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電氣元件的冷卻系統(tǒng)和圖像形成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用于電氣元件的冷卻系統(tǒng)和圖像形成裝置。
技術背景圖像形成裝置例如激光打印機具有電源基板(基板),在該電 源基板上,用于向各種裝置例如顯影裝置或定影裝置提供電力的電 氣元件安裝在安裝表面上。大量的高壓電氣元件例如變壓器安裝在電源基板上并用作發(fā)熱 源。因此,通過在吸氣口使用風扇(即,通過使用吸氣部分),空 氣從外部引入以冷卻電氣元件。當引入的空氣碰到高壓電氣元件上時,空氣中的灰塵有可能在 電氣元件上局部地累積起來以導致絕緣失效。因此,空氣不直接碰 到高壓元件上的位置(即,高壓元件的二次側)設定為風扇的位置。然而,這使得將要安裝在基板上的電氣元件的布置受限,使得 電氣元件不能自由地設置。此外,即使采用不是高壓元件的電氣元件,也可能在灰塵累積 的情況下產(chǎn)生絕緣失效。用于冷卻圖像形成裝置內(nèi)部的技術的實例包括JP-A-2003-316237公開文獻和日本專利公開文獻No. 3503923。本發(fā)明基于上述技術背景而產(chǎn)生,并且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 于電氣元件的冷卻系統(tǒng)以及圖像形成裝置,無論安裝在基板上的電 氣元件的布置位置如何,該冷卻系統(tǒng)都能夠防止由于灰塵的累積而 造成的絕緣失效。發(fā)明內(nèi)容為了達到該目的,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在于一種用于電氣元件的冷卻系統(tǒng),該冷卻系統(tǒng)包括基板,其具有安裝表面,電氣元件安 裝在該安裝表面上;吸氣部分,其吸入用于冷卻電氣元件的空氣; 第一導向部件,其包括第一導向面,該第一導向面在與基板的安裝 表面分離的方向上引導吸入吸氣部分的空氣;以及第二導向部件, 其包括第二導向面,該第二導向面將引導至第一導向面的空氣引導 到基板的安裝表面。本發(fā)明的第二方面在于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一方面的用于電氣元件的 冷卻系統(tǒng),其中,電氣元件安裝在基板上的這樣的范圍內(nèi),即不與包括第一導向面并且從第一導向面朝向第二導向面延伸的表面干 涉。本發(fā)明的第三方面在于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一或第二方面的用于電氣 元件的冷卻系統(tǒng),其中,在吸氣部分與吸氣部分的基板側之間形成 有間隙。本發(fā)明的第四方面在于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一至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 的用于電氣元件的冷卻系統(tǒng),其中,第一導向面和與第一導向面的 排氣端相鄰的端面形成銳角。本發(fā)明的第五方面在于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一至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 的用于電氣元件的冷卻系統(tǒng),其中,第一導向部件包括排氣口,該 排氣口排出引導至第二導向面的空氣,并且該排氣口被切掉一部分 以朝向第二導向面敞開。為了達到該目的,本發(fā)明的第六方面在于一種圖像形成裝置, 該圖像形成裝置包括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一至第五方面中任一方面的用于 電氣元件的冷卻系統(tǒng)。