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氣流紡紗機械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根據(jù)權利要求1前序部分的氣流紡紗機械。
背景技術:
德國專利申請DE 38 42 120 C2公開了一種具有多個并排設置的工 位的氣流紡紗機械,纖維條分別被喂給這些工位,借助于設置在每個工 位上的牽伸裝置和氣流紡紗裝置將所述纖維條制造成合股紗線。為此各 個工位的氣流紡紗裝置均包括兩個紡紗單元,這些紡紗單元的紡制的紗 線被牽出羅拉牽出,并且在設置在該牽出羅拉之前的導板上使所述紗線 合股,并且通過巻繞裝置巻繞成絡紗筒管。
然而這樣構造的氣流紡紗機械不能用于制造單股紗線,這是因為該 氣流紡紗裝置以及該紡紗工位的牽伸裝置專門匹配于制造合股紗線。此 外,根據(jù)現(xiàn)有技術的氣流紡紗機械僅具有紡紗工位的所能夠達到的數(shù)量 的一半,這是因為允許的紡紗工位的數(shù)量由于抽吸裝置的功率容量而受 到限制。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任務在于提供一種氣流紡紗機械,這種氣流紡紗機械能夠 以較低費用在制造單股紗線和制造合股紗線之間改裝。
根據(jù)本發(fā)明該任務通過具有權利要求1所述特征的氣流紡紗機械來 完成。
本發(fā)明其它有利構造方式是從屬權利要求的主題。 權利要求1建議,在彼此相鄰的兩個工位的牽出羅拉的下游設有轉(zhuǎn) 向裝置,借助于所述轉(zhuǎn)向裝置能夠?qū)⑦@兩個工位的紗線喂入兩個相關的 巻繞裝置之一,在那里作為合股紗線巻繞所述紗線。在此,轉(zhuǎn)向裝置至少使這樣的紗線被轉(zhuǎn)向,所述紗線被巻繞在與正在生產(chǎn)的工位相鄰的巻繞裝置上。然而,也可以通過這些轉(zhuǎn)向裝置將這兩股紗線都送去巻繞。按照這種方式能夠以非常小的費用使得氣流紡紗機械從制造單股紗線改裝成制造合股紗線,例如弓I導紗線可選擇性地穿過轉(zhuǎn)向裝置或者從轉(zhuǎn)向裝置旁經(jīng)過。與由現(xiàn)有技術公開的氣流紡紗機械相比,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氣流紡紗機械具有更高的靈活性。不再需要彼此不同地設計的兩種機械類型——其一用于制造單股紗線,其二用于制造合股紗線。相反地,在一個機械上能夠同時制造單股紗線和合股紗線。另一優(yōu)點在于,在相鄰的工位上也能夠合并牽伸度彼此不同的纖維條。這是因為在紗線細度的很大范圍內(nèi)牽出速度可以是恒定的。
所述轉(zhuǎn)向裝置的部件優(yōu)選被實施為能夠安裝在各個牽出羅拉或者托架上的附加件。由此能夠避免在獨立地巻繞紗線時或許干擾轉(zhuǎn)向裝置的情況。由于在氣流紡紗時紗線張力較小,所紡紗線的通過轉(zhuǎn)向裝置的轉(zhuǎn)向不會給紗線質(zhì)量帶來負面影響,這些負面影響例如是提高起絨程度
(Haarigkeit)或者出現(xiàn)短小粗節(jié)。此外這種附加件提高了該機械在紡織單股紗線和紡織合股紗線的相互改裝方面的靈活度。
特別是所述轉(zhuǎn)向裝置可以具有由陶瓷制成的孔眼。陶瓷基于其高抗磨損性是特別適于實現(xiàn)紗線孔眼高耐磨性的材料。
按照有利方式,所述轉(zhuǎn)向裝置可以包括至少兩個導紗眼,這些導紗眼使得由牽出羅拉(其巻繞裝置未被使用)抽出的紗線被轉(zhuǎn)向。為此能夠?qū)⒁呀?jīng)位于氣流紡紗機械內(nèi)的導紗眼用于轉(zhuǎn)向所紡紗線,在應用具有兩個牽伸裝置工位的標準化牽伸裝置時(如在環(huán)錠紡紗機中應用牽伸裝
