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神經科用病人牽引康復系統(tǒng)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神經科用病人牽引康復系統(tǒng),包括底板、支架裝置、驅動裝置、定位裝置及支撐裝置,底板上設有第一支撐塊、第一滾輪,支架裝置包括第一支架、第一定位板、第一橫桿、第一斜桿、第一彎曲桿、第二橫桿及第二支架,驅動裝置包括第一固定塊、第一豎桿、第二固定塊、第三橫桿、第二豎桿、驅動輪及第一鋸齒,定位裝置包括第三豎桿、第四橫桿、第三支架、第五橫桿及第二定位板,支撐裝置包括第二支撐塊、第一彈簧、定位桿、第二斜桿、第二彈簧、第二鋸齒、第三彈簧及第四彈簧,本發(fā)明能夠對患者的肢體進行不斷的上下移動,進而可以使其運動。
【專利說明】
一種神經科用病人牽引康復系統(tǒng)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醫(yī)療器械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神經科用病人牽引康復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0002]神經內科臨床上進行功能性訓練多是去專門的地方進行康復訓練,不但費用高,而且還可能受居住條件的制約。很多臥床病人在進行局部肢體康復訓練的時候也只能靠護理人員幫助才可以進行,不但增加了護理人員的勞動強度,而且使得病人的正??祻褪艿胶艽蟮挠绊?。
[0003]因此,需要提供一種新的技術方案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發(fā)明內容】
[0004]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可有效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神經科用病人牽引康復系統(tǒng)。
[0005]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0006]—種神經科用病人牽引康復系統(tǒng),所述神經科用病人牽引康復系統(tǒng)包括底板、位于所述底板上方左右兩側的支架裝置、設置于所述支架裝置上的驅動裝置、位于所述驅動裝置左右兩側的定位裝置及位于所述定位裝置上方的支撐裝置,所述底板上設有位于其下方左右兩側的第一支撐塊、位于所述第一支撐塊下方的第一滾輪,所述支架裝置包括第一支架、設置于所述第一支架上的第一定位板、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板下方的第一橫桿、位于所述第一橫桿下方的第一斜桿、位于所述第一支架上方的第一彎曲桿、設置于所述第一彎曲桿上的第二橫桿及位于所述第一彎曲桿上方的第二支架,所述驅動裝置包括第一固定塊、位于所述第一固定塊下方的第一豎桿、位于所述第一豎桿下方的第二固定塊、設置于所述第二固定塊上的第三橫桿、位于所述第二固定塊下方的第二豎桿、設置于所述第二豎桿上的驅動輪及設置于所述驅動輪上的第一鋸齒,所述定位裝置包括第三豎桿、位于所述第三豎桿上方的第四橫桿、設置于所述第四橫桿上的第三支架、位于所述第三支架上方的第五橫桿及設置于所述第三支架上的第二定位板,所述支撐裝置包括第二支撐塊、位于所述第二支撐塊下方的第一彈簧、位于所述第一彈簧一側的定位桿、設置于所述定位桿上的第二斜桿、位于所述定位桿下方的第二彈簧、設置于所述定位桿上的第二鋸齒、位于所述第二支撐塊上方的第三彈簧及第四彈簧。
[0007]所述第一支撐塊設有兩個,所述第一支撐塊的橫截面呈等腰梯形,所述第一支撐塊的上表面與所述底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塊的下表面設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滾輪設有兩個,所述第一滾輪呈圓柱體,所述第一滾輪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內且與所述第一支撐塊軸轉連接。
[0008]所述第一支架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的下端與所述底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定位板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定位板呈長方體,所述第一定位板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橫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一橫桿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橫桿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支架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定位板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一橫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
[0009]所述第一斜桿呈傾斜狀,所述第一斜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斜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橫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彎曲桿呈彎曲狀,所述第一彎曲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彎曲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橫桿呈水平狀,所述第二橫桿的一端與所述第一彎曲桿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橫桿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定位板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呈凹字形,所述第二支架的一端與所述第一定位板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的另一端呈水平狀。
[0010]所述第一固定塊呈長方體,所述第一固定塊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支架的上端與所述第一固定塊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豎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一豎桿豎直放置,所述第一豎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一固定塊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豎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二固定塊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塊呈空心的長方體,所述第二固定塊豎直放置,所述第三橫桿設有若干個,所述第三橫桿水平放置,所述第三橫桿收容于所述第二固定塊內,所述第三橫桿的側面與所述第二固定塊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豎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二豎桿豎直放置,所述第二豎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二固定塊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豎桿的下端設有第二凹槽,所述驅動輪呈圓柱體,所述驅動輪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內且與所述第二豎桿軸轉連接,所述第一鋸齒設有若干個且均勻分布在所述驅動輪上,所述第一鋸齒與所述驅動輪固定連接。
