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型聯合收割機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收割機,在牢固地支承側面板的同時,防止隨著行進驅動而在變速箱產生的振動傳遞至側面板。在駕駛部中的駕駛座位(7A)的橫側具備側面板(40),從機體框架(1)固定立設有支承側面板(40)的面板支承框架(91)。
【專利說明】普通型聯合收割機
[0001 ] 本申請是申請日為2015年8月28日、名稱為“收割機”、申請?zhí)枮?01520663490.3的實用新型專利申請的分案申請。
技術領域
[0002]本實用新型涉及例如聯合收割機或玉米收割機等收割機,詳細而言,涉及在駕駛部中的駕駛座位的橫側具備側面板的收割機。
【背景技術】
[0003]目前,作為收割機的一例的聯合收割機具有如下結構。
[0004]S卩,在駕駛座位的橫側具備側面板,在側面板具備車速變更用的變速桿等各種操作用具。而且,側面板被從位于其下側的變速箱立設的支承框架支承(例如,參照專利文獻I)。此外,被支承框架支承的部位是接近變速桿的擺動支點位置的部位。
[0005]現有技術文獻
[0006]專利文獻
[0007]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3 —13333號公報【實用新型內容】
[0008]為了在行進中總是牢固地支承被操作的變速桿的擺動支點位置,上述現有結構通過從下側立設的支承框架進行支承,但與變速桿的擺動支點位置相當的部位位于變速箱的上方,因此,支承框架從變速箱立設。
[0009]但是,在上述現有結構中,在車身行進時,隨著變速箱的驅動而產生的振動經由支承框架傳遞至側面板或變速桿等其它操作用具,存在使駕駛者感到不適等缺點。
[0010]因此,希望在牢固地支承側面板的同時,防止隨著行進驅動而在變速箱產生的振動傳遞至側面板。
[0011]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收割機,其結構的特征在于,在駕駛部中的駕駛座位的橫側具備側面板,從機體框架立設有支承所述側面板的面板支承框架。
[0012]根據本實用新型,側面板被從機體框架立設的面板支承框架支承。面板支承框架是從牢固地支承機體整體的機體框架立設的部件,因此,能夠被穩(wěn)定地支承,隨著機體行進而在變速箱產生的振動傳遞至面板支承框架的可能性變小。
[0013]因此,可提供能夠在牢固地支承側面板的同時,防止隨著行進驅動而在變速箱產生的振動傳遞至側面板的收割機。
[0014]在本實用新型中,優(yōu)選地,在所述駕駛座位的下方具備發(fā)動機,在所述發(fā)動機的機體前方側具備變速箱,所述面板支承框架在所述發(fā)動機和所述變速箱的前后中間部從所述機體框架立設。
[0015]根據本結構,利用駕駛座位下方的空間配置發(fā)動機,在接近該發(fā)動機前側的行進裝置的驅動部的位置具備變速箱,能夠使發(fā)動機的動力有效地傳遞至行進裝置。
[0016]而且,通過在發(fā)動機和變速箱的前后中間部使面板支承框架從機體框架立設,可利用發(fā)動機和變速箱之間的空間將面板支承框架在被牢固地支承的狀態(tài)下立設,能夠穩(wěn)定地支承側面板。
[0017]在本實用新型中,優(yōu)選地,所述面板支承框架具備:下部側的縱向延伸設置部,其從所述機體框架立設而向上方延伸;前后向延伸設置部,其與所述下部側的縱向延伸設置部連結,并且沿著所述變速箱的上方向機體前方延伸設置;上部側的縱向延伸設置部,其與所述前后向延伸設置部的前部側部位連結,并且向上方延伸。
[0018]根據本結構,將固定于機體框架而被牢固地支承的下部側的縱向延伸設置部、向機體前方延伸設置而在變速箱的上方迂回的前后向延伸設置部、進一步向上方延伸的上部側的縱向延伸設置部一體地連結而構成面板支承框架。在這種結構的面板支承框架中,上部側的縱向延伸設置部與位于變速箱上方的部位對應,從而能夠良好地支承側面板中應該被牢固地支承的部位。
[0019]其結果,即使變速箱位于應該支承側面板的部位的下側,也能夠利用面板支承框架牢固地支承側面板。
[0020]在本實用新型中,優(yōu)選地,具備左右方向的轉動軸,其被所述面板支承框架側的支承部和所述駕駛部側的支承部旋轉自如地支承,制動踏板與所述轉動軸的所述駕駛部側的部位連結。
[0021]根據本結構,可利用面板支承框架側的支承部和駕駛部側的支承部,在軸芯方向上隔開間隔的左右兩側部位穩(wěn)定地支承制動操作用的轉動軸。
[0022]在不使用面板支承框架支承轉動軸的情況下,使用支承駕駛部的駕駛部側的框架在左右方向上隔開間隔的狀態(tài)下支承兩側。在該情況下,需要橫跨駕駛部的左右兩側部的長轉動軸,因而存在制動支承構造大型化的缺點。
[0023]但是,在本結構中,為了支承側面板,有效地利用了在接近駕駛部的位置設置的面板支承框架,以窄間隔配置面板支承框架側的支承部和駕駛部側的支承部,可縮短轉動軸,使制動支承構造緊湊化。
[0024]在本實用新型中,優(yōu)選地,在所述轉動軸的所述面板支承框架側的支承部和所述駕駛部側的支承部之間連結有連接機構,該連接機構聯動連接所述制動踏板及制動工作部。
[0025]在制動踏板或連接機構與轉動軸的連結部位,隨著制動操作,有時對轉動軸作用有撓曲變形的方向的力。但是,在比面板支承框架側的支承部或駕駛部側的支承部更靠軸端側的位置連結制動踏板或連接機構的情況下,隨著制動操作,軸的撓曲變形可能會變大。
[0026]在本結構中,在轉動軸上的軸芯方向兩側部被穩(wěn)定地支承的區(qū)域,制動踏板和連接機構分別與轉動軸連結,因此,可抑制隨著制動操作的轉動軸的撓曲變形。
[0027]因此,能夠在避免轉動軸因撓曲變形而在短時間的使用中受損等不利情況的狀態(tài)下,支承轉動軸。
[0028]在本實用新型中,優(yōu)選地,從機體正面觀察時,所述面板支承框架形成上側部相對于下側部偏向橫向的大致曲柄形狀。
[0029]根據本結構,可有效利用機體內部的空間,例如,以不與發(fā)動機或變速箱等大型裝置干涉的方式配置面板支承框架。
[0030]在本實用新型中,優(yōu)選地,具備從所述發(fā)動機向所述變速箱進行動力傳遞的帶傳動機構、和對所述帶傳動機構賦予張緊力的張力機構,所述張力機構支承于所述面板支承框架。
