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狠狠干,亚洲国产福利精品一区二区,国产八区,激情文学亚洲色图

一種利用稈籜生產包裝盒的系統(tǒng)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120058閱讀:627來源:國知局
一種利用稈籜生產包裝盒的系統(tǒng)的制造方法與工藝

本發(fā)明涉及竹制品加工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利用稈籜生產包裝盒的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竹殼加工利用存在如下問題:

一、現(xiàn)有對竹殼的前處理大多依靠手工操作執(zhí)行,其處理的效率低、成本高、操作強度大。如竹殼在進行其他利用時需要對竹殼進行攤平,傳統(tǒng)攤平都是通過手工處理完成,因此現(xiàn)有的攤平效率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實際生產,因此有必要對其進行解決。

二、對竹殼的后加工受限于竹殼的大小,無法制作大型的箱盒,因此都集中在小型的工藝品利用,因此有必要對其進行解決,使其可以制作大型化器件進行利用。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首要目的就是提供一種利用稈籜生產包裝盒的系統(tǒng),其至少可對上述中一個缺陷進行解決,為竹殼的利用提供支持。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了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利用稈籜生產包裝盒的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包括竹殼預處理單元和竹殼后加工單元,竹殼后加工單元包括依序設置的將竹殼預處理單元加工后的竹殼裁切成方形的竹殼塊的第一模切機、將竹殼塊拼接成條帶狀的竹殼帶材的竹殼拼接機組、將拼接后的竹殼帶材疊碼粘接復合制成竹殼板材的竹殼復合裝置、對竹殼板材的表面進行打磨處理的竹殼打磨裝置、在打磨后的竹殼板材表面印刷圖文的竹殼印刷機、按照包裝盒的結構設計將印刷后的竹殼板材模切成型得到竹盒板的第二模切機以及對模切成型的竹盒板進行糊盒成型的糊盒機;

竹殼預處理單元包括依次設置的去除竹殼外表面遂毛的脫毛裝置,對脫毛后的竹殼進行浸泡的浸泡槽,對浸泡后的竹殼進行蒸煮的蒸煮裝置,對蒸煮后的竹殼進行清洗的水洗槽,對清洗后的竹殼進行晾干的晾干架,對晾干后的竹殼進行攤平的攤平裝置,對攤平后的竹殼進行碼疊壓整的壓整機。

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一種農業(yè)廢棄物回收再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竹殼預處理工序和竹殼后處理工序:

竹殼預處理工序包括如下操作:

S11:收集自然脫落的竹殼,將其自然攤曬,使得竹殼的含水率降至13~15%左右;

S12:對自然攤曬后的竹殼進行脫毛;

S13:將脫毛后的竹殼在水中浸泡0.5~2.5h,使得竹殼充分吸水;

S14:將浸泡后的竹殼蒸煮5~8min,蒸煮后的竹殼放入水洗槽中進行清洗;

S15:將清洗后的竹殼自然晾干,使得竹殼含水率降至18~20%左右,然后對其進行攤平,將攤平后的竹殼碼疊成捆,然后進行壓整;

竹殼后處理工序包括如下操作:

S21:將預處理后的竹殼裁切成方形竹殼塊;

S22:將方形竹殼塊拼接成Y1型竹殼帶材和Y2型竹殼帶材,然后將Y1型竹殼帶材和Y2型竹殼帶材進行復合處理制成竹殼板材;

S23:對竹殼板材的表面進行打磨處理,在竹殼板材的表面印刷圖文,將印刷圖文后的竹殼板材按照包裝盒的設計進行模切制型制成竹盒板,對竹盒板進行糊盒處理得到成品包裝盒。

上述技術方案可有效的對竹殼進行回收利用,為提高農業(yè)經濟提供支持。

附圖說明

圖1為竹殼攤平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去除燙壓裝置后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去除竹殼進料槽和第一攤平單元后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3去除支撐平臺和竹殼輸送帶后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第二攤平單元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竹殼導向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攤平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8為圖7的側視示意圖;

圖9為第一、二攤平單元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10為第一導線輪在第一撥桿上的裝配示意圖;

圖11為燙壓板的側視示意圖;

圖12為圖11的A-A剖視示意圖;

圖13為導熱油的循環(huán)油路系統(tǒng)示意圖;

圖14為未去除籜葉的竹殼攤平后的結構示意圖;

圖15為去除籜葉的自然脫落的竹殼的結構示意圖;

圖16為竹殼初處理單元的結構示意圖;

圖17為脫毛裝置的主視圖;

圖18為圖17的B1-B1剖視圖;

圖19為圖17的B2-B2剖視圖;

圖20為蒸煮桶的結構示意圖;

圖21為蒸煮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2為欄框的結構示意圖;

圖23為框體的俯視圖;

圖24為晾干架的側視圖;

圖25為晾干架的俯視圖;

圖26為Y1型竹殼帶材拼接的流程示意圖;

圖27為Y2型竹殼帶材拼接的流程示意圖;

圖28為Y1型竹殼帶材的結構示意圖;

圖29為Y2型竹殼帶材的結構示意圖;

圖30為3層竹殼帶材拼接的竹殼板材的截面圖;

圖31為5層竹殼帶材拼接的竹殼板材的截面圖;

圖32為圖35的側視圖;

圖33為竹殼塊送料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34為圖33的俯視示意圖;

圖35為圖33去除竹殼塊立板后的示意圖;

圖36為竹殼塊導料條在第二活動安裝座上的裝配示意圖;

圖37為浮動安裝座和第三活動安裝座的裝配示意圖;

圖38為竹殼塊導料條的結構示意圖;

圖39為清潔淋洗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40和圖41均為竹殼后加工單元的結構示意圖;

圖42為吹風管和導塵板的裝配示意圖;