本發(fā)明的第七方面在于根據(jù)本發(fā)明第六方面的圖像形成裝置, 其中,第二導向部件是排紙盒,該排紙盒排出其上形成有圖像的紙 張,第二導向面是排紙盒的背面,并且基板設置在排紙盒的下面。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無論設置吸氣部分的位置如何,空氣 中的灰塵都不會在特定位置例如吸氣部分附近局部地累積在電氣元 件上,而是廣泛地累積在基板上或安裝的電氣元件上。因此,無論 安裝在基板上的電氣元件的布置位置如何,都可以防止由于灰塵的累積所導致的絕緣失效。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方面,通過第一導向面朝向第二導向面引導 的空氣在擴散之前不會碰到電氣元件上。因此,能夠更有效地防止 灰塵在特定的電氣元件上的局部累積。因此,可以更可靠地抑制絕 緣失效的發(fā)生。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三方面,在吸入吸氣部分中的空氣中難以形成 紊流。因此,可以減少由于紊流而引起的風切音。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四方面,可以在第一導向面的排氣端抑制其中 引導至第一導向面的空氣發(fā)生回轉的渦流的發(fā)生。從而,可以將更 大量的空氣引導至第二導向面。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五方面,可以形成具有足夠大的開口面積的排 氣口。因此,可以防止由于排氣口變窄而使得壓力損失加大。于是, 可以防止風量減少。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六方面,能夠防止由于灰塵在安裝于基板上的 電氣元件上累積而導致的絕緣失效。因此,可以獲得具有較高可靠 性的圖像形成裝置。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七方面,具有較大高度的電氣元件能夠設置在 吸氣部分一側。因此,可以將電氣元件有效地布置在基板上。
將基于下面的附圖詳細說明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例,其中圖1是示出串聯(lián)式全色打印機的概念圖,該打印機是根據(jù)本發(fā) 明示例性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裝置;圖2是示出根據(jù)本發(fā)明示例性實施例的用于電氣元件的冷卻系 統(tǒng)的透視圖;圖3是示出放大的圖2所示主要部分的透視圖;圖4是沿圖2中的A-A'線截取的剖視圖;圖5是圖2的平面圖;以及圖6是示出放大的圖4所示主要部分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參考附圖詳細說明作為本發(fā)明實例的示例性實施例。在 用于解釋示例性實施例的附圖中,相同的部件大體上具有相同的附 圖標記,且省略其重復的說明。圖1是示出串聯(lián)式全色打印機的概念圖,該打印機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示例性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裝置。全色打印機構造成基于從例如個 人計算機或掃描儀傳輸?shù)膱D像數(shù)據(jù)執(zhí)行打印操作。理所當然,圖像形成裝置可以構造為具有掃描儀的復印機或傳真機或具有上述各種 功能的復合機。