[0031 ]根據本結構,從發(fā)動機經由帶傳動機構向變速箱傳遞動力,且通過張力機構向帶傳動機構賦予張緊力。而且,張力機構支承于面板支承框架上。
[0032]因此,有效利用支承側面板的面板支承框架,無需使用特別的支承機構,能夠以簡單的結構支承張力機構。
【附圖說明】
[0033]圖1是普通型聯合收割機的整體側視圖;
[0034]圖2是普通型聯合收割機的整體俯視圖;
[0035]圖3是駕駛部的俯視圖;
[0036]圖4是原動部的側視圖;
[0037]圖5是表示風扇旋轉切換機構的俯視圖;
[0038]圖6是風扇旋轉切換機構的動作說明圖;
[0039]圖7是風扇旋轉切換機構的動作說明圖;
[0040]圖8是切換操作桿的立體圖;
[0041 ]圖9是傳動系統圖;
[0042]圖10是表示割取離合器的側視圖;
[0043]圖11是表示割取離合器的主視圖;
[0044]圖12是表示割取離合器的側視圖;
[0045]圖13是表示割取離合器的縱截面主視圖;
[0046]圖14是表示側面板支承結構的側視圖;
[0047]圖15是表示側面板支承結構的縱截面主視圖;
[0048]圖16是面板支承框架的分解立體圖;
[0049]圖17是表示離合器操作結構的側視圖;
[0050]圖18是表示離合器操作結構的主視圖;
[0051 ]圖19是主變速桿的支承部的縱截面?zhèn)纫晥D;
[0052]圖20是主變速桿的支承部的縱截面主視圖;
[0053]附圖標記說明
[0054]I機體框架
[0055]7駕駛部
[0056]7A駕駛座位
[0057]8發(fā)動機
[0058]40側面板
[0059]59帶傳動機構
[0060]62變速箱
[0061 ]91面板支承框架
[0062]91A 下部側的縱向延伸設置部
[0063]91B前后向延伸設置部
[0064]91C上部側的縱向延伸設置部
[0065]94制動踏板
[0066]95轉動軸
[0067]96面板支承框架側的支承部
[0068]101駕駛部側的支承部
[0069]103連接機構
[0070]106張力機構
【具體實施方式】
[0071]以下,基于附圖,對將本實用新型的聯合收割機的實施方式應用于普通型聯合收割機的情況進行說明。
[0072]〔整體結構〕
[0073]圖1、2中表示以稻子、麥子等為收割對象的普通型聯合收割機。該聯合收割機具備在機體框架I的下部裝備有左右一對履帶式行進裝置2的行進機體,在該行進機體的前部繞橫軸芯擺動升降自如地連結有割取輸送部3,該割取輸送部3是割取作為收割對象的直立谷物桿并向后方輸送的割取部。而且,在機體框架I上具備:脫粒裝置4,對來自割取輸送部3的割取谷物桿實施脫粒處理,并且,對通過該脫粒處理而得到的脫粒處理物實施篩選處理;谷粒箱5,儲存來自脫粒裝置4的谷粒;谷粒排出裝置6,用于將儲存于谷粒箱5的谷粒向機外排出;操縱者搭乘并進行駕駛操作的駕駛部7等。
[0074]駕駛部7位于機體前部右側,谷粒箱5位于駕駛部7的后方。在脫粒裝置4位于左側且谷粒箱5位于右側的狀態(tài)下,以沿左右方向排列的狀態(tài)設置脫粒裝置4和谷粒箱5。在駕駛部7的下側具備驅動用的發(fā)動機8,發(fā)動機8的動力向各部傳遞。
[0075]此外,在該實施方式中,定義左方向及右方向時,以面向機體行進方向時為基準定義左右。
[0076]割取輸送部3具備:分草用具9,隨著機體行進而將直立谷物桿梳理劃分成收割對象的直立谷物桿和收割對象外的直立谷物桿;旋轉卷盤10,向后方扒入作為收割對象的直立谷物桿;推刀形的割取裝置U,切斷作為收割對象的直立谷物桿的根部側;橫向螺旋輸送器12,將切斷后的割取谷物桿收集到左右方向中央側的規(guī)定部位并向后方送出;將割取谷物桿向脫粒裝置4輸送的送料器13等。而且,割取輸送部3通過未圖示的液壓缸可繞橫軸芯Pl升降擺動自如地支承。
[0077]簡單地說,脫粒裝置4以下述方式構成,S卩,在被左右兩側的側壁和上部的頂板包圍的內部空間的上部側,通過繞前后軸芯旋轉的脫粒滾筒15(參照圖9),進行從送料器13輸送過來的割取谷物桿的脫粒處理,將脫粒處理物篩選成谷粒、二級品、排桿肩等。谷粒被一級回收螺桿16(參照圖9)輸送至橫向一側后,被縱輸送裝置17向上方輸送并儲存在谷粒箱
5。二級品被二級回收螺桿18(參照圖9)輸送至橫向一側后,通過二級品還原裝置19回到脫粒裝置4內部,而排桿肩等則被排出至機體后側外方。割取作業(yè)結束后,儲存在谷粒箱5的谷粒被谷粒排出裝置6排出至機外。
[0078]如圖1所示,在谷粒箱5的底部具備將儲存的谷粒送出至后側外方的底螺桿5a。具備谷粒排出裝置6,其對通過底螺桿19從谷粒箱5的下部送出至外方的谷粒進行輸送,并排出至機體外部的未圖示的排出部位。
[0079]谷粒排出裝置6是公知結構的螺桿式輸送裝置,具備:縱螺桿輸送機6a,將通過谷粒箱5的下部所具備的底螺桿5a沿橫向送出至外方的谷粒向上方輸送;橫螺桿輸送機6b,從縱螺桿輸送機6a的輸送終端部沿水平方向輸送谷粒。另外,具備:連接箱6c,連接縱螺桿輸送機6a的下部和脫粒裝置5;連接部6d,以可輸送谷粒地連通的狀態(tài)連接縱螺桿輸送機6a和橫螺桿輸送機6b,且將縱螺桿輸送機6a和橫螺桿輸送機6b在中途部可繞橫軸芯相對轉動自如地連接。該谷粒排出裝置6在輸送谷粒后可從形成于橫螺桿輸送機的前端部的排出口 6e將谷粒排出至外部。
[0080]而且,來自發(fā)動機8的動力經由帶張力式排出離合器20傳遞至底螺桿5a,將該動力傳遞至谷粒排出裝置進行旋轉驅動,從而進行谷粒排出操作。
[0081 ]通過旋轉電動機M的驅動,谷粒排出裝置6的整體可繞縱螺桿輸送機6a中心的上下軸芯Y自如地進行旋轉操作。另外,通過升降液壓缸C的驅動,橫螺桿輸送機6b可繞橫軸芯X自如地進行擺動升降。
[0082]如圖4所示,在駕駛部7的駕駛座位7A的下方具備原動部27。如圖3所示,在該原動部27具備:發(fā)動機8、發(fā)動機冷卻用散熱器21、向散熱器21送出冷卻風的旋轉風扇(以下,簡稱為風扇)22、可變更該風扇22的旋轉方向的風扇旋轉切換機構23(通風狀態(tài)切換機構的一例)。另外,具備防塵網24,作為防止塵埃等侵入到向散熱器21供給的冷卻風中的防塵具的一例。