[0011 ]所述第三豎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三豎桿豎直放置,所述第三豎桿的下端與所述底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三豎桿的上端與所述第四橫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橫桿呈長方體,所述第四橫桿水平放置,所述第四橫桿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支架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橫桿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三支架的側面固定連接。
[0012]所述第三支架呈L型,所述第三支架的一端與所述第五橫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定位板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橫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五橫桿水平放置,所述第五橫桿的一端與所述第二定位板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定位板呈長方體,所述第二定位板豎直放置,所述第二定位板的下端與所述底板固定連接。
[0013]所述第二支撐塊呈長方體,所述第二支撐塊的一側面與所述第一定位板的側面滑動連接,所述第二支撐塊的另一側面與所述第二固定塊的側面滑動連接,所述第二支撐塊的上表面設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一彈簧呈豎直狀,所述第一彈簧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支撐塊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的下端與所述第五橫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定位桿呈長方體,所述定位桿豎直放置,所述定位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支撐塊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定位桿的側面與所述第二定位板的側面滑動連接。
[0014]所述第二斜桿呈傾斜狀,所述第二斜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支撐塊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斜桿的下端與所述定位桿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呈豎直狀,所述第二彈簧的上端與所述定位桿的下端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的下端與所述底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鋸齒設有若干個且均勻分布在所述定位桿的側面上,所述第二鋸齒與所述定位桿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呈豎直狀,所述第三彈簧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支撐塊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彈簧呈豎直狀,所述第四彈簧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支撐塊的上表面固定連接。
[0015]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本發(fā)明具有如下優(yōu)點:
[0016]本發(fā)明神經科用病人牽引康復系統(tǒng)結構簡單,使用方便,能夠對患者的肢體進行不斷的上下移動,進而可以使其運動,帶動肢體內部的血液循環(huán),使得肢體能夠盡快的康復,并且移動方便,無需病人去專門的地方進行康復訓練,提高其使用的便利性。
【附圖說明】
[0017]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神經科用病人牽引康復系統(tǒng)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說明:
[0018]圖1為本發(fā)明神經科用病人牽引康復系統(tǒng)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9]如圖1所示,本發(fā)明神經科用病人牽引康復系統(tǒng)包括底板1、位于所述底板I上方左右兩側的支架裝置2、設置于所述支架裝置2上的驅動裝置3、位于所述驅動裝置3左右兩側的定位裝置4及位于所述定位裝置4上方的支撐裝置5。
[0020]如圖1所示,所述底板I呈長方體,所述底板I水平放置,所述底板I上設有位于其下方左右兩側的第一支撐塊11、位于所述第一支撐塊11下方的第一滾輪12。所述第一支撐塊11設有兩個,所述第一支撐塊11的橫截面呈等腰梯形,所述第一支撐塊11的上表面與所述底板I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塊11的下表面設有第一凹槽111,所述第一凹槽111呈半圓柱體狀。所述第一滾輪12設有兩個,所述第一滾輪12呈圓柱體,所述第一滾輪12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111內且與所述第一支撐塊11軸轉連接。
[0021]如圖1所示,所述支架裝置2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底板I上方的左右兩側。所述支架裝置2包括第一支架21、設置于所述第一支架21上的第一定位板22、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板22下方的第一橫桿23、位于所述第一橫桿23下方的第一斜桿24、位于所述第一支架21上方的第一彎曲桿25、設置于所述第一彎曲桿25上的第二橫桿26及位于所述第一彎曲桿25上方的第二支架27。