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足癬的外用膏劑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fā)明涉及中醫(yī)中藥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治療足癬的外用膏劑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0002] 足癬是常見的皮膚真菌病。主要見于成人,兒童少見。祖國文獻中記載的"臭田 螺"、"田螺皰"與足癬類似。如《醫(yī)宗金鑒?外科心法》記載:"此證由胃經(jīng)濕熱下注而生, 腳丫破爛,其患甚小,其癢搓之不能作,心搓至皮爛,津腥臭小覺痛時,其癢方止,次日仍癢, 經(jīng)年不愈,極其纏綿"。又記載:"田螺皰,此證多生足掌而手掌罕見。初生形如豆粒;黃跑 悶脹,硬疼不能著地,連生數(shù)皰,皮厚難于自破,傳度三、五成片濕爛;甚則足跗俱腫,寒熱往 來"。其致病菌主要為紅色毛癬菌、石膏樣毛癬菌和絮狀表皮癬菌。本病的形成多由脾胃兩 經(jīng)濕熱下注而成?;蚓镁訚竦?,水中工作,水漿浸漬,感染濕毒所致。病久濕熱化燥,傷血則 肌膚失養(yǎng)致皮膚粗糙、干裂。病初多因久居濕地或水中工作,外感濕邪、郁久化熱,濕熱下注 則雙足起水皰,糜爛流水;病久濕熱燥盛,耗傷陰液,膚失濡養(yǎng)則皮膚肥厚干燥、破裂。中醫(yī) 辨證:1.濕熱下注。證候:密集水皰,糜爛流水,浸淫成片,瘙癢疼痛或有發(fā)熱,舌質紅,舌苔 薄黃,脈滑數(shù)。辨析:①辨證:本型多見于汗皰型、指間型,以趾間密集水皰,糜爛流水。浸淫 成片,為主要辨證要點。②病機:濕熱下注則見水皰、糜爛流水;舌苔薄黃,脈滑數(shù)為濕熱之 征。2.血虛風燥。證候:皮膚增厚,粗糙干裂,瘙癢不流水,舌紅苔薄,脈細。辨析:①辨證: 本型多見于鱗肩角化型,以皮膚增厚,粗糙干裂,瘙癢為主要辨證要點。②病機,燥邪傷陰, 陰血被耗,肌膚失養(yǎng)則皮膚增厚,粗糙干裂,瘙癢。脈細為血虛風燥之征。
[0003] 損害常由趾間開始,特別是第三、四趾間,表現(xiàn)為表皮浸漬,輕度鱗肩或偶起小皰, 臨床上可分為①水皰型:為針頭大的水皰,多見于趾縫、趾側、疏散分布。②鱗肩型:最為多 見,鱗肩呈點狀、魚鱗狀、環(huán)狀或大片形。久之患處皮膚角化過度變厚,可發(fā)生裂隙,引起痛 感。③浸漬糜爛型:趾縫皮膚潮濕,水腫變白,稱為浸漬。浸漬皮膚脫落留下紅色基底。有 溢液,稱為糜爛。常有癢感。④濕瘆型:由于局部長期刺激,局部皮膚變厚而有浸潤,歷久不 變,酷似慢性濕瘆。不論何型,分布大都對稱,輕的只小趾縫累及,重的所有趾縫甚至整個足 底、足側均可受累,大部夏季復發(fā),而浸漬型和濕瘆型常終年不愈。
[0004] 申請公布號CN 104147434 A (申請?zhí)?01410333708. 9)的中國專利文獻公開 了一種治療足癬的中藥洗劑,所述的中藥洗劑是通過以下方法制備的:按重量份取透骨草 20-30份、米仁20-30份、大蒜5-10份、厚樸30-40份、艾葉30-40份、枇杷葉30-40份、苦參 20-30份、敗醬草20-30份、蒲公英10-20份、黃芩10-20份、青皮10-20份,煎煮即得。申請 公布號CN 104288632 A (申請?zhí)?01410471574. 7)的中國專利文獻公開了一種用于治療 角化過度型足癬的藥物制劑,其原料藥包括皂角刺、藁本、藿香、蒼耳子、首烏藤、白芷、牡荊 葉、大蒜、苦楝皮、苦參、菝葜、黃精、白屈菜、白鮮皮、艾葉、山豆根、蘆薈、川楝子、土荊皮、百 部、地膚子、貓爪草、威靈仙和菊花。申請公布號CN 104324173 A(申請?zhí)?01410535899. 7) 的中國專利文獻公開了一種治療足癬的藥物,蒼耳20-45份、川烏8-12份、首烏3-9份、核 桃仁12-17份、當歸2-6份、花粉2-6份、紅花2-8份、紅小豆3-8份、法半夏3-7份、炙甘草 4-9份、串紅6-10份、苦杏仁3-7份和梅花10-30份。
[0005] 目前,市場上治療足癬的藥物品種繁多,但是大多存在著有效率低,復發(fā)率高,副 作用大,價格較貴等缺點。因此,研制出一種經(jīng)濟、療效顯著的治療足癬的藥物是必要的。
【發(fā)明內容】
[0006] 針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治療足癬的外用膏劑及其制備方 法。本發(fā)明無創(chuàng)傷、無痛苦、無毒副作用,標本兼治,治愈率高,愈后不易復發(fā),治療費用低 廉。