[0083]另外,具備:用于向發(fā)動機8供給凈化的燃料用空氣的空氣凈化器25、用于向空氣凈化器25供給從外氣預先除去較大塵埃的空氣的預凈化器26。如圖1、2所示,在發(fā)動機8的上側且駕駛座位7A的后側設置空氣凈化器25。另一方面,預凈化器26位于駕駛部7的左后側端部,且位于比駕駛部7所具備的頂蓋7B更高的部位。通過配備于這種位置,在對谷粒箱進行朝向外側的維護位置的伸出操作時,與谷粒箱一體設置的頂蓋7B不會與預凈化器26干涉。
[0084]即,谷粒箱5繞縱螺桿輸送機6a的上下軸芯轉動自如地設置,其姿態(tài)可自如切換到向機體內側引退的工作位置和向機體橫側外方伸出的維護位置。而且,可避免頂蓋7B與預凈化器26隨著谷粒箱5的姿態(tài)變更而發(fā)生干涉。
[0085]〔風扇旋轉切換機構〕
[0086]接著,對風扇旋轉切換機構23的結構進行說明。
[0087]如圖4所示,第一風扇帶33卷繞在輸出帶輪28、空轉帶輪30、交流發(fā)電機31的輸入帶輪32,輸出帶輪28安裝于發(fā)動機8的輸出軸8a,空轉帶輪30在支承于發(fā)動機8側面的旋轉軸29上旋轉自如地安裝。張力帶輪34總是對第一風扇帶33賦予傳動用的張緊力。
[0088]如圖4?7所示,與風扇22—體旋轉的風扇帶輪22a相對旋轉自如地外嵌安裝于旋轉軸29,且在旋轉軸29相對旋轉自如地外嵌安裝有切換擺動體35。另外,在軸芯方向上將兩個帶輪36a、36b—體重合而形成的正轉帶輪36、以及在軸芯方向上將兩個帶輪37a、37b—體重合而形成的反轉帶輪37被旋轉自如地安裝于切換擺動體35。第二風扇帶38卷繞在風扇帶輪22a、正轉帶輪36的一個帶輪36a、反轉帶輪37的一個帶輪37a。
[0089]當將切換擺動體35切換操作至圖7所示的冷卻位置時,正轉帶輪36的另一帶輪36b按壓在由于隨著發(fā)動機8的輸出而旋轉的輸出帶輪28而總是向圖中箭頭方向旋轉的第一風扇帶33的內表面。通過該正轉帶輪36的兩個帶輪36a、36b,向第二風扇帶38傳遞第一風扇帶33的旋轉,使該第二風扇帶38向圖中箭頭方向的順時針方向旋轉。這樣旋轉的第二風扇帶38的動力作為正轉驅動,向旋轉方向與風扇22成為一體的風扇帶輪22a傳遞,從而風扇22成為正旋轉驅動狀態(tài)。在該狀態(tài)下,風扇22從原動部27的外部通過防塵網24將發(fā)動機冷卻風供給到散熱器21。即,處于經由防塵網24吸引外氣并向散熱器21通風的正流狀態(tài)。
[0090]當將切換擺動體35切換操作至圖6所示的防塵位置時,反轉帶輪37的另一帶輪37b按壓在由于隨著發(fā)動機8的輸出而旋轉的輸出帶輪28而總是向圖中箭頭方向旋轉的第一風扇帶33的外表面。通過反轉帶輪37的兩個帶輪37a、37b,向第二風扇帶38傳遞第一風扇帶33的旋轉,使該第二風扇帶38向圖中箭頭方向的逆時針方向旋轉。這樣反轉旋轉的第二風扇帶38的動力作為反轉驅動,向旋轉方向與風扇22成為一體的風扇帶輪22a傳遞,從而風扇22成為反轉驅動狀態(tài)。在該狀態(tài)下,風扇22通過散熱器21向防塵網24送風,將附著于防塵網24的桿肩等塵埃吹飛至外方而進行清潔。即,成為從散熱器21向防塵網24通風的逆流狀態(tài)。[0091 ]接著,對風扇旋轉切換機構23進行切換操作的結構進行說明。
[0092]如圖4、6、7所示,駕駛部7的側面板40具備作為切換操作工具的切換操作桿41,風扇旋轉切換機構23基于切換操作桿41的手動操作,被切換成正流狀態(tài)和逆流狀態(tài)。具體而言,基于切換操作桿41的操作,切換擺動體35切換至圖7所示的向第一風扇帶33按壓正轉帶輪36的冷卻位置和圖6所示的向第一風扇帶33按壓反轉帶輪37的防塵位置。
[0093]如圖3、4所示,切換操作桿41設在駕駛座位7A的左后側且位于側面板40的后部側的部位,以繞橫軸芯P2可自如地進行擺動操作的方式支承在在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前后向框架體42上。在切換操作桿41的基端部,一體擺動自如地設置以與切換操作桿41的長度方向交叉的狀態(tài)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平衡擺動臂43。另外,在平衡擺動臂43的后端側的中途部和位于下側的彈簧座部44之間連結有螺旋彈簧(施力機構的一例)45,從而對切換操作桿41向圖4的逆時針方向即朝向正流狀態(tài)擺動施力。
[0094]如圖4所示,前后向框架體42被從機體框架I立設的支柱46及其它框架體支承,在該前后向框架體42上,排出離合器桿47繞設于接近上述橫軸芯P2位置的部位的橫軸芯P3擺動自如地被支承,排出離合器桿47進行作業(yè)離合器即排出離合器20的接合與切斷。
[0095]如圖4、6、7所示,在接近切換擺動體35的位置固定于機體側的支承板48上,繞橫軸芯P4擺動自如地支承有轉動操作體49 ο該轉動操作體49由大致三角形的板體構成,該轉動操作體49的三角形的一邊的大致中間部被支承板48樞軸支承。在支承板48上具備通過與轉動操作體49抵接作用而限制擺動界限的限制部件50。
[0096]與轉動操作體49的轉動支點49a相對的角部49b和切換擺動體35的擺動方向一端側部位35a經由彈簧51連接,且轉動操作體49的轉動支點49a所在的一邊中的一角部49c和切換擺動體35的擺動方向另一端側部位35b經由第一操作纜索52連接。
[0097]而且,平衡擺動臂43的一端部和轉動操作體49的轉動支點49a所在的一邊中的另一角部49d經由第二操作纜索53連接,且平衡擺動臂43的另一端部和轉動操作體49的轉動支點49a所在的一邊中的一角部49c的附近位置經由第三操作纜索54連接。
[0098]因此,由彈簧51、三個操作纜索52、53、54、轉動操作體49等構成聯動連接切換操作桿41和風扇旋轉切換機構23的連接機構R。
[0099]這樣構成的風扇旋轉切換機構23在不操作切換操作桿41的狀態(tài)下,通過螺旋彈簧45的拉伸施力,切換操作桿41向圖7中逆時針方向(左旋轉方向)擺動受力,因此,當第二操作纜索53被拉拽操作,切換擺動體35就向圖7中的順時針方向(右旋轉方向)被擺動施力。當切換擺動體35與限制部件50抵接而限制進一步的擺動時,就在該位置(正轉位置)被保持(參照圖7)。在該狀態(tài)下,切換擺動體35位于冷卻位置,風扇22處于正轉狀態(tài)。此時,切換操作桿41成為向上方起立的起立姿態(tài)。