圖43為圖42的側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fā)明的目的及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具體說明。應當理解,以下文字僅僅用以描述本發(fā)明的一種或幾種具體的實施方式,并不對本發(fā)明具體請求的保護范圍進行嚴格限定。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利用稈籜生產包裝盒的系統(tǒng),如圖16、40、41所示,包括竹殼預處理單元和竹殼后加工單元,竹殼后加工單元包括依序設置的將竹殼預處理單元加工后的竹殼裁切成方形的竹殼塊的第一 模切機J10、將竹殼塊拼接成條帶狀的竹殼帶材的竹殼拼接機組K10、將拼接后的竹殼帶材疊碼粘接復合制成竹殼板材的竹殼復合裝置J10、對竹殼板材的表面進行打磨處理的竹殼打磨裝置M10、在打磨后的竹殼板材表面印刷圖文的竹殼印刷機N10、按照包裝盒的結構設計將印刷后的竹殼板材模切成型得到竹盒板的第二模切機P10以及對模切成型的竹盒板進行糊盒成型的糊盒機X10;

竹殼預處理單元包括依次設置的去除竹殼外表面遂毛的脫毛裝置B10,對脫毛后的竹殼進行浸泡的浸泡槽C10,對浸泡后的竹殼進行蒸煮的蒸煮裝置D10,對蒸煮后的竹殼進行清洗的水洗槽E10,對清洗后的竹殼進行晾干降低含水率的晾干架F10,對晾干后的竹殼進行攤平的攤平裝置A10,對攤平后的竹殼進行碼疊壓整的壓整機G10。

竹殼預處理單元中所用的各設備均可采用現(xiàn)有的能夠實現(xiàn)上述各功能的設備進行使用。

其中,竹殼后加工單元可以是各裝置組成的連續(xù)生產線、半連續(xù)生產線,也可以是各裝置單獨、分段進行操作。組成連續(xù)生產線或半連續(xù)生產線還需要在相鄰裝置之間設置輸送或者轉送裝置,輸送和轉送裝置的設置可以參照對紙帶等帶材和木皮片等片材進行輸送的輸送裝置進行選取應用。竹殼后加工單元中主要是將小尺寸的竹殼塊加工成大尺寸的竹殼板材,然后將竹殼板材加工成相應的成品。竹殼拼接機組K10可選用用于木皮或木片進行拼接的各種拼接機組成,具體的型號可以根據生產線的生產量和成本預算進行選取。竹殼復合裝置J10是將單層的竹殼帶材通過涂覆粘結劑疊合復合制成厚度較大的竹殼板材,竹殼復合裝置J10可以選用熱壓復合機或者輥壓復合機,如果對竹殼板材的強度要求很高,可以在竹殼板材之間設置無紡布層進行復合,提高成品竹殼板材的強度,以滿足特殊的需求。如可選用紙板生產所用的紙板復合機或者木皮生產所用的木皮復合機進行生產,具體選用三層復合機或者五層復合機。復合得到的竹殼板材的一側板面為竹殼的外表面組成,竹殼板的另一側板面為竹殼的內表面組成,圖文印刷在竹殼外表面組成的竹殼板材的板面上。復合后的竹殼板材板面較為不平整,由于后續(xù)需要進行印刷,因此需要對其表面進行打磨,打磨可選用普通的打磨機人工進行拋光,當然用于連續(xù)生產優(yōu)選選用寬帶砂光機,提高表面處理的效率。第一模切機J10可以采用單次切割一張竹殼的模切機或者一次切割多張竹殼的模切機,將竹殼切割成方形,其中所述的方形一般為長方形,當然特殊包裝需求也可切割成正方形、三角形或者其他異形。本發(fā)明制取 的最終產品為包裝盒,因此采用第二模切機P10對竹殼板材進行模切制型,竹盒板為包裝盒未進行粘膠拼裝成立體結構前的狀態(tài),因此第二模切機P10就采用傳統(tǒng)包裝盒生產中模切制型所用的模切機。本發(fā)明制取的包裝盒與傳統(tǒng)的包裝盒在結構上不進行改變,只是選用竹殼作為包裝盒的生產原料。另外,有些包裝盒對內表面有特殊要求或者對交接處需要進行特殊的處理,因此,可以在第二模切機P10和糊盒機X10之間設置有對竹盒板進行裱紙的裱紙機R10。這樣通過裱紙機R10對需要遮覆裝潢的部位進行處理。

竹殼板材的生產最好不使用其他的輔料,除了必要的處理劑和環(huán)保型粘結膠水,可以通過如下方法提高竹殼板材的強度。竹殼拼接機組K10包括用于拼接Y1型竹殼帶材的Y1型竹殼拼接線和用于拼接Y2型竹殼帶材的Y2型竹殼拼接線;拼接組成Y1型竹殼帶材的各竹殼塊的長度方向(纖維紋路方向)均與Y1型竹殼帶材的帯長方向(圖28中的方向Y1a)相一致,Y1型竹殼帶材由各Y1型竹殼單元節(jié)拼接組成,Y1型竹殼單元節(jié)為一列(如圖28中Z11狀態(tài)的)竹殼塊拼接構成;拼接組成Y2型竹殼帶材的各竹殼塊的長度方向(纖維紋路方向)均與Y2型竹殼帶材的帯長方向(圖29中的方向Y2a)相垂直;如圖26、28所示,Y2型竹殼帶材由各Y2型竹殼單元節(jié)拼接組成,Y2型竹殼單元節(jié)為一列(如圖29中Z12狀態(tài)的)竹殼塊拼接構成;Y1型竹殼拼接線包括將竹殼塊拼接成Y1型竹殼單元節(jié)的第一單板縱向拼接機和將Y1型竹殼單元節(jié)拼接成Y1型竹殼帶材的第一單板橫向拼接機;如圖27、29所示,Y2型竹殼拼接線包括將竹殼塊拼接成Y2型竹殼單元節(jié)的第二單板縱向拼接機和將Y2型竹殼單元節(jié)拼接成Y2型竹殼帶材的第二單板橫向拼接機。最好控制上、下層竹殼帶材上的拼接縫不相重合,圖30、31分別為3層和5層竹殼板材的結構示意圖。單板縱向拼接機的拼接縫與竹殼塊的進料方向相一致,單板橫向拼接機的拼接縫與竹殼塊的進料方向相垂直。