在圖1中,圖像形成單元2在豎直方向上設置在串聯(lián)式全色打 印機主體1中的大致中央部分。此外,在全色打印機主體1中,用 于輸送轉印材料的紙張輸送帶單元3設置在圖像形成單元2的一側 (在圖1所示的情況下是左側),由圖像形成單元2形成的具有多 種顏色的調色劑圖像在吸附狀態(tài)下轉印到上述轉印材料上。此外, 包括控制電路的控制單元4設置在圖像形成單元2的另一側(在圖1所示的情況下是右側),并且包括高壓電源電路的電源電路單元5 設置在圖像形成單元2的斜上方。此外,容納作為記錄介質的紙張(紙頁)18并供給紙張的供紙 盒6設置在全色打印機主體1中的底部,圖像轉印和形成到紙張上。圖像形成單元2從底部依次包括四個圖像形成部分7Y、 7M、 7C 和7K,圖像形成部分7Y、 7M、 7C和7K用于形成具有黃色(Y),品 紅色(M),青色(C)和黑色(K)等顏色的調色劑圖像。四個圖像 形成部分7Y、 7M、 7C和7K在豎直方向上以規(guī)則間隔串聯(lián)設置。除了要形成的圖像的顏色以外,四個圖像形成部分7Y、 7M、 7C 和7K具有相同的結構,并且如圖l所示,大致由以下部件構成感 光鼓8 (8Y、 8M、 8C、 8K),其用作以預定旋轉速度旋轉的圖像保持 部件;用于一次充電的充電輥9 (9Y、 9M、 9C、 9K),其用來使感光 鼓8的表面均勻地充電至預定電位;曝光裝置10 (IOY、 IOM、 IOC、 10K),其用于在感光鼓8的表面上曝光對應于各種顏色的圖像從而 形成靜電潛像;顯影裝置11 U1Y、 IIM、 IIC、 11K),其以具有相應顏色的調色劑對感光鼓8上形成的靜電潛像進行顯影;除電裝置 21 (21Y、 21M、 21C、 21K),其去除在顯影后殘留在感光鼓8上的 電荷;清潔裝置12 (12Y、 12M、 12C、 12K),其清潔殘留在感光鼓 8上的轉印殘留調色劑;以及調色劑盒13 (13Y、 13M、 13C、 13K), 其將調色劑供應到顯影裝置11。如圖1所示,顯影裝置ll構造成這樣,即在對其中包含有兩 種組分或一種組分的顯影劑進行攪拌的同時將該顯影劑供應給顯影 輥14 (14Y、 14M、 14C、 14K),并且在控制供應到顯影輥14的顯影 劑的層厚的同時,將該顯影劑輸送到與感光鼓8相對的顯影區(qū)域, 從而以具有預定顏色的調色劑對感光鼓8的表面上形成的靜電潛像進行顯影。與具有黃色(Y)、品紅色(M)、青色(C)和黑色(K)各種 顏色的顯影裝置11Y、 11M、 11C和11K對應,設有作為顯影劑收容 容器的調色劑盒(13Y、 13M、 13C、 13K),這些調色劑盒用于供應 具有黃色(Y),品紅色(M),青色(C)和黑色(K)各種顏色的 調色劑。此外,除電裝置21用來向感光鼓8照射光,從而去除在顯影之 后殘留的電荷,以便感光鼓表面在下一次圖像形成的過程中能均勻 地充電。此外,如圖1所示,清潔裝置12用來通過清潔刮板15 (15Y、 15M、 15C、 15K)去除在感光鼓8的表面上剩余的轉印殘留調色劑, 將被去除的轉印殘留調色劑輸送到清潔裝置12中并且將轉印殘留調 色劑容納在該清潔裝置中。如圖1所示,控制單元4設置在全色打印機主體1中??刂茊?元4設有例如圖像處理裝置16,該圖像處理裝置用于對圖像數(shù)據(jù)執(zhí) 行預定圖像處理。具有黃色(Y)、品紅色(M)、青色(C)和黑色 (K)等顏色的圖像數(shù)據(jù)依次從圖像處理裝置16輸出到曝光裝置10 中,并且對應于圖像數(shù)據(jù)從曝光裝置10射出的四束激光束LB被掃 描和曝光到各個感光鼓8Y、 8M、 8C和8K上,從而形成靜電潛像。 在感光鼓8Y、8M、8C和8K上形成的靜電潛像分別通過顯影裝置11Y、11M、 11C、 11K顯影為具有黃色(Y)、品紅色(M)、青色(C)和 黑色(K)等顏色的調色劑圖像。