[0100]當手動操作切換操作桿41,使之向圖6的順時針方向擺動時,第三操作纜索54被拉拽操作,切換擺動體35向圖6中的逆時針方向被擺動操作。當切換擺動體35與限制部件50抵接而限制進一步的擺動時,在該位置(反轉位置)停止操作(參照圖6)。在該狀態(tài)下,切換擺動體35位于防塵位置,風扇22處于反轉狀態(tài)。此時,切換操作桿41成為向機體前部側傾倒的傾倒姿態(tài)。操作者從該傾倒姿態(tài)的切換操作桿41松手時,切換操作桿41因螺旋彈簧45的施力而自動返回至起立姿態(tài)(正轉位置)。
[0101]因此,切換操作桿41可在起立姿態(tài)和傾倒姿態(tài)之間自如地進行切換操作,當切換操作桿41被切換操作成起立姿態(tài)時,風扇旋轉切換機構23被切換成正流狀態(tài),當切換操作桿41被切換操作成傾倒姿態(tài)時,風扇旋轉切換機構23被切換成逆流狀態(tài)。
[0102]如圖8所示,在切換操作桿41的移動操作路徑的中途部設有牽制部件55,該牽制部件55可自如地切換成牽制切換操作桿41的切換操作的牽制作用狀態(tài)和允許切換操作的非作用狀態(tài)。牽制部件55可自如進行抵接限制切換操作桿41的牽制作用狀態(tài)和允許切換操作桿41的移動操作的非作用狀態(tài)的姿態(tài)變更,通過在各狀態(tài)下緊固旋鈕螺栓56來進行位置保持。
[0103]在牽制作用狀態(tài)下,牽制部件55進入切換操作桿41的前后擺動操作區(qū)域內,通過抵接限制牽制切換操作桿41向傾倒姿態(tài)切換。另外,在非作用狀態(tài)下,牽制部件55離開切換操作桿41的前后擺動操作區(qū)域,從而允許切換操作桿41向傾倒姿態(tài)切換。
[0104]以上述方式通過手動操作切換風扇旋轉切換機構23的動作狀態(tài),因此,在進行收割作業(yè)的過程中,操作者根據防塵網24的堵塞狀況,可在適當的時刻將風扇旋轉切換機構23切換成逆流狀態(tài)。
[0105]而且,可通過通知裝置通知適于將風扇旋轉切換機構23切換成逆流狀態(tài)的時刻。例如,基于發(fā)動機8的冷卻水溫度的檢測信息,如果需要切換到防塵狀態(tài),就利用駕駛部7所具備的作為通知裝置的顯示面板57顯示該情況。此時,也可以通過鳴警報進行通知。
[0106]〔傳動結構〕
[0107]接著,對傳動結構進行說明。
[0108]如圖9所示,發(fā)動機8的動力經由具備第一傳動帶58的帶傳遞機構59傳遞至由靜液壓式無級變速裝置構成的主變速裝置61,并通過該主變速裝置61變速之后,傳遞至在發(fā)動機8的機體前方側設置的變速箱62。在變速箱62中設有齒輪嚙合式的副變速裝置63及未圖示的旋轉用操作機構等傳動機構,傳遞至變速箱62的動力經由變速箱62內部的傳動機構傳遞至左右的行進裝置2。
[0109]另外,發(fā)動機8的動力經由具備第二傳動帶64的帶張力式脫粒離合器65可自如接合或切斷地傳遞至鼓風機66的旋轉軸67。另外,從該鼓風機旋轉軸67的左側端部經由第三傳動帶68向脫粒裝置4中的各部裝置,S卩,向一級回收螺桿16、二級回收螺桿18、篩選用的擺動驅動機構69等傳遞動力。
[0110]另一方面,從鼓風機旋轉軸67的左側端部經由作為輸入用的環(huán)形轉動體的第四傳動帶70、左右方向的中繼傳動軸71及傘形齒輪傳動機構72向脫粒裝置4的脫粒滾筒15傳遞動力。從中繼傳動軸71經由具備作為輸出用的環(huán)形轉動體的第五傳動帶73的帶張力式割取離合器74向割取用輸入軸75傳遞動力,并從該割取用輸入軸75向割取輸送部3的各部傳遞動力。
[0111]在傘形齒輪傳動機構72的右側設有左右方向的反轉軸76,且具備可自如地接合或切斷動力的反轉用的傳動機構77,該傳動機構77可從反轉軸76向割取用輸入軸75傳遞反轉動力。簡單地說,將割取離合器74設定為傳動切斷狀態(tài)并將反轉用的傳動機構77暫時從傳動切斷狀態(tài)設定為傳動接合狀態(tài),進行反轉驅動,由此,在割取輸送部3中嚙入谷物桿而產生堵塞時,能夠除去該堵塞谷物桿。
[0112]割取用輸入軸75兼作送料器13的驅動側的旋轉軸,另外,從割取用輸入軸75經由鏈條傳動機構78向送料器13的輸送始端部的右橫側方所具備的橫向的中繼軸79傳遞動力。另外,從中繼軸79向橫向螺旋輸送器12和旋轉卷盤10傳遞動力,并且旋轉動力經由變換成左右方向的往復動力的動力變換機構80向割取裝置11傳遞。另外,發(fā)動機8的動力經由具備第六傳動帶81的帶張力式排出離合器20向谷粒排出裝置6傳遞。
[0113]〔駕駛部〕
[0114]如圖3所示,駕駛部7在駕駛座位7A的前方具備前面板82,在前面板82具備進行轉向操作和割取輸送部3的升降操作的可自如進行十字擺動的操作桿83、和顯示各種信息的顯不面板57等。
[0115]在駕駛座位7A的橫側具備側面板40。在該側面板40具備:對脫粒離合器65進行接合切斷操作的脫粒離合器桿84、對割取離合器74進行接合切斷操作的割取離合器桿85、操作主變速裝置61的主變速桿86、操作副變速裝置63的副變速桿87、加速桿88等。另外,在側面板40的后部側具備將谷粒排出裝置6切換成谷粒排出狀態(tài)的排出離合器桿89、前述風扇旋轉方向切換用的切換操作桿41等。
[0116]對側面板40的支承結構進行說明。
[0117]如圖14、15、18所示,具備用于支承側面板40的支承框體90。該支承框體90具備形成上部面板面的上部平面部90a,并且在上部平面部90a的左右兩側部以一列相連的狀態(tài)一體形成有縱面部90b、90c。
[0118]如圖14所示,支承框體90利用從機體框架I立設的面板支承框架91支承產生的操作反作用力最大的部位,即,與主變速桿86的擺動支點位置對應的部位。此外,支承框體90的后部側部位被從機體框架I立設的其他縱向框架(未圖示)支承。
[0119]如圖14、15、16所示,面板支承框架91在發(fā)動機8和變速箱62的前后中間部從機體框架I立設。而且,具備:下部側的縱向延伸設置部91A,從機體框架I立設,且向上方延伸;前后方向延伸設置部91B,與下部側的縱向延伸設置部91A連結,并且沿著變速箱62的上方向機體前方延伸設置;上部側的縱向延伸設置部91C,與前后方向延伸設置部91B的前部側部位連結,并且向上方延伸。
[0120]更具體地,俯視時,在側面板40的前部側部位的下側具備變速箱62,因此,如果在該部位以向上方直線狀延伸設置的狀態(tài)將框架立設,需要與變速箱62的外表面連結。如果這樣在變速箱62支承框架,就存在由于驅動狀態(tài)而產生的振動傳遞至側面板40的不良情況。