由于竹殼塊較小,因此拼接的處理量較大,傳統(tǒng)的單板縱向拼接機都是依賴人工進行進料,因此本發(fā)明中在木皮單板縱向拼接機的基礎上設置竹殼塊供料機構,拼接機構和竹殼卸料機構的結構與傳統(tǒng)木皮單板縱向拼接機的實施方式相同。具體的方案如圖33、34、35所示:第一、二單板縱向拼接機結構相同(結構相同是指具有相同的部件和連接關系,但是部件的尺寸大小可以不相同),第一單板縱向拼接機包括機架K,機架K上設置有用于竹殼塊進行拼接的拼接機構和調控各部件運行狀態(tài)的控制組件K,拼接機構的前側設置對待拼接的竹殼塊進行送料的竹殼 送料機構,拼接機構的后側設置對拼接好的竹殼塊進行卸載的竹殼卸料機構,竹殼送料機構包括竹殼塊輸送帶K31進料端上方設置的第一、二安裝橫梁,第一、二安裝橫梁與機架K沿鉛垂方向構成滑動導向配合連接,第一、二安裝橫梁上設置用于儲放竹殼塊的第一、二儲料部K21、K22,第一、二儲料部K21、K22沿竹殼塊輸送帶K31的帶寬方向并列相對設置,第一、二儲料部K21、K22的結構相同,第一、二安裝橫梁沿竹殼塊輸送帶K31的輸送方向依次設置,第一、二安裝橫梁的長度方向均與竹殼塊輸送帶K31的帶寬方向相一致,第一儲料部包括第一安裝橫梁K11上間隔設置的第一活動安裝座K13以及第二安裝橫梁K12上間隔設置的第二活動安裝座K14,第一活動安裝座K13沿第一安裝橫梁K11的長度方向與第一安裝橫梁K11構成滑動導向配合,第二活動安裝座K14(通過其上設置的滑塊K141)沿第二安裝橫梁K12的長度方向與第二安裝橫梁K12構成滑動導向配合,第一活動安裝座K13上轉動安裝有竹殼滾輪K15,第二活動安裝座K14上設置有立狀布置的竹殼塊導料條K16,竹殼滾輪K15與竹殼塊導料條K16相對應布置,竹殼塊導料條K16與竹殼塊輸送帶K31之間的間距與單個竹殼塊的厚度相吻合。竹殼塊碼疊傾斜狀堆放在第一、二儲料部K21、K22上,竹殼塊的A側邊部被竹殼滾輪K15支撐,竹殼塊的B側邊部與竹殼塊導料條K16的側壁面相抵靠,竹殼塊的A、B側邊部為竹殼塊上平行于竹殼塊輸送帶K31的帶寬方向的兩邊部,竹殼塊的A側邊部高度大于竹殼塊的B側邊部高度。這樣位于第一、二儲料部K21、K22上的兩堆碼疊傾斜狀布置的竹殼塊,其最底部的竹殼塊可以一張張的被運行的竹殼塊輸送帶K31抽離和輸送,由于第一、二儲料部K21、K22共用一個竹殼塊輸送帶K31,這樣待拼接的兩塊竹殼塊平齊同步的被輸送至拼接機構進行拼接,實現(xiàn)竹殼塊在拼接機上的快速進料,從而解決人工進料速度慢的問題,大大提高拼接效率。為保證兩竹殼塊的平齊同步輸送,可在第二安裝橫梁K12和拼接機構之間的竹殼塊輸送帶K31的上方設置第一安裝桿K41,第一安裝桿K41平行于第一、二安裝橫梁布置,第一安裝桿K41上間隔設置壓料條K42,壓料條K42的一端與第一安裝桿K41轉動配合連接,壓料條K42的另一端斜向下向靠近拼接機構的一側延伸設置,如圖32所示。通過壓料條K42對輸送的竹殼塊進行糾偏和對正,保證每一對竹殼塊平齊的進入拼接機構進行拼接。壓料條K42可由塑料片條構成。

進一步的方案為,如圖36、37、38所示,第二活動安裝座K14沿鉛垂方向開設燕尾槽,竹殼塊導料條K16安裝在燕尾槽內且與第二活動 安裝座K14沿鉛垂方向構成滑動導向配合,第二活動安裝座K14上還設置有用于調節(jié)竹殼塊導料條K16上下移動的調節(jié)機構,竹殼塊導料條K16上與竹殼塊相抵靠側壁面設置為弧形凸面K16a,弧形凸面K16a為竹殼塊導料條K16的側壁面向靠近竹殼滾輪K15的一側凸起形成。調節(jié)機構包括沿鉛垂方向布置的調節(jié)絲桿K161,調節(jié)絲桿K161與第二活動安裝座K14上設置的固定螺母組成絲桿螺母調節(jié)機構,調節(jié)絲桿K161與竹殼塊導料條K16轉動配合連接。具體的可在竹殼塊導料條K16上設置連接凸塊K16b,連接凸塊K16b上開設裝配孔,裝配孔內安裝用于與調節(jié)絲桿K161構成轉動連接配合的裝配軸承。這樣通過轉動調節(jié)絲桿K161就可以調節(jié)竹殼塊導料條K16的上下移動,以適應不同品種竹子的竹殼塊的供料。