此外,如圖1所示,紙張輸送帶單元3包括循環(huán)運動的紙張輸 送帶17作為環(huán)帶。紙張輸送帶17構造成在靜電吸附狀態(tài)下輸送作 為轉印材料的紙張18,由圖像形成部分7Y、 7M、 7C和7K形成的具 有黃色(Y)、品紅色(M)、青色(C)和黑色(K)等顏色的調色 劑圖像轉印到該轉印材料上。如圖1所示,紙張輸送帶17以預定張力張緊在作為在豎直方向 上設置的張緊輥的驅動輥19與從動輥20之間,并構造成借助于驅 動輥19以預定速度在圖1的逆時針方向上循環(huán)運動,驅動輥19通 過未示出的驅動電動機驅動而旋轉。驅動輥19與從動輥20之間的距離設定為大致等于具有例如A3 尺寸的紙張18的長度,但不限于該長度,而理所當然,該距離可任 意設定。此外,例如,形成為環(huán)帶狀、具有撓性的例如聚酰亞胺等 合成樹脂膜可用于紙張輸送帶17。此外,如圖1所示,用于將紙張18靜電吸附在紙張輸送帶17 的表面上的吸附輥22設置成通過紙張輸送帶17緊靠在驅動輥19的 表面上。例如,吸附輥22構造成以與圖像形成部分7Y、 7M、 7C和 7K的充電輥9相同的方式用導電橡膠覆蓋金屬芯棒的表面,并且用 于吸附的預定偏電壓施加到該金屬芯棒上。吸附輥22具有這樣的結 構,即以靜電方式給從供紙盒6供給的紙張18充電以及將紙張18 吸附在紙張輸送帶17的表面上。不必總是設置吸附輥22。在圖像形成部分7Y、 7M、 7C和7K的感光鼓8 (8Y、 8M、 8C、 8K)上形成的具有黃色(Y)、品紅色(M)、青色(C)和黑色(K) 等顏色的調色劑圖像通過轉印輥23Y、 23M、 23C和23K在疊加狀態(tài) 下依次多重轉印到在被吸附在紙張輸送帶17的表面上的狀態(tài)下被輸 送的紙張18上。轉印輥23Y、 23M、 23C和23K與紙張輸送帶單元3 安裝成一體。如圖1所示,紙張18從設置在打印機主體1中的底部的供紙盒 6供給并被輸送到打印機主體1。供紙盒6包括紙盒24,紙盒24中容納具有所需尺寸并由所需材料形成的紙張18。此外,與位于最上部的紙張18咬合的拾取輥(記錄介質取出部分)35設置在紙盒24 上。因此,具有所需尺寸并由所需材料形成的紙張18通過拾取輥35 逐一從紙盒24中取出并通過送紙輥25供給,進而在通過分離輥26 逐一分離的狀態(tài)下供給并通過作為送紙部分的阻擋輥27在預定定時 輸送到紙張輸送帶17上的吸附位置。送紙輥25和拾取輥35設置在全色打印機主體1 一側,而分離 輥26設置在供紙盒6—側。也可以使用整體上具有拾取輥35的功能和送紙輥25的功能的 輥。此外,也可以使用對于取出的紙張18具有預定摩擦阻力的墊式 分離部分來代替分離輥26??梢詫⒕哂懈鞣N尺寸例如A4尺寸、A3尺寸、B5尺寸或B4尺寸 并由各種材料形成的片狀部件例如普通紙、涂布紙等厚紙或者0HP 紙用于記錄介質。如圖1所示,其上多重轉印有黃色(Y)、品紅色(M)、青色 (C)和黑色(K)等顏色的調色劑圖像的紙張18通過紙張18本身 具有的剛性(所謂的韌性)與紙張輸送帶17分離,然后沿著輸送路 徑28輸送到定影裝置29。此后,定影裝置29中通過對紙張18施加 到熱量和壓力以使得調色劑圖像定影在紙張18上。紙張輸送帶17和定影裝置29設置為彼此靠近,并且與紙張輸 送帶17分離的紙張18通過紙張輸送帶17的輸送力被輸送到定影裝 置29。定影裝置29構造成這樣,g卩在加熱輥30和加壓輥31彼此 壓力接觸的狀態(tài)下被驅動而旋轉,并使得紙張18通過在加熱輥30 與加壓輥31之間形成的咬合部分,從而利用熱量和壓力執(zhí)行定影處 理。隨后,其上定影有各種顏色的調色劑圖像的紙張18在打印面向 下的狀態(tài)下通過排出輥32被排出到設置在全色打印機主體1的上部 的排紙盒33上,從而結束打印操作。在全色打印機中,除了全色圖像以外,可以打印具有所需顏色 例如單色的圖像。