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抗腦血管疾病的中藥組合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中藥組合物,具體的說,涉及一種抗腦血管疾病的中藥組合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中老年人患中風的不少。其中缺血性中風(腦血栓類病)約占中風病人的70%,比出血性 中風(腦出血類病)多l(xiāng)倍以上。
腦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又是全身需氧最多的組織。腦重量僅為體重的2%,而耗氧量卻 是全身耗氧量的1/5。中老年人由于血管逐步硬化,并隨著年齡增加而出現(xiàn)腦供血不足癥 狀,可有血小板、纖維素、膽固醇等脫落物堵塞血管,引起腦缺血發(fā)作。腦缺血發(fā)作的基礎
病因是動脈硬化,而發(fā)作的直接原因卻是多種多樣。比如腦血管痙攣因疲勞、緊張、 激動、血壓波動等引起血流量改變時,促使已有局部動脈硬化管腔狹窄處產(chǎn)生血流旋渦,刺 激下游血管壁痙攣,造成腦缺血發(fā)作。
腦血流自身改變因高血壓病人血壓降低,或因冠心病、心肌梗死或心律紊亂造成供血 不足時,可出現(xiàn)腦缺血發(fā)作。
微血栓血管硬化斑塊破潰或形成動脈瘤時,可有血小板、纖維素、膽固醇等脫落物堵 塞血管,引起胸缺血發(fā)作。當其移動至遠端血管時癥狀可消失,多見于頸內(nèi)動脈顱外段。
頸椎病因壓迫已經(jīng)硬化的椎動脈,引起腦缺血發(fā)作。
血液凝固異常如血小板增多癥、紅細胞增多癥、手術后、癌癥等,也可引起腦缺血發(fā)作。
中醫(yī)認為腦缺血的病因病機主要在于肝腎陰虛,肝陽上亢;或情志不暢,郁而化火;或 過食肥甘厚味,導致脾虛濕盛,痰濁中阻;或緊張勞倦,色欲過度,漸致臟腑陰陽失調(diào),氣 血不足或氣血津液紊亂,出現(xiàn)氣滯血瘀、氣虛血瘀、氣血兩虧、痰濁內(nèi)停、痰瘀互結、陰虛 陽亢、虛風內(nèi)動等一系列證候。主要病機是氣虛血瘀,氣虛是根源,血瘀是發(fā)生、發(fā)展的核 心。氣、血、風、痰、瘀,互為因果,擬或夾雜而為病。諸如痰濁與瘀血,互結而致病者, 肝陽亦有夾痰、夾瘀而上擾者。
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發(fā)生除與血管壁病變有關外,還與血液流變異常有關,血液的濃、粘、 凝、聚是導致腦血栓形成和腦供血不足的主要原因。祖國醫(yī)學認為,營血在體內(nèi)流注循環(huán), 濡養(yǎng)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以保證它們發(fā)揮各自的正常生理功能,全賴氣的推動、溫煦、固 攝、氣化等作用。"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若年老體弱或過勞耗氣,氣虛無力推動血液運行,阻滯脈絡,筋脈失養(yǎng)而發(fā)為中風,臨床上表現(xiàn)肢體偏廢不用,
語言謇澀等。故治宜益氣活血,祛瘀通脈。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抗腦血管疾病的中藥組合。 本發(fā)明的目的還在于提供一種該中藥組合的制備方法。
為了實現(xiàn)本發(fā)明的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抗腦血管疾病的中藥組合,是由有效成分和/ 或藥學上可接受的載體制成,所述的有效成分是由下列原料按重量份計制成的
菊花100-150份 草蒲20-100份 丹參200-500份 地龍20-120份 紫草20-120份 黃芪200-500份
有效成分優(yōu)選由下列原料按重量份計制成:
牡丹皮50-200份 冰片20-100份 桂枝50-120份 紅花50-200份 當歸200-400份
細辛20-100份 銀杏葉200-500份 雞血藤200-500份 紫參200-500份 川芎20-120份
牡丹皮150份 冰片60份 桂枝90份 紅花150份 當歸300份
細辛80份 銀杏葉300份 雞血藤300份 紫參300份 川芎90份
川芎、紅花、丹參。雞血藤活血通脈,攻 散中寓補,結構嚴謹,藥簡力專,故治療
菊花100份 草蒲80份 丹參300份 地龍90份 紫草90份 黃芪400份
方中用大量黃芪補氣以行血為主藥,配當歸、 逐瘀血;地龍、熄肝風,通經(jīng)絡;本方補中寓散, 缺血性腦血管病有良效。
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一種該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包括下述步驟.-
(1) 當歸、冰片粉碎成細粉,備用;
(2) 黃芪、丹參、紅花用60%乙醇回流二次,每次一小時,分次濾過,合并濾液,減壓濃 縮成相對密度為1.15 (60°C)的清膏;
(3) 菊花、牡丹皮、細辛、草蒲、銀杏葉、桂枝、雞血藤、地龍、紫參、紫草、川芎加水 煎煮二次,每次2小時,濾過,合并濾液,靜置48小時,取上清液,減壓濃縮成相對 密度為1.20 (60°C)的稠膏,加入上述細粉及清膏,干燥,粉碎成細粉,與藥學上可 接受的載體制成顆粒、膠囊及丸劑。本發(fā)明的藥物組合物可以與藥學上可接收的載體,例如填充劑如淀粉、糊精等;通過 顆粒劑、膠囊劑、丸劑口服給藥的方式使用。
