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固定裝置和超聲治療設備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固定裝置和超聲治療設備。該固定裝置用于貼設到待治療部位上,并對治療頭進行固定,包括固定架和設置在固定架上的粘貼部,固定架用于固定治療頭,粘貼部用于貼設在待治療部位上,固定架上還設置有第一卡合結構,第一卡合結構用于與治療頭卡合連接。該固定裝置通過在固定架上設置第一卡合結構,能實現對治療頭的牢固卡合,使治療頭能牢固地固定到待治療部位上,從而使治療頭治療時固定操作起來更加簡單方便,同時還使治療頭與待治療部位的對位更加準確,從而大大提高了治療效果。
【專利說明】
一種固定裝置和超聲治療設備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醫(yī)療器械技術領域,具體地,涉及一種固定裝置和超聲治療設備。
【背景技術】
[0002]現有技術中的超聲治療系統(tǒng),如用于超聲膝關節(jié)炎治療的治療系統(tǒng),由超聲治療頭、固定帶及輔助固定帶等構件組成。
[0003]如圖1所示,超聲治療頭3通過滑道壓蓋套設在固定帶4上,且通過滑道壓蓋,治療頭3能在固定帶4上滑動,從而實現其位置的調節(jié)。治療時,將套設有治療頭3的固定帶4兩端固定在輔助固定帶5上,根據病灶部位所在的位置對套設在固定帶4上的治療頭3的位置進行調節(jié),使其對準病灶部位;然后在治療頭3上涂上耦合劑,通過輔助固定帶5將治療頭3捆綁到病灶部位上,如調節(jié)治療頭3對準膝關節(jié)炎的病灶部位后,通過輔助固定帶5將治療頭3捆綁到患者腿上。
[0004]通過固定帶和輔助固定帶將治療頭固定到病灶部位上,操作起來比較麻煩,同時,捆綁固定會使治療頭對病灶部位的定位不準,從而導致治療頭對病灶部位的治療效果不好。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技術問題,提供一種固定裝置和超聲治療設備。
[0006]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固定裝置,用于貼設到待治療部位上,并對治療頭進行固定,包括固定架和設置在所述固定架上的粘貼部,所述固定架用于固定所述治療頭,所述粘貼部用于貼設在所述待治療部位上,所述固定架上還設置有第一卡合結構,所述第一卡合結構用于與所述治療頭卡合連接。
[0007]優(yōu)選地,所述固定架的形狀為直筒狀,所述粘貼部設置在所述固定架的一端端面上;所述治療頭包括待卡合部,所述待卡合部的形狀為柱狀,所述固定架與所述待卡合部的形狀和大小相適配,所述待卡合部用于嵌入至所述固定架中;
[0008]所述第一卡合結構設置在所述固定架的內側壁上,所述待卡合部的外側壁上設置有第二卡合結構,所述第一卡合結構用于與所述第二卡合結構相互卡合。
[0009]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卡合結構為開設在所述固定架內側壁上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卡合結構為設置在所述待卡合部外側壁上的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用于嵌入至所述第一凹槽中并與所述第一凹槽相卡合。
[0010]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凹槽的整體外形呈弧線形,所述弧線的開口方向朝向所述固定架的設置所述粘貼部的一端,且所述第一凹槽的一端比另一端更靠近所述固定架上的所述粘貼部所在端;
[0011]所述第一凸起的整體外形呈桿狀,所述第一凸起的自由端能嵌入至所述第一凹槽中并沿所述第一凹槽的延伸方向滑動。
[0012]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卡合結構為設置在所述固定架內側壁上的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卡合結構為開設在所述待卡合部外側壁上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凸起用于嵌入至所述第二凹槽中并與所述第二凹槽相卡合。
