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智能穿戴技術,尤其涉及一種導線結構和智能衣物。
背景技術:
由于智能衣物需要對多種人體生理數據進行測量,從而智能衣物中通常會集成有多個傳感器、處理器等電子器件,這些電子器件在運行時,均會涉及供電以及數據傳輸的問題。
在現有技術中,可穿戴電路對電子器件進行供電和數據傳輸時,往往采用導線這種成本較為低廉而且易于實現的方式。
但在將導線應用到智能衣物的過程中,便會發(fā)現,由于智能衣物需要對人體的生理數據進行采集,因而,智能衣物相較于傳統(tǒng)衣物更需要貼合人體,常采用具有較高彈性的織物制作;但導線則不具有拉伸性,在穿著智能衣物的過程中,當織物被拉伸時,與織物相固定的導線便會受到較大的拉力,存在導線斷裂的風險。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導線結構和智能衣物,用于增強導線的抗拉伸性。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實施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種導線結構,包括作為導線載體的織物和設置于所述織物上的導線,所述織物的可拉伸性強于所述導線的可拉伸性;在所述織物上設置有可延展的褶皺結構,所述導線可滑動地穿過所述褶皺;所述褶皺的延展方向與所述導線的可拉伸方向相同。
可選地,作為第一方面的第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所述褶皺的延展方向與所述織物被拉伸概率最高的方向相同。
可選地,作為第一方面的第二種可能的實現方式,所述褶皺上設置有通孔,所述導線可滑動地穿過所述通孔。
可選地,作為第一方面的第三種可能的實現方式,所述導線與形成所述褶皺的織線相編織。
可選地,作為第一方面的第四種可能的實現方式,所述褶皺為弧形。
可選地,作為第一方面的第五種可能的實現方式,多條所述導線相互交叉形成網狀結構,所述網狀結構的網孔呈平行四邊形;所述平行四邊形中,在所述織物上設置有所述褶皺。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種智能衣物,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導線結構。
可選地,作為第二方面的第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所述褶皺的延展方向與人體的豎直方向或水平方向一致。
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導線結構和智能衣物,通過包括作為導線載體的織物和設置于織物上的導線,該織物的可拉伸性強于導線的可拉伸性,其中,在織物上設置有可延展的褶皺結構,導線可滑動地穿過該褶皺,并且褶皺的延展方向與導線的可拉伸方向相同。由于在織物被拉伸的情況下,褶皺會出現延展,從而在褶皺延展過程中,消耗掉了一部分拉伸能量,從而減少了施加在導線上的能量,實現了減緩拉力的目的。即使是在導線的機械性能不變的基礎上,由于褶皺減緩了拉力,從而減小了導線被拉斷的概率,增強了導線的抗拉伸性。
上述說明僅是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概述,為了能夠更清楚了解本發(fā)明的技術手段,而可依照說明書的內容予以實施,并且為了讓本發(fā)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優(yōu)點能夠更明顯易懂,以下特舉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附圖說明
通過閱讀下文優(yōu)選實施方式的詳細描述,各種其他的優(yōu)點和益處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將變得清楚明了。附圖僅用于示出優(yōu)選實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認為是對本發(fā)明的限制。而且在整個附圖中,用相同的參考符號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圖中:
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提供的一種導線結構的示意圖;
圖2為網狀結構的示意圖;
圖3為褶皺30的示意圖之一;
圖4為褶皺30的示意圖之二;