置時那樣),為了轉(zhuǎn)向而需要這些導紗眼,以便補償彼此相鄰的工位和協(xié)同工作的相鄰的牽伸裝置工位的彼此不同的"區(qū)段寬度"。
為此,這些導紗眼是可轉(zhuǎn)動的。由此呈環(huán)形的導紗眼(該導紗眼具有縫隙,該縫隙用于在重新開始紡紗的過程中簡化紗線的喂入)可以如此旋轉(zhuǎn),以使在氣流紡紗機械進行合并紗線的工作時,要被轉(zhuǎn)向的紗線不能從該導紗眼中滑出。
在優(yōu)選改進方式中,牽伸裝置、氣流紡紗裝置以及牽出羅拉和設置在它們下游的轉(zhuǎn)向裝置被實施為能夠共同沿機器縱向移位。按照這種方
式使得這兩股紗線的生產(chǎn)線(Herstellungslinie )能夠在中間對準巻繞裝置,通過所述巻繞裝置共同巻繞這兩股紗線??偟膩碚f,這平衡了生產(chǎn)線長度和紗線轉(zhuǎn)向角度。
特別是,在每個氣流紡紗裝置的下游均設有與牽伸裝置的驅(qū)動裝置連接的紗線檢測器,所述紗線檢測器監(jiān)控所紡制的紗線的存在。能夠由此實現(xiàn)的對單股紗線的監(jiān)控,g卩,在兩個工位之一上的紡紗過程中斷時,兩個工位的通過獨立馬達驅(qū)動裝置驅(qū)動的牽伸裝置工位均被停車,這兩個工位紡制的紗線是借助轉(zhuǎn)向裝置合并在一起的。
另選的是,將紗線檢測器直接設置在所述巻繞裝置之前,紗線的存在共同被所述紗線檢測器監(jiān)控。在這種情況下,不僅監(jiān)控單股紗線而且也監(jiān)控已經(jīng)合并在一起紗線。在這里,對中斷的檢測是依據(jù)直徑確定實現(xiàn)的。如果檢測到預定長度的纖細部位,那么使兩個相鄰工位的牽伸裝置工位的驅(qū)動裝置停車,所述驅(qū)動裝置例如被構造為獨立馬達驅(qū)動裝置。為此,紗線檢測器能夠與牽伸裝置的獨立馬達驅(qū)動裝置連接。
為了觸發(fā)中斷,氣流紡紗機械可以具有控制裝置,該控制裝置分析所述紗線檢測器的信號,并且在所述氣流紡紗機械進行合股紗線的工作時,該控制裝置暫停相鄰工位的牽伸裝置的驅(qū)動裝置。該控制裝置還可以用于通過信號向操作人員報告有關中斷的信息,由此該操作人員可以排除故障。
下面結合附圖中示出的實施例進一步描述本發(fā)明。附圖中
圖1是氣流紡紗機械的簡化視圖2是根據(jù)圖1的彼此相鄰的工位的示意圖,在這些工位上紡制單股紗線;
圖3是根據(jù)圖1的彼此相鄰的工位的示意圖,在這些工位上紡制合股紗線;圖4是根據(jù)圖1的彼此相鄰的工位的示意圖,在這些工位上紡制合股紗線,并且這些工位具有移位地設置的牽伸裝置、紡紗裝置和牽出裝置;
圖5是彼此相鄰的工位的示意圖,這些工位具有"區(qū)段寬度"相同的牽伸裝置和巻繞裝置,在這些工位上紡制單股紗線;
圖6是根據(jù)圖5的彼此相鄰的工位的示意圖,在這些工位上紡織合股紗線;
圖7以側(cè)視圖示出圖1的氣流紡紗機械的紡紗工位的原理圖,其中示出清紗器的第一設置方式;
圖8以側(cè)視圖示出圖1的氣流紡紗機械的紡紗工位的原理圖,其中示出清紗器的第二設置方式。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圖1示意性示出的氣流紡紗機械1具有多個并排設置的紡紗工位2、2'。每個紡紗工位2、 2'均包括被構造為退繞筒子3的纖維條源、氣流紡紗裝置5、 5,、牽出羅拉6、 6'、清紗器17、 17'、紗線鋪放裝置8、 8'以及被構造為交叉巻繞筒子9、 9'的絡紗筒子,從所述纖維條來源將纖維條24、 24'喂給牽伸裝置4。操作車10能夠沿著這些紡紗工位2、 2'在導軌ll、 12上導向移動。牽伸裝置4、氣流紡紗裝置5、 5'以及兩個相鄰紡紗工位2、 2'的牽出羅拉6、 6'設置在托架22上,托架22以能夠沿水平方向移位的方式設置在導桿21上。導桿21被構造為能夠沿機器縱向水平地調(diào)節(jié)。在氣流紡紗機械1的一端設有驅(qū)動單元13。氣流紡紗機械1也可以在兩側(cè)沿機器縱向設置紡紗工位2、 2'。為了清楚顯示在圖l中未示出圖2至圖6所示的轉(zhuǎn)向裝置。