竹殼塊輸送帶K31上沿其帶寬方向依次間隔設置三塊立狀布置的竹殼塊立板K17,相鄰竹殼塊立板K17之間的區(qū)域分別用于設置第一、二儲料部K21、K22。竹殼塊立板K17的設置可以保證竹殼塊碼疊時的對齊,以及避免兩堆竹殼塊之間的干涉,第二安裝橫梁上還間隔設置有第三活動安裝座,第三活動安裝座沿第二安裝橫梁的長度方向與第二安裝橫梁構成滑動導向配合,第三活動安裝座上設置有滾輪安裝座K18,滾輪安裝座K18沿鉛垂方向浮動安裝在第三活動安裝座上,滾輪安裝座K18上沿竹殼塊輸送帶K31的輸送方向間隔設置竹殼輸送滾輪K19,竹殼塊導料條K16位于竹殼滾輪K15和滾輪安裝座K18之間,第一、二、三活動安裝座相對應布置,第一、二、三活動安裝座上分別設置鎖緊組件進行鎖緊。第一、二儲料部K21、K22上堆放的最底層竹殼塊的傾斜角度為2~3°(亦即圖32中的標號θ)。滾輪安裝座K18可以通過第三活動安裝座上設置的導向短桿和導向短桿上套設的壓縮彈簧進行浮動安裝。竹殼輸送滾輪K19的設置用于防止被快速抽出的竹殼塊跳起,起到糾偏和扶正的作用。

第一、二單板橫向拼接機自帶有進料機構,因此沒有進行改進,當然也可采用本發(fā)明提供的竹殼塊進料機構進行供料,其上只用設置一個供料部就可以。

竹殼板材打磨后需要對其表面進行清理,以便于后續(xù)的印刷,因此,竹殼打磨裝置和竹殼印刷機N10之間設置有清潔裝置T10a,清潔裝置T10a包括機架T,機架T上設置有供竹殼板材通過的輸送通道以及對竹殼板材進行輸送的竹殼板輸送組件,輸送通道內設置隔板,隔板將輸送通道分割成沿輸送方向依次布置的風掃區(qū)、吸塵區(qū),風掃區(qū)設置對竹殼 板材的板面進行吹掃的鼓風組件,鼓風組件的出風口指向竹殼板材的板面,吸塵區(qū)設置對竹殼板材的板面進行清潔的吸塵器。這樣就可以對竹殼板材的表面進行快速的清潔。

當然對于一些后續(xù)有特殊印刷要求,還需要對其表面進行改性,這樣就可以采用如圖39所示的技術方案進行實施,亦即竹殼打磨裝置和竹殼印刷機N10之間設置有清潔淋洗裝置T10b,清潔淋洗裝置T10b包括機架T,機架T上設置有供竹殼板材通過的輸送通道以及對竹殼板材進行輸送的竹殼板輸送組件,輸送通道內間隔設置隔板,隔板將輸送通道分割成沿輸送方向依次布置的風掃區(qū)T11a、淋洗區(qū)T11b和干燥區(qū)T11c,風掃區(qū)T11a設置對竹殼板材的板面進行吹掃的鼓風組件T21,鼓風組件的出風口指向竹殼板材的板面,淋洗區(qū)T11b設置向竹殼板材表面噴灑淋洗液的淋洗組件T22,干燥區(qū)T11c設置對竹殼板材進行干燥的干燥組件T23。淋洗液可以為水,或者采用一些表面處理劑配制的改性淋洗液,淋洗區(qū)T11b的下側設置有淋洗液收集槽,淋洗液收集槽對淋洗后的淋洗液進行收集并輸送至過濾回收裝置進行回收再利用,干燥區(qū)T11c下側設置布風板T24,布風板T24為孔板,布風板T24下側設置與循環(huán)風裝置相連接的抽風口。對竹殼板材表面進行不同處理就采用不同的表面處理劑配制成淋洗液,實現(xiàn)最佳的印刷需求。

進一步的,如圖42、43所示,鼓風組件包括排列狀布置的吹風嘴T21,吹風嘴T21斜向下指向竹殼板材進料端的一側布置,吹風嘴T21沿竹殼板材的寬度范圍布置,吹風嘴T21的前方設置有導塵板T221。導塵板T221為尖喙狀,并通過風掃區(qū)T11a設置的引風機將吹掃的灰塵抽除。這樣可以快速的對竹殼板材表面的灰塵進行吹除和收集,便于后續(xù)的進一步的清潔處理。

竹殼后處理單元中除了第一、二單板縱向拼接機的供料機構和清潔裝置T10a、清潔淋洗裝置T10b為自主研發(fā),其余各設備均從其他廠家購買然后進行安裝和裝配,對于購買設備的結構,本發(fā)明不再詳細敘述。優(yōu)選組裝成半連續(xù)生產線,一者系統(tǒng)成本較低,二者生產效率也很高,可以滿足生產需求。

竹殼又名稈籜、竹籜、筍殼,未去除籜葉(圖14中的b處)的竹殼攤平后的結構示意圖如圖14所示,與尖頭鏟板的形狀相類似,竹殼與籜環(huán)(桿環(huán))相連接的一端稱之為竹殼的首端,竹殼Z1上生長籜葉的一端稱之為竹殼的尾端,竹殼上生長遂毛的表面稱之為竹殼的外表面,竹殼上與筍肉相貼附的表面稱之為竹殼的內表面。從竹筍上自然脫 落的竹殼結構如圖15所示(圖15中萚葉也被去除),此狀態(tài)下,竹殼的邊部a1、a2向內表面進行卷收,竹殼攤平裝置就是對圖15中狀態(tài)的竹殼進行攤平。攤平處理就是將卷繞的竹殼邊部a1、a2進行攤平和定型,然后用于后續(xù)的加工和生產。