所述第一支架21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21的下端與所述底板I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21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定位板22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定位板22呈長方體,所述第一定位板22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橫桿23呈長方體,所述第一橫桿23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橫桿23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支架21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定位板22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一橫桿23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斜桿24呈傾斜狀,所述第一斜桿24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支架21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斜桿24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橫桿23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彎曲桿25呈彎曲狀,所述第一彎曲桿25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支架21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彎曲桿25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支架27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橫桿26呈水平狀,所述第二橫桿26的一端與所述第一彎曲桿25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橫桿26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定位板22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27呈凹字形,所述第二支架27的一端與所述第一定位板22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27的另一端呈水平狀。
[0022]如圖1所示,所述驅動裝置3包括第一固定塊31、位于所述第一固定塊31下方的第一豎桿32、位于所述第一豎桿32下方的第二固定塊33、設置于所述第二固定塊33上的第三橫桿34、位于所述第二固定塊33下方的第二豎桿35、設置于所述第二豎桿35上的驅動輪36及設置于所述驅動輪36上的第一鋸齒37。所述第一固定塊31呈長方體,所述第一固定塊31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支架27的上端與所述第一固定塊31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豎桿32呈長方體,所述第一豎桿32豎直放置,所述第一豎桿32的上端與所述第一固定塊3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豎桿32的下端與所述第二固定塊33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塊33呈空心的長方體,所述第二固定塊33豎直放置。所述第三橫桿34設有若干個,所述第三橫桿34水平放置,所述第三橫桿34收容于所述第二固定塊33內,所述第三橫桿34的側面與所述第二固定塊33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豎桿35呈長方體,所述第二豎桿35豎直放置,所述第二豎桿35的上端與所述第二固定塊33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豎桿35的下端設有第二凹槽351,所述第二凹槽351呈長方體狀。所述驅動輪36呈圓柱體,所述驅動輪36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351內且與所述第二豎桿35軸轉連接,所述驅動輪36與電機連接,帶動所述驅動輪36在所述第二凹槽351內旋轉。所述第一鋸齒37設有若干個且均勾分布在所述驅動輪36上,所述第一鋸齒37與所述驅動輪36固定連接。
[0023]如圖1所示,所述定位裝置4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驅動裝置3的左右兩側。所述定位裝置4包括第三豎桿41、位于所述第三豎桿41上方的第四橫桿42、設置于所述第四橫桿42上的第三支架43、位于所述第三支架43上方的第五橫桿44及設置于所述第三支架43上的第二定位板45。所述第三豎桿41呈長方體,所述第三豎桿41豎直放置,所述第三豎桿41的下端與所述底板I固定連接,所述第三豎桿41的上端與所述第四橫桿42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橫桿42呈長方體,所述第四橫桿42水平放置,所述第四橫桿42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支架21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橫桿42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三支架43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43呈L型,所述第三支架43的一端與所述第五橫桿44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43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定位板45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橫桿44呈長方體,所述第五橫桿44水平放置,所述第五橫桿44的一端與所述第二定位板45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定位板45呈長方體,所述第二定位板45豎直放置,所述第二定位板45的下端與所述底板I固定連接。
[0024]如圖1所示,所述支撐裝置5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驅動裝置3的左右兩側。所述支撐裝置5包括第二支撐塊51、位于所述第二支撐塊51下方的第一彈簧52、位于所述第一彈簧52—側的定位桿53、設置于所述定位桿53上的第二斜桿54、位于所述定位桿53下方的第二彈簧55、設置于所述定位桿53上的第二鋸齒56、位于所述第二支撐塊51上方的第三彈簧57及第四彈簧58。所述第二支撐塊51呈長方體,所述第二支撐塊51的一側面與所述第一定位板22的側面滑動連接,所述第二支撐塊51的另一側面與所述第二固定塊33的側面滑動連接,使得所述第二支撐塊51可以穩(wěn)定的上下移動,所述第二支撐塊51的上表面設有第三凹槽511,所述第三凹槽511呈彎曲狀。所述第一彈簧52呈豎直狀,所述第一彈簧52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支撐塊5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52的下端與所述第五橫桿44的上表面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第一支撐塊51起到支撐作用。所述定位桿53呈長方體,所述定位桿53豎直放置,所述定位桿53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支撐塊5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定位桿53的側面與所述第二定位板45的側面滑動連接,使得所述定位桿53可以穩(wěn)定的上下移動。