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推秧功能的水稻缽苗移栽機取秧臂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農(nóng)業(yè)機械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高速水稻缽苗移栽機取秧臂的推秧機構。
【背景技術】
[0002]水稻缽苗移栽是一種高產(chǎn)的水稻移栽技術,該技術先進性主要體現(xiàn)在:帶營養(yǎng)體栽育、無緩苗期、成活率高、生長期長、增產(chǎn)明顯,通過定量定位播種,比常規(guī)播種節(jié)省種子成本70 %以上。此外,還可有效解決毯狀插秧機插秧中存在的播種量大、漏秧率偏高、秧苗質(zhì)量差、插苗不均勻等問題。與毯狀插秧相比,缽體插秧技術受插秧時間限制小、秧齡彈性大,穗粒大而多,田間護理勞動強度大幅度降低,因此,應用前景十分廣闊。缽苗移栽機推秧裝置的作用是利用栽植臂將秧苗從插秧機秧箱上取下并將其推入水田中,進而有效防止秧苗回帶及所插秧苗入泥不深的現(xiàn)象。水稻缽苗移栽機有頂出與夾秧兩種方式,現(xiàn)有的夾秧式栽植臂左取秧夾和右取秧夾之間沒有推秧機構,僅依靠取秧夾的張合來夾取和栽植秧苗。本文作者于2011年研制了一種水稻缽苗移栽的“水稻插秧機凸輪推桿秧夾機構”栽植臂,并申請了發(fā)明專利(專利號:201110143592.9),此發(fā)明專利中栽植臂在插秧的過程中沒有推秧動作,有可能導致所插秧苗入泥深度不夠,造成漂秧的現(xiàn)象。
【發(fā)明內(nèi)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種具有推秧功能的新型高速水稻缽苗移栽機取秧臂,解決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插秧過程中沒有推秧動作的問題,保證了所插秧苗入泥的深度。
[0004]本實用新型由取秧夾機構A和齒輪齒條機構B組成,其中取秧夾機構A的凸輪I與齒輪齒條機構B的過渡齒輪I 25經(jīng)連接鍵3同軸固接在動力軸2上;取秧夾機構A的動力軸2自里向外依次與所述齒輪齒條機構B的過渡齒輪I 25和取秧夾機構A的凸輪I固接;齒輪齒條機構B的圓柱齒條30的后部與取秧夾機構A的殼體端蓋23的凹槽18活動連接;齒輪齒條機構B的中間軸29、銷軸I 50、銷軸II 49分別固接于取秧夾機構A的栽植臂殼體24。
[0005]所述的取秧夾機構A由動力軸2、凸輪1、滾輪21、連接鍵3、左取秧夾8、右取秧夾37、秧夾銷軸9、秧夾固定座10、滑套15、擺桿20、擺桿銷軸19、滾輪銷軸22、復位彈簧I 16、推桿12、推桿銷軸11、栽植臂殼體24、殼體端蓋23、左取秧夾銷軸36、右取秧夾銷軸39、上鏈節(jié)I 7、上鏈節(jié)II 38、下鏈節(jié)I 6、下鏈節(jié)II 40、螺釘I 13、螺釘II 14、螺母擋塊17組成,其中凸輪I經(jīng)連接鍵3固接于動力軸2 ;滾輪銷軸22兩端分別與擺桿20中下叉42的孔I 41和孔II 46固接,滾輪銷軸22中部與滾輪21鉸接,運動過程中滾輪21始終與凸輪I接觸;擺桿20中部經(jīng)連板43的孔III 45與擺桿銷軸19中部鉸接,擺桿銷軸19兩端固接于栽植臂殼體24 ;推桿12右部螺紋連接螺母擋塊17 ;推桿12左部與滑套15內(nèi)圈滑動連接,滑套15外圈固接于栽植臂殼體24上部的圓孔5內(nèi);復位彈簧I 16套于推桿12,并由滑套15右端面和螺母擋塊17左端面限位;推桿12左端經(jīng)推桿銷軸11中部分別與上鏈節(jié)I 7、上鏈節(jié)II 38、下鏈節(jié)I 6、下鏈節(jié)II 40鉸接;推桿12右端與擺桿20的上叉40的叉口滑動連接;秧夾固定座10經(jīng)螺釘I 13、螺釘II 14固接于栽植臂殼體24上部;秧夾銷軸9穿過秧夾固定座10、左取秧夾8、右取秧夾37的圓孔固接在秧夾固定座10上;左取秧夾8經(jīng)秧夾銷軸9與右取秧夾37鉸接,還經(jīng)左取秧夾銷軸36與上鏈節(jié)I 7、下鏈節(jié)I 6鉸接;右取秧夾37經(jīng)右取秧夾銷軸39與上鏈節(jié)II 38、下鏈節(jié)II 40鉸接;殼體端蓋23與栽植臂殼體24配合形成密封的工作腔。