[0013]優(yōu)選地,所述第二凹槽的整體外形呈弧線形,所述弧線的開口方向朝向所述待卡合部的用于與所述固定架相對的一端,且所述第二凹槽的一端比另一端更遠離所述待卡合部的用于與所述固定架相對的一端;
[0014]所述第二凸起的整體外形呈桿狀,所述第二凸起的自由端能嵌入至所述第二凹槽中并沿所述第二凹槽的延伸方向滑動。
[0015]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卡合結構為設置在所述固定架內側壁上的能充氣的氣囊,所述第二卡合結構為設置在所述待卡合部外側壁上的第三凸起或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凸起或所述第三凹槽與所述氣囊的位置相對應,且所述第三凸起或所述第三凹槽用于與充氣的所述氣囊相卡合。
[0016]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卡合結構為設置在所述固定架內側壁上的內螺紋,所述第二卡合結構為設置在所述待卡合部外側壁上的外螺紋,所述內螺紋和所述外螺紋相對應咬合。
[0017]優(yōu)選地,所述粘貼部的形狀為環(huán)形片狀,環(huán)形所述粘貼部的內圈的形狀和大小與所述固定架內圈相同,且所述粘貼部的內圈與所述固定架的內圈完全重合。
[0018]優(yōu)選地,所述粘貼部為粘膠層或吸盤,所述粘膠層具有粘性,所述吸盤能吸附到待治療部位上。
[0019]優(yōu)選地,還包括保護膜,所述保護膜貼設在所述粘貼部的用于與待治療部位相貼合的面上。
[0020]優(yōu)選地,所述固定架的內側壁上還設置有一個或多個第四凹槽,多個所述第四凹槽均勻分布在所述固定架的內側壁上,所述第四凹槽的延伸方向沿所述固定架的軸線方向。
[0021]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超聲治療設備,包括上述固定裝置。
[0022]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固定裝置,通過在固定架上設置第一卡合結構,能實現對治療頭的牢固卡合,使治療頭能牢固地固定到待治療部位上,從而使治療頭治療時固定操作起來更加簡單方便,同時還使治療頭與待治療部位的對位更加準確,從而大大提高了治療效果。
[0023]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超聲治療設備,通過采用上述固定裝置,使該超聲治療設備操作起來更加簡便快捷,對待治療部位的定位更加準確,不僅大大縮短了治療時間,而且還提高了該超聲治療設備的治療效果。
【附圖說明】
[0024]圖1為現有技術中采用固定帶對超聲治療頭進行固定的結構俯視圖;
[0025]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中固定裝置對治療頭進行固定的結構示意圖;
[0026]圖3為圖2中固定架的結構剖視圖;
[0027]圖4為圖2中治療頭的待卡合部外側的結構示意圖;
[0028]圖5為圖2中粘貼部的結構俯視圖;
[0029]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中固定架的結構剖視圖;
[0030]圖7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中治療頭的待卡合部外側的結構示意圖。
[0031]其中的附圖標記說明:
[0032]1.固定架;11.第一凹槽;12.第四凹槽;13.第二凸起;2.粘貼部;3.治療頭;31.待卡合部;32.第一凸起;33.第二凹槽;4.固定帶;5.輔助固定帶。
【具體實施方式】
[0033]為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種固定裝置和超聲治療設備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0034]實施例1:
[0035]本實施例提供一種固定裝置,用于貼設到待治療部位上,并對治療頭進行固定,如圖2所示,包括固定架I和設置在固定架I上的粘貼部2,固定架I用于固定治療頭3,粘貼部2用于貼設在待治療部位上,固定架I上還設置有第一卡合結構,第一卡合結構用于與治療頭3卡合連接。
[0036]通過在固定架I上設置第一卡合結構,能實現對治療頭3的牢固卡合,使治療頭3能牢固地固定到待治療部位上,從而使治療頭3治療時固定操作起來更加簡單方便,同時還使治療頭3與待治療部位的對位更加準確,從而大大提高了治療效果。
[0037]本實施例中,固定架I的形狀為直筒狀,粘貼部2設置在固定架I的一端端面上;治療頭3包括待卡合部31,待卡合部31的形狀為柱狀,固定架I與待卡合部31的形狀和大小相適配,待卡合部31用于嵌入至固定架I中。第一卡合結構設置在固定架I的內側壁上,待卡合部31的外側壁上設置有第二卡合結構,第一卡合結構用于與第二卡合結構相互卡合。
[0038]如圖3和圖4所示,第一卡合結構為開設在固定架I內側壁上的第一凹槽11,第二卡合結構為設置在待卡合部31外側壁上的第一凸起32,第一凸起32用于嵌入至第一凹槽11中并與第一凹槽11相卡合。第一凸起32和第一凹槽11的相互卡合,能使治療頭3與固定架I牢固連接,從而使治療頭3牢固地固定到固定架I上。
[0039]其中,第一凹槽11的整體外形呈弧線形,弧線的開口方向朝向固定架I的設置粘貼部2的一端,且第一凹槽11的一端比另一端更靠近固定架I上的粘貼部2所在端。第一凸起32的整體外形呈桿狀,第一凸起32的自由端能嵌入至第一凹槽11中并沿第一凹槽11的延伸方向滑動。本實施例中,第一凸起32的自由端嵌入到第一凹槽11中后,能從第一凹槽11的遠離粘貼部2所在端的一端滑動到第一凹槽11的靠近粘貼部2所在端的一端,從而實現治療頭3與固定器I之間更加緊密的連接,同時還能使治療頭3更加緊密地壓合在待治療部位上,從而大大提高治療頭3對待治療部位的治療效果。
[0040]本實施例中,如圖5所示,粘貼部2的形狀為環(huán)形片狀,環(huán)形粘貼部2的內圈的形狀和大小與固定架I內圈相同,且粘貼部2的內圈與固定架I的內圈完全重合。如此設置,便于使治療頭3通過固定架I和粘貼部2相互重合的內圈孔與待治療部位相壓合,從而實現治療頭3對待治療部位的超聲治療。
[0041 ]本實施例中,粘貼部2為粘膠層或吸盤,粘膠層具有粘性,能夠粘貼到待治療部位上;吸盤能吸附到待治療部位上。即通過粘貼部2,能使固定裝置牢固地固定到待治療部位上,從而使與該固定裝置卡合連接的治療頭3牢固地貼合到待治療部位上,實現對待治療部位的治療。
[0042]本實施例中,固定裝置還包括保護膜,保護膜貼設在粘貼部2的用于與待治療部位相貼合的面上。保護膜能夠對粘貼部2進行保護,使粘貼部2在未貼設到待治療部位上之前免受臟污污染。
[0043]本實施例中,如圖3所示,固定架I的內側壁上還設置有一個或多個第四凹槽12,多個第四凹槽12均勻分布在固定架I的內側壁上,第四凹槽12的延伸方向沿固定架I的軸線方向。第四凹槽12的設置,能使治療頭3與固定架I相卡合之后中間形成透氣空隙,從而使治療頭3與待治療部位貼合時二者之間的空氣從該透氣空隙(即第四凹槽12)中排出,使治療頭3與待治療部位能夠更加緊密貼合。另外,治療頭3在與待治療部位貼合前,其貼合面上通常會涂布耦合劑,耦合劑能增強治療頭的超聲治療效果,治療頭3與待治療部位貼合后,通常會將一部分耦合劑擠出,此時,擠出的耦合劑可以通過該透氣空隙(即第四凹槽12)排出,以使治療頭3與待治療部位更加緊密貼合。
[0044]實施例2:
[0045]本實施例提供一種固定裝置,與實施例1不同的是,如圖6和圖7所示,第一卡合結構為設置在固定架I內側壁上的第二凸起13,第二卡合結構為開設在待卡合部31外側壁上的第二凹槽33,第二凸起13用于嵌入至第二凹槽33中并與第二凹槽33相卡合。
[0046]第二凸起13和第二凹槽33的相互卡合,能使治療頭3與固定架I牢固連接,從而使治療頭3牢固地固定到固定架I上。
[0047]其中,第二凹槽33的整體外形呈弧線形,弧線的開口方向朝向待卡合部31的用于與固定架I相對的一端,且第二凹槽33的一端比另一端更遠離待卡合部31的用于與固定架I相對的一端。第二凸起13的整體外形呈桿狀,第二凸起13的自由端能嵌入至第二凹槽33中并沿第二凹槽33的延伸方向滑動。本實施例中,第二凸起13的自由端嵌入到第二凹槽33中后,能從第二凹槽33的靠近待卡合部31相對固定架I的一端滑動到第二凹槽33的遠離待卡合部31相對固定架I的一端,從而實現治療頭3與固定器I之間更加緊密的連接,同時還能使治療頭3更加緊密地壓合在待治療部位上,從而大大提高治療頭3對待治療部位的治療效果O