所述第二斜桿54呈傾斜狀,所述第二斜桿54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支撐塊5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斜桿54的下端與所述定位桿53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55呈豎直狀,所述第二彈簧55的上端與所述定位桿53的下端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55的下端與所述底板I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鋸齒56設有若干個且均勻分布在所述定位桿53的側面上,所述第二鋸齒56與所述定位桿53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鋸齒56與所述第一鋸齒37相互配合,使得所述驅動輪36旋轉時,通過所述第一鋸齒37及第二鋸齒56相互配合可以使得所述定位桿53上下移動。所述第三彈簧57呈豎直狀,所述第三彈簧57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支撐塊5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57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支架27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彈簧58呈豎直狀,所述第四彈簧58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支撐塊5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第二支撐塊51起到支撐作用。
[0025]如圖1所示,所述本發(fā)明神經科用病人牽引康復系統(tǒng)使用時,首先將患者的肢體放置在所述第三凹槽511內,所述第二支撐塊51對患者的肢體起到支撐作用。此時所述第一彈簧52及第二彈簧55被壓縮,所述第三彈簧57及第四彈簧58被拉伸。然后啟動與驅動輪36連接的電機,使得所述驅動輪36旋轉,進而通過第一鋸齒37與所述第二鋸齒56相互嚙合,使得所述定位桿53向上或者向下移動。然后使得所述驅動輪36方向旋轉,進而通過第一鋸齒37及第二鋸齒56,使得所述定位桿53向下或者向上移動。當所述定位桿53向上或者向下移動時,所述第二支撐塊51也會向上或者向下移動,進而可以帶動患者的肢體向上或者向下移動,使得患者的肢體得到有效的鍛煉,進而使得患者能夠盡快的康復。至此,本發(fā)明神經科用病人牽引康復系統(tǒng)使用過程描述完畢。
[0026]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人員在本發(fā)明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應以所述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
【主權項】
1.一種神經科用病人牽引康復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神經科用病人牽引康復系統(tǒng)包括底板、位于所述底板上方左右兩側的支架裝置、設置于所述支架裝置上的驅動裝置、位于所述驅動裝置左右兩側的定位裝置及位于所述定位裝置上方的支撐裝置,所述底板上設有位于其下方左右兩側的第一支撐塊、位于所述第一支撐塊下方的第一滾輪,所述支架裝置包括第一支架、設置于所述第一支架上的第一定位板、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板下方的第一橫桿、位于所述第一橫桿下方的第一斜桿、位于所述第一支架上方的第一彎曲桿、設置于所述第一彎曲桿上的第二橫桿及位于所述第一彎曲桿上方的第二支架,所述驅動裝置包括第一固定塊、位于所述第一固定塊下方的第一豎桿、位于所述第一豎桿下方的第二固定塊、設置于所述第二固定塊上的第三橫桿、位于所述第二固定塊下方的第二豎桿、設置于所述第二豎桿上的驅動輪及設置于所述驅動輪上的第一鋸齒,所述定位裝置包括第三豎桿、位于所述第三豎桿上方的第四橫桿、設置于所述第四橫桿上的第三支架、位于所述第三支架上方的第五橫桿及設置于所述第三支架上的第二定位板,所述支撐裝置包括第二支撐塊、位于所述第二支撐塊下方的第一彈簧、位于所述第一彈簧一側的定位桿、設置于所述定位桿上的第二斜桿、位于所述定位桿下方的第二彈簧、設置于所述定位桿上的第二鋸齒、位于所述第二支撐塊上方的第三彈簧及第四彈簧。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神經科用病人牽引康復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撐塊設有兩個,所述第一支撐塊的橫截面呈等腰梯形,所述第一支撐塊的上表面與所述底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塊的下表面設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滾輪設有兩個,所述第一滾輪呈圓柱體,所述第一滾輪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內且與所述第一支撐塊軸轉連接。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神經科用病人牽引康復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的下端與所述底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定位板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定位板呈長方體,所述第一定位板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橫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一橫桿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橫桿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支架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定位板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一橫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神經科用病人牽引康復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桿呈傾斜狀,所述第一斜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斜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橫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彎曲桿呈彎曲狀,所述第一彎曲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彎曲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橫桿呈水平狀,所述第二橫桿的一端與所述第一彎曲桿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橫桿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定位板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呈凹字形,所述第二支架的一端與所述第一定位板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的另一端呈水平狀。