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加強風電葉片性能的織物及其生產(chǎn)方法。
背景技術:
在風電葉片的結構中,葉片的根部起到連接葉片與輪轂扭轉的作用,對強度要求很大,所以在葉片根部的設計中,普遍鋪設織物的層數(shù)比較多,此織物主要結構為第一層:90°紗線,第二、第三層:±25°~75°。以90°、±45°織物為例,常規(guī)的此類織物生產(chǎn)方式為使用多軸向經(jīng)編設備,將三個角度的織物同時經(jīng)過鋪緯裝置鋪設在緯紗輸送帶上,再通過鏈條傳動至編織區(qū)域,通過編制區(qū)域由捆綁紗捆綁編織起來,這種織物,紗線與紗線之間、層與層之間都非常密實,葉根生產(chǎn)時易出現(xiàn)灌注不透、灌注困難的情況,不利于紗線與樹脂的結合,最終葉片性能受影響。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第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加強風電葉片性能的織物。
實現(xiàn)本發(fā)明第一個目的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加強風電葉片性能的織物,包括90°紗線層、+N°紗線層、-N°紗線層、第一捆綁紗和第二捆綁紗;所述+N°紗線層和-N°紗線層由第一捆綁紗捆綁成雙軸向織物;所述雙軸向織物和90°紗線層由第二捆綁紗捆綁成多軸向織物;所述90°紗線層的每束紗線的寬度等于第二捆綁紗的捆綁間距;所述90°紗線層的相鄰紗線股線之間、以及雙軸向織物與90°紗線層之間形成灌注通道;N為自然數(shù)。
所述N的取值范圍為:25~75。
所述第一捆綁紗和第二捆綁紗均為0°紗線。
所述第一捆綁紗和第二捆綁紗位置重疊。
本發(fā)明的第二個目的是提供一種加強風電葉片性能的織物的生產(chǎn)方法。
實現(xiàn)本發(fā)明第二個目的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加強風電葉片性能的織物的生產(chǎn)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鋪放±N°紗線;;N為自然數(shù);
步驟二:通過第一捆綁紗在第一編織區(qū)編織捆綁為雙軸向織物;
步驟三:將雙軸向織物收卷、切割;
步驟四:牽引放卷,放出雙軸向織物;
步驟五:將一束束等寬的紗線沿90°方向直接鋪放在雙軸向織物上;
步驟六:通過第二捆綁紗在第二編織區(qū)編織捆綁為多軸向織物,第二捆綁紗的捆綁間距等于一束90°紗線的寬度。
所述N的取值范圍為:25~75。
所述第一捆綁紗和第二捆綁紗均為0°紗線。
所述步驟六中,第二捆綁紗的捆綁位置與第一捆綁紗的捆綁位置重疊。
所述步驟一中,采用多軸向鋪緯機進行±N°紗線的鋪放;所述步驟二中,采用多軸向車頭進行第一捆綁紗的捆綁;所述步驟五中,采用雙軸向鋪緯機進行90°紗線的鋪放;所述步驟六中,采用雙軸向車斗進行第二捆綁紗的捆綁。
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發(fā)明具有以下的積極的效果:(1)本發(fā)明的織物的±角度的紗線與90°的紗線之間,也即雙軸向織物與90°紗線之間由于是經(jīng)過兩次編織,存在一定的間隙,形成灌注通道,在葉片灌注成型時,間隙之間導入的樹脂更多,加快了灌注的時間,更利于紗線與樹脂的結合,增強了葉片的疲勞性能。
(2)現(xiàn)有的多軸向工藝中,90°的紗線在編織過程中不具有相對的獨立性,為了能夠一次性編織,需要將90°紗線加捻變寬然后緊密平鋪,紗線變成一個平面,不再具有明顯的邊界,捆綁紗在捆綁時會將原本一束的90°紗線給割裂,本發(fā)明的工藝,由于±角度的紗線已經(jīng)經(jīng)過一次編織,具有了相對的穩(wěn)定性,90°紗線可以不需要加捻平鋪,直接一束束放上去,捆綁間距等于每束紗線的寬度,每束線的粗細根據(jù)織物設計的克重來決定,不需要對90°的紗線進行交織,故而90°的紗線股線之間能夠形成非常清晰的灌注通道,更加有利于樹脂的灌注,提升織物的性能。
(3)本發(fā)明的編織方法配合本發(fā)明織物的結構,通過兩次編織,兩次收卷完成,工藝簡潔清楚,可操作性強。
附圖說明
為了使本發(fā)明的內(nèi)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據(jù)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其中
圖1為本發(fā)明的織物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A-A剖視圖。
圖3為本發(fā)明的生產(chǎn)方法的示意圖。
附圖中標號為:
90°紗線層1、+N°紗線層2、-N°紗線層3、第一捆綁紗4、第二捆綁紗5、灌注通道6。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見圖1和圖2,本實施例的一種加強風電葉片性能的織物,包括90°紗線層1、+N°紗線層2、-N°紗線層3、第一捆綁紗4和第二捆綁紗5;+N°紗線層2和-N°紗線層3由第一捆綁紗4捆綁成雙軸向織物;雙軸向織物和90°紗線層1由第二捆綁紗5捆綁成多軸向織物;90°紗線層1的每束紗線的寬度等于第二捆綁紗5的捆綁間距;比如一束90°紗線為5mm寬,則捆綁間距也是5mm,確保捆綁紗的針腳不落在該束紗線上,而是落在兩束90°紗線之間。90°紗線層1的相鄰紗線股線之間、以及雙軸向織物與90°紗線層1之間形成灌注通道6;N為自然數(shù),N的取值范圍為:25~75,也即形成±25°~75°與90°紗線三層。第一捆綁紗4和第二捆綁紗5均為0°紗線。第一捆綁紗4和第二捆綁紗5位置重疊,這樣對紗線間的灌注通道的影響最小,而且外觀更加漂亮。
見圖3,加強風電葉片性能的織物的生產(chǎn)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鋪放±N°紗線;;N為自然數(shù);N的取值范圍為:25~75;
步驟二:通過第一捆綁紗4在第一編織區(qū)編織捆綁為雙軸向織物;
步驟三:將雙軸向織物收卷、切割;
步驟四:牽引放卷,放出雙軸向織物;
步驟五:將一束束等寬的紗線沿90°方向直接鋪放在雙軸向織物上;一個針孔分別穿過一束紗線,確保每束紗線的獨立性。
步驟六:通過第二捆綁紗5在第二編織區(qū)編織捆綁為多軸向織物,第二捆綁紗5的捆綁間距等于一束90°紗線的寬度。
其中,步驟二和步驟六中的第一捆綁紗4和第二捆綁紗5均為0°紗線。
以上所述的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有益效果進行了進一步詳細說明,所應理解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fā)明,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nèi),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