對于竹殼前處理單元中的各設備,優(yōu)選采用如下方案進行實施,用以提高生產效率和竹殼預處理效果。

竹殼攤平裝置采取如圖1、2、3、4、5、6所示的技術方案進行實施,包括機架A和機架A上設置的送料機構,送料機構包括用于輸送竹殼Z1的竹殼輸送帶,竹殼輸送帶與驅動機構A相連接,竹殼輸送帶的進料端設置有用于向竹殼輸送帶推送竹殼的竹殼送料槽A21,竹殼送料槽A21的槽長方向與竹殼輸送帶的輸送方向相一致,竹殼送料槽A21的槽底內表面與竹殼輸送帶的上層帶體A11的輸送面相平齊布置,竹殼送料槽A21的兩槽壁向竹殼輸送帶的內側延伸設置導向延伸段,竹殼輸送帶的上方設置對竹殼進行攤平的攤平機構以及對攤平后的竹殼進行燙壓定型的燙壓機構。通過攤平機構對竹殼進行攤平并臨時維持竹殼的攤平狀態(tài)。然后通過燙壓機構進行熨燙,對其進行定型,這樣圖15中的竹殼就被攤平,以用于后續(xù)的加工。

在本發(fā)明中,對竹殼進行攤平的攤平機構設計尤為重要,不僅需要將卷繞的竹殼邊部a1、a2攤開,還要對攤開的邊部a1、a2進行維持,以防止其再次卷繞。因此本發(fā)明采用如圖5、6、7、8、9、10中所示的技術方案進行實施。竹殼輸送帶的上方設置有竹殼導向板A41,竹殼導向板A41位于竹殼輸送帶的上方且兩者之間的間距為d1,竹殼的厚度為d2,d1>d2,竹殼導向板A41和竹殼送料槽A21順延布置,竹殼導向板A41的寬度小于竹殼送料槽A21的槽寬,攤平機構包括第一、二攤平單元A31、A32,第一、二攤平單元A31、A32相同且分別位于竹殼導向板A41的兩外側,竹殼導向板A41的兩邊部分別向其本體內設置空缺部A42,竹殼導向板A41與驅動機構B相連接,竹殼導向板A41沿竹殼送料槽A21的槽長方向滑動安裝在機架A上,驅動機構B調節(jié)竹殼導向板A41沿竹殼送料槽A21的槽長方向進行移動,第一攤平單元包括第一安裝支架A33,第一安裝支架A33沿竹殼送料槽A21的槽寬方向滑動安裝在機架A上,第一安裝支架A33上設置有第一攤平子單元,第一攤平子單元包括第一安裝支架A33上懸吊狀向下延伸布置的第一撥桿A34,第一撥桿A34設置在第一安裝支架A33靠近竹殼導向板A41一側的端部,第一撥桿A34的下端安裝有第一導線輪A35,第一導線輪A35的中部開 設有導線凹槽,第一導線輪A35的中心線與竹殼導向板A41的長度方向相平行,第一攤平子單元還包括第一安裝支架上設置的第一收線器A37;第二攤平單元包括第二安裝支架A33,第二安裝支架A33沿竹殼送料槽A21的槽寬方向滑動安裝在機架A上,第二安裝支架A33上設置有第二攤平子單元,第二攤平子單元包括第二安裝支架A33上懸吊狀向下延伸布置的第二撥桿A34,第二撥桿A34設置在第二安裝支架A33靠近竹殼導向板A41一側的端部,第二撥桿A34的下端安裝有第二導線輪A35,第二導線輪A35的中部開設有導線凹槽,第二導線輪A35的中心線與竹殼導向板A41的長度方向相平行,第二攤平子單元還包括第二安裝支架上設置的第二收線器A37;第一、二攤平子單元相對應布置,第一收線器A37上線繩繞過第一、二導線輪A35后與第二收線器A37相連接,第一、二導線輪A35之間的線繩位于竹殼導向板A41的下方,第一、二安裝支架A33與第三驅動機構相連接,第三驅動機構調節(jié)第一、二安裝支架A33沿竹殼送料槽A21的槽寬方向移動;燙壓機構包括竹殼輸送帶上方設置的燙壓板,燙壓板沿鉛垂方向滑動安裝在機架A上,燙壓板A51與驅動機構D相連接,驅動機構D驅使燙壓板上下移動;竹殼導向板A41處于兩種狀態(tài),其一為:竹殼導向板A41的一端插入竹殼送料槽A21內的工作位,其二為驅動機構B驅使竹殼導向板A41向遠離竹殼送料槽A21一側進行移動、對燙壓板A51的下行進行避讓的避讓位;第一、二攤平單元A31、A32處于兩種狀態(tài),其一為:竹殼導向板A41處于工作位時,第一、二導線輪A35位于空缺部A42內的預備位,其二為:驅動機構C調節(jié)第一、二導線輪A35向遠離竹殼導向板A41一側進行移動對竹殼進行攤平的攤平位。操作時,操作人員將圖15中的竹殼從竹殼送料槽A21內推送至竹殼輸送帶上,竹殼的首端先插入竹殼送料槽A21內。被輸送的竹殼會包裹在處于工作位的竹殼導向板A41上,竹殼卷繞的邊部貼靠在竹殼導向板A41的兩側邊部,竹殼輸送到位后,竹殼輸送帶停止輸送,驅動機構C驅使第一、二攤平單元A31、A32分別向遠離竹殼導向板A41一側進行移動,第一、二撥桿A34就會推動卷繞的邊部進行開卷攤平,同時隨著第一、二撥桿A34伸長的線繩會對攤平后的竹殼進行壓覆固定,實現(xiàn)竹殼的快速攤平和臨時定型。竹殼被完全展開后,驅動機構B驅使竹殼導向板A41移動至避讓位。竹殼導向板A41轉至避讓位后,驅動機構D驅使燙壓板下行對竹殼進行熨燙定型。熨燙定型結束后,驅使燙壓板A51上行,竹殼輸送帶恢復輸送將攤平定型后的竹殼進行卸載,驅動機構B驅使竹殼導向板A41由避讓位恢復至工作位,然后驅動機構C驅 使第一、二攤平單元A31、A32恢復至預備位為下一個竹殼的攤平作準備??稍谥駳虬錋41遠離竹殼送料槽A21的一端設置第一導向桿,第一導向桿與機架A構成滑動導向配合連接,第一導向桿的另一端與驅動機構B相連接。優(yōu)選將竹殼導向板A41的厚度設置為3~5cm。第一、二收線器A37為常用的自動收線器A37,其可以隨著第一、二安裝支架的移動自動進行收線和放線。另外,優(yōu)選設置d1=(1.2~2)×d2。第一、二收線器A37可包括轉動固定在第一、二安裝支架A33上的用于繞設線繩的卷筒,卷筒上安裝有使其自動收放線繩的扭簧。