[0121]因此,在發(fā)動機8和變速箱62的前后中間部從機體框架I立設,沿著變速箱62的上方向前方延伸,之后設置向上方延伸的上部側的縱向延伸設置部91C,從而支承側面板40。
[0122]具體結構如圖16所示,下部側的縱向延伸設置部91A以在俯視時向后開口的狀態(tài)形成槽形。而且,在下部側的縱向延伸設置部91A的上端部連結有主視圖中呈大致L字形的第一連結部件92,在該第一連結部件92的縱面部92a的外側一體連結有主視圖中呈大致倒L字形的第二連結部件93的縱面部93a。另外,在第一連結部件92的縱面部92a和水平面部92b之間具備多個加強肋92c,在第二連結部件93的縱面部93a和水平面部93b之間也具備多個加強肋93c。
[0123]這樣,由第一連結部件92及第二連結部件93形成前后方向延伸設置部91B,在第二連結部件93的水平面部93b的上部側固定形成為方筒狀的上部側的縱向延伸設置部91C并將其向上方延伸設置。
[0124]在第一連結部件92及第二連結部件93的縱面部92a、93a分別形成切口凹部92d、93d,這些切口凹部在第一連結部件92及第二連結部件93—體連結的狀態(tài)下形成貫通左右方向且前后方向上的長度長的長孔。另外,在切口凹部92d、93d的前后兩側部形成有螺栓安裝孔 92e、93e。
[0125]這種切口凹部92d、93d及螺栓安裝孔92e、93e用于以自如調整前后位置的方式安裝轉動輪轂部96,轉動輪轂部96支承駕駛部7所具備的制動踏板94的轉動軸95。即,如圖16所示,轉動輪轂部96在插通長孔的狀態(tài)下向前后方向延伸設置部91B的橫外側延伸,在其橫外側部位一體形成有凸緣部97。凸緣部97通過安裝于螺栓安裝孔92e、93e的螺栓98連結,但形成于凸緣部97的螺栓插通孔99是在前后方向上較長的長孔,可在長孔的范圍內調整凸緣部97的前后位置。
[0126]如圖15所示,制動踏板94的轉動軸95被設在駕駛部踏板100的左側端部的下部的右側的轉動輪轂部101、如上所述地設在面板支承框架91的左側的轉動輪轂部96轉動自如地支承。支承右側的轉動輪轂部101的駕駛部7側的框架體102和支承左側的轉動輪轂部96的面板支承框架91相對于機體框架I分別立設固定,因此制造過程中組裝精度可能會產生個體差。其結果,由于這種尺寸誤差,有可能無法在左右兩側的轉動輪轂部96、101良好地組裝轉動軸95,但如上所述,通過在面板支承框架91上以自如調整前后位置的方式安裝轉動輪轂部96,組裝時能夠吸收制作誤差。
[0127]如圖15所示,在轉動軸95的右側的轉動輪轂部1I和左側的轉動輪轂部96之間連結有制動踏板94的基端部94a及作為與未圖示的制動工作部聯動連接的連接機構的連桿機構103。這樣,在被右側的轉動輪轂部101和左側的轉動輪轂部96夾持的部位連結著作用有驅動反作用力的部件,由此,可在轉動軸95的撓曲變形等較小的狀態(tài)下進行轉動支承。如圖15所示,制動踏板94的基端部94a與轉動軸95中的駕駛部側的部位連結。
[0128]如上所述,下部側的縱向延伸設置部91A與前后方向延伸設置部91B中的第一連結部件92的下部連結,上部側的縱向延伸設置部91C與前后方向延伸設置部91B中的第二連結部件93的上部連結。而且,第一連結部件92和第二連結部件93以沿左右方向排列的狀態(tài)備置,因此,上部側的縱向延伸設置部91C相對于下部側的縱向延伸設置部91A在橫向上錯位。
[0129]因此,如圖15所示,從機體正面看,面板支承框架91形成上側部相對于下側部偏向橫向的大致曲柄形狀。另外,在前后方向延伸設置部91B和下部側的縱向延伸設置部91A之間形成有傾斜姿態(tài)的加強肋104,在前后方向延伸設置部91B和上部側的縱向延伸設置部91C之間形成有傾斜姿態(tài)的加強肋105。
[0130]如圖14、15所示,在下部側的縱向延伸設置部91A的上下中間位置固定支承有張緊機構106,該張緊機構106用于對從發(fā)動機8向變速箱62傳遞動力的第一傳動帶58賦予張緊力。
[0131]張力機構106具備:橫向軸部107,將俯視時呈槽形的下部側的縱向延伸設置部91A沿左右方向貫通,并且一體延伸設置于橫外方;操作臂108,轉動自如地支承于該橫向軸部107的前端部,并向后側延伸;張力輪體109,轉動自如地支承于該操作臂108的后端。另外,在下端部樞軸支承于機體框架I并沿上下延伸的棒體110支承螺旋彈簧111,從而向下方對張力輪體109彈性施力。這樣,使張力輪體109總是對第一傳動帶60賦予張緊力。
[0132]如圖14、15、18所示,具備:方筒狀的前后方向加強框架體112,其位于側面板40的支承框體90的左側的縱面部下側,從側面板40的前端部延伸至后端部;縱向加強框架體113,其從比該前后方向加強框架體112的前后中間部更靠后的部位向上方固定延伸設置。
[0133]如圖15所示,前后方向的加強框架體112經由固定于面板支承框架91的主視圖中呈槽形的托架114連結固定。前后方向加強框架體112的后側部與未圖示的另一縱向框架連結固定。而且,在從比該前后方向加強框架體112的前后中間部稍微靠后側的位置一體地向上方延伸的狀態(tài)下,連結固定有截面形狀呈槽形的縱向加強框架體113。
[0134]如圖18所示,縱向加強框架體113的下端部與前后方向加強框架體112連結固定,上端部在夾持后述的軸支承用支承托架115而共同連接的狀態(tài)下螺栓固定于支承框體90的縱面部90b。
[0135]在側面板40上具備桿引導件117,該桿引導件117從上方覆蓋支承框體90的上部平面部90a,并且形成有脫粒離合器桿84及割取離合器桿85插通的引導孔116。桿引導件117由合成樹脂材料形成,如圖15所示,桿引導件117具備:形成引導孔116的橫向姿態(tài)的引導部117A、與該引導部117A的外側部向下方相連的縱向姿態(tài)的內側縱面部117B、與該內側縱面部117B的外側部相連且載置支承于支承框體90的上部平面部90a的橫向姿態(tài)的載置部117C、從該載置部117C的外側部向下方相連且位于比支承框體90的縱面部90c更靠橫側外方的位置的縱向姿態(tài)的外側縱面部117D。
[0136]通過這樣形成桿引導件117,可以圓滑地覆蓋側面板40的上部面整體和左右兩側的端部的角部,即使就座于駕駛座位7A的駕駛者發(fā)生身體接觸,感到不適的可能性也較少。