圖5為智能衣物的示意圖之一;
圖6為智能衣物的示意圖之二。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參照附圖更詳細地描述本公開的示例性實施例。雖然附圖中顯示了本公開的示例性實施例,然而應當理解,可以以各種形式實現本公開而不應被這里闡述的實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這些實施例是為了能夠更透徹地理解本公開,并且能夠將本公開的范圍完整的傳達給本領域的技術人員。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導線結構和智能衣物進行詳細描述。
實施例一
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提供的一種導線結構的示意圖,該導線結構可設置于織物20上,如圖1所示,導線結構包括了作為導線11載體的織物20和設置于該織物20上的導線11。
其中,織物20的可拉伸性強于導線11的可拉伸性。如圖1所示,在織物20上設置有可延展的褶皺30結構,導線11可滑動地穿過該褶皺30。
由于褶皺30的延展方向與導線11的可拉伸方向相同,在織物20被拉伸的情況下,褶皺30會出現延展,從而在褶皺30延展過程中,消耗掉了一部分拉伸能量,從而減少了施加在導線11上的能量,實現了減緩拉力的目的。即使是在導線11的機械性能不變的基礎上,由于褶皺30減緩了拉力,從而減小了導線11被拉斷的概率,增強了導線11的抗拉伸性。
在導線結構中,導線11中的某些部分可以與織物表面的褶皺30或者非褶皺30位置處相固定,而導線11的其余部分,如圖1所示,則可以可滑動地穿過這些褶皺30。
在導線11隨同織物20被拉伸的情況下,褶皺30在展開的同時,與導線11出現相對滑動,從而避免織物20對導線11過分拉伸,導致導線11受力過大出現斷裂。
其中,在導線11可以可滑動地穿過這些褶皺30時,具體有兩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一種方式是,導線11可以通過織物表面所設置的通孔穿過褶皺30;另一種方式,可以是在褶皺30部分,將導線11作為一根特殊的織線,與形成褶皺30的織線一同進行編織,從而導線以編織的方式穿過形成褶皺30的織線,從而穿過褶皺30。
作為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圖1示意了導線11通過織物表面所設置的通孔穿過褶皺30時的情況,需要說明的是,圖1僅用于示意性描述導線11穿過褶皺30的方式,在實際應用中,褶皺30和導線11的方向不一定是相互垂直的,還可以為0-90度之間的任意夾角。
本實施例中,在織物20上設置有可延展的褶皺30結構,導線11可滑動地穿過該褶皺30,并且褶皺30的延展方向與導線11的可拉伸方向相同。由于在織物20被拉伸的情況下,褶皺30會出現延展,從而在褶皺30延展過程中,消耗掉了一部分拉伸能量,從而減少了施加在導線11上的能量,實現了減緩拉力的目的。即使是在導線11的機械性能不變的基礎上,由于褶皺30減緩了拉力,從而減小了導線11被拉斷的概率,增強了導線11的抗拉伸性。
實施例二
由于設置褶皺30的目的是通過其延展,減緩導線11的拉力,因此,在對褶皺30進行設置時,應當注意褶皺30的延展方向應當與織物20被拉伸概率最高的方向相同,才能夠使得褶皺30具有較高的概率可沿拉伸方向延展。
可見,在當織物具有多個拉伸方向時,褶皺30的延展方向越多,才能夠具有較高的概率實現通過延展減緩拉力的目的,導線11被拉斷的概率也就越低。
下面以如圖2所示的網狀結構的導線11為例,對褶皺30進行詳細說明。
具體對于網狀結構的導線11來說,多條導線11相互交叉形成了網狀結構,該網狀結構具有導線11相互交叉所形成的多個網孔12,如圖2所示,每一個網孔12均呈平行四邊形。針對每一個網孔12來說,網孔12是由四段導線圍合而成的,并且,相對的兩段導線之間是相互平行的,使得網孔12呈現出平行四邊形,導線11相互交叉位置處記為交叉點13。
圖3為褶皺30的示意圖之一,如圖3所示的褶皺30為直線型,僅具有一個可延展方向,即圖3中的水平方向。
作為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針對該網狀結構的一個網孔12來說,在一個平行四邊形內可以對應有多條直線型的褶皺30,平行四邊形的四個交叉點13與織物相固定,如通過縫紉等方式將這四個交叉點13與織物相固定,從而當褶皺30在水平方向上被拉伸從而延展開時,這四個交叉點13不會出現位移,僅有作為平行四邊形的四條邊的導線11會相對織物出現相對運動,可以可滑動地穿過這些褶皺30。由于在網狀結構隨同織物被拉伸的情況下,褶皺30在展開的同時,與導線11出現相對滑動,從而避免織物對導線11過分拉伸而斷裂。