更進一步的方案為:如圖10所示,第一、二撥桿A34的下端分別設置撥片A39,撥片A39斜向下向遠離竹殼導向板A41的一側延伸設置,撥片A39的下端高度與第一、二導線輪A35的底部高度相一致;第一導線輪A35與第一收線器A37沿竹殼輸送帶的帶寬方向的間距為d6,第一撥桿A34上的撥片A39與第一收線器A37沿竹殼輸送帶的帶寬方向的間距為d7,d6≥d7。這樣能夠提高卷繞邊部攤平的可靠性,避免滾輪壓折竹殼邊部無法攤平現(xiàn)象的發(fā)生。優(yōu)選d6=d7,其攤平竹殼的效果最佳。

進一步的方案為,第一安裝支架A33上還設置有第一中間導線輪A36,第二安裝支架A33上還設置有第二中間導線輪A36,第一中間導線輪A36位于第一導線輪A35的上方,第一收線器A37和第一導線輪A35之間的線繩A38繞設在第一中間導線輪A36上,第二中間導線輪A36位于第二導線輪A35的上方,第二收線器A37和第二導線輪A35之間的線繩A38繞設在第二中間導線輪上。第一、二中間導線輪A36可浮動分別安裝在第一、二安裝支架A33上,起到張緊和改變線繩A38移動方向的作用。線繩A38可由細鋼絲構成。

攤平機構具體可采用如下兩種方案進行實施,用以取得最佳的攤平效果。其一為,如圖7、9、10所示:第一攤平子單元沿竹殼輸送帶的輸送方向間隔設置3個,第二攤平子單元沿竹殼輸送帶的輸送方向間隔設置3個,第一、二攤平子單元相對應布置,相鄰兩第一攤平子單元之間的間距(可以視作兩第一導線輪A35之間的間距)為d31,竹殼的平均長度為d4(d4為竹殼去除籜葉后的平均長度),d31=0.4×d4。

其二為:第一攤平子單元沿竹殼輸送帶的輸送方向間隔設置2個,第二攤平子單元沿竹殼輸送帶的輸送方向間隔設置2個,第一、二攤平子單元相對應布置,兩第一攤平子單元之間的間距(可以視作兩第一導線輪A35之間的間距)為d32,竹殼的平均長度為d4,d32=0.6×d4。

更為詳細的方案為,如圖6、7、8所示,竹殼導向板A41的尾端向 其兩外側分別延伸設置阻擋塊A43,竹殼導向板A41的尾端為竹殼導向板A41遠離竹殼送料槽A21一側的端部,空缺部A42沿竹殼導向板A41的長度方向在竹殼導向板A41的兩側邊部分別間隔設置,阻擋塊A43距其相鄰的空缺部A42之間的間距為d5,d5=(0.05~0.1)×d4。通過阻擋塊A43對竹殼卷繞的邊部進行阻擋,使得所有輸送的竹殼都能進行可靠的進料,進料后的竹殼都能停在相同的位置,保證后續(xù)攤平燙壓定性操作的可靠實施。

進一步的方案為,如圖11、12所示,燙壓板A51的下表面上設置有容納槽A5101,容納槽A5101的槽長方向與竹殼輸送帶的帶寬方向保持一致,容納槽A5101和線繩相對應設置,從而避免燙壓板A51將線繩壓壞或者硌壓竹殼表面。燙壓板A51內開設成用于容置導熱油的空腔狀,燙壓板A51的空腔通過導油管A512、輸送泵A511與儲油箱A513組成循環(huán)油路,儲油箱A513內設置有電加熱組件,空腔內設置有隔板A54,隔板A54將空腔分隔成迂回狀的供導熱油流動的流道,如圖13所示??稍跔C壓板A51的上表面上設置一個導向立柱A52,導向立柱A52上設置與機架A構成滑動導向配合連接的導向滑塊A53,導向立柱A52的上端與驅動機構D相連接,實現(xiàn)燙壓板A51的可靠驅動以及對竹殼的燙壓。

另外,可在竹殼輸送帶的上層帶體A11的下側設置有支撐臺板A61,支撐臺板A61在燙壓板A51工作時對上層帶體A11進行支撐。竹殼輸送帶可選用特氟龍網格輸送帶。特氟龍網格輸送帶的耐高溫、耐腐蝕、抗疲勞性好,另外,網格孔可以加速竹殼的脫水,提高竹殼熨燙攤平的效率。