調色劑圖像可以通過與要打印的圖像的顏色對應的黃色(Y)、品紅色(M)、青色(C)和黑色(K)圖像形成部分 7Y、 7M、 7C和7K的全部或部分來形成。在圖1中,附圖標記34表示安裝在打印機主體1的前表面上的 包括顯示部分例如液晶面板的操作面板。操作面板34構造成顯示打 印機的狀態(tài)并執(zhí)行必要的操作。下面,將要說明用于具有上述結構的串聯(lián)式全色打印機中的電 氣元件的冷卻系統(tǒng)。圖2是示出根據(jù)本發(fā)明示例性實施例的用于電氣元件的冷卻系 統(tǒng)的透視圖,圖3是示出放大的圖2所示主要部分的透視圖,圖4 是沿圖2中的A-A'線截取的剖視圖,圖5是圖2的平面圖,而圖6 是示出放大的圖4所示主要部分的剖視圖。形成根據(jù)示例性實施例的用于電氣元件的冷卻系統(tǒng)的一部分的 電源電路單元5設置在排紙盒(第二導向部件)33的下面,該排紙 盒在紙張18的排出方向上向上傾斜(圖4),并且如圖2和圖3所 示,電源電路單元5具有剛性的電源基板(基板)5a,在該電源基 板中預定圖案配線形成于具有絕緣特性的基體材料上。例如,電氣 元件5b例如功率晶體管5b-1、繼電器5b-2、大容量電容器5b-3、 散熱片5b-4和電容器5b-5安裝在電源基板5a的安裝表面5a-1上。用于吸入空氣以冷卻安裝在電源基板5a上的電氣元件5b的吸 氣風扇(吸氣部分)40以這樣的狀態(tài)容納在外殼41中,g口該吸氣 風扇面對形成于打印機主體1的外殼上的狹縫(未示出),從而該 吸氣風扇設置在電源基板5a附近。此外,用于引導由吸氣風扇40 吸入的空氣的管道(第一導向部件)42安裝在吸氣風扇40與電源基 板5a之間。如圖2至圖5所示,在大約AC 100 V至230 V的高電壓下工作 且其在工作過程中的發(fā)熱溫度達到大約7CTC至IO(TC的電氣元件, 例如,功率晶體管5b-1、繼電器5b-2和大容量電容器5b-3裝入安 裝表面5a-1的主要側區(qū)域Sl中。此外,在大約AC 3.5 V至12 V 的低電壓工作且其在工作過程中的發(fā)熱溫度達到大約1(TC至3(TC的 電氣元件,例如,電容器5a-5和晶體管裝入安裝表面5a-l的次要側區(qū)域S2中。吸氣風扇40設置在主要側區(qū)域Sl附近。如圖4和圖6所示,管道42設有由穿過吸氣風扇40的大致旋 轉中心的水平面形成的臺階部分42a,并且電源基板5a以橫跨臺階 部分42a和圖像形成單元2的方式固定在臺階部分42a和圖像形成 單元2上。在管道42中,排氣口 42b和42c由臺階部分42a沿豎直 方向隔開。因此,吸入吸氣風扇40的空氣被臺階部分42a分流從而 從排氣口 42b和排氣口 42c排出。在示例性實施例中,例如,在吸氣風扇40與管道42位于吸氣 風扇的電源基板5a側的部分之間形成有尺寸約為10mm的間隙G(圖 6)。這是為了防止風切音(air cutting sound)而設置的。如果 不在吸氣風扇40與上述部分之間設置間隙G,那么會產(chǎn)生紊流從而 造成風切音。然而,如果形成了間隙G,那么就不會產(chǎn)生紊流。因此, 防止了由紊流導致的風切音。間隙G的寬度不限于IO畫而可以自由 設定。 一般來說,可以認為如果寬度為10mm至20mm則不產(chǎn)生風切音如圖6詳細地所示,管道42設有第一導向面42-1和第三導向 面42-3,該第一導向面用于使吸入的空氣流向位于安裝表面5a-l — 側的排氣口 42b,該第三導向面用于使吸入的空氣流向位于安裝表面 5a-1相反側的排氣口 42c。第一導向面42-1朝向安裝表面5a-l的傾上方延伸,并且相對 于安裝表面5a-1的傾角(銳角)ei設定為60度。因此,從吸氣風 扇40吸入到管道42并從排氣口 42b排出的空氣的排出方向由第一 導向面42-1引導從而設定為與安裝表面5a-1分離的方向。