[0006]所述的擺桿20由上叉40、連板43和下叉42組成,其中上叉40和下叉42位于連板43的兩端,上叉40和下叉42的叉口方向相反,下叉42上設有孔I 41和孔II 46,連板43上設有孔III 45。
[0007]所述的齒輪齒條機構B由圓柱齒條30、中間齒輪28、推秧桿33、緩沖墊31、緩沖墊端蓋32、復位彈簧II 35、過渡齒輪I 25、過渡齒輪II 26、扭簧47、撥叉48、觸發(fā)凸臺27、中間軸29、銷軸I 50、銷軸II 49組成,其中過渡齒輪I 25與凸輪I經(jīng)連接鍵3與動力軸2中部固接,動力軸2兩端固接于栽植臂殼體24 ;中間軸29兩端固接于栽植臂殼體24,中間齒輪28與過渡齒輪II 26固接,并與中間軸29中部活動連接,過渡齒輪II 26與過渡齒輪I 25嚙合;過渡齒輪II 26的外端面上固接有觸發(fā)凸臺27 ;緩沖墊31經(jīng)緩沖墊端蓋32固接于栽植臂殼體24左側的階梯孔4內(nèi);圓柱齒條30位于推桿12的正下方,圓柱齒條30中部所設的4個齒與中間齒輪28嚙合;圓柱齒條30左端穿過緩沖墊端蓋32上的圓孔,與推秧桿33右端固接,推秧桿33位于左取秧夾8和右取秧夾37中間的正下方,圓柱齒條30右部設有凸臺34,圓柱齒條30右端由殼體端蓋23的凹槽18限位,復位彈簧II 35左端套于凸臺34右端的圓柱齒條30,復位彈簧II 35右端與殼體端蓋23的凹槽18固接;撥叉48與銷軸II 49中部鉸接,銷軸II 49兩端固接于栽植臂殼體24 ;扭簧47與銷軸II 49鉸接,扭簧47兩端分別由銷軸I 50外側和撥叉48后端面限位。
[0008]所述的緩沖墊31與圓柱齒條9接觸部的形狀相匹配。
[0009]所述的凸輪I上的兩個凸起呈90°排列。
[0010]所述的過渡齒輪I 25、過渡齒輪II 26、中間齒輪28、圓柱齒條30均采用短齒制。
[0011]所述的中間齒輪28位于圓柱齒條30的正下方,并與圓柱齒條30周期嚙合,圓柱齒條30和中間齒輪28的齒均為4個。
[0012]本實用新型的特點和有益效果為:通過設計凸輪的外輪廓曲線實現(xiàn)秧夾的取秧、插秧動作,通過齒輪齒條機構將栽植臂動力軸的旋轉運動轉變成推秧桿的往復直線運動,撥叉在扭簧的作用下能夠將圓柱齒條保持在壓縮狀態(tài),在栽植臂轉至插秧位置時觸發(fā)凸臺與撥叉接觸,產(chǎn)生的接觸力促使撥叉解除對圓柱齒條的抑制,使得秧夾張開插秧時推秧桿在復位彈簧II的作用下被快速的推出,在保證秧夾正常取秧、插秧的前提下實現(xiàn)了推秧桿“慢回程、快伸出”的推秧動作,保證了所插秧苗入泥的深度,提高了插秧質(zhì)量,滿足回轉式高速分秧機構在高速旋轉下的作業(yè)要求,同時栽植臂殼體內(nèi)設置了緩沖墊,減小了圓柱齒條往復工作時的振動沖擊和噪音。
【附圖說明】
[0013]圖1為具有推秧功能的水稻缽苗移栽機取秧臂的結構示意圖
[0014]圖2為取秧夾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0015]圖3為齒輪齒條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0016]圖4為具有推秧功能的水稻缽苗移栽機取秧臂結構的俯視圖
[0017]圖5為具有推秧功能的水稻缽苗移栽機取秧臂結構的仰視圖
[0018]圖6為過渡齒輪I與過渡齒輪II的嚙合示意圖
[0019]圖7為圖1中C-C截面剖視圖
[0020]圖8為圖1中D-D截面剖視圖
[0021]圖9為擺桿的立體圖
[0022]圖10為圖3中E撥叉與扭簧的連接放大示意圖
[0023]圖11為緩沖墊的立體圖