圖2示出根據(jù)圖1的彼此相鄰的紡紗工位2、 2'的示意圖,在這些紡紗工位2、 2'上將纖維條24、 24'紡成單股紗線14、 14'。具有兩個牽伸裝置工位7、 7'的牽伸裝置4配屬于彼此相鄰的兩個紡紗工位2、 2'。在輸送方向上觀察,在每個牽伸裝置工位7、 7'的下游均設有氣流紡紗裝置5、5'和牽出羅拉6、 6'。由于紡紗工位2、 2'的牽伸裝置工位7、 7'和巻繞裝
7置的"區(qū)段寬度"是彼此不同的,因此分別在各個牽出羅拉6、 6'下游設置 了轉(zhuǎn)向裝置,所述轉(zhuǎn)向裝置均具有第一導紗眼15、 15'和第二導紗眼16、 16'。在紗線牽出方向上,第一導紗眼15、 15'相對第二導紗眼16、 16'保 持間隔。所紡紗線借助于這些轉(zhuǎn)向裝置轉(zhuǎn)向,以使所紡紗線配準地進入 相應工位2、 2'的巻繞裝置。出于磨損的考慮,彼此相鄰的紡紗工位2、 2'的第一導紗眼15、 15'和第二導紗眼16、 16'的孔眼均由陶瓷材料制成。
圖3示出根據(jù)圖1的彼此相鄰的紡紗工位2、 2'的示意圖,在這些紡 紗工位2、 2'上巻繞合股紗線。為此,在左側(cè)示出的工位2的紗線14在 其離開牽出羅拉6時被第一導紗眼15轉(zhuǎn)向,并且被喂給相鄰的右邊工位 2'的第二導紗眼16'。隨后,兩個彼此相鄰的紡紗工位2、 2'的紗線14和 14'通過右邊巻繞工位2'上的巻繞裝置被巻繞成具有合股紗線的交叉巻繞 筒子9'。也就是說,這些導紗眼15、 15'、 16、 16'(它們在圖2所示的單 股紗線巻繞中就已經(jīng)存在)能夠被用于以不同方式進行轉(zhuǎn)向以便執(zhí)行合 股巻繞,這種以變型方式進行的轉(zhuǎn)向是通過轉(zhuǎn)移來自相應的停車的巻繞 裝置的紗線而實現(xiàn)的。
圖4示出氣流紡紗機械1的另一構造方式,其中,具有共同托架22 的牽伸裝置4、氣流紡紗裝置5、 5'以及牽出羅拉6、 6'相對先前圖3所示 的位置移位地設置在氣流紡紗機械1的機架25上。所述移位是通過移動 設置在導桿21上的托架22實現(xiàn)的,其中,在該實施例中,導桿21能夠 連同設置在其上的托架22 —起相對機架25水平移動。由于相對圖3所 示的位置(在該位置紡制單股紗線14、 14')移位地設置托架22,所以通 過可插裝的導紗眼附加件23、 23'能夠?qū)⒈舜讼噜彽募徏喒の?、 2'的相應 的紗線14、 14'以相同角度轉(zhuǎn)向第二導紗眼16'。在托架22的這種設置方 式中,這兩個導紗眼附加件23、 23'分別設置在牽出羅拉6、 6'上方,并且 能夠借助于托架22沿側(cè)向位移,從而從牽出羅拉6、 6'牽出的紗線14、 14'始終配準地移動。
為了將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氣流紡紗機械1從單股紗線巻繞轉(zhuǎn)換為并紗巻 繞而將導紗眼附加件23、 23'安裝在托架22上,以便將一個工位2的紗 線14、 14'轉(zhuǎn)向至相鄰的工位2'或者反之。由于導紗眼附加件23、 23'被構造為能夠從托架22拆除,因此能夠避免在獨立地巻繞紗線14、 14'時或 許會出現(xiàn)的對轉(zhuǎn)向裝置的干擾。在所說明的其他實施例中也可以相應使 用可被拆除的導紗眼附加件23、 23'。