此外,第三導向面42-3朝向電源基板5a的安裝表面5a-1的相 反側延伸,并且相對于該相反面的傾角(銳角)62設定為60度。因 此,從吸氣風扇40吸到管道42并從排氣口 42c排出的空氣的排出 方向由第三導向面42-3引導從而轉向安裝表面5a-1的相反側。第一導向面42-1和第三導向面和42-3不限于根據(jù)示例性實施 例的上述角度而可以設定為任意傾角,例如45至60度。優(yōu)選的是, 第一導向面42-l應設定為具有這樣的傾角,g卩如下所述,使得從排氣口 42b排出的空氣不直接碰到所安裝的電氣元件5b上。如上所述,電源電路單元5設置在排紙盒(第二導向部件)33 的下面。因此,作為排紙盒33的背面的第二導向面33-2位于電源 電路單元5的上方。如圖所示,第二導向面33-2在這樣的位置覆蓋安裝表面5a-1, 即該第二導向面暴露于從管道42的排氣口 42b排出的空氣,并且 該第二導向面傾斜以朝向管道42的相反側靠近安裝表面5a-l。因此,引導至第一導向面42-1并從管道42的排氣口 42b朝向 第二導向面33-2排出的空氣碰到第二導向面33-2上,從而擴散進 而引導至電源基板5a的安裝表面5a-1并冷卻安裝在安裝表面5a-1 上的電氣元件5b。安裝在電源基板5a上的電氣元件5b安裝在這樣的范圍內(nèi),即 不與包括第一導向面42-1并從第一導向面42-1朝向第二導向面 33-2延伸的表面R (參見圖5和圖6)干涉。如圖6詳細地所示,第一導向面42-1和與第一導向面42-1的 排氣端相鄰的端面42-2形成銳角。通過這樣的形狀,能夠在第一導 向面42-1的排氣端抑制渦流的發(fā)生,在渦流中引導至第一導向面 42-1的空氣朝向端面42-2—側稍稍回轉。因此,可以將更大量的空 氣引導至第二導向面33-2。此外,如圖6通過抽去部分所示,管道42的排氣口 42b被切掉 一部分以朝向第二導向面33-2敞開。在不具有切口形狀的情況下, 排氣口變窄從而增大了壓力損失,導致了空氣量的減少。如果具有 該形狀,則能夠充分確保排氣口 42b的開口面積。因此,能夠保持 必要的空氣量。如上所述,在根據(jù)示例性實施例的冷卻系統(tǒng)中,吸入吸氣風扇 40的空氣通過管道42的第一導向面42-1在與電源基板5a的安裝表 面5a-1分離的方向上被引導。引導至第一導向面42-1的空氣碰到 作為排紙盒33的背面的第二導向面33-2上然后擴散,從而引導至 電源基板5a的安裝表面5a-l上,從而冷卻電氣元件5b。于是,無論設置吸氣風扇40的位置如何,空氣中的灰塵都不會在特定位置例如吸氣風扇40附近局部累積在電氣元件5b上,而是 廣泛累積在電源基板5a或安裝的電氣元件5b上。因此,無論安裝 在電源基板5a上的電氣元件5b的布置位置如何,都能夠防止由于 灰塵的累積所導致的絕緣失效。此外,由于能夠抑制電氣元件5b的絕緣失效,所以具有較大發(fā) 熱量的電氣元件5b,例如,高壓元件能夠設置在吸氣風扇40的附近。 因此,能夠提高電氣元件5b安裝到電源基板5a上情況下的自由度。此外,當空氣中的灰塵廣泛地累積在電氣元件5b上時,減輕了 電氣元件5b的冷卻不均勻性。因此,能夠簡化安裝到電氣元件5b 上的散熱片。特別地,在示例性實施例中,電氣元件安裝在這樣的范圍內(nèi), 即不與包括第一導向面42-1并從第一導向面42-1朝向第二導向 面33-2延伸的表面干涉。因此,通過第一導向面42-1朝向第二導 向面33-2引導且尚未擴散的空氣不會碰到電氣元件5b上。因此, 能夠更加有效地防止灰塵在特定的電氣元件5b上的局部累積,從而 能夠更加可靠地抑制絕緣失效的發(fā)生。通過使用用于圖像形成裝置中的電氣元件的冷卻系統(tǒng),能夠防 止由于灰塵在安裝于電源基板5a上的電氣元件5b中累積所導致的 絕緣失效。從而,能夠獲得具有較高可靠性的圖像形成裝置。