[0048]本實施例中固定裝置的其他結構與實施例1中相同,此處不再贅述。
[0049]實施例3:
[0050]本實施例提供一種固定裝置,與實施例1-2不同的是,第一卡合結構為設置在固定架內側壁上的能充氣的氣囊,第二卡合結構為設置在待卡合部外側壁上的第三凹槽,第三凹槽與氣囊的位置相對應,且第三凹槽用于與充氣的氣囊相卡合。
[0051 ]氣囊充氣之后會鼓起來,鼓起來的氣囊能恰好嵌入到與其位置相對應的待卡合部外側壁上的第三凹槽中,從而使第三凹槽與充氣后的氣囊相卡合,進而使治療頭與固定架牢固地卡合在一起,以便于治療頭對待治療部位的超聲治療。
[0052]需要說明的是,第二卡合結構也可以為設置在待卡合部外側壁上的第三凸起,第三凸起與氣囊的位置相對應,且第三凸起用于與充氣的氣囊相卡合。由于充氣后的氣囊具有一定的彈性,這使得第三凸起與充氣后的氣囊相對應貼合后,第三凸起能對氣囊形成擠壓并陷入到氣囊中,從而使第三凸起和充氣后的氣囊相卡合,進而使治療頭與固定架牢固地卡合在一起。
[0053]當然,待卡合部的外側壁上也可以不設置第二卡合結構,氣囊充氣之后,對待卡合部的外側壁形成擠壓,從而使治療頭與固定架牢固地卡合在一起。只是這種方式沒有前兩種待卡合部外側壁上設置第二卡合結構的卡合方式卡合得更加牢固。
[0054]本實施例中固定裝置的其他結構與實施例1或2中相同,此處不再贅述。
[0055]實施例4:
[0056]本實施例提供一種固定裝置,與實施例1-3不同的是,第一卡合結構為設置在固定架內側壁上的內螺紋,第二卡合結構為設置在待卡合部外側壁上的外螺紋,內螺紋和外螺紋相對應咬合,從而使治療頭與固定架牢固連接。
[0057]本實施例中,可以通過設置內螺紋和外螺紋相互咬合的程度,從而使治療頭與固定架相互卡合得更加緊密,進而使治療頭能更加緊密地壓合在待治療部位上,提高治療頭對待治療部位的治療效果。
[0058]本實施例中固定裝置的其他結構與實施例1、2或3中相同,此處不再贅述。
[0059]實施例1-4的有益效果:實施例1-4所提供的固定裝置,通過在固定架上設置第一卡合結構,能實現對治療頭的牢固卡合,使治療頭能牢固地固定到待治療部位上,從而使治療頭治療時固定操作起來更加簡單方便,同時還使治療頭與待治療部位的對位更加準確,從而大大提高了治療效果。
[0060]實施例5:
[0061 ]本實施例提供一種超聲治療設備,包括實施例1-4任意一個中的固定裝置。
[0062]通過采用實施例1-4任意一個中的固定裝置,使該超聲治療設備操作起來更加簡便快捷,對待治療部位的定位更加準確,不僅大大縮短了治療時間,而且還提高了該超聲治療設備的治療效果。
[0063]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實施方式僅僅是為了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實施方式,然而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對于本領域內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實質的情況下,可以做出各種變型和改進,這些變型和改進也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主權項】