圖5示出相鄰紡紗工位2、 2'的示意圖,其中,用于巻繞單股紗線的 巻繞裝置和牽伸裝置4的"區(qū)段寬度"是相同的。在此單股紗線14和14' 被配準地喂給巻繞裝置,而不需要轉(zhuǎn)向。
圖6示出根據(jù)圖5的相鄰紡紗工位2、 2'的示意圖,在這些紡紗工位 2、 2'上巻繞合股紗線。為此左邊所示的工位2的紗線14在其離開牽出羅 拉6時被導紗眼15轉(zhuǎn)向,并且喂給右側(cè)相鄰的工位2'的第二導紗眼16'。 隨后,通過右邊巻繞工位2'上的巻繞裝置將彼此相鄰的兩個紡紗工位2、 2'的紗線14和14'按照合股紗線巻繞成交叉巻繞筒子9'。
圖7以側(cè)視圖示出圖1的氣流紡紗機械1的紡紗工位2的原理圖, 其中示出轉(zhuǎn)向裝置和清紗器17的第一設置方式。在此,第一導紗眼15 和第二導紗眼16從紗線輸送方向觀察直接設置在清紗器17前面。待監(jiān) 控的紗線作為已合股的紗線喂給清紗器17,于是,在兩個巻繞工位2或 2'之一上出現(xiàn)的紡紗過程中斷將作為直徑偏差被檢測出來,所述直徑偏差 呈現(xiàn)為超過預定紗線長度的纖細部位(Diinnstdle)。 一旦監(jiān)控到這種纖細 部位,清紗器17就通過輸入線路19向控制裝置18發(fā)送信號,于是控制 裝置18使牽伸裝置工位7、 7'停車。這通過停止兩個牽伸裝置工位7、 7' 的下羅拉的獨立馬達驅(qū)動裝置來實現(xiàn),這些驅(qū)動裝置自身通過輸入線路 20與控制裝置18連接。
第一導紗眼15和第二導紗眼16均固定在托架22或者氣流紡紗機械 1的機架25上。第一導紗眼15和第二導紗眼16的孔眼呈部分環(huán)形,也 就是說,導紗眼15、 15'在其遠離紗線接觸面的一側(cè)具有縫隙,這在重新 開始紡紗或者在轉(zhuǎn)移紗線時使得能夠簡單地穿入紗線14、 14',這是因為 紗線14、 14'能夠沿側(cè)向喂入第一導紗眼15、 15'。在其中一個工位2的紗 線14、 14'從第一導紗眼15轉(zhuǎn)向至相鄰的工位2'的第二導紗眼16'或者反 之時,為了避免紗線14、 14'從第一導紗眼15、 15'的孔眼拉出,將所述第 一導紗眼構造為可轉(zhuǎn)動的。
9圖8示出紡紗工位2上的清紗器17的另選設置方式。在此,從紗線 輸送方向觀察清紗器17設置在第一導紗眼15前方,從而在每個紡紗工 位2、 2'上單獨監(jiān)控所紡出的紗線14、 14'。當兩個紡紗工位2、 2'之一上 的紡紗過程中斷時,檢測紗線14、 14'的疵點并且向控制裝置18報告。 據(jù)此,控制裝置8使得兩個牽伸裝置工位7、 7'停車,從而避免巻繞非合 股的紗線14、 14'。
權利要求
1.一種具有多個并排設置的工位(2、2′)的氣流紡紗機械(1),分別向這些工位(2、2′)喂給纖維條,借助于設置在每個工位(2、2′)上的牽伸裝置(4)和氣流紡紗裝置(5、5′)將所述纖維條制造成紗線,所述紗線由牽出羅拉(6、6′)抽出并且由卷繞裝置卷繞成交叉卷繞筒子(9、9′),所述氣流紡紗機械的特征在于,在彼此相鄰的兩個工位(2、2′)的牽出羅拉(6、6′)的下游設有轉(zhuǎn)向裝置(15、15′、16、16′),借助于所述轉(zhuǎn)向裝置(15、15′、16、16′)能夠?qū)⑦@兩個工位(2、2′)的紗線一起喂入這兩個卷繞裝置中的一個,在那里所述紗線作為合股紗線被卷繞。
2.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流紡紗機械(1),其特征在于,所述轉(zhuǎn) 向裝置(15、 15')的一個部件被實施為能夠安裝在所述牽出羅拉(6、 6') 或者托架(22)上的附加件(23、 23')。