[0024]其中:A.取秧夾機構B.齒輪齒條機構1.凸輪2.動力軸3.連接鍵4.階梯孔5.圓孔6.下鏈節(jié)I 7.上鏈節(jié)I 8.左取秧夾9.秧夾銷軸10.秧夾固定座11.推桿銷軸12.推桿13.螺釘I 14.螺釘II 15.滑套16.復位彈簧I 17.螺母擋塊18.凹槽19.擺桿銷軸20.擺桿21.滾輪22.滾輪銷軸23.殼體端蓋24.栽植臂殼體25.過渡齒輪I 26.過渡齒輪II 27.觸發(fā)凸臺28.中間齒輪29.中間軸30.圓柱齒條31.緩沖墊32.緩沖墊端蓋33.推秧桿34.凸臺35.復位彈簧II 36.左取秧夾銷軸37.右取秧夾 38.上鏈節(jié)II 39.右取秧夾銷軸 40.下鏈節(jié)II 41.孔I 42.下叉43.連板44.上叉45.孔III 46.孔II 47.扭簧48.撥叉49.銷軸II 50.銷軸I
【具體實施方式】
[0025]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說明。
[0026]如圖1至圖11所示,本實用新型由取秧夾機構A和齒輪齒條機構B組成,其中取秧夾機構A的凸輪I與齒輪齒條機構B的過渡齒輪I 25經(jīng)連接鍵3同軸固接在動力軸2上;
[0027]取秧夾機構A的動力軸2自里向外依次與所述齒輪齒條機構B的過渡齒輪I 25和取秧夾機構A的凸輪I固接;齒輪齒條機構B的圓柱齒條30的后部與取秧夾機構A的殼體端蓋23的凹槽18活動連接;齒輪齒條機構B的中間軸29、銷軸I 50、銷軸II 49分別固接于取秧夾機構A的栽植臂殼體24。
[0028]所述的取秧夾機構A由動力軸2、凸輪1、滾輪21、連接鍵3、左取秧夾8、右取秧夾37、秧夾銷軸9、秧夾固定座10、滑套15、擺桿20、擺桿銷軸19、滾輪銷軸22、復位彈簧I 16、推桿12、推桿銷軸11、栽植臂殼體24、殼體端蓋23、左取秧夾銷軸36、右取秧夾銷軸39、上鏈節(jié)I 7、上鏈節(jié)II 38、下鏈節(jié)I 6、下鏈節(jié)II 40、螺釘I 13、螺釘II 14、螺母擋塊17組成,其中凸輪I經(jīng)連接鍵3固接于動力軸2 ;滾輪銷軸22兩端分別與擺桿20中下叉42的孔I 41和孔II 46固接,滾輪銷軸22中部與滾輪21鉸接,運動過程中滾輪21始終與凸輪I接觸;擺桿20中部經(jīng)連板43的孔III 45與擺桿銷軸19中部鉸接,擺桿銷軸19兩端固接于栽植臂殼體24 ;推桿12右部螺紋連接螺母擋塊17 ;推桿12左部與滑套15內(nèi)圈滑動連接,滑套15外圈固接于栽植臂殼體24上部的圓孔5內(nèi);復位彈簧I 16套于推桿12,并由滑套15右端面和螺母擋塊17左端面限位;推桿12左端經(jīng)推桿銷軸11中部分別與上鏈節(jié)I 7、上鏈節(jié)II 38、下鏈節(jié)I 6、下鏈節(jié)II 40鉸接;推桿12右端與擺桿20的上叉40的叉口滑動連接;秧夾固定座10經(jīng)螺釘I 13、螺釘II 14固接于栽植臂殼體24上部;秧夾銷軸9穿過秧夾固定座10、左取秧夾8、右取秧夾37的圓孔固接在秧夾固定座10上;左取秧夾8經(jīng)秧夾銷軸9與右取秧夾37鉸接,還經(jīng)左取秧夾銷軸36與上鏈節(jié)I 7、下鏈節(jié)I 6鉸接;右取秧夾37經(jīng)右取秧夾銷軸39與上鏈節(jié)II 38、下鏈節(jié)II 40鉸接;殼體端蓋23與栽植臂殼體24配合形成密封的工作腔。
[0029]所述的擺桿20由上叉40、連板43和下叉42組成,其中上叉40和下叉42位于連板43的兩端,上叉40和下叉42的叉口方向相反,下叉42上設有孔I 41和孔II 46,連板43上設有孔III 45。
[0030]所述的齒輪齒條機構B由圓柱齒條30、中間齒輪28、推秧桿33、緩沖墊31、緩沖墊端蓋32、復位彈簧II 35、過渡齒輪I 25、過渡齒輪II 26、扭簧47、撥叉48、觸發(fā)凸臺27、中間軸29、銷軸I 50、銷軸II 49組成,其中過渡齒輪I 25與凸輪I經(jīng)連接鍵3與動力軸2中部固接,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