但是,在圖3所示的褶皺30在豎直方向上被拉伸時,則不具有這種可延展性,在網狀結構的導線11由于拉伸出現形變時,褶皺30由于部分位置與導線11固定,反而會對導線11構成反作用力,導致導線11過分拉伸而斷裂。
圖3所示的褶皺30,只是多種褶皺30的實現形式中的一種,由于需要褶皺30沿拉伸方向具有一定的延展性,對于圖3中的褶皺30,僅能適應沿水平方向上的拉伸,在豎直方向上不具有可延展性。而圖4中的褶皺30為弧形,在褶皺30中部在豎直向上可延展,在褶皺30兩端部在水平向上可延展,因而在一條褶皺30上兼具水平方向和豎直方向上的可延展性。即使在當織物20具有多個較高概率的拉伸方向時,褶皺30也能夠滿足延展性的需求。
實施例三
在前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智能衣物,包括有前述實施例所提供的導線結構。具體來說,該智能衣物是由彈性織物剪裁而成,在織物上設置有多條導線11,織物的可拉伸性強于導線11的可拉伸性。
圖5為智能衣物的示意圖之一,如圖5所示,褶皺30為直線形,沿水平方向可延展,而導線11的可拉伸方向與褶皺30的可延展方向一致,均為水平方向。這是由于對于智能衣物來說,在軀干部分,智能衣物在穿著時,在水平方向上具有最高的被拉伸概率,豎直方向上被拉伸概率次之,因此,可以按照如圖4所示的方式,在智能衣物上布設褶皺30與導線11,使得褶皺30的延展方向與人體的水平方向一致。
圖6為智能衣物的示意圖之二,圖6中,示意了另一種可能的導線結構,即多條導線11相互交叉,形成了網狀結構,該網狀結構具有導線11相互交叉所形成的多個網孔12,每一個網孔12均呈平行四邊形,且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的兩個方向應與人體的豎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一致。在網孔12中,織物20上布設了弧形褶皺30,褶皺30可沿豎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延展,從而褶皺30的延展方向與人體的豎直方向以及水平方向一致。
圖6中的智能衣物中,由于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的兩個方向是網狀結構的最大的兩個可拉伸方向,而對于智能衣物來說,在軀干部分,智能衣物在穿著時,在水平方向上具有最高的被拉伸概率,豎直方向上被拉伸概率次之,因此,可以將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的兩個方向分別與人體的豎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一致,從而能過最大限度地避免導線11在智能衣物穿著時受到較大的拉力導致斷裂,同時,也減輕了導線11對織物的反作用力,減少了導線11對用戶的活動所造成的干擾。
對于其他實現形式的導線11來說,褶皺30的延展也應當與人體的豎直方向,或者人體的水平方向一致,本實施例中對于其他實現形式導線11的應用場景不再贅述。
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智能衣物,在織物20上設置有可延展的褶皺30結構,導線11可滑動地穿過該褶皺30,并且褶皺30的延展方向與導線11的可拉伸方向相同。由于在織物20被拉伸的情況下,褶皺30會出現延展,從而在褶皺30延展過程中,消耗掉了一部分拉伸能量,從而減少了施加在導線11上的能量,實現了減緩拉力的目的。即使是在導線11的機械性能不變的基礎上,由于褶皺30減緩了拉力,從而減小了導線11被拉斷的概率,增強了導線11的抗拉伸性。
需要說明的是,本發(fā)明各實施例中所提及的平行并不是絕對意義上的平行,而是相對意義上的平行,由于工藝實現等方面的原因,兩條平行的導線之間可以具有一定的夾角,這個夾角的大小應當在能夠實現本發(fā)明原理的誤差范圍內。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本發(fā)明各實施例中所提及的方向一致或相同也并不是絕對意義上的相同,而是相對意義上的相同,允許存在一定的誤差,只要能夠實現本發(fā)明原理,均在本實施例的范圍之內。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發(fā)明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