具體操作時,驅動機構A為電機驅動機構。驅動機構B為氣缸驅動機構。驅動機構C為氣缸驅動機構。驅動機構D為液壓缸驅動機構。當然各驅動機構也可采用其他的驅動方式或者調節(jié)機構進行實施,如絲桿螺母調節(jié)機構、渦輪蝸桿調節(jié)機構等等。

其次,機架A上還可以設置控制單元A和對竹殼的輸送到位進行檢測的傳感器A,控制單元A接受傳感器A的信號調控驅動機構A、B、C、D的運行狀態(tài)。

當然也可取消在機架A上設置燙壓機構,改為由操作人員直接采用熨斗對攤平后的竹殼進行燙壓,該方式雖然設備成本低一些,但是熨燙時間長,設備的運行效率底,而且線繩會對熨斗的熨燙產生影響。

采用竹殼攤平裝置對竹殼進行攤平的方法為:

調節(jié)竹殼導向板A41處于工作位、第一、二攤平單元A31、A32處 于預備位、燙壓機構處于高位,將竹殼從竹殼送料槽A21內推送至竹殼輸送帶內,啟動竹殼輸送帶對竹殼進行輸送,竹殼首端的卷繞端面與阻擋塊A43相抵靠后(此狀態(tài)竹殼輸送到位,可以通過傳感器A進行檢測判定,傳感器A為光電傳感器),竹殼輸送帶停止輸送,驅動機構C驅動第一、二攤平單元A31、A32向遠離竹殼導向板A41一側進行移動將竹殼卷繞的邊部完全攤展,竹殼完全攤展后,驅動機構B驅使竹殼導向板A41轉至避讓位,驅動機構D驅使燙壓板A51下行對竹殼進行燙壓定型,竹殼燙壓定型結束后,驅動機構D驅使燙壓板A51上行恢復至初始狀態(tài),驅動機構B驅使竹殼導向板A41恢復至工作位,驅動機構C驅使第一、二攤平單元A31、A32恢復至預備位,然后驅動機構A驅使竹殼輸送帶運行將熨燙定型好的竹殼卸載為下一竹殼的進料做準備。

竹殼進料時的狀態(tài)如圖15所示,竹殼的外表面朝下,竹殼的首端先插入竹殼送料槽A21內。

上述提供的竹殼攤平裝置,可有效的對竹殼進行快速攤平,效率提高5倍以上,且勞動強度被大大降低,也不會出現(xiàn)燙傷手的情形。

脫毛裝置B10的結構如圖17、18、19所示,包括機架B(圖17中標號B11)和機架B上傾斜狀布置的脫毛滾筒B12,脫毛滾筒B12的兩端分別開設進料口和出料口,脫毛滾筒B12內壁面上設置有凸筋B121,凸筋B121的長度方向與脫毛滾筒B12的長度方向相一致,凸筋B121在脫毛滾筒B12的內壁上沿脫毛滾筒B12的長度方向呈層狀布置,相鄰層的凸筋B121呈間隔交錯狀布置,脫毛滾筒B12與驅動機構E相連接。凸筋B121的截面為半圓形。脫毛滾筒B12的傾斜角度為2~5°。操作時將脫水干燥的竹殼從脫毛滾筒B12較高端的進料口送入脫毛滾筒B12內,竹殼的外表面與滾筒內壁面以及相互之間進行摩擦,從而對竹殼外表面上的遂毛進行快速的脫除,相對于傳統(tǒng)的用毛刷刷除效率被大大的提高,脫除遂毛的竹殼送入浸泡槽C10內進行浸泡,提高含水率為后續(xù)的蒸煮作準備。

蒸煮裝置D10的結構如圖20、21、22、23所示,包括蒸煮桶D11和蒸煮桶D11上方設置的環(huán)形導軌D31,蒸煮桶D11內設置有網孔隔板D12,網孔隔板D12上部的蒸煮桶D11桶腔用于對竹殼進行蒸煮,網孔隔板D12下側設置有加熱組件B(圖20中標號D13),環(huán)形導軌D31上設置有移動小車D32,移動小車D32上設置有卷揚機D33,卷揚機D33與盛裝竹殼的欄框相連接,欄框由各框體D21拼接組成,框體D21包括框底、框蓋以及圓形的側框壁,框底的一端與側框壁鉸接連接,側框壁的 底部設置栓扣,栓扣內插入插栓D213對框底進行鎖緊,側框壁頂部外周均勻間隔設置連接鉤D211,側框壁底部外周均勻間隔設置連接扣D212,連接鉤D211和連接扣D212相對應布置,相鄰的框體D21通過連接鉤D211、連接扣D212進行鎖緊連接,框體D21內設置隔欄D214進行分隔,卷揚機D33對欄框進行起吊??蝮wD21的高度與竹殼的長度相一致,竹殼立狀排放在框體D21內。這樣竹殼放置在欄框內,通過卷揚機D33將欄框吊起落至蒸煮桶D11內進行蒸煮,蒸煮結束后通過起吊機構再將欄框吊起。蒸煮桶D11的旁側可設置一個脫水架D41,脫水架D41的下側設置蒸煮液收集槽D42,脫水架D41包括用于撐托欄框的脫水支撐臺和底座,脫水支撐臺的四周分別設置支撐桿,支撐桿的上端設置有安裝套,安裝套通過安裝組件空套安裝在支撐桿的上端,安裝套的內徑大于支撐桿頂端的外徑,脫水支撐臺的四周分別與安裝套相固接,支撐桿的下端通過萬向節(jié)與底座相連接,脫水支撐臺與驅動其進行往復擺動的驅動機構F相連接,驅動機構F包括脫水支撐臺下側設置的電機F和轉盤F,電機F驅動轉盤F繞其主軸在水平面內轉動,轉盤F的主軸位于盤面中心位置處,轉盤F的副軸與主軸間隔一段距離設置,脫水支撐臺與副軸轉動配合連接配合。多個框體拼接的欄框一次可以實現(xiàn)對竹殼的多層堆放,增加單次竹殼蒸煮的處理量。竹殼蒸煮后打開框體底部的框底即可將竹殼卸載至水洗槽內,操作快速方便。

