤空部與垂直旋轉機構的間隙流入到旋轉軸承163中間,造成旋轉軸承163的銹蝕,旋轉軸承163的設置是為防止第二防水件28跟隨垂直旋轉軸237一同轉動。
參見圖11,進一步地,所述變向裝置包括兩個垂直連接的錐齒輪,分為第二垂直錐齒輪235和第二水平錐齒輪236,第二垂直錐齒輪235套設在所述滾動軸233上,與滾動軸233采用鍵連接,所述第二水平錐齒輪236套設在所述垂直旋轉裝置23的底部,與垂直旋轉裝置23采用鍵連接。
在本實施方案中,采用兩個錐齒輪作為變向裝置的方式,結構簡單,成產(chǎn)和更替成本較低,僅需兩個齒輪即可實現(xiàn)旋轉機構的環(huán)向,且具有良好的減震作用,而采用鍵連接同樣具有結構簡單,拆裝方便等優(yōu)點。
參見圖3、圖4、圖5和圖10,進一步地,所述致動件17高度大于所述卡合件114,致動件17的高度為4-6cm,所述卡合件114與所述盤體113注塑成型。
在本實施方案中,在此高度下,致動件17的高度大于所述卡合件114,在此高度下區(qū)間下,保證了致動件和卡合件114之間具有充分的接觸面積,兩者之間不容易出現(xiàn)滑動,從而提高了致動件17驅動所述拖把頭轉動的穩(wěn)定性,作為對本實施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致動件17和盤體113注塑成型,在這種情況下,本發(fā)明的拖把11與現(xiàn)有的采用復雜的旋轉拖把11相比,不僅進一步降低了成本,而且旋轉部件不容易發(fā)生銹蝕。
進一步地,所述卡合件114含有多個環(huán)向分布突出的從動棘齒1141,所述致動件17含有內(nèi)腔171,內(nèi)腔171內(nèi)部含有多個環(huán)向分布的主動棘齒172,從動棘齒1141和主動棘齒172的結構相適配。
在本實施方案中,采用的是拖把11上設置的卡合件114套設在致動件17內(nèi)部,從而形成拖把頭跟隨旋轉機構一起轉動的效果,卡合件114采用凸起結構,結構簡單,容易注塑成型,降低生產(chǎn)成本和用戶的更換成本,采用主動棘齒172和從動棘齒1141吻合適配的結構,進一步提高了拖把11旋轉脫水過程中的穩(wěn)定性,當然,在其它一些較劣的實施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卡合件114和致動件17摩擦接觸或者凸輪接觸的方式,但其轉動的穩(wěn)定性較差。
進一步地,所述瀝水籃19底部的上方設置有防水件18,所述防水件18為圓臺形狀,所述防水件18下端貼合在瀝水籃19的底部,所述防水件18中間設置有供垂直旋轉機構16貫穿的鏤空部181,所述鏤空部181與所述垂直旋轉機構16之間連接有旋轉軸承163,所述旋轉軸承163上部設置有密封圈162。
在本實施例中,圓臺形狀的防水件18下部因為緊貼瀝水籃19的底部,可以防止在脫水過程中,水流通過瀝水籃19底部流入固定座101內(nèi)部,從而造成固定座101內(nèi)部含有的旋轉機構或者拉伸機構12進水、銹蝕等,同時在防水件18的鏤空部181與垂直旋轉機構16之間設置密封圈162,防止水流沿著鏤空部181與垂直旋轉機構16的間隙流入到旋轉軸承163中間,造成旋轉軸承163的銹蝕,旋轉軸163承的設置是為防止第二防水件跟隨旋轉軸161一同轉動。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為本發(fā)明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fā)明揭露的技術范圍內(nèi),可輕易想到各種等效的修改、替換和改進等等,這些修改、替換和改進都應涵蓋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因此,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應以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