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神經科用病人牽引康復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塊呈長方體,所述第一固定塊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支架的上端與所述第一固定塊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豎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一豎桿豎直放置,所述第一豎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一固定塊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豎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二固定塊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塊呈空心的長方體,所述第二固定塊豎直放置,所述第三橫桿設有若干個,所述第三橫桿水平放置,所述第三橫桿收容于所述第二固定塊內,所述第三橫桿的側面與所述第二固定塊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豎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二豎桿豎直放置,所述第二豎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二固定塊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豎桿的下端設有第二凹槽,所述驅動輪呈圓柱體,所述驅動輪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內且與所述第二豎桿軸轉連接,所述第一鋸齒設有若干個且均勻分布在所述驅動輪上,所述第一鋸齒與所述驅動輪固定連接。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神經科用病人牽引康復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豎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三豎桿豎直放置,所述第三豎桿的下端與所述底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三豎桿的上端與所述第四橫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橫桿呈長方體,所述第四橫桿水平放置,所述第四橫桿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支架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橫桿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三支架的側面固定連接。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神經科用病人牽引康復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支架呈L型,所述第三支架的一端與所述第五橫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定位板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橫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五橫桿水平放置,所述第五橫桿的一端與所述第二定位板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定位板呈長方體,所述第二定位板豎直放置,所述第二定位板的下端與所述底板固定連接。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神經科用病人牽引康復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撐塊呈長方體,所述第二支撐塊的一側面與所述第一定位板的側面滑動連接,所述第二支撐塊的另一側面與所述第二固定塊的側面滑動連接,所述第二支撐塊的上表面設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一彈簧呈豎直狀,所述第一彈簧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支撐塊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的下端與所述第五橫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定位桿呈長方體,所述定位桿豎直放置,所述定位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支撐塊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定位桿的側面與所述第二定位板的側面滑動連接。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神經科用病人牽引康復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斜桿呈傾斜狀,所述第二斜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支撐塊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斜桿的下端與所述定位桿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呈豎直狀,所述第二彈簧的上端與所述定位桿的下端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的下端與所述底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鋸齒設有若干個且均勻分布在所述定位桿的側面上,所述第二鋸齒與所述定位桿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呈豎直狀,所述第三彈簧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支撐塊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彈簧呈豎直狀,所述第四彈簧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支撐塊的上表面固定連接。
【文檔編號】A61H1/02GK105919778SQ201610475602
【公開日】2016年9月7日
【申請日】2016年6月24日
【發(fā)明人】周末
【申請人】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