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具有四方雙錐均一形貌的銪摻雜鉬酸鑭納米發(fā)光材料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具有四方雙錐均一形貌的單分散銪摻雜鉬酸鑭納米發(fā)光材 料及其制備方法,屬于無機材料及材料制備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鉬酸鑭是一種重要的功能材料,它不僅可作為快離子導體或催化劑應用于 眾多領域,而且還具有良好的穩(wěn)定性和有效的能量傳遞等特點,使其成為一種
優(yōu)良的發(fā)光基體材料。如陳德樸等人2002年在《材料化學》上報道,采用普通 水熱合成法制備出納米尺寸的La2(M004)3:Yb,Er上轉換發(fā)光材料,其熒光強度 與體相材料相比顯著增強(Chem.Mater., 2002, 14:2910-2914),但是采用該方法 制備的納米晶的形貌為無規(guī)則類球狀顆粒,且有較多團聚現(xiàn)象,無法做到形貌、 尺寸可控合成;張娜等人采用氣溶膠(NaAOT)輔助水熱合成法,成功合成了 花團狀納米微結構的La2(Mo04)3:Eu熒光材料,該材料表現(xiàn)出強烈的紅光發(fā)射性 能(J.Phys.Chem.C, 2007, 111:5014-5019),但是采用該方法,合成的微結構尺 寸較大,且分布寬化,達2-4,,該缺陷限制了材料在納米級光電器件領域中的 應用。
目前,該材料體系面臨的一個挑戰(zhàn)性問題是能否尋求一種簡便、易行的合 成工藝,通過工藝參數(shù)的合理調控,可控合成形貌均一、單分散、納米級尺寸 的稀土摻雜鉬酸鑭高質量發(fā)光材料。該研究無論對于系統(tǒng)研究材料的形貌與性 能之間的相互關系,還是將之作為基本結構單元構造組裝納米器件都具有十分 重要的科學意義。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具有四方雙錐均一形貌的單分散銪摻雜鉬酸鑭納米發(fā)光 材料的制備方法。
本發(fā)明所提供的制備方法,是將稀土化合物與鉬酸鹽在油酸、油胺、乙醇和 水的混合體系中進行熱液反應,通過工藝參數(shù)的調控,成功合成具有四方雙錐均一形貌的單分散銪摻雜鉬酸鑭納米發(fā)光材料。四方雙錐La2(M004)3:5% 10%Eu的制備工藝如下先將油酸、油胺與乙醇混合,然后加入稀土離子溶液 和鉬酸鹽水溶液,在110-15(TC下熱液反應得到所述摻銪鉬酸鑭納米發(fā)光材料。 反應中,油胺與油酸的比例為1:1;油胺或油酸與總稀土金屬離子的摩爾比為 20-25:1;所用的總稀土金屬離子的濃度為0.03-0.08mol/L,鉬酸根離子與總稀土 金屬離子的摩爾比為3:2;稀土金屬離子溶液和鉬酸根離子水溶液的總體積與乙 醇的體積比為1:2-3;反應時間6-24小時。對于稀土金屬鑭和銪,利用它們的可 溶性鹽,如稀土氯化物或硝酸鹽來提供,或以其氧化物與鹽酸或硝酸反應來制 備稀土離子溶液。鉬酸鹽為鉬酸鈉、鉬酸鉀等。
材料的組成、結構、形貌及性能和用途的描述采用該方法合成的 La2(MoO4)3:5% 10%Eu,其主要形貌特征為具有四方雙錐外形、單分散、形貌 高度均一;該納米錐體為體心四方結構,尺寸可控,其錐體的棱邊長度可實現(xiàn) 從約160nm至70nm的可控合成。該發(fā)光材料在室溫394 nm激發(fā)下,可在612 nm 處有較強的紅光發(fā)射,色純度高,可應用于未來高色純度的顯示領域。
圖1為實施例1所制備的慘銪鉬酸鑭納米晶體的X射線粉末衍射圖
圖2為實施例1所制備的摻銪鉬酸鑭納米晶體的發(fā)射光譜圖(激發(fā)波長為
394nm)
圖3為實施例1所制備的摻銪鉬酸鑭納米晶體的掃描電鏡照片 圖4為實施例2所制備的慘銪鉬酸鑭納米晶體的透射電鏡照片 圖5為實施例3所制備的摻銪鉬酸鑭納米晶體的低倍透射電鏡照片 圖6為實施例3所制備的摻銪鉬酸鑭納米晶體的高倍透射電鏡照片 圖7為實施例4所制備的摻銪鉬酸鑭納米晶體的低倍透射電鏡照片 圖8為實施例4所制備的摻銪鉬酸鑭納米晶體的高倍透射電鏡照片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通過實施例進一步說明本發(fā)明。 實施實例1:
分別準確量取2 ml油酸和2 ml油胺,將其先后緩慢地加入18ml的無水乙醇 中,并攪拌均勻,成為一個混合體系。用過量鹽酸溶解5.5 mg的Eu203,并通 過加熱除去剩余的鹽酸,然后加入95.4 mg的LaCly6H20配成體積為4 ml的水溶液A。另外稱量108.9 mg的Na2MoCV2H20配成4 ml的水溶液B。伴隨著劇 烈磁力攪拌,先后將水溶液A和B慢慢加入上述的混合體系中,并繼續(xù)攪拌約 30分鐘,最后置于40ml的不銹鋼耐壓反應釜中,在140。C反應8小時,所得沉 淀經離心分離、清洗、干燥后,得到產物粉末。該產物經X射線粉末衍射鑒定 為純的體心四方結構,見圖l;利用儀器Perkin Elmer LS-55,以394nm為激發(fā) 波長,得到高純的紅光發(fā)射譜,見圖2;用掃描電子顯微鏡對產物進行形貌分析, 觀察到其為四方雙錐形狀的單分散均一形貌,納米錐體的棱邊長度約為160 nm, 見圖3。