[0137]接著,對脫粒離合器桿84及割取離合器桿85的支承結構進行說明。
[0138]如圖18所示,在繞同一軸芯相對轉動自如地嵌合安裝的狀態(tài)下,且在從駕駛部7的內側沿機體橫向延伸至外側的狀態(tài)下,配置有將脫粒離合器桿84擺動自如地支承的脫粒用轉動支軸118和將割取離合器桿85擺動自如地支承的筒狀的割取用轉動支軸119。
[0139]在支承框體90中比左右兩側的縱面部90b、90c的中間位置更靠右側的部位,在上部平面部90a的下面以一體連結的狀態(tài)具備中繼用縱面部90d,在該中繼用縱面部90d—體形成有右側的樞軸支承輪轂部120。另外,在支承框體90中送料器側(左側)的縱面部90b螺栓固定的支承托架115上一體具備左側的樞軸支承輪轂部121。脫粒用轉動支軸118和割取用轉動支軸119被左右的樞軸支承輪轂部120、121轉動自如地支承。
[0140]因此,脫粒用轉動支軸118和割取用轉動支軸119以比送料器側的縱面部90b更向左側外方突出的狀態(tài)被支承。支承托架115在被支承框體90的送料器側的縱面部90b和縱向加強框架體113夾持的狀態(tài)下螺栓固定。
[0141 ]如圖18所示,在脫粒用轉動支軸118的內側端部形成有內側延長軸部118a,該內側延長軸部118a比割取用轉動支軸119的內側端部更向內側突出,在內側延長軸部118a上,在一體轉動地聯動連結的狀態(tài)下外嵌安裝有脫粒離合器桿84的基端側輪轂部122?;藗容嗇灢?22的一端側與左側的樞軸支承輪轂部121抵接,基端側輪轂部122的另一端側被銷123止脫定位并且被放置脫落。
[0142]在脫粒用轉動支軸118的外側端部形成有外側延長軸部118b,該外側延長軸部118b比割取用轉動支軸119的外側端部更向外側突出,在外側延長軸部118b上連結有脫粒離合器用聯動操作部件124。
[0143]如圖17所示,脫粒離合器用聯動操作部件124由矩形狀的板材構成,且與外側延長軸部118b—體連結。而且,在該脫粒離合器用聯動操作部件124的擺動端部,經由橫向的連結軸部125樞軸支承連結有中繼操作部件126。經由連結桿127及彈簧128,該中繼操作部件126與脫粒離合器65聯動連接。
[0144]在割取用轉動支軸119的內側部位連結有割取離合器桿85,在割取用轉動支軸119的外側部位連結有割取離合器用聯動操作部件129。即,在比脫粒離合器桿84稍微靠駕駛部7外側的位置,在割取用轉動支軸119的外周部一體連結有割取離合器桿85。
[0145]另外,如圖17、18所示,在割取用轉動支軸119的接近外側端部的位置,在其外周部一體連結有擺動臂130,在該擺動臂130的擺動端部樞軸支承連結著具有側面看彎曲成弓形的外形形狀的聯動操作部件129的一端部。聯動操作部件129的另一端部經由操作纜索131及彈簧132與割取離合器74聯動連接。利用該聯動操作部件129的彎曲成弓形的外形形狀的凹部,形成從割取用轉動支軸119的軸芯方向觀察時繞過割取用轉動支軸119的凹入部Q。
[0146]此外,在圖17中,為了易于理解結構,以位置偏離的狀態(tài)表示脫粒離合器用聯動操作部件124和割取離合器用聯動操作部件129。
[0147]對割取離合器74進行說明。
[0148]如圖10?13所示,使發(fā)動機8的動力經由第四傳動帶70輸入的作為輸入旋轉體的輸入帶輪部135a和將輸入的動力經由第五傳動帶73向割取輸送部3傳遞的作為割取輸出旋轉體的輸出帶輪部135b作為單個傳動旋轉體即傳動用帶輪135—體形成,該傳動用帶輪135一體旋轉自如地安裝于中繼傳動軸71。輸出帶輪部135b設置在比輸入帶輪部135a更靠中繼傳動軸71的軸端側的位置。
[0149]在傳動用帶輪135的軸芯方向一側形成有沿著軸芯方向凹入的凹入部136。中繼傳動軸71旋轉自如地內裝于筒狀箱137的內部,傳動用帶輪135—體旋轉自如地安裝于中繼傳動軸71中的從筒狀箱137向外方突出的軸端部。即,如圖13所示,傳動用帶輪135中的輸入帶輪部135a作為將多個(具體而言,兩個)第四傳動帶70以排列的狀態(tài)卷繞的寬度大的多連型帶卷繞部而構成,并且以位于該多連型的帶卷繞部的內部的狀態(tài)形成有凹入部136。而且,內裝有中繼傳動軸71的筒狀箱137以進入凹入部136的狀態(tài)配置。
[0150]傳動用帶輪135中位于比輸入帶輪部135a更靠軸端側的位置的輸出帶輪部135b,其直徑比輸入帶輪部135a小。另一方面,安裝于割取用輸入軸75且在與輸入帶輪部135a之間卷繞有第五傳動帶73的割取輸入用帶輪138,其直徑比輸入帶輪部135a大。因此,第五傳動帶73傳遞動力時,與向脫粒滾筒15提供的動力相比,向割取輸送部3的動力被減速。
[0151]在輸出帶輪部135b的徑方向內側形成有外嵌安裝于中繼傳動軸71的輪轂部135c,在該輪轂部135c的軸端側形成有小徑筒部135d,該小徑筒部135d與形成于中繼傳動軸71的臺階部卡合,并且外嵌于小徑軸部71a。另外,輪轂部135c和中繼傳動軸71通過鍵139—體旋轉自如地聯動連結。
[0152]如圖12及圖13(a)所示,在中繼傳動軸71的軸端部中的比輸出帶輪部135b更靠端部側的部位設有張力離合器機構140,該張緊離合器機構140可自如地切換成對第五傳動帶73賦予張力的傳動接合狀態(tài)和解除張力賦予的傳動切斷狀態(tài)。
[0153]張力離合器機構140具備:張力臂142,經由軸承141轉動自如地外嵌支承于中繼傳動軸71;張力輪體143,支承于該張力臂142,作用于第五傳動帶73;螺旋彈簧144,作為向張力輪體143從第五傳動帶73離開的方向對張力臂142進行轉動施力的施力機構;作為連接操作機構的操作纜索145,基于駕駛部7所具備的割取離合器桿85的操作,克服螺旋彈簧144的施力而轉動操作張力臂142,使張力輪體143作用于第五傳動帶73而賦予張緊力。
[0154]如圖13(b)所示,在軸承141的外周部的沿軸芯方向分開的兩個部位分別安裝有簧環(huán)146,張力臂142的轉動基端部被一對簧環(huán)146夾持,在軸芯方向的脫離被阻止的狀態(tài)下外嵌安裝于軸承141的外周部。在形成于中繼傳動軸71的軸端部的螺紋部71b安裝有螺母147,利用該螺母147將傳動用帶輪135的小徑筒部135d和軸承141的內環(huán)緊固固定。