本發(fā)明中藥組合具有益氣活血、通經(jīng)活絡之功效,主要用于改善血液循環(huán)和微循環(huán),保護 腦組織,抗腦缺血和腦水腫。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發(fā)明,但不用來限制本發(fā)明的范圍。 實施例l:本發(fā)明中藥組合物顆粒劑
(1) 當歸300g,冰片60g,粉碎成細粉,備用;
(2) 黃芪400g,丹參300g,紅花150g用60%乙醇回流二次,每次一小時,分次濾過,合并 濾液,減壓濃縮成相對密度為1. 15 (6(TC)的清膏;
(3) 菊花100g,牡丹皮150g,細辛80g,草蒲80g,銀杏葉300g,桂枝90g,雞血藤300g,地龍 90g,紫參300g,紫草90g,川芎90g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時,濾過,合并濾液,靜 置48小時,取上清液,減壓濃縮成相對密度為1.20 (60°C)的稠膏,加入上述細粉 及清膏,干燥,粉碎成細粉,加入糊精1500g、乳糖500g,混勻,以72%乙醇濕法制粒 即得。
實施例2:本發(fā)明中藥組合物膠囊劑
(1) 當歸300g,冰片60g,粉碎成細粉,備用;
(2) 黃芪400g,丹參300g,紅花150g用60%乙醇回流二次,每次一小時,分次濾過,合并 濾液,減壓濃縮成相對密度為1. 15 (60°C)的清膏;
(3) 菊花100g,牡丹皮150g,細辛80g'草蒲80g,銀杏葉300g,桂枝90g,雞血藤300g,地龍 90g,紫參300g,紫草90g,川芎90g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時,濾過,合并濾液,靜 置48小時,取上清液,減壓濃縮成相對密度為1.20 (60°C)的稠膏,加入上述細粉 及清膏,干燥,粉碎成細粉,加入糊精700g,混勻,裝入空膠囊內(nèi)即得。
實施例3:本發(fā)明中藥組合物丸劑
(1) 當歸350g,冰片60g,粉碎成細粉。黃芪400g,丹參300g,紅花150g用60%乙醇回流二 次,每次一小時,分次濾過,合并濾液,減壓濃縮成相對密度為1. 15 (6(TC)的清膏;
(2) 菊花100g,牡丹皮150g,細辛80g,草蒲80g,銀杏葉300g,桂枝90g,雞血藤300g,地龍 90g,紫參300g,紫草90g,川芎90g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時,濾過,合并濾液,靜 置48小時,取上清液,減壓濃縮成相對密度為1.20 (6(TC)的稠膏,加入上述細粉 及清膏,干燥,粉碎成細粉,過IOO目篩,混勻,稱重,每100克粉未加煉蜜40克, 與適量水,泛丸,干燥即得。
權利要求
1、一種抗腦血管疾病的中藥組合,是由有效成分和/或藥學上可接受的載制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有效成分是由下列原料按重量份計制成的菊花100-150份 牡丹皮50-200份 細辛20-100份草蒲20-100份冰片20-100份銀杏葉200-500份丹參200-500份 桂枝50-120份雞血藤200-500份地龍20-120份紅花50-200份紫參200-500份紫草20-120份當歸200-400份 川芎20-120份黃芪200-500份。
2、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中藥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有效成分是由。下列原料按重量份計制成 的細辛20-100份 銀杏葉200-500份 雞血藤200-500份 紫參200-500份 川芎20-120份牡丹皮150份 冰片60份 桂枝90份 紅花150份 當歸300份細辛80份 銀杏葉300份 雞血藤300份 紫參300份 川芎90份菊花100份 草蒲80份 丹參300份 地龍90份 紫草90份 黃芪400份
3、 如權利要求1-2任一所述的中藥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組4可制成顆粒、膠囊及丸劑。
4、 一種如權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中藥組合的制備方法,包括下述步驟(1) 當歸、冰片粉碎成細粉,備用;(2) 黃芪、丹參、紅花用60%乙醇回流二次,每次一小時,分次濾過,合并濾液,減壓濃 縮成相對密度為1. 15 (60°C)的清膏;(3) 菊花、牡丹皮、細辛、草蒲、銀杏葉、桂枝、雞血藤、地龍、紫參、紫草、川芎加水 煎煮二次,每次2小時,濾過,合并濾液,靜置48小時,取上清液,減壓濃縮成相對 密度為1.20 (60°C)的稠膏,加入上述細粉及清膏,干燥,粉碎成細粉,與藥學上可 接受的載體制成顆粒、膠囊及丸劑。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抗腦血管疾病的中藥組合。該中藥組合由菊花、牡丹皮、細辛、草蒲、冰片、銀杏葉、丹參、桂枝、雞血藤、地龍、紅花、紫參、紫草、當歸、川芎、黃芪和/或藥學上可接受的載體制成。本發(fā)明還涉及了該中藥組合的制備方法。本發(fā)明中藥組合具有益氣活血、通經(jīng)活絡之功效,主要用于改善血液循環(huán)和微循環(huán),保護腦組織,抗腦缺血和腦水腫。
文檔編號A61K31/045GK101524414SQ20081010142
公開日2009年9月9日 申請日期2008年3月6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3月6日
發(fā)明者顏麗君 申請人:北京中科仁和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