實施實例2:
分別量取2ml油酸和2ml油胺,先后緩緩地加入18 ml的無水乙醇中,并 攪拌均勻,成為一個混合體系。用過量鹽酸溶解5.5 mg的Eu203,并通過加熱 除去剩余的鹽酸,然后加入116.9 mg的La(NO3)3'6H20配成體積為4 ml的水溶 液A。另外稱量108.9mg的Na2Mo(V2H20配成4ml的水溶液B。伴隨著劇烈 磁力攪拌,先后將水溶液A和B慢慢加入上述的混合體系中,并繼續(xù)攪拌約30 分鐘,最后置于40 ml的不銹鋼耐壓反應釜中,在11(TC反應24小時,所得沉 淀經離心分離、清洗、干燥后,得到產物粉末。用透射電子顯微鏡對產物進行 形貌分析,觀察到其為四方雙錐形狀的單分散均一形貌,納米錐體的棱邊長度 約為130 nm,見圖4。
實施實例3:
分別量取2 ml油酸和2 ml油胺,先后緩緩地加入18 ml的無水乙醇中,并 攪拌均勻,成為一個混合體系。用過量鹽酸溶解5.5 mg的Eu203,并通過加熱 除去剩余的鹽酸,然后加入95.4 mg的LaCly6H20配成體積為4 ml的水溶液A。 另外稱量108.9 mg的Na2Mo(V2H20配成4 ml的水溶液B。伴隨著強力攪拌, 先后將水溶液A和B慢慢加入上述的混合體系中,并繼續(xù)攪拌約30分鐘,最后 置于40 ml的不銹鋼耐壓反應釜中,在14(TC反應6小時,所得沉淀經離心分離、 清洗、干燥后,得到產物粉末。用透射電子顯微鏡對產物進行形貌分析,觀察 到其為四方雙錐形狀的單分散均一形貌(圖5),納米錐體的棱邊長度約為110 nm,見圖6。
實施實例4:
分別量取4 ml油酸和4 ml油胺,先后緩緩地加入18 ml的無水乙醇中,并 攪拌均勻,成為一個混合體系。用過量鹽酸溶解11mg的Eu203,并通過加熱除 去剩余的鹽酸,然后加入190.8 mg的LaCl3'6H20配成體積為4 ml的水溶液A。 另外稱量217.8mg的Na2MoCV2H20配成4ml的水溶液B。伴隨著劇烈磁力攪拌, 先后將水溶液A和B慢慢加入上述的混合體系中,并繼續(xù)攪拌約30分鐘,最后 置于40ml的不銹鋼耐壓反應釜中,在14(TC反應8小時,所得沉淀經離心分離、
清洗、干燥后,得到產物粉末。用透射電子顯微鏡對產物進行形貌分析,觀察 到其為四方雙錐形狀的單分散均一形貌(圖7),納米錐體的棱邊長度約為70nm, 見圖8。
上述具體實施方式
僅用來解釋說明本發(fā)明,不是對本發(fā)明進行限制,在發(fā)明 的精神和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對本發(fā)明做出的任何修改和改變,都屬于本 發(fā)明的保護范圍。
詳細寫明具體的優(yōu)選方式,可對照附圖具體說明。
權利要求
1、具有四方雙錐均一形貌的單分散銪摻雜鉬酸鑭納米發(fā)光材料,其特征在于具有四方雙錐微觀形貌,尺寸分布均一,為體心四方結構,色純度高、紅光發(fā)射、強度高。
2、 制備均一形貌的單分散摻銪鉬酸鑭納米晶體的方法,是將稀土金屬化合 物與鉬酸鹽在油酸、油胺、乙醇和水的混合體系中進行反應,得到所述產物。
3、 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先將油酸和油胺與乙醇混合,然后加入稀土金屬離子溶液和鉬酸鹽水溶液,在110-15(TC下反應得到所述摻銪 鉬酸鑭納米晶體。
4、 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方法,其主要工藝參數(shù)特征在于反應中,油胺與 油酸的比例為1:1;油胺或油酸與總稀土金屬離子的摩爾比為20-25:1;所用的總 稀土金屬離子的濃度為0.03-0.08mol/L,鉬酸根離子與總稀土金屬離子的摩爾比 為3:2;稀土金屬離子溶液和鉬酸根離子水溶液的總體積與乙醇的體積比為 1:2-3;反應時間6-24小時。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所提供的具有四方雙錐均一形貌的單分散銪摻雜鉬酸鑭納米發(fā)光材料表現(xiàn)出高純度、高強度的紅光發(fā)射性能,可應用于未來高色純度的顯示領域。另外,本發(fā)明以稀土金屬化合物、鉬酸鹽為原料,在油胺、油酸、水和乙醇的混合體系中進行熱液反應,即可得到具有均一形貌的單分散摻銪鉬酸鑭納米材料,且通過調節(jié)反應溫度、時間、稀土金屬離子的濃度等工藝參數(shù),可實現(xiàn)調控材料顆粒尺寸的大小。這種制備方法操作簡單,成本低,可控性好,對于研究納米材料性能的尺寸依賴性具有重大意義,且對于合成其它單分散均一形貌的稀土摻雜納米材料具有啟發(fā)意義。
文檔編號C30B29/32GK101358130SQ20081020016
公開日2009年2月4日 申請日期2008年9月19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9月19日
發(fā)明者施劍林, 步文博, 陳振興 申請人: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