[0007] 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是: 治療足癬的外用膏劑,取下述重量配比的主要原料藥制備而成:黃柏10-16,紅果楠 8-13,蓖麻子11-14,趕風柴9-13,酒藥花10-15,筠醬葉8-16,白楊樹皮6-14,霸王鞭7-12, 百部9-14,牡荊葉11-16,佩蘭8-14,丟了棒6-15,牛蒡子9-12, 丁癸草根11-15,倒扣草 10-14,芭蕉葉 8-17。
[0008] 治療足癬的外用膏劑,優(yōu)選的方案是,取下述重量配比的主要原料藥制備而成:黃 柏12-15,紅果楠9-12,蓖麻子12-13,趕風柴10-12,酒藥花11-14,筠醬葉10-14,白楊樹皮 8-13,霸王鞭9-11,百部10-13,牡荊葉12-15,佩蘭9-12,丟了棒8-13,牛蒡子10-11,丁癸 草根12-14,倒扣草11-13,芭蕉葉12-15。
[0009] 治療足癬的外用膏劑,更加優(yōu)選的方案是,取下述重量配比的主要原料藥制備而 成:黃柏14,紅果楠10,蓖麻子12. 5,趕風柴11,酒藥花13,筠醬葉12,白楊樹皮10,霸王鞭 10,百部12,牡荊葉14,佩蘭11,丟了棒10,牛蒡子10. 5, 丁癸草根13,倒扣草12,芭蕉葉14。 [0010] 上述治療足癬的外用膏劑的制備方法是: (1) 將酒藥花放入沸水中,加蓋,浸泡3-5小時后撈出瀝干; (2) 將筠醬葉、牡荊葉和芭蕉葉放入鍋中,加入5-7倍量水,先用武火煮至沸騰,后轉文 火煮25-40分鐘,濾出藥液; (3) 將步驟(1)所得與除酒藥花、筠醬葉、牡荊葉和芭蕉葉外的其余12味原料藥一同放 入鍋中,加水,加水量為12味原料藥總重量的6. 8-9. 6倍,先用武火煮至沸騰,后轉文火煮 40-60分鐘,濾出藥液; (4) 將步驟(2)和步驟(3)所得混合,放入蒸發(fā)鍋中,濃縮成60°C下相對密度為 1. 33-1. 37的藥霄,即得。
[0011] 優(yōu)選在于步驟(1)中,浸泡3. 5-4. 5小時后撈出瀝干。
[0012] 優(yōu)選在于步驟(2)中,加入5. 5-6. 5倍量水。
[0013] 優(yōu)選在于步驟(2)中,后轉文火煮30-37分鐘。
[0014] 優(yōu)選在于步驟(3)中,加水量為12味原料藥總重量的7. 4-9倍。
[0015] 優(yōu)選在于步驟(3)中,后轉文火煮45-55分鐘。
[0016] 優(yōu)選在于步驟(4)中,濃縮成60°C下相對密度為1. 34-1. 36的藥膏。
[0017] 更加優(yōu)選的,步驟(1)中浸泡4小時后撈出瀝干。
[0018] 更加優(yōu)選的,步驟(2)中加入6倍量水。
[0019] 更加優(yōu)選的,步驟(2)中后轉文火煮35分鐘。
[0020] 更加優(yōu)選的,步驟(3)中加水量為12味原料藥總重量的8倍。
[0021] 更加優(yōu)選的,步驟(3)中后轉文火煮50分鐘。
[0022] 更加優(yōu)選的,步驟(4)中濃縮成60°C下相對密度為1. 35的藥膏。
[0023] 本發(fā)明提供的治療足癬的外用膏劑組方科學合理。除此之外,本發(fā)明的優(yōu)良效果 還表現(xiàn)在: 1、 無創(chuàng)傷、無痛苦、無毒副作用; 2、 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燥濕止癢、殺蟲止癢、祛風除濕、瀉火除蒸、消腫止痛之功 效,最終達到治愈足癖的目的; 3、 標本兼治,治愈率高,愈后不易復發(fā); 4、 治療費用低廉; 5、 制備方法簡單; 6、 使用簡便,不影響生活和學習。
【具體實施方式】
[0024] 下面結合實施例和實驗例詳細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但保護范圍不限于此。
[0025] 實施例1治療足癬的外用膏劑,取下述重量份的主要原料藥制備而成(每份為 650g):黃柏10份,紅果楠8份,蓖麻子11份,趕風柴9份,酒藥花10份,筠醬葉8份,白楊 樹皮6份,霸王鞭7份,百部9份,牡荊葉11份,佩蘭8份,丟了棒6份,牛蒡子9份,丁癸草 根11份,倒扣草10份,芭蕉葉8份。
[0026] 上述治療足癬的外用膏劑的制備方法是: (1) 將酒藥花放入沸水中,加蓋,浸泡3小時后撈出瀝干; (2) 將筠醬葉、牡荊葉和芭蕉葉放入鍋中,加入5倍量水,先用武火煮至沸騰,后轉文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