[0155]螺旋彈簧144張開設置在從張力臂142固定延伸設置的延長臂142a和從形成于脫粒裝置4的側部的卡止部件148延長形成的彈簧座部149之間??ㄖ共考?48用于保持覆蓋脫粒裝置4的橫側方的開閉自如的蓋體(未圖示)的位置。
[0156]當將割取離合器桿85操作至切斷位置時,操作纜索145松弛,由于螺旋彈簧144的彈力,張力輪體143從第五傳動帶73離開,切換到傳動切斷狀態(tài)(離合器切斷狀態(tài))。當將割取離合器桿85操作至接合位置時,克服螺旋彈簧144的施力,通過操作纜索145對張力臂142進行拉拽操作,張力輪體143作用于第五傳動帶73而賦予張緊力,切換成傳動狀態(tài)(離合器接合狀態(tài))。
[0157]因此,由第五傳動帶73和張力離合器機構140構成割取離合器74。
[0158]而且,如上所述,機體橫向的中繼傳動軸71和機體前后方向的脫粒滾筒軸15a經由傘形齒輪傳動機構72聯動連結,在中繼傳動軸71上,輸入的動力分配成經由割取離合器74向割取輸送部3傳遞的動力和向脫粒裝置4的脫粒滾筒15傳遞的動力。
[0159]接著,對行進用的變速操作結構進行說明。
[0160]如圖15、19、20所示,在面板支承框架91的上部側的縱向延伸設置部91C的橫側部連結有正面看時呈槽形的支承托架150,以從該支承托架150向駕駛座位7A側沿橫向突出的狀態(tài)固定有支點銷151。而且,與主變速桿86的基端側聯動連接的轉動操作部件152被支點銷151轉動自如地支承且通過摩擦保持機構153在任意的轉動位置自如保持地支承。
[0161]轉動操作部件152由一列相連的板體形成,具備:中央支承部152a,在前后中間位置以使摩擦保持機構153位于其內部的狀態(tài)俯視時形成槽狀的中央支承部152a;操作連結部152b,其位于該中央支承部152a的前后兩側。主變速桿86的下端部支承于中央支承部152a的內部,可繞前后方向的軸芯X自如擺動,且被回位彈簧154向左右中央側擺動受力。另夕卜,通過主變速桿86的前后方向的操作,轉動操作部件152繞支點銷151的橫向軸芯P5被一體地擺動操作。
[0162]如圖19所示,在前部側的操作連結部152b的前部側端部的左側面,經由球節(jié)156樞軸支承連結有主變速操作桿155的上端部。主變速操作桿155的下端部與主變速裝置61的變速操作臂157聯動連接。
[0163]當將主變速桿86從位于前后中央部的中立位置操作至前部側時,被主變速操作桿155聯動連接的變速操作臂157被操作,主變速裝置61向前進方向增速。另外,當將主變速桿86從中立位置操作至后部側時,使主變速裝置61向后退方向增速而進行變速操作。
[0164]如圖20所示,在前部側的操作連結部152b的主變速操作桿155連結的部位的右側面上,沿著與板面正交的方向固定有卡止部158。通過這樣配置卡止部158,從前部側的操作連結部152b的左側面就能夠安裝主變速操作桿155的上端部,且不會從右側面錯誤安裝。這是由于,如果從右側面安裝,可能無法良好地進行與變速操作臂157的連結。
[0165]如圖14、15所示,在制動踏板94的轉動軸95上連結有一體轉動自如的轉動臂159,在該轉動臂159上設置橫向的卡止銷160。而且,設有連接制動踏板94和主變速桿86的一對中立復位用的操作環(huán)161。各操作環(huán)161的下端部經由上下方向上較長的長孔162與卡止銷160卡合連接,上端部與前部側及后部側的操作連結部152b分別樞軸支承連結。
[0166]當對制動踏板94不進行踏入操作時,一對操作環(huán)161在長孔162的范圍內可自由地滑動移動,允許主變速桿86進行的變速操作。當對制動踏板94進行踏入操作時,即使主變速桿86已被操作至前進操作域及后退操作域的任一操作域并通過摩擦保持機構153進行位置保持,也能夠通過任一中立復位用的操作環(huán)161使轉動操作部件152強制性地復位至中立位置,從而將主變速裝置61切換成中立狀態(tài)。
[0167]如上所述,在側面板40的下側具備各種連接用的操作機構,在側面板40下側的左右兩側部具備遮蔽板,使這些操作機構不向外方露出。即,如圖15所示,在駕駛座位7A側的側面具備覆蓋側面整個區(qū)域的右側遮蔽板163,在駕駛座位7A的相反側的側面具備左側遮蔽板164,該左側遮蔽板164的上部側與支承框體90的縱面部90b連結,且下部側與前后方向的加強框架體112連結。
[0168]〔另一實施方式〕
[0169](I)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面板支承框架91具備下部側的縱向延伸設置部91A、前后向延伸設置部91B、上部側的縱向延伸設置部91C,但也可以代替這種結構,例如,使面板支承框架91從機體框架I立設,且以向上方彎曲狀延伸的狀態(tài)延伸設置,或者,以向上方屈曲成大致L字形的狀態(tài)延伸設置。
[0170](2)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從機體正面觀察時,面板支承框架91形成上側部相對于下側部偏向橫向的大致曲柄形狀,但也可以代替這種結構,從機體正面觀察時成為以直線狀延伸的形狀。
[0171](3)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轉動軸95的面板支承框架側的支承部96和駕駛部側的支承部101之間連結有制動踏板94及連接機構103,但也可以代替這種結構,在比面板支承框架側的支承部96或駕駛部側的支承部101更靠軸端側的位置連結制動踏板94或連接機構103。
[0172](4)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面板支承框架91上支承制動踏板用的轉動軸95,但制動踏板用的轉動軸95也可以由面板支承框架91以外的其它框架支承。
[0173](5)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具備覆蓋駕駛部7上方的頂蓋7B,但也可以代替頂蓋7B,具備形成大致箱狀并覆蓋駕駛部7整體的車廂。而且,在這種具備車廂的結構中,也可以將粗濾器26設置在比車廂頂部更低的位置。