盡管在冷卻系統(tǒng)應用于圖像形成裝置的示例性實施例中,排紙 盒33用作第二導向部件,而排紙盒33的背面用作第二導向面33-2 且電源基板5a設置在排紙盒33的下面,但并不是必須總是采用該 結構。通過采用上述結構,能夠將具有較大高度的電氣元件5b設置在 吸氣風扇40 —側。因此,能夠將電氣元件5b有效地設置在電源基 板5a上。在上述說明中,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用于電氣元件的冷卻系統(tǒng)應用于 圖像形成裝置。類似地,在除圖像形成裝置以外的裝置中,冷卻系 統(tǒng)也能夠廣泛地用作安裝在基板上的電氣元件的冷卻系統(tǒng)。此外,電氣元件不限于安裝在電源基板上而是也能夠適用于安裝在各種類型的基板上的元件。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電氣元件的冷卻系統(tǒng),包括基板,其具有安裝表面,電氣元件安裝在所述安裝表面上;吸氣部分,其吸入用于冷卻所述電氣元件的空氣;第一導向部件,其包括第一導向面,所述第一導向面在與所述基板的所述安裝表面分離的方向上引導吸入所述吸氣部分的空氣;以及第二導向部件,其包括第二導向面,所述第二導向面將引導至所述第一導向面的空氣引導到所述基板的所述安裝表面。
2. 根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用于電氣元件的冷卻系統(tǒng),其中, 所述電氣元件安裝在所述基板上的這樣的范圍內(nèi),即不與包括所述第一導向面并且從所述第一導向面朝向所述第二導向面延伸 的表面干涉。
3.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電氣元件的冷卻系統(tǒng),其中, 在所述吸氣部分與所述吸氣部分的基板側之間形成有間隙。
4. 根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用于電氣元件的冷卻系統(tǒng),其中, 所述第一導向面和與所述第一導向面的排氣端相鄰的端面形成銳角。
5. 根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用于電氣元件的冷卻系統(tǒng),其中, 所述第一導向部件包括排氣口,所述排氣口排出引導至所述第二導向面的空氣,并且所述排氣口被切掉一部分以朝向所述第二導向面敞開。
6. —種圖像形成裝置,其包括根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用于電氣元件的冷卻系統(tǒng)。
7.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中, 所述第二導向部件是排紙盒,所述排紙盒排出其上形成有圖像 的紙張,所述第二導向面是所述排紙盒的背面,并且 所述基板設置在所述排紙盒的下面。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一種用于電氣元件的冷卻系統(tǒng),該冷卻系統(tǒng)包括基板,其具有安裝表面,電氣元件安裝在所述安裝表面上;吸氣部分,其吸入用于冷卻所述電氣元件的空氣;第一導向部件,其包括第一導向面,所述第一導向面在與所述基板的所述安裝表面分離的方向上引導吸入所述吸氣部分的空氣;以及第二導向部件,其包括第二導向面,所述第二導向面將引導至所述第一導向面的空氣引導到所述基板的所述安裝表面。
文檔編號H05K7/20GK101276166SQ20071030129
公開日2008年10月1日 申請日期2007年12月18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3月30日
發(fā)明者朝比奈慶太 申請人:富士施樂株式會社