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足癬的中藥外用組合物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中藥,更確切地說涉及一種治療足癬的中藥外用組合物。
【背景技術(shù)】
[0002]足癬系指指趾及掌、面皮膚的淺部真菌感染。中醫(yī)學(xué)稱足癬為腳氣,俗稱“香港腳”。西醫(yī)多用抗真菌藥物治療,雖然療效可靠,但是有可能造成肝功能損害,一些治療足癬外用藥或者浸泡液,浸泡后會使皮膚粗糙、脫皮,更加重皮損癥狀,并能反復(fù)發(fā)病。尤其是夏季用中藥浸泡更是防治足癬的一大特點。本人潛心發(fā)掘祖國傳統(tǒng)醫(yī)學(xué)寶庫,科學(xué)組方,并實踐運用多年,效果顯著。
【發(fā)明內(nèi)容】
[0003]本發(fā)明的目前在于克服現(xiàn)有技術(shù)的不足提供一種治療足癬的中藥外用組合物,原料來源方便,加工簡單。
[0004]本發(fā)明所述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數(shù)計,由下列原料制成:
蛇床子98-102份,大蒜28-32份,枯礬28-32份,川椒28-32份,苦參28-32份,苦楝皮
28-32份,黃柏28-32份,蘆薈28-32份,百部28-32份,透骨草18-32份,冰片8_12份,水楊酸8-12份,苯甲酸8-12份。
[0005]在一個具體實施例中,按重量份數(shù)計,各種原料的用量為:
蛇床子100份,大蒜30份,枯礬30份,川椒30份,苦參30份,苦楝皮40份,黃柏30份,蘆薈30份,百部30份,透骨草20份,冰片10份,水楊酸10份,苯甲酸10份。
[0006]各中藥的藥物機理:
蛇床子:性辛、苦、味溫、歸腎經(jīng)。功效:溫腎壯陽,燥濕,祛風(fēng)。
[0007]大蒜::性辛、味溫、歸肺、脾、胃經(jīng)。功效:溫中消食,行滯氣,暖脾胃,消積,解毒,殺蟲。
[0008]枯礬:酸澀、寒、有毒。歸肺、脾、胃、大腸經(jīng)。功效:消痰,燥濕,止灣,止血,解毒,殺蟲。川椒:辛、溫。有小毒。歸脾、胃、腎經(jīng)。溫中,止痛,殺蟲。
[0009]苦參:味苦,性寒,歸肝、腎、大腸、小腸、膀胱、心經(jīng)。清熱燥濕,祛風(fēng)殺蟲苦楝皮:苦寒,有毒;功效:清熱,燥濕,殺蟲。
[0010]黃柏:苦、寒。歸腎、膀胱、大腸經(jīng)。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退熱除濕。
[0011]蘆薈:苦,寒。歸肺、大腸經(jīng)。功效:清熱通便,清肝除煩,殺蟲消疳。
[0012]百部:味甘苦,性微溫。歸肺經(jīng)。功效:潤肺止咳,殺蟲滅虱。
[0013]透骨草:性甘、味辛,溫.。歸肺、肝經(jīng)。功效:祛風(fēng)除濕,舒筋通絡(luò),活血止痛。
[0014]冰片:辛、苦,微寒。歸心、脾、肺經(jīng)。功效:通諸竅,散郁火,去翳明目,消腫止痛。
[0015]水楊酸:具有較強的去角質(zhì),抗真菌,止癢,清理毛孔的能力。
[0016]苯甲酸:為消毒防腐劑,外用能抗淺部真菌感染。
[0017]食醋:味酸、甘、性平。歸胃、肝。功效:消食開胃,散瘀血,收斂止瀉,解毒。
[0018]足癬的發(fā)病機制:
本病的形成多由脾胃兩經(jīng)濕熱下注而成,或久居濕地,水中工作,水漿浸漬,感染濕毒所致。病久濕熱化燥,傷血則肌膚失養(yǎng)致皮膚粗糙、干裂,經(jīng)久不愈。
[0019]方解:
由于足癬多系濕邪外侵,內(nèi)濕下注,凝集皮膚而致。方中蛇床子、大蒜、川椒、苦參、苦楝皮有除濕、殺蟲、止癢功效;黃柏、蘆薈、百部、透骨草能燥濕收斂、化瘀消腫;枯礬含硫酸鋁鉀,能和蛋白化合成難容于水的化合物,對滲出糜爛著,起到保護創(chuàng)面作用;水楊酸、苯甲酸殺真菌和松解角質(zhì);冰片芳香滲透,佐以食醋軟化角質(zhì),抑制真菌生長。合而用之,共起燥濕斂汗,殺蟲止癢之功效。
[0020]制作方法:
將蛇床子、大蒜、枯礬、川椒、苦參、苦楝皮、黃柏、蘆薈、百部、透骨草、冰片粉碎,過80目篩,然后加入水楊酸、苯甲酸,混合均勻,分裝備用。
[0021]使用方法:
包裝:每袋40克。
[0022]使用時,將一袋40克藥粉加入盛有1500毫升水的盆中,煮沸約10分鐘后,再加入食醋150毫升,然后待溫至50-60°C時,浸泡患處30分鐘。早晚各一次。7天為一療程。一般1-3個療程痊愈。
[0023]注意事項:
用藥期間,禁煙酒、辛辣厚味。