[0174](6)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作為收割機,例示了應用于普通型聯合收割機,但也可以代替普通型聯合收割機,應用于自脫型聯合收割機或玉米收割機等其它種類的收割機。
[0175]產業(yè)上的可利用性
[0176]本實用新型可適用于例如聯合收割機或玉米收割機等收割機。
【主權項】
1.一種普通型聯合收割機,其特征在于,具備: 散熱器(21),用于發(fā)動機冷卻; 旋轉風扇(22),向所述散熱器(21)送出冷卻風;以及 通風狀態(tài)切換機構(23),將所述旋轉風扇(22)的通風狀態(tài)切換成經由除塵件(24)吸引外氣并向所述散熱器(21)通風的正流狀態(tài)和從所述散熱器(21)向所述除塵件(24)通風的逆流狀態(tài)。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普通型聯合收割機,其特征在于, 具備通過手動操作使所述通風狀態(tài)切換機構(23)自如地切換成所述正流狀態(tài)和所述逆流狀態(tài)的切換操作件(41), 所述切換操作件(41)是移動操作式的操作桿, 具備聯動連接所述切換操作件(41)和所述通風狀態(tài)切換機構(23)的連接機構(R)。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普通型聯合收割機,其特征在于, 具備對所述通風狀態(tài)切換機構(23)向所述正流狀態(tài)移動施力的施力機構(45)。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普通型聯合收割機,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換操作件(41)能夠在起立姿態(tài)和傾倒姿態(tài)之間自如地進行切換操作, 當所述切換操作件(41)被切換操作成所述起立姿態(tài)時,所述通風狀態(tài)切換機構(23)被切換成所述正流狀態(tài),當所述切換操作件(41)被切換操作成所述傾倒姿態(tài)時,所述通風狀態(tài)切換機構(23)被切換成所述逆流狀態(tài)。5.如權利要求1?4中任一項所述的普通型聯合收割機,其特征在于, 機體的搭乘駕駛部(7)具備駕駛座位(7A)和位于該駕駛座位(7A)的橫側的側面板(40), 所述切換操作件(41)以位于所述側面板(40)中的比所述駕駛座位(7A)更靠后側的位置的狀態(tài)設置。6.如權利要求1?4中任一項所述的普通型聯合收割機,其特征在于, 具備能夠自如地切換成牽制所述切換操作件(41)的切換操作的牽制作用狀態(tài)和允許切換操作的非作用狀態(tài)的牽制部件(55)。7.如權利要求1?4中任一項所述的普通型聯合收割機,其特征在于, 具備通知使所述通風狀態(tài)切換機構(23)從所述正流狀態(tài)切換成所述逆流狀態(tài)的時刻的通知裝置(57)。8.如權利要求1?4中任一項所述的普通型聯合收割機,其特征在于, 所述除塵件(24)設置在駕駛部(7)的右側, 具備用于向所述發(fā)動機(8)供給凈化過的燃料用空氣的空氣凈化器(25)和用于向空氣凈化器(25)供給從外氣預先除去大塵埃的空氣的預凈化器(26), 所述空氣凈化器(25)設置在所述駕駛部(7)的后部, 所述預凈化器(26)設置在駕駛部(7)的左后方側。9.如權利要求1?4中任一項所述的普通型聯合收割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通風狀態(tài)切換機構(23)中,第一風扇帶(33)卷繞在輸出帶輪(28)、空轉帶輪(30)、交流發(fā)電機(31)的輸入帶輪(32),輸出帶輪(28)安裝于發(fā)動機(8)的輸出軸(8a),空轉帶輪(30)在支承于所述發(fā)動機(8)的旋轉軸(29)上旋轉自如地安裝,張力帶輪(34)總是對所述第一風扇帶(33)賦予傳動用的張緊力, 與所述旋轉風扇(22) —體旋轉的風扇帶輪(22a)相對旋轉自如地外嵌安裝于所述旋轉軸(29),且在所述旋轉軸(29)相對自如旋轉地外嵌安裝有切換擺動體(35),在軸芯方向上將兩個帶輪(36a,36b)—體重合而形成的正轉帶輪(36)、以及在軸芯方向上將兩個帶輪(37a,37b)—體重合而形成的反轉帶輪(37)被旋轉自如地安裝于切換擺動體(35), 第二風扇帶(38)卷繞在所述風扇帶輪(22a)、所述正轉帶輪(36)的一個帶輪(36a)、所述反轉帶輪(37)的一個帶輪(37a), 通過所述切換擺動體(35)的切換操作切換通風狀態(tài)。10.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普通型聯合收割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通風狀態(tài)切換機構(23)中,第一風扇帶(33)卷繞在輸出帶輪(28)、空轉帶輪(30)、交流發(fā)電機(31)的輸入帶輪(32),輸出帶輪(28)安裝于發(fā)動機(8)的輸出軸(8a),空轉帶輪(30)在支承于所述發(fā)動機(8)的旋轉軸(29)上旋轉自如地安裝,張力帶輪(34)總是對所述第一風扇帶(33)賦予傳動用的張緊力, 與所述旋轉風扇(2 2) —體旋轉的風扇帶輪(2 2 a)相對旋轉自如地外嵌安裝于所述旋轉軸(29),且在所述旋轉軸(29)相對自如旋轉地外嵌安裝有切換擺動體(35),在軸芯方向上將兩個帶輪(36a,36b)—體重合而形成的正轉帶輪(36)、以及在軸芯方向上將兩個帶輪(37a,37b)—體重合而形成的反轉帶輪(37)被旋轉自如地安裝于切換擺動體(35), 第二風扇帶(38)卷繞在所述風扇帶輪(22a)、所述正轉帶輪(36)的一個帶輪(36a)、所述反轉帶輪(37)的一個帶輪(37a), 通過所述切換擺動體(35)的切換操作切換通風狀態(tài)。
【文檔編號】A01D67/00GK205694306SQ201620416682
【公開日】2016年11月23日
【申請日】2015年8月28日
【發(fā)明人】平川順, 平川順一, 乙宗拓也, 堀內真幸, 松林智也, 丸山純, 丸山純一, 磯崎耕輝
【申請人】株式會社久保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