1.一種固定裝置,用于貼設到待治療部位上,并對治療頭進行固定,包括固定架和設置在所述固定架上的粘貼部,所述固定架用于固定所述治療頭,所述粘貼部用于貼設在所述待治療部位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上還設置有第一卡合結構,所述第一卡合結構用于與所述治療頭卡合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的形狀為直筒狀,所述粘貼部設置在所述固定架的一端端面上;所述治療頭包括待卡合部,所述待卡合部的形狀為柱狀,所述固定架與所述待卡合部的形狀和大小相適配,所述待卡合部用于嵌入至所述固定架中; 所述第一卡合結構設置在所述固定架的內側壁上,所述待卡合部的外側壁上設置有第二卡合結構,所述第一卡合結構用于與所述第二卡合結構相互卡合。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合結構為開設在所述固定架內側壁上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卡合結構為設置在所述待卡合部外側壁上的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用于嵌入至所述第一凹槽中并與所述第一凹槽相卡合。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的整體外形呈弧線形,所述弧線的開口方向朝向所述固定架的設置所述粘貼部的一端,且所述第一凹槽的一端比另一端更靠近所述固定架上的所述粘貼部所在端; 所述第一凸起的整體外形呈桿狀,所述第一凸起的自由端能嵌入至所述第一凹槽中并沿所述第一凹槽的延伸方向滑動。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合結構為設置在所述固定架內側壁上的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卡合結構為開設在所述待卡合部外側壁上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凸起用于嵌入至所述第二凹槽中并與所述第二凹槽相卡合。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槽的整體外形呈弧線形,所述弧線的開口方向朝向所述待卡合部的用于與所述固定架相對的一端,且所述第二凹槽的一端比另一端更遠離所述待卡合部的用于與所述固定架相對的一端; 所述第二凸起的整體外形呈桿狀,所述第二凸起的自由端能嵌入至所述第二凹槽中并沿所述第二凹槽的延伸方向滑動。7.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合結構為設置在所述固定架內側壁上的能充氣的氣囊,所述第二卡合結構為設置在所述待卡合部外側壁上的第三凸起或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凸起或所述第三凹槽與所述氣囊的位置相對應,且所述第三凸起或所述第三凹槽用于與充氣的所述氣囊相卡合。8.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合結構為設置在所述固定架內側壁上的內螺紋,所述第二卡合結構為設置在所述待卡合部外側壁上的外螺紋,所述內螺紋和所述外螺紋相對應咬合。9.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粘貼部的形狀為環(huán)形片狀,環(huán)形所述粘貼部的內圈的形狀和大小與所述固定架內圈相同,且所述粘貼部的內圈與所述固定架的內圈完全重合。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粘貼部為粘膠層或吸盤,所述粘膠層具有粘性,所述吸盤能吸附到待治療部位上。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保護膜,所述保護膜貼設在所述粘貼部的用于與待治療部位相貼合的面上。12.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的內側壁上還設置有一個或多個第四凹槽,多個所述第四凹槽均勻分布在所述固定架的內側壁上,所述第四凹槽的延伸方向沿所述固定架的軸線方向。13.—種超聲治療設備,其特征在于,包括權利要求1-12任意一項所述的固定裝置。
【文檔編號】A61N7/00GK205434721SQ201521098506
【公開日】2016年8月10日
【申請日】2015年12月24日
【發(fā)明人】王華容, 陳顯然, 譚智彬
【申請人】重慶海扶醫(y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