3. 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氣流紡紗機械(1),其特征在于,所 述轉(zhuǎn)向裝置(15、 15'、 16、 16')具有由陶瓷制成的孔眼。
4.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流紡紗機械(1),其特征在于,所述轉(zhuǎn) 向裝置包括至少兩個導紗眼(15、 16'),所述至少兩個導紗眼(15、 16') 使由這樣的牽出羅拉(6)抽出的紗線轉(zhuǎn)向,所述牽出羅拉(6)的巻繞 裝置未被使用。
5. 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氣流紡紗機械(1),其特征在于,所述導 紗眼(15、 15'、 16、 16')是可轉(zhuǎn)動的。
6. 根據(jù)權利要求2或3之一所述的氣流紡紗機械(1),其特征在于, 所述牽伸裝置(4)、所述氣流紡紗裝置(5、 5')以及所述牽出羅拉(6、 6')和設置在它們下游的所述轉(zhuǎn)向裝置(15、 15')被實施為能夠沿機器縱 向移位。
7. 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5之一所述的氣流紡紗機械(1),其特征在于, 在每個氣流紡紗裝置(5、 5')的下游均設有紗線檢測器(17、 17'),所述紗線檢測器(17、 17')監(jiān)控紗線的存在。
8. 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5之一所述的氣流紡紗機械(1),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巻繞裝置之前設有紗線檢測器(17、 17'),紗線的存在共同被所述 紗線檢測器(17、 17')監(jiān)控。
9. 根據(jù)權利要求6或7之一所述的氣流紡紗機械(1),其特征在于, 所述氣流紡紗機械(1)具有控制裝置(18),所述控制裝置(18)分析 所述紗線檢測器(17、 17')的信號,并且在所述氣流紡紗機械(1)進行 合股紗線的工作時,所述控制裝置(18)使相鄰的工位(2、 2')的牽伸 裝置(4)的驅(qū)動裝置暫停。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具有多個并排設置的工位(2、2′)的氣流紡紗機械(1),分別向這些工位(2、2′)喂給纖維條,借助于設置在每個工位(2、2′)上的牽伸裝置(4)和氣流紡紗裝置(5、5′)將所述纖維條制造成紗線,所述紗線由牽出羅拉(6、6′)抽出并且由卷繞裝置卷繞成交叉卷繞筒子(9、9′),其中,在彼此相鄰的兩個工位(2、2′)的牽出羅拉(6、6′)的下游設有轉(zhuǎn)向裝置(15、15′、16、16′),借助于所述轉(zhuǎn)向裝置(15、15′、16、16′)能夠?qū)⑦@兩個工位(2、2′)的紗線均喂入這兩個卷繞裝置中的一個,在那里作為合股紗線卷繞所述紗線。
文檔編號D01H1/115GK101680132SQ200880016021
公開日2010年3月24日 申請日期2008年4月10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5月19日
發(fā)明者克勞斯·梅斯特, 尚德呂·塞沙爾, 托馬斯·魏德, 羅塔爾·溫岑, 赫爾穆特·福伊爾洛 申請人:歐瑞康紡織有限及兩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