當然,也可采用如下方案進行實施,蒸煮桶D11的旁側設置一脫水裝置,脫水裝置包括內筒、外筒,內筒轉動固定在外筒內,驅動機構G驅使內筒進行轉動,內筒的桶壁均勻開設網孔,內筒的直徑與框體D21的直徑相吻合。

這樣蒸煮后的欄框在脫水架D41上振動瀝干或者在脫水裝置內離心脫液,對蒸煮液進行快速的回收,使得竹殼可以快速的進行后續(xù)的漂洗操作。漂洗后的竹殼放置在晾干架F10上進行晾干脫水,為后續(xù)的攤平做準備。晾干架F10包括機架F(圖24、25中的F11),機架F上設置有臺階狀布置的支撐臺面F111,支撐臺面F111上設置有集水件,集水件為彎折的板體A構成,板體A包括第一板體部F12和第一板體部F12外側邊部(外側邊部為靠近高度較低的臺階的一側或者外側邊部為遠離支撐階面F112的一側)斜向上彎折延伸設置的第二板體部F13,第一板體部F12呈傾斜狀布置,第一板體部F12外側的高度大于第一板體部F12內側的高度。這樣漂洗后的竹殼可以在晾干架F10上快速晾干,提高竹殼的加工效率。上述結構的板體A可以在竹殼傾斜狀堆放時對竹殼的底 端進行抵靠,防止竹殼從晾干架上滑落,實現(xiàn)竹殼的快速晾干脫水。同時可以對脫落的水流進行導流,避免上層水落至下層竹殼上。

采用上述系統(tǒng)對竹殼進行加工利用的工藝和方法為:

包括竹殼預處理工序和竹殼后處理工序:

竹殼預處理工序包括如下操作:

S11:收集自然脫落的竹殼,將其自然攤曬,使得竹殼的含水率降至13~15%左右;

S12:對自然攤曬后的竹殼進行脫毛;

S13:將脫毛后的竹殼倒入浸泡槽C10(槽液為水)中浸泡2~2.5h,使得竹殼充分吸水;

S14:將浸泡后的竹殼放入蒸煮裝置D10中蒸煮5~8min,蒸煮后的竹殼放入水洗槽E10(槽液為水)中進行清洗;

S15:將清洗后的竹殼自然晾干,使得竹殼含水率降至18~20%左右,然后對其進行攤平,將攤平后的竹殼碼疊成捆,然后進行壓整。

步驟S12中脫毛在脫毛裝置B10中進行,竹殼在脫毛滾筒B12內滯留的時間為10~15s。

步驟S15中攤平在竹殼攤平裝置A10中進行。

竹殼進行攤平前,先剪去竹殼上的籜葉。

蒸煮的目的是對竹殼進行軟化、增色和殺菌防霉處理,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一種用于竹殼進行蒸煮的復配劑,復配劑由亞甲基二萘磺酸鈉0.8~1重量份、殼聚糖1~2重量份、平平加0.2~0.3重量份、碳酸氫鈉2~3重量份、氫氧化鈉5~8重量份和15~20重量份的水配置得到。蒸煮桶內的蒸煮液可由復配劑和水按照1:4~6的比例(體積比)配制得到,優(yōu)選按照1:5的比例配制得到。復配劑的優(yōu)選比例為亞甲基二萘磺酸鈉1重量份,殼聚糖1.2重量份,平平加0.2重量份,碳酸氫鈉2重量份,氫氧化鈉5重量份和水20重量份。上述比例配制的蒸煮液可實現(xiàn)對竹殼的軟化、殺菌、增色(亮色)的處理,提高竹殼的韌性,便于后續(xù)的加工利用。當然本領域技術人員也可選用其他能夠對竹殼進行處理的軟化劑、殺菌劑、增色劑進行配伍,以實現(xiàn)對竹殼的軟化、亮色和殺菌防霉的處理。

壓整機與液壓機相類似,包括支撐捆狀竹殼的支撐臺,支撐臺的上方設置壓整板,壓整板與驅動其上下進行移動的液壓驅動機構相連接。驅動機構E、F可為電機驅動機構或者其他常用的驅動機構。

采用上述方案可對竹殼進行快速的處理,使得對自然脫落的竹殼進 行快速初加工,為后續(xù)的竹殼利用提供方便。

竹殼后處理工序:

S21:將預處理后的竹殼裁切成方形竹殼塊;

S22:將方形竹殼塊拼接成Y1型竹殼帶材和Y2型竹殼帶材,然后將Y1型竹殼帶材和Y2型竹殼帶材進行(粘接疊碼)復合處理制成竹殼板材;

S23:對竹殼板材的表面進行打磨處理,在竹殼板材的表面印刷圖文,將印刷圖文后的竹殼板材按照包裝盒的設計進行模切制型制成竹盒板,對竹盒板進行糊盒處理得到成品包裝盒。

其中,步驟S22中竹殼板材為3層竹殼帶材或者5層竹殼帶材復合構成。

步驟S22中,復合處理為熱壓復合處理或者輥壓復合處理。

步驟S23中,竹殼板材的表面印刷圖文前,先對竹殼板材的表面進行清潔處理。

步驟S23中,竹盒板進行糊盒處理前先進行裱紙。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獲知本發(fā)明中記載內容后,在不脫離本發(fā)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對其作出若干同等變換和替代,這些同等變換和替代也應視為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