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水稻機插連體缽育秧盤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水稻機械育秧和栽植用環(huán)保型秧盤,主要適應缽育秧、機械栽植使用。
背景技術:
機械插秧是中國未來稻作的主導方向,目前應用的機插的盤育秧苗是靠秧苗根系交結而 成的毛氈狀根層聯(lián)結為一體的。為了不散盤,育出結實的秧塊,減少漏苗,其播種密度是一 般手插秧的2倍以上。由于密度大,根系交織糾結在一起,插秧時在秧針的撕扯下,斷根傷 苗非常嚴重,其返青期一般為一周以上,因根系受損影響低位蘗的發(fā)生,而低位蘗是能形成 大穗的高產(chǎn)蘗,這就嚴重的制約了機插秧產(chǎn)量的進一步提髙。為了克服盤育苗播種密度大, 移栽時植傷嚴重,實現(xiàn)完整根系帶土移植,開發(fā)出了缽育苗,缽育苗的根系被限定在穴缽內(nèi) 生長,缽間是稻根不能穿透的材料。育出的苗是彼此分離的,將秧盤撤掉后,不能形成標準 大小的秧塊,無法上傳統(tǒng)的插秧機,只能用于拋栽,或人工擺栽.而連體砵苗秧盤可以育出 缽苗根系彼此分離,整盤又連為一體,實現(xiàn)缽苗機插,在不增加或微增加現(xiàn)有缽育苗成本的 基礎上實現(xiàn)增產(chǎn)增效。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就是針對常規(guī)塑料育秧盤所育秧苗不能用于機械插秧的技術問題和不足, 設計提供一種水稻連體缽育秧盤,該秧盤由塑料缽盤和無紡布復合而成,育秧時按常規(guī)缽育 苗方式進行,達到水稻育秧低成本體育插栽的目的。
本發(fā)明的基本設計是,水稻機插連體缽育秧盤分由上層12g-15g/m'的超薄無紡布或毛氈 和下層為塑料缽盤壓合而成,兩層用弱膠粘連在一起。下層塑料砵盤由盤體、錐體構成,其 盤體呈矩形,錐體的上部與盤體連成整體結構,錐體在盤體上的分布為縱向和橫向等間距經(jīng) 緯排列,可重復使用。育苗完成后,將無紡布層連同秧苗一起接下,形成連體缽苗可上插秧 機。本水稻連體缽育秧盤在水稻機械化栽植時,無紡布部分隨水稻秧苗一并插入稻田中,既 保護秧苗根系,又可降解,是一種環(huán)保型產(chǎn)品,具有制造簡單、適合工廠化與規(guī)?;砗?機械化栽植使用、保護環(huán)境、育秧效果好、成本低廉的特點。
圖l是水稻連體缽育秧盤結構示意圖(實線部分為下層,虛線部分為上層);
圖2是圖l的俯視圖。
圖中件號說明
1 、盤體、2 、錐體缽。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最佳實施方案進行詳細描述。水稻機插連體缽育秧盤的材質為無 紡布和塑料缽盤復合組成,上層為12g-20g/m'超薄的、對水稻根系無阻擋作用的無紡布,一 次使用。下層為O.l咖厚耐老化的塑料缽盤,可重復使用。該秧盤總體結構由盤體l 、上大 下小倒置的錐體缽2構成,其盤體l呈矩形,各錐體體2的上部與盤體l連接成整體結構, 錐體2在盤體1上的分布為縱向和橫向等間距經(jīng)煒排列。上下兩層用粘性低的弱膠粘遵二,具 體方法是,將弱膠噴涂在塑料缽盤上,再將無紡布平鋪于塑料缽盤上,然后用與塑料缽盤上 穴缽大小相同的凸輪鎮(zhèn)壓器將無紡布壓于缽中,使二者合為一體,重點要做到兩層間無空隙, 否則,播種后,種子懸空影響出苗。
舉例說明水稻機插連體缽育秧盤的下層塑料盤體l可制成長/寬為580 inmx 280 mm 體缽2上端4>18咖,下端巾15咖,深20mm錐形;錐體2在盤體1上為20 mmx20咖亳米 經(jīng)緯線等距分布。在穴缽一側噴涂上弱膠,粘上無紡布,分次將無紡布壓入缽內(nèi)(如果一次 壓入,無紡布易出現(xiàn)漏洞,抓不住苗,起苗時缽苗易從無紡布上脫落)。
權利要求
1、一種水稻機插連體缽育秧盤,其特征在于該秧盤由上層無紡布和下層塑料缽盤復合而成,上層一次使用,下層重復使用。
2、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機插連體缽育秧盤,其特征在于該秧盤總體結構由盤體 (1)、上大下小倒置的錐體缽(2)構成,其盤體(l)呈矩形,各錐體缽(2)的上部與盤體 (1)連接成整體結構,錐體缽(2)在盤體(1)上的分布為縱向和橫向等間距經(jīng)緯排列。
全文摘要
水稻機插連體缽育秧盤涉及水稻機械化育秧及栽植用環(huán)保型秧盤,可實現(xiàn)缽苗機插。本盤由塑料缽盤和無紡布復合而成,水稻連體缽育秧盤分由上層12g-15g/m<sup>2</sup>的超薄無紡布或毛氈和下層為塑料缽盤壓合而成,兩層用弱膠粘連在一起。下層塑料缽盤由盤體、錐體構成,其盤體呈矩形,錐體的上部與盤體連成整體結構,錐體在盤體上的分布為縱向和橫向等間距經(jīng)緯排列,可重復使用就,節(jié)省成本。該盤上層可隨秧苗一并插入稻田中,既可保護秧苗根系,又可降解,是環(huán)保型產(chǎn)品,具有制造簡單、成本低廉、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特點。
文檔編號B32B27/12GK101379934SQ200710072
公開日2009年3月11日 申請日期2007年9月3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9月3日
發(fā)明者馮永祥, 呂艷東, 張子軍, 江 矯, 鄭桂萍, 錢永德 申請人:馮永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