[0024]療效評定標(biāo)準(zhǔn):
治愈:患處皮膚紅潤、柔軟如常,臨床癥狀消失;顯效:患處皮膚干燥、糜爛面基本消失,無明顯瘙癢等刺激癥狀;無效:癥狀及體征無變化。
[0025]臨床觀察:
2010年I月至2015年7月,臨床統(tǒng)計400例患者中,男240例,女160例;病程最長11年,最短30天,年齡最大80歲,最小5歲。用藥2周內(nèi)痊愈360例,占90%,顯效30例,占7.5%,無效10例,占2.5%,有效率97.5%。治療前一周未用其他藥物。
[0026]由上述技術(shù)方案可知,本發(fā)明原料來源豐富、成本低廉。制作方法簡單易行,并且使用安全,作用持久,滲透力強,無任何副作用,用于治療足癬療效顯著。
[0027]【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
先將蛇床子100克、大蒜30克、枯礬30克、川椒30克、苦參30克、苦楝皮40克、黃柏30克、蘆薈30克、百部30克、透骨草20克、冰片10克粉碎,過80目篩,然后加入水楊酸10克、苯甲酸10克,混合均勻,分裝,每袋40克,備用。
[0028]典型病例:
1.張某某,女,30歲。農(nóng)民,蕭縣莊里鎮(zhèn)人,2011年6月21日首診。自述患足癬5年,每至春末夏初復(fù)發(fā),瘙癢難忍,甚則撓破感染,影響工作。診見左足3/4趾間表皮剝蝕,基底潮紅濕潤,掌趾部前1/3部分布有半透明的深在性水皰及水皰破裂后出現(xiàn)的蜂窩狀損害,右足第4趾間布有浸漬發(fā)白的鱗肩。診斷:足癬。我們將一袋40克藥粉加入盛有1500毫升水的盆中,煮沸約10分鐘后,然后待溫后,再加入食醋150毫升,浸泡患處30分鐘,早晚各一次,浸泡半月而疫愈。一年后隨訪未在復(fù)發(fā)。
[0029] 2.丁某,男,48歲。駕駛員,濉溪縣濉溪鎮(zhèn)人,2012年8月6日首診。癥見雙足皮膚糜爛,浸漬發(fā)白,足底可見多處成片米粒大小水皰,基底潮紅,癢甚,趾間流黃水,發(fā)臭氣,曾使用咪康唑、克霉唑、達克寧等抗真菌藥物治療,癥狀雖有改善,但一段時間又復(fù)發(fā)。診斷:足癬。筆者用本藥粉40克,加入約1500毫升的浴盆里,煎熬至沸點,再熬10分鐘,然后待溫至50-60°C時,加入食醋150毫升,浸泡患處半小時左右,早晚各一次,13天后,足底水皰消失,趾間皮膚如常,囑咐原有鞋襪棄掉,繼續(xù)用該法治療,以鞏固療效,至今隨訪不再復(fù)發(fā)。
【主權(quán)項】
1.一種治療足癬的中藥外用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數(shù)計,由下列原料制成: 蛇床子98-102份,大蒜28-32份,枯礬28-32份,川椒28-32份,苦參28-32份,苦楝皮28-32份,黃柏28-32份,蘆薈28-32份,百部28-32份,透骨草18-32份,冰片8_12份,水楊酸8-12份,苯甲酸8-12份。2.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足癬的中藥外用組合物,按重量份數(shù)計,各種原料的用量為: 蛇床子100份,大蒜30份,枯礬30份,川椒30份,苦參30份,苦楝皮40份,黃柏30份,蘆薈30份,百部30份,透骨草20份,冰片10份,水楊酸10份,苯甲酸10份。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治療足癬的中藥外用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蛇床子98-102份,大蒜28-32份,枯礬28-32份,川椒28-32份,苦參28-32份,苦楝皮28-32份,黃柏28-32份,蘆薈28-32份,百部28-32份,透骨草18-32份,冰片8-12份,水楊酸8-12份,苯甲酸8-12份制成。本發(fā)明個原料共起燥濕斂汗,殺蟲止癢之功效,原料來源豐富、成本低廉;制作方法簡單易行,并且使用安全,作用持久,滲透力強,無任何副作用,用于治療足癬療效顯著。
【IPC分類】A61K36/904, A61K33/06, A61P17/00, A61K31/192, A61K31/045, A61K31/60, A61P31/10
【公開號】CN105056052
【申請?zhí)枴緾N201510565090
【發(fā)明人】李治國, 李厚寬, 李治宇, 高敏, 李厚彩
【申請人】李治國
【公開日】2015年